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6 17: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论语十二章》
课题 《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简要阐述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分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学 情 分 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想关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敏”“就”“朝”“喻”等重点实词及“焉”“矣”“之”“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基本内涵。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子有关君子品德及修养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怀“仁”懂“礼”讲“义”的中国公民。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谦谦君子,修己怀仁。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感君子之风,践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环节01: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3.《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补充人物身份和历史背景等相关文化常识 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课堂环节02: 初读感悟 任务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而1:表并列 ④就:接近、靠近。 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⑥而2:表顺承 ⑦正:匡正,端正 ⑧已:通“矣”,相当于“了”。 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2】研读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③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八~(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思考3】研读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思考4】研读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②于:引出动作对象,无实际含义。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2.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明确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共性,求“利”本身无不妥。孔子并不排利。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齐:名作动,与......看齐。 ③焉:兼词,“于之”,翻译成“向他” ④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⑤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思考6】研读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⑥然后:这样以后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拓展】理解“君子”概念的变化 君:从尹,从口。“尹”,手执权杖形,本义是治理;从“口”,表发号施令。 君子,对贵族男子和统治者的通称→理想的人格目标 【思考7】研读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刚毅。 ③以为:把……作为 ④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思考8】研读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为:堆积 ③篑:盛土的筐子。 ④止:停下来 ⑤平地:填平洼地。平:形→动,填平。 ⑥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思考9】研读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实践,从事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行:奉行,实践 ③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④恕:宽恕 ⑤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任务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思考: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明确 ①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②文学色彩。《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课堂环节03: S深度探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孔子认为君子追求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仁”,那么“仁”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认为要达到“克己复礼为仁”的条目有哪些呢? 明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要实现对“仁”的追求应该怎么做呢? 定位:《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定位:《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定位:《里仁》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定位:《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定位:《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定位:《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君子为了达到“仁”的理想境界,需要具备哪些品德呢? 定位:《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定位:《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定位:《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定位: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问题去研读文本。深入理解孔子的核心主张。
拓展: 任务一:阅读并思考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思考: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任务二 多角度分析问题 ——以《论语》为例议论文体微写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请从以下几条中任选一条简要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孔子认为做事、说话要以《诗》为依据,要以《诗》中的内容规范自己、约束自己。孟子认为学《诗》不能望文生义,机械理解,需要自己去领悟。 一、审题是关键,请说出这道微写作的要求。 1.文体:议论 2.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3.观点明确 4.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二、微写作讲评 (一)梳理议论类微写作答题思路 1.提出观点 2.对文本进行解读 3.结合现实分析 学生普遍在结合现实分析这一步骤上出现疑惑,引出问题。 (二)如何分析现实意义?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同的角度就会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多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探究事物本质,使论证更加有力度。 总结三个维度: 1.空间角度,以个人延伸至所处的环境,班集体、社会、国家层面; 2.时间角度,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发展; 3.正反角度,从正反对立面分析。 (三)给出示例 从个人到集体延伸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句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借鉴意义。孔子从行为准则的角度强调“修己”的重要性,认为限制自身的私欲、恢复周礼为仁。而在现代社会克服自身的缺点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便是遵循了仁。一方面,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社会制度与道德,可以培养我们坚强的品质,修养自己的德行,成为有德之人。另一方面,行为节制而以礼待人能收获别人的尊敬,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让人与人和睦,使社会更加和谐向善。 从当下到未来展望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借鉴意义。曾子告诉我们,作为士人,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这是人生重要的使命和价值所在。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因此我们要担负起时代使命,坚定意志,在担当中磨砺自身,志存高远,奋斗向前,成就一番事业。国家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限制自身的私欲、恢复周礼为仁。对内约束自己,对外遵守礼节,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而在现代社会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便是仁。“修己”在哪个时代都很重要。一方面,注重个人修养,学会理性控制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另一方面,社会公德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当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出现冲突时,如果当代青年一味追求个人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将不利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发展。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恕”是可以终身践行的原则。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仍然有借鉴意义。一方面,换位思考,心胸宽广,宽恕待人能够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倘若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推脱给他人,这不仅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同时也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高考越来越注重对阅读内容的转化,既考察对以往阅读经验的概括,也考察学生理解性、点评性、思辨性的写作内容。
总结 同学们,学过本文希望你对君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按照君子的标准塑造自己的人格,让自己也能成为孔子口中的“君子”。(再次齐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