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学方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的重要性。
2.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两极地区海洋生物资源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对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策略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主要讲述的是极地地区独特的野生动物以及极地地区的科考活动。用活动的形式结合书本介绍极地动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极地动物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升华到保护极地环境的人地协调观,并引导学生落实到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中。对于极地科考,先以我国极地科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然后结合书本案例讲述极地科考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最后分析为什么进行极地科考,说明极地科考的意义,拓展学生的视野,并结合书本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播放科考队员写下的《南极日记》,从日记里感受极地科考的严酷,提问为什么要进行极地科考。 思考问题 1.让学生初步感受极地科考活动 2.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
环节二 科学考察的宝地 一、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展示线路示意图】 15-16世纪,欧洲航海家开始了北极探险,寻找到达东方的“北方航线”。 提问:极地探险中可能遇到哪些 困难? 阅读图片、讨论发言 直观感受极地科考的艰难
概括明确: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极地科考中的困难。
二、建科学考察站的意义 1.展示极地科考项目图片。 2.展示我国第38次极地科考资料。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在南北极地区建立多个科学考察站? 【图片展示】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其他资源示意图。 阅读图片、讨论发言 1.认识极地探险的历程和我国的极地科考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3.认识极地地区特殊的环境对科考的意义
概括明确:极地科考的意义和主要的科考项目。
环节三 极地地区的环境 保护 环境问题 【展示图片】 展示乱捕滥杀极地动物、突发重大污染事件、极地地区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图文信息,让学生总结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阅读材料、讨论发言 1.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2.认识极地地区环境问题对全球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 【演说小讲堂】 根据上节课完成的课后作业,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 (演讲提纲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如何采取低碳环保的具体措施入手) 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演说 培养人地协调观
概括明确:人类对极地地区环境的破环行为,极地环境的保护条约。
环节七 当堂练习
环节八 课堂小结
四、当堂练习
南极洲地理环境独特,是开展科学实验的理想地区。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地区设立了5座科学考察站,下图示意南极洲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科考队员在南极洲最常见的景观是( )
A.沙漠 B.冰雪 C.草原 D.沼泽
2.南极洲自然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A.铁矿资源
B.煤炭资源
C.淡水资源
D.石油资源
3.我国科考站中全年均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泰山站 D.昆仑站
【参考答案】B;C;A
五、课程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人类极地探险的历程
2.建立极地考察站的意义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1.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2.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