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性文章。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作者用三个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则要学习课文用典型的具体事例说明作者观点的写作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能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指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
2.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了解每一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找到真理”的顺序来写的,与观点的表述顺序是一致的。
教学难点:
1.了解每一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找到真理”的顺序来写的,与观点的表述顺序是一致的。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疑问
同学们,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带着问号走进课堂,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对题质疑。
同学们乐于思考、敢于发问,已经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课文的题目叫《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入时设计这个对题质疑的环节环节是希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问的品质,让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渐渐领会题目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在通往真理的路上,让我们先来解决学习课文的拦路虎。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学任务(PPT出示预学单),现在来考考大家。
出示词语:
第一组:波义耳 魏格纳 米歇尔逊 阿瑟林斯基 华罗庚
第二组:盐酸 石蕊 大陆漂移 脑电波
第三组: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1.第一组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可不好读,谁第一个来试试?
你在预习时了解了哪些关于这些科学家的信息,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2.请你来读第二组,这组词都是科学术语,预习时你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3.第三组,请你来读。
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些成语吗?你是怎么理解它们的?
4预习时你在“预学单”上练写了哪些容易写错的字呢?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提醒这些字的写法。
教师讲解“搜”字的写法并范写。
设计意图:私以为无论是几年级,高段还是低段,学习课文之前都应先扫除字词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的方式是课前布置预学任务,课上检查预习效果,再抓住同学们出现的共性问题,相机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初读感知,理解观点
1.解决了拦路虎,让我们继续朝着真理出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的观点。
2.刚刚有同学不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自然的和第六自然段。
3.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再观察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一个在文章开头,一个在文章结尾)
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观点(板书:提出观点)最后在结尾处总结观点与开头形成呼应。(板书:总结观点)
4.理解作者的观点后再读课题,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明确本文的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让学生理解观点的含义就是指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
四、学习事例,总结规律
1、要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我们首先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是用自然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又是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板书:证明观点)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概括文中用哪些事例来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生概括,师贴板书: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3、学习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批注,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师相机板书:现象——问题——真理
4.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解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时标红的那些词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和观点的表达顺序是一致的,所以作者能用它证明自己的观点。
5.第二个事例和第三个事例的表达顺序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第三个事例。
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
6.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将刚才找到的内容填到共学单的表格上。
人物 现象 问题 真理
事例一 波义耳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是什么?
会不会?
什么反应? 发明石蕊试纸
事例二 魏格纳 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三 阿瑟林斯基 儿子睡觉时眼球忽然转动起来。 为什么?
会不会?
什么关系? 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7.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中的三个事例,你有什么发现?
8.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找到真理”的顺序来写的,都和观点的表述顺序一致。所以它们能证明同样的观点,一起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学习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研精覃思,设计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首先组织学生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接着引导学生总结第一个事例的写作顺序,然后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第二、第三个事例,再将三个事例中的关键信息填到表格中进行对此,让学生由此发现这三个事例的表达顺序均和作者观点的表达顺序一致,从而了解作者是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另外,在教学时我不断引导学生去寻找、观察、对比、总结,也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的精神。
五、总结课堂,引领新知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知道了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学到这里,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
生1:既然三个事例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还要列举三个事例呢?用一个不就行了。
生2:这三个事例只有相同点吗?有没有不同点呢?
生3::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事例在详略安排上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很不一样,以前学习的课文作者总是会详写主人公努力探索的过程,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详写了主人公是怎样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学贵有疑,看来同学们离找到真理又近了一步,老师希望同学们课下能继续探索这些问题,争取把这些“?”拉直变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题,也带着 “问号”走出课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六、模仿写法,课后练笔
同学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也并不遥远,像课文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你课后收集相关事例,在“延学单”上学着课文中三个事例的写法也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吧,下节课我们来分享大家的作品!
设计意图:由读到写,迁移延伸,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