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
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制作PPT。
相关资源
制作PPT所需相关资源。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多媒体展示各式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图片,学生读图观察,引出聚落的概念。
教师:以上这些图,描述的是哪些地域景观呢?
学生回答:城市和乡村。
教师: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聚居地,统称为聚落。
【新知讲解】
一、聚落与环境
1.乡村与城市聚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教师提示:可以从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数量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以及人类对区域自然景观改造力度的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学生观察乡村和城市景观图,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根据回答总结乡村和城市概念。
乡村:一般规模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聚落 房屋 道路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鱼塘 人口 改造
乡村 稀疏矮 稀疏 少 少 少 有 有 稀疏 小
城市 密集高 密集 多 多 多 无 无 密集 大
(2)为什么乡村和城市两种聚落在景观上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呢?
学生回答:主要是由于乡村和城市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3)比较居住在乡村和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乡村聚落里的人们从事的一般是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少,聚落规模小;城市聚落里的人们一般从事的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的活动,人口集中,聚落规模大。
(4)依据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同,乡村聚落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乡村聚落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分别从事的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教师小结:根据观察分析,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不同的聚落,在景观上也有差异。
承转:聚落的形成除了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知道,聚落总是处在自然环境之中,那么,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聚落形态有什么差别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问题。
2.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图”,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了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问题设置:
(1)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作为居住地?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回答:
(1)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环境条件适宜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所以聚落的形成要受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在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影响聚落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可能包括地区发展历史、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除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
3.聚落的分布
承转: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出示“中国各大城市群分布图”和“世界大城市的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世界人口分布等知识,开展讨论,相互交流世界聚落的分布与世界人口分布、世界城市分布之间的联系。
问题讨论:世界上哪些类型的地形区更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世界上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
学生回答:就地形区类型而言,在世界范围内,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大河中下游或沿海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聚落分布较少或没有。所以,世界聚落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均衡。
教师引导并总结:平原地区、河口位置、沿海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聚落分布比较稠密;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困难,因此,就少有或者没有聚落。
4.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题”,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从西亚的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2)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图片或相关资料,了解该民居的特点,以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然后在课堂上介绍给其他同学,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
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居住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一些传统的聚落遇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文化与自然遗产图片,让学生了解被划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建筑。
课堂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北京城在城市建设中对待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发表各自的见解。
资料:
(1)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要完整地保护下来。保护四合院意义不仅仅是保护旧房子、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2)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四合院变得拥挤、混乱,干脆拆掉,盖楼房算了。
(3)对老四合院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需求又不破坏原有风格加以合理改造,加入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方便生活。
(4)有些四合院老旧了,开发者可以把它们拆了再照原样重建。
教师小结:传统民居作为聚落,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提问:同学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民居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略。
教师小结:我们在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后,更要懂得聚落发展和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保护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乡村和城市的发展中,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 )
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矿山地区
答案:C
解析:聚落一般选择建在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根据题意选C。
例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的聚落有( )
A.塞纳河沿岸、平遥古城、澳门历史城区 B.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C.威尼斯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 D.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
答案:D
解析: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我国聚落有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塞纳河沿岸、威尼斯城也是世界遗产名录,但是不属于我国。根据题意选D。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概念、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了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量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消失了,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尤其是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类及景观差异
2.聚落形成与环境
3.聚落分布与环境
4.聚落形态与环境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