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D.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B.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
A.王英与扈三娘(《水浒传》)
B.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
C.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
D.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4.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5.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方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后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是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①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①折胶:指秋冬时节。胶是制弓弩的材料,秋季干凉胶劲而可曲,故秋季可折胶制弓。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B.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C.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D.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
B.累迁,是指多次升迁;迁,一般指升职;再迁,是指再次升迁,《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再迁”即此义。
C.吏部,官署,魏晋始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知制造,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语、掌诏语、典诏语等名称,唐代发展成专门的官职,凡加此职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关心国家大事。他提出了关于藩镇处置的个人看法,有人嫌怪他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觉得实在有罪,就写了《罪言》。
B.杜牧具有军事才能。回鹘族部落溃退到大漠南部时,他总结汉军教训,建议在仲夏征调精锐兵力,可以出其不意歼灭他们。
C.杜牧善于分析问题。皇帝命令节度使率兵征讨拒不执行朝廷命令的刘稹,杜牧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有效的攻打策略。
D.杜牧拥有不凡气节。他性格刚直,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情,敢于议论国家大计方针,指出并剖析利害关系特别能切中要害。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
②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14.作者采用了哪种手法塑造了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担当重任、负重前行的两句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将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运用了“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的艺术手法的名句是:“ , 。”
五、简答题组(共13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无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①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如有一个声称能够算命、测运势的电子罗盘,尽管用上了APP、互联网等工具,却改变不了伪科学的本质。类似蹭热门科学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②。
如果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仅止步于娱乐、心理安慰,尚且为祸不烈。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伤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③地寻求“证明”。通俗地说,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想要破除伪科学,就必须让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科学的思维方式。
尽管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看起来仍有一定生存的土壤,但我相信,假以时日,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它们终会被驱除出去。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共60分)
19.(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
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发表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4.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错误,“逢蒙”不是叛神,他是后羿的学生,是人类。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可见,《红楼梦》中的叛逆精神很难框定。
D.“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错误,原文说“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改易”“销歇”不等于“全都湮灭”。
故答案为:C。
2.B.“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错误,原文并未将二者的叛逆性进行比较,它们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说了士文化“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时“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市民精神“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的表现。
故答案为:B。
3.A.扈三娘是被宋江直接许配给王英的,故而他们的婚姻不能体现叛逆思想。
B.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在思想上都“离经叛道”,不愿被封建礼教束缚,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叛逆思想。
C.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体现了叛逆思想。
D.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爱冲破了封建礼教束缚,体现叛逆思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介绍神话中的各种叛神及其悲剧命运,第三段总结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指出“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第四段论述“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第六段指出“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第七段举例论述文学中接近神话的悲剧美学,第八段总结,“神话……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整个材料一主要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中心观点是“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并指出“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即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故答案为: 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其所作所为不受社会秩序和权力的约束压制,完全出于个人的好恶,没有善恶之分,“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叛逆性极强,与材料一一、二段介绍的叛神形象很相近,所以具有“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而当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接受这个任务,本身就是接受了天庭的制约,再加上极具象征性的紧箍咒和“修成正果”,可以说从不受约束管教的浑沌状态,渐渐成为屈服于权力体系之下的“文明”人,体现出“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的特点。
故答案为: 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答案】6.C
7.A
8.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
6.A.“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结合“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分析,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
B.“出游兴致变高了”错,“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可见并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遇见引发我感触良多。
D.“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错,没有失落,结合“‘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分析,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不在橘子林了。结合“我心里笑了”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倍感欣慰,为孩子的成长——“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故答案为:C。
7.B.“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错,无论“一定”还是“大概”“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而已,并非难以琢磨,从中反而可见“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
C.“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本文以“我”(第一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写“我”眼见耳听心感。
D.“借助小孩子的视角”错误,全文从“我”的角度叙述、描写,应是“我”的视角。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①第6段“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故答案为: 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答案】9.D
10.B
11.A
12.①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②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官做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这时候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到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山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常兼任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担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9.句意: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虏”作“伐”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母马”作“免乳”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10.B.再迁,是指两次升迁,不是“再次升迁”。
故答案为:B。
11.A.“有人嫌怪他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错误,是杜牧自己嫌怪自己,不是别人。
故答案为:A。
12.①率,平常;山西,崤山以西;袭取,攻取;“留食邢州”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②少,年轻时;与……善,和……交好;通,通晓;处,决断。
故答案为:①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
②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答案】13.C
14.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故答案为:C。
1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大意为: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描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霍嫖姚”是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借此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 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5.【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弘、毅、甸、霰、蓉。
故答案为: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⑶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6.①改头换面②屡见不鲜③牵强附会
17.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18.比喻: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通俗易懂。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6.第①处,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说明它们改变了外表来迷惑人们,可填“改头换面”。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第②处,语境指蹭热门科学的事件还有很多,可填“屡见不鲜”。屡见不鲜: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第③处,伪科学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勉强地证明自己正确,可填“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意为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故答案为: ①改头换面②屡见不鲜③牵强附会
17.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伤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中,“伤害”与“方式”动宾搭配不当,“伤害”可改为“损害”。成分残缺,“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缺少介词“把”,应为“把……相糅合”。故可修改为: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故答案为: 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18.“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结合上文对二者的描述,“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地寻求‘证明’”可知,这两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解释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化繁为简,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比喻: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通俗易懂。
19.【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一强调平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突出了平台的重要性,可立意为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材料二以陈子昂的诗句证明了平台的重要性,即没有平台,人才就无用武之地,突出才华的施展需要平台;材料三是从时代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时代青年要把握国家与时代的机遇,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由此可看出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有机遇,处处皆平台。
具体来看,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要写出“平台”与“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可以写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借助平台,才能更好、更快地显露自己,但拥有好的平台,不等于拥有了强大的能力,还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从人才的角度出发,自身能力的高低都需要立足于平台才能展示,所以要寻找平台,发现机遇,不可恃才傲物,以致一事无成。
行文思路上,开篇可点出“平台与人才”的辩证关系,然后从“平台与人才”的关系进行引申,联系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树立鲜明的立意方向,表达对平台与人才的深刻理解。比如,新时代给予青年广大的发展舞台,青年就要积极奋斗,拒绝“躺平”,在时代给予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同时,广大青年也要勇敢承担起自己时代使命,不断锻炼磨砺自己,成为时代的合格人才,在时代的大舞台上,用积极奋斗、无私奉献的青春力量促进民族复兴,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安排写作内容时,可以选择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如汉朝大将韩信、劳动模范张桂梅等,挖掘其精神内涵,引出对时代新人成长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立意:
①时代大舞台,青春新风采。
②新时代处处皆平台。
③时代平台是人生的支点。
④时代为我提供平台,我为时代增光添彩
⑤好平台成就美好人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很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的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从而充满叛逆带来的悲剧性。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
C.人文意义的加强使后代文学更强调社会价值判断,丧失了神话原初的混沌与无序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D.随着后世对神话的演说,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会有改变。
B.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对古代神话进行改易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掘出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的婚姻或爱情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
A.王英与扈三娘(《水浒传》)
B.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
C.张生与崔莺莺(《西厢记》)
D.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4.两则材料都对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
5.有评论认为,从大闹天宫到修成正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审美力量是逐步减弱的。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作简要分析。
【答案】1.C
2.B
3.A
4.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错误,“逢蒙”不是叛神,他是后羿的学生,是人类。
B.“《红楼梦》叛逆精神中体现的‘士’文化和市民精神,是由古代神话包孕的叛逆思想所衍化的”错误,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可见,《红楼梦》中的叛逆精神很难框定。
D.“先民当时所遇到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全都湮灭”错误,原文说“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改易”“销歇”不等于“全都湮灭”。
故答案为:C。
2.B.“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比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更具叛逆性”错误,原文并未将二者的叛逆性进行比较,它们是并列关系。且文中只说了士文化“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时“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并没有提到市民精神“面对具体的社会文化规约”的表现。
故答案为:B。
3.A.扈三娘是被宋江直接许配给王英的,故而他们的婚姻不能体现叛逆思想。
B.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在思想上都“离经叛道”,不愿被封建礼教束缚,他们的爱情体现了叛逆思想。
C.崔莺莺与张生私定终身,体现了叛逆思想。
D.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爱冲破了封建礼教束缚,体现叛逆思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介绍神话中的各种叛神及其悲剧命运,第三段总结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并指出“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第四段论述“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第六段指出“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第七段举例论述文学中接近神话的悲剧美学,第八段总结,“神话……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整个材料一主要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中心观点是“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并指出“以神话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即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故答案为: 材料一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其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材料二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章之渊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其所作所为不受社会秩序和权力的约束压制,完全出于个人的好恶,没有善恶之分,“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叛逆性极强,与材料一一、二段介绍的叛神形象很相近,所以具有“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而当他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接受这个任务,本身就是接受了天庭的制约,再加上极具象征性的紧箍咒和“修成正果”,可以说从不受约束管教的浑沌状态,渐渐成为屈服于权力体系之下的“文明”人,体现出“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的特点。
故答案为: 孙悟空自立“齐天大圣”,受到天庭戏弄后大闹天宫,表现出的对权力和秩序的叛逆,具有叛神意味,带有神话所具有的无序和混沌,善恶并不可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从不服管教到接受约束、修成正果,呈现社会要求代替人的自然情欲的过程,包含的是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6.C
7.A
8.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和结构手法等方面入手。
6.A.“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结合“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分析,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
B.“出游兴致变高了”错,“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可见并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遇见引发我感触良多。
D.“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错,没有失落,结合“‘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分析,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不在橘子林了。结合“我心里笑了”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倍感欣慰,为孩子的成长——“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故答案为:C。
7.B.“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错,无论“一定”还是“大概”“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而已,并非难以琢磨,从中反而可见“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
C.“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本文以“我”(第一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写“我”眼见耳听心感。
D.“借助小孩子的视角”错误,全文从“我”的角度叙述、描写,应是“我”的视角。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的基本能力。①第6段“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故答案为: 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方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杜牧,字牧之,善属文。第进士,后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是时,刘从谏守泽潞,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①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
会刘稹拒命,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
①折胶:指秋冬时节。胶是制弓弩的材料,秋季干凉胶劲而可曲,故秋季可折胶制弓。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B.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C.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D.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
B.累迁,是指多次升迁;迁,一般指升职;再迁,是指再次升迁,《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再迁”即此义。
C.吏部,官署,魏晋始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知制造,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语、掌诏语、典诏语等名称,唐代发展成专门的官职,凡加此职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关心国家大事。他提出了关于藩镇处置的个人看法,有人嫌怪他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觉得实在有罪,就写了《罪言》。
B.杜牧具有军事才能。回鹘族部落溃退到大漠南部时,他总结汉军教训,建议在仲夏征调精锐兵力,可以出其不意歼灭他们。
C.杜牧善于分析问题。皇帝命令节度使率兵征讨拒不执行朝廷命令的刘稹,杜牧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了有效的攻打策略。
D.杜牧拥有不凡气节。他性格刚直,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情,敢于议论国家大计方针,指出并剖析利害关系特别能切中要害。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
②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答案】9.D
10.B
11.A
12.①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②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被授官做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这时候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几次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到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山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京担任司勋员外郎,常兼任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担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担任知制诰一职,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9.句意: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虏”作“伐”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母马”作“免乳”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答案为:D。
10.B.再迁,是指两次升迁,不是“再次升迁”。
故答案为:B。
11.A.“有人嫌怪他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错误,是杜牧自己嫌怪自己,不是别人。
故答案为:A。
12.①率,平常;山西,崤山以西;袭取,攻取;“留食邢州”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②少,年轻时;与……善,和……交好;通,通晓;处,决断。
故答案为:①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
②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代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指霍去病。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急迫的紧张氛围。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和“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人营寨空无一人,战争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对当政者的讽刺之意。
14.作者采用了哪种手法塑造了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C.“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故答案为:C。
1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大意为: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描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用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来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用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英勇矫健。尾联:“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结合注释④可知“霍嫖姚”是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借此表明,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秦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 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行的鞭声,侧面衬托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运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15.(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担当重任、负重前行的两句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将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运用了“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的艺术手法的名句是:“ , 。”
【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弘、毅、甸、霰、蓉。
故答案为: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⑶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五、简答题组(共13分)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无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①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如有一个声称能够算命、测运势的电子罗盘,尽管用上了APP、互联网等工具,却改变不了伪科学的本质。类似蹭热门科学的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②。
如果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仅止步于娱乐、心理安慰,尚且为祸不烈。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伤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③地寻求“证明”。通俗地说,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想要破除伪科学,就必须让公众知晓射箭的规则——科学的思维方式。
尽管伪科学、封建迷信活动看起来仍有一定生存的土壤,但我相信,假以时日,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它们终会被驱除出去。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6.①改头换面②屡见不鲜③牵强附会
17.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18.比喻: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通俗易懂。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6.第①处,一些迷信活动又披上了时鲜热门的科学外衣,说明它们改变了外表来迷惑人们,可填“改头换面”。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第②处,语境指蹭热门科学的事件还有很多,可填“屡见不鲜”。屡见不鲜:意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第③处,伪科学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勉强地证明自己正确,可填“牵强附会”。牵强附会:意为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故答案为: ①改头换面②屡见不鲜③牵强附会
17.原句语病有:搭配不当,“伤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中,“伤害”与“方式”动宾搭配不当,“伤害”可改为“损害”。成分残缺,“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缺少介词“把”,应为“把……相糅合”。故可修改为: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故答案为: 伪科学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把探寻客观世界规律的科学与不可认知论相糅合,损害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18.“科学是瞄准靶心再射箭,而伪科学则是先射箭再画上靶心”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结合上文对二者的描述,“科学思维追求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思维主张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伪科学往往借助科学的旗号,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地寻求‘证明’”可知,这两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解释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化繁为简,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 比喻:将科学比作“瞄准靶心再射箭”,伪科学比作“先射箭再画上靶心”,生动地说明了科学思维严谨求实,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伪科学先入为主地确立观点再牵强附会地给予解释的特点,通俗易懂。
六、作文(共60分)
19.(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
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盛时不遇,诗人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
③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发表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一强调平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突出了平台的重要性,可立意为人才的成长需要平台;材料二以陈子昂的诗句证明了平台的重要性,即没有平台,人才就无用武之地,突出才华的施展需要平台;材料三是从时代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标注,更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时代青年要把握国家与时代的机遇,助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同时也有利于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由此可看出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有机遇,处处皆平台。
具体来看,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要写出“平台”与“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从平台的角度出发,可以写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借助平台,才能更好、更快地显露自己,但拥有好的平台,不等于拥有了强大的能力,还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从人才的角度出发,自身能力的高低都需要立足于平台才能展示,所以要寻找平台,发现机遇,不可恃才傲物,以致一事无成。
行文思路上,开篇可点出“平台与人才”的辩证关系,然后从“平台与人才”的关系进行引申,联系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树立鲜明的立意方向,表达对平台与人才的深刻理解。比如,新时代给予青年广大的发展舞台,青年就要积极奋斗,拒绝“躺平”,在时代给予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青春风采;同时,广大青年也要勇敢承担起自己时代使命,不断锻炼磨砺自己,成为时代的合格人才,在时代的大舞台上,用积极奋斗、无私奉献的青春力量促进民族复兴,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安排写作内容时,可以选择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如汉朝大将韩信、劳动模范张桂梅等,挖掘其精神内涵,引出对时代新人成长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立意:
①时代大舞台,青春新风采。
②新时代处处皆平台。
③时代平台是人生的支点。
④时代为我提供平台,我为时代增光添彩
⑤好平台成就美好人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