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福建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福建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15:00:3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福建模拟)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信息,可见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地方贵族势力较大则会威胁天子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权力出现下移的倾向,故社会的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
国君的非正常死亡与诸侯国的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无关,且此时奴隶社会时期,并非未进行封建化,排除A项;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与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无关,排除B项;
秦朝的时候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3·福建模拟)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鲁地两名儒生不满叔孙通在天下丧乱的时局下,为了博得皇帝好感而大费周章举行礼乐活动,因为礼乐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鄙视叔孙通不顾百姓疾苦而谄媚权贵的行为,C项正确;
两位儒生不反对礼乐治国,反对的是不合时宜的铺张浪费,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教观念,排除B项;
两名儒生认识到了秦汉之交时社会疲敝的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3·福建模拟)如表是中晚唐河北灌镇之一“邢洺镇”的政治变迁状况。这一状况说明(  )
藩镇 年份 是否割据 说明
邢洺 755-774 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平后763年起,为相卫节度使一部
775-820 否 775年田承嗣盗据相卫,邢、磁二州为朝廷掌握
821-843 是 821年起刘悟割据
844-881 否 844年刘稹叛乱被平定
882-907 是 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据
A.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覆亡 B.邢洺镇分裂为多个藩镇
C.藩镇割据引发农民起义 D.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邢洺镇对中央政府叛降不定的情况可以得出,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D项正确;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
B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唐代藩镇割据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2023·临沂一模)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
A.房税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发展
C.税收体系完备 D.社会治理混乱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市中房屋买卖频繁,所以诞生了新的税种,“宅税”、“屋税”,B正确;
A错误,房产税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因此无法看出有序传承;
C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税收体制的完备,而是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房产税的诞生;
D错误,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
5.(2023·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  )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杂字书的编撰集合了日常生活常用的文字,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理念,B正确;
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识字读物辑录日常生活常用文字,不能看出学术文化的下移;
C错误,材料无关阶层流动,排除;
D错误,材料中妇女识字无关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
6.(2023·广州一模)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中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大,这有利于改变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文言文比重较大,不能看出培养务实人才,排除;
C错误,材料无关务实人才的培养;
D错误,材料中文言文的比重增多,这反映了文学革命具有实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说明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7.(2023·福建模拟)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李健侯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可知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革命党人中得到传播;根据材料信息“‘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可知禁书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革命思潮得以传播,这扩大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宣传了革命的思想,群众得到革命思想的浸润,社会心理发生变化,A项正确;
革命性强即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有强烈的必须与之斗争的抗争性,材料未体现新军的革命性较强,排除B项;
材料虽涉及人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有所解放,但并非新式教育的结果,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了革命党人的活动,未涉及民众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解答本题根据“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8.(2023·福建模拟) 1937年日本进攻北平前夕,美国记者福曼赴陕北云阳和川里考察,并见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在回答福曼的提问时,彭德怀说:“和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但我们已准备作战。我们的士兵都明白为何而战,这正可弥补武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有庞大的人力做后盾,有作长期消耗战的必要资源。”彭德怀的这一言论(  )
A.指出了日本侵华的严重危害 B.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
C.包含了对日作战的必胜策略 D.指明了强国御侮的具体策略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彭德怀认为中国士兵明确参战的目的,人力资源雄厚,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的言论,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参战的士气和兵力,未涉及对胜败的言论,排除C项;
材料是对抗战的整体表述,并不是具体策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3·福建模拟)据统计,1958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同期增长26%;同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诗句“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并认为“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早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判。这说明当时(  )
A.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B.我国已建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经济的增长助长了文化创作的浪漫色彩
D.人民群众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
【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可知1958年,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过于乐观,具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A项正确;
我国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四五”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
材料引用的诗歌的浪漫色彩,主要来自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和人们的建设热情,并非经济增长的助推,排除C项;
材料中并无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3高三下·湖北月考)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排除A项;
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
1992年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 ”“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
11.(2023·临沂一模)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这主要反映了(  )
A.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的典型 B.雅典居民有同等自由权利
C.外邦人在雅典拥有土地权 D.公民身份与权利相辅相成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分析可知,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D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不能说明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雅典公民才拥有土地权,外邦人不具有土地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的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
12.(2023·福建模拟)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
【答案】C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可知,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超过半数的皇位更替,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其余的都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
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因此可以推知以皇位为目标的叛乱只是小规模的政变,不能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皇位更迭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教会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起,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拜占庭帝国兴起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3高二下·衡阳)13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教堂的建造一般由市政府领导,建造资金则由大行会募捐,教会人士也参与其中。教堂被教会称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改革导致教会地位降低 B.文艺复兴推动人文思想传播
C.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教堂在市民的眼中也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D项正确;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商贸中心的转移与新航路开辟,当时新航路开辟还没有开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抓住材料时间,结合中世纪晚期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2023·福建模拟)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但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3·山东模拟)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
A.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B.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C.与孟德斯鸠的主张基本相同 D.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法国处于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人民没有民主自由,贫富分化悬殊,思想家梅里叶对这一现象的抨击,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1871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这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只是思想家梅里叶一人的思想,无法说明这一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及启蒙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
16.(2023·福建模拟)英国某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将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我们将被迫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块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材料表明英国(  )
A.以资本主义否定苏联的共产主义
B.以自由民主否定纳粹的扩张主义
C.以民族主义对抗美国的霸权威胁
D.以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将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我们将被迫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块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可得出英国把西欧的联合当成为社会主义对其的侵蚀,实际上是要以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D项正确;
材料针对的不是苏联,而是西欧的联合,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纳粹,排除B项;
材料主旨对抗的是西欧的联合,不是美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些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据《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南方山林富饶,水资源丰富,民众采用“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等粗放生产方式,即可衣食常足,南方民众不需勤于劳作。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们多种植粟类作物,在冬季严寒的情况下,不精耕细作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故北方地区多有朴实勤农之风。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北方地区地狭人稠,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生存压力大;而南方地区地广人稀,生存压力小。所以造成南北方风俗差异。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统治集团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独尊儒术,北方地区位于政治中心区域,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南方距政治中心相对较远,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小。总之,作为文化现象的风俗,是自然环境、经济、政治、人口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汉代风俗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了汉代风俗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合力并不是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第一步,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三个观点:①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②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③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第二步,提取材料一、二的关键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论证。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以故些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可知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民众不勤劳作。根据“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可知北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民众朴实勤劳。通过材料二中的人口分布情况可得出北方地狭人稠,南方地广人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离政治中心较近,南方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第三步,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总结说明,并进一步升华。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的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的分析概括能力。
18.(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
【答案】(1)不同之处: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历史作用: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可知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根据材料一“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知,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根据材料一“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可知,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根据材料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根据材料一“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根据材料二“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一“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故答案为:(1) 不同之处: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 历史作用: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相关知识,第一问不同之处根据“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等信息对比分析;第二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德国的大学从制度上关心科学研究,创造出诸如实验室、高校研究所以及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方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到199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占所有外国专利份额的34%。
——摘编自张明妍《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材料二:在当下,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大国提到战略高度。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资助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科技投入的主角;英国政府努力确保年46亿英镑的科学研究预算,使其一直保持科技和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来吸引、培养与利用高科技领域人才。国外政府还为科技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秦健《美日欧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德国科技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英德韩等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答案】(1)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特征: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得出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根据“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得出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根据“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得出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到199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占所有外国专利份额的34%。”得出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特征:根据“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得出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资助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科技投入的主角;”得出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根据“英国政府努力确保年46亿英镑的科学研究预算”得出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来吸引、培养与利用高科技领域人才”得出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根据所学可得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1) 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 特征: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第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第二问特征根据材料“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等信息分析;启示根据所学从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角度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论述: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此后,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资产阶级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进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德国的崛起。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紧扣主题“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中的观点“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和所学知识得出论题是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关于阐述,根据材料“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和联系德国崛起的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故答案为:
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论述: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此后,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资产阶级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进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德国的崛起。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福建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福建模拟)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2.(2023·福建模拟)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3.(2023·福建模拟)如表是中晚唐河北灌镇之一“邢洺镇”的政治变迁状况。这一状况说明(  )
藩镇 年份 是否割据 说明
邢洺 755-774 是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平后763年起,为相卫节度使一部
775-820 否 775年田承嗣盗据相卫,邢、磁二州为朝廷掌握
821-843 是 821年起刘悟割据
844-881 否 844年刘稹叛乱被平定
882-907 是 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据
A.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覆亡 B.邢洺镇分裂为多个藩镇
C.藩镇割据引发农民起义 D.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4.(2023·临沂一模)唐朝之前,没有单独的房产税种。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这反映出(  )
A.房税有序传承 B.城市经济发展
C.税收体系完备 D.社会治理混乱
5.(2023·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  )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6.(2023·广州一模)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7.(2023·福建模拟)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李健侯回忆称:“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宣传得力和社会心理变化 B.新军的革命性较强
C.新式教育解放了人们思想 D.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8.(2023·福建模拟) 1937年日本进攻北平前夕,美国记者福曼赴陕北云阳和川里考察,并见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在回答福曼的提问时,彭德怀说:“和日军作战随时都有可能,但我们已准备作战。我们的士兵都明白为何而战,这正可弥补武器的不足。同时,我们也有庞大的人力做后盾,有作长期消耗战的必要资源。”彭德怀的这一言论(  )
A.指出了日本侵华的严重危害 B.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
C.包含了对日作战的必胜策略 D.指明了强国御侮的具体策略
9.(2023·福建模拟)据统计,1958年第一季度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同期增长26%;同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刊出诗句“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并认为“一天等于二十年”是马克思早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预判。这说明当时(  )
A.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
B.我国已建成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
C.经济的增长助长了文化创作的浪漫色彩
D.人民群众为工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
10.(2023高三下·湖北月考)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  )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2023·临沂一模)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这主要反映了(  )
A.雅典属于民主政治的典型 B.雅典居民有同等自由权利
C.外邦人在雅典拥有土地权 D.公民身份与权利相辅相成
12.(2023·福建模拟)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延续罗马尚武风气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政治内耗影响深刻 D.君权受到教会钳制
13.(2023高二下·衡阳)13世纪的意大利,城市教堂的建造一般由市政府领导,建造资金则由大行会募捐,教会人士也参与其中。教堂被教会称为永恒的耶路撒冷的象征,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教改革导致教会地位降低 B.文艺复兴推动人文思想传播
C.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
14.(2023·福建模拟)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15.(2023·山东模拟)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这一思想(  )
A.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 B.深受巴黎公社革命的启发
C.与孟德斯鸠的主张基本相同 D.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16.(2023·福建模拟)英国某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将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我们将被迫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块有黄星的蓝色抹布。”材料表明英国(  )
A.以资本主义否定苏联的共产主义
B.以自由民主否定纳粹的扩张主义
C.以民族主义对抗美国的霸权威胁
D.以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些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据《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8.(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而这既难以解决多元社会内部矛盾,也难以避免由公民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而导致的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的不平等,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它强调党派之间的协商与共存,与协商民主理论要求更具内在的契合性。
——摘编自杨生利《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的路径探析》
材料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在协商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对话、争辩和审议等形式,提出各种相关信息或者理由,说服他人,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偏好。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合法性同样也是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商民主的兴起源于其国情多样性,这表现在文化上、民族上、社会分歧上、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等。从社会结构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单一性的同质化社会结构向多元的异质化社会结构转变,社会分层现象明显,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
——摘编自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商民主的历史作用。
19.(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德国的大学从制度上关心科学研究,创造出诸如实验室、高校研究所以及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有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方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到199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占所有外国专利份额的34%。
——摘编自张明妍《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创新战略》
材料二:在当下,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世界各大国提到战略高度。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资助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科技投入的主角;英国政府努力确保年46亿英镑的科学研究预算,使其一直保持科技和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来吸引、培养与利用高科技领域人才。国外政府还为科技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摘编自秦健《美日欧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德国科技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英德韩等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20.(2023·福建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数据信息,可见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地方贵族势力较大则会威胁天子的权威,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权力出现下移的倾向,故社会的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
国君的非正常死亡与诸侯国的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无关,且此时奴隶社会时期,并非未进行封建化,排除A项;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成正比与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无关,排除B项;
秦朝的时候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鲁地两名儒生不满叔孙通在天下丧乱的时局下,为了博得皇帝好感而大费周章举行礼乐活动,因为礼乐活动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鄙视叔孙通不顾百姓疾苦而谄媚权贵的行为,C项正确;
两位儒生不反对礼乐治国,反对的是不合时宜的铺张浪费,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道教观念,排除B项;
两名儒生认识到了秦汉之交时社会疲敝的状况,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邢洺镇对中央政府叛降不定的情况可以得出,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D项正确;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
B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唐代藩镇割据的相关史实来回答,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市中房屋买卖频繁,所以诞生了新的税种,“宅税”、“屋税”,B正确;
A错误,房产税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因此无法看出有序传承;
C错误,材料强调的不是税收体制的完备,而是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房产税的诞生;
D错误,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两宋时期,政府推出了‘宅税’,也称‘屋税’,将各类房产分等进行征税,作为城郭赋税体系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适用于全国的房产税”。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杂字书的编撰集合了日常生活常用的文字,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理念,B正确;
A错误,材料可以看出识字读物辑录日常生活常用文字,不能看出学术文化的下移;
C错误,材料无关阶层流动,排除;
D错误,材料中妇女识字无关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
6.【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中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大,这有利于改变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A正确;
B错误,材料强调文言文比重较大,不能看出培养务实人才,排除;
C错误,材料无关务实人才的培养;
D错误,材料中文言文的比重增多,这反映了文学革命具有实效;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说明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7.【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可知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革命党人中得到传播;根据材料信息“‘辛亥前的几年间,在我们学校里,很多禁书都流行着。’而当时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可知禁书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革命思潮得以传播,这扩大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由此可见,辛亥革命率先在武汉爆发主要是因为该地宣传了革命的思想,群众得到革命思想的浸润,社会心理发生变化,A项正确;
革命性强即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有强烈的必须与之斗争的抗争性,材料未体现新军的革命性较强,排除B项;
材料虽涉及人们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有所解放,但并非新式教育的结果,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了革命党人的活动,未涉及民众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解答本题根据“20世纪初,湖北革命党人在知识分子、新军中大量散发《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刊。”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彭德怀认为中国士兵明确参战的目的,人力资源雄厚,强调了中共坚定的抗战立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日本侵华的言论,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参战的士气和兵力,未涉及对胜败的言论,排除C项;
材料是对抗战的整体表述,并不是具体策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英雄志气冲破天,一天等于二十年”,可知1958年,官方媒体的一些报道对我国经济增长预期过于乐观,具有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估计不足,A项正确;
我国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在“四五”计划完成后,排除B项;
材料引用的诗歌的浪漫色彩,主要来自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和人们的建设热情,并非经济增长的助推,排除C项;
材料中并无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开始,排除A项;
题干中的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
1992年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 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 ”“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
11.【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分析可知,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承的,D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不能说明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雅典公民才拥有土地权,外邦人不具有土地权;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的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人们普遍认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权利,不过它们皆与城邦公民身份绑定,一旦丧失这样的身份,境况顿时呈现云泥之别,与外邦人或奴隶无异”。
12.【答案】C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据统计,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8人死于战场或意外事故,其余君主自愿或被迫让出了皇位”可知,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超过半数的皇位更替,107位君主中仅有34人寿终正寝,其余的都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这表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内耗产生了深刻影响,C项正确;
材料反映“拜占庭帝国1000余年的历史中共发生过65次夺取皇位的叛乱”,因此可以推知以皇位为目标的叛乱只是小规模的政变,不能体现尚武风气,排除A项;
据所学可知,皇位更迭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B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教会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拜占庭帝国的兴起,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拜占庭帝国兴起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教堂在市民的眼中也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观念变化,D项正确;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
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商贸中心的转移与新航路开辟,当时新航路开辟还没有开始,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市民的眼里则是城市美化的首要标志,成为本城实力与威望之所寄”,抓住材料时间,结合中世纪晚期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解析】【分析】据材料“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但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法国处于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人民没有民主自由,贫富分化悬殊,思想家梅里叶对这一现象的抨击,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基本要求,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1871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这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只是思想家梅里叶一人的思想,无法说明这一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思想家梅里叶无情地揭露封建教会和封建国家的罪恶,他把未来的社会描绘成自由公社的联盟,人人都做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都以平等的权利享受一切社会财富”及启蒙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
16.【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联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将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我们将被迫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块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可得出英国把西欧的联合当成为社会主义对其的侵蚀,实际上是要以孤立心态抗拒欧洲的联合统一,D项正确;
材料针对的不是苏联,而是西欧的联合,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纳粹,排除B项;
材料主旨对抗的是西欧的联合,不是美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南方山林富饶,水资源丰富,民众采用“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等粗放生产方式,即可衣食常足,南方民众不需勤于劳作。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人们多种植粟类作物,在冬季严寒的情况下,不精耕细作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故北方地区多有朴实勤农之风。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北方地区地狭人稠,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生存压力大;而南方地区地广人稀,生存压力小。所以造成南北方风俗差异。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统治集团为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独尊儒术,北方地区位于政治中心区域,受政治因素影响大,南方距政治中心相对较远,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小。总之,作为文化现象的风俗,是自然环境、经济、政治、人口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等也是汉代风俗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合力影响了汉代风俗的形成和发展,但这种合力并不是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第一步,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三个观点:①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②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③统治集团对风俗产生影响。第二步,提取材料一、二的关键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论证。由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以故些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可知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民众不勤劳作。根据“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可知北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民众朴实勤劳。通过材料二中的人口分布情况可得出北方地狭人稠,南方地广人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离政治中心较近,南方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第三步,综合以上信息,对材料三中的观点进行总结说明,并进一步升华。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的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的分析概括能力。
18.【答案】(1)不同之处: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历史作用: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知识点】资本主义扩展的评价
【解析】【分析】(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可知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根据材料一“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西方明显不同,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可知,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根据材料一“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充分体现自由、平等的精神,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价值;但这种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可知,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根据材料一“中国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实现人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统一,构建中国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根据材料一“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形式普遍存在于实行多党制或者两党制的国家中,它是协调政党与政党之间以及政党内部利益与矛盾的重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派之间实行民主协商的制度性安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根据材料二“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体和利益结构复杂多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根据材料一“进而导致公民的政治冷漠和政治疏离感。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协商民主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故答案为:(1) 不同之处:西方的协商民主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反思和矫正,而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是基于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需要;西方协商民主以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实质就是限制政府的公共权力,而中国协商民主是以合作、共存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思想,它强调整体性;西方协商民主是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运行的,而中国协商民主是在合作性的政党制度下进行的。
(2) 历史作用: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兼顾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与整合,是缓解多元社会分化压力的重要方式;扩展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空间、渠道以及途径方式,弥补了选举民主的不足,有助于协商型社会文化的形成。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西方协商民主的相关知识,第一问不同之处根据“西方代议制民主将公民权简化为投票权……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西方开始对协商民主进行探讨”等信息对比分析;第二问作用根据材料二“这种协商民主是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的讨论,行使政治权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一种程序、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特征: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得出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根据“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建立起覆盖科学技术和商业事务、从初等学校到博士水平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得出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根据“自19世纪中叶起,德国开始建立系统的科学技术组织,包括公共、私人与混合型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得出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德国非官方的工业与企业研发部门是世界上最早成型的企业研发体系。到1993年,德国公司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占所有外国专利份额的34%。”得出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特征:根据“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得出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联邦政府通过提供资助和制定政策法规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科技投入的主角;”得出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根据“英国政府努力确保年46亿英镑的科学研究预算”得出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根据“韩国政府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和建立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来吸引、培养与利用高科技领域人才”得出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根据所学可得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1) 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政府支持;重视教育、科技制度创新;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技组织和企业科研体系的推动。
(2) 特征:政府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制定系统战略规划;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大力支持合作创新;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增强创新发展人才和技能储备;营造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制定政策法规,提供法律保障。启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创新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培养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优化创新企业的生态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第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括;第二问特征根据材料“比如,德国因联邦政府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成为全球创新领先的国家;”等信息分析;启示根据所学从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大功能;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角度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论述: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此后,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资产阶级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进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德国的崛起。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解决本题首先需要紧扣主题“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中的观点“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和所学知识得出论题是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关于阐述,根据材料“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和联系德国崛起的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故答案为:
论题: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论述:普鲁士在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此后,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资产阶级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进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开展了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德国的崛起。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综上所述,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社会转型和变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