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方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了解两极地区的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
2.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
3.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学会在极地投影图中判别方向。
【教学难点】
能够比较南北极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学策略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讲述的是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所以先以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入手,让学生对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有一定的感知,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两极地区由于环境的特殊,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地理景观,可以用这些景观串联起知识点,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加强学生的认知。两极地区的环境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可以通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视频导入 【视频导入】 播放极地地区自然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观看视频,感受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1.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定的认知 2.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环节二 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位置探险 全班分组:第1、2小组为北极探险队一组、二组;第3、4小组为南极探险队一组、二组。 【自主学习】 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片: 1.相应各组同学在图示上标注地球的自转方向; 2.相对应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补正; 3.每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同学们展示和说明极地的地理位置。 4.如何在俯视图中区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观看图片,分组讨论,描述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2.对比分析两极地区范围的差异
概括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两极地区范围的差异。
展示中国商船开辟极地航线的实践与展望的论文节选和示意图,介绍北极航道。 【做一做】 用皮尺分别测量“大连—鹿特丹”的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的距离,利用比例尺知识,计算距离大约缩短了多少千米。 展示世界地图,播放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说明北极航道开通的意义和重要性。 阅读图文、动手实验、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加深对北极位置重要性的认知
二、环境探险 【合作探究】 南极探险队—1组:①德国诺伊迈尔南极科考站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②科考站的地基很深,多采用架空式,为什么采取这种结构方式? 南极探险队—2组:根据俄罗斯东方站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结合自己所学所知,交流讨论南极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气温、降水、风速)。 北极探险队—1组:①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全部用冰雪垒成,圆拱形,无窗,只留有一门以供进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北极地区怎样的环境特征? ②因纽特人服装多为动物皮毛制成,具有保暖的作用,这体现了北极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 北极探险队—2组:根据图示北极地区某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结合自己所学所知,交流讨论北极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气温、降水、风速)。 【阅读材料】 分别出示三则图文资料,根据图文资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读图,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概括明确:极地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干旱和烈风。
【合作探究】 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的多? 学生讨论、回答 1.加深对极地地区的认知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概括明确: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因有海陆状况、地形和下垫面。
【连一连】 出示图片,找出不同种类动物的分布地区,用直线连接起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环节三 课堂小结
环节四 当堂练习
四、当堂练习
1.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关于北极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极地区是指北纬90°的地区
B.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
C.北冰洋的小部分属于北极地区
D.北极地区大部分是被冰雪覆盖的陆地
3.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就是指的南极洲
B.北极地区不如南极冷,最热月气温在0℃ 以上
C.北极地区的降水普遍比南极地区低得多
D.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
【参考答案】D;B;D
五、课程小结
六、板书设计
极地地区
独特的自然环境
1.南、北极地区地理位置特点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陆包洋”
(2)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洋包陆”
2.南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
(1)南极地区气候特征
(2)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环境特征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