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归纳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学会描述某个大洲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归纳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
3.阅读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资料,对照亚洲地形图和分布图,认识亚洲地形、气候和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策略
本章节是学生探究亚洲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亚洲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自然特点,如何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扩大“洲”的研究范围,实现“洲”的知识迁移,因此教学活动应重视对学生以及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大洲自然环境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系的特征及其三者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同时让学生积极讨论,扩展思维,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课程标准,及知识网络。 【复习导入】展示课程标准、重难点及知识网络梗概。 阅读PPT上的课程标准内容。 通过学生自助阅读课标,明白今日所学的目标。
章节知识大赛 【活动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 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复习课课堂。
头脑风暴 教师:提出两个任务,每组成员认领题目后,进行组内头脑风暴,答对记一分,答错不得分。每次选出一人回答问题。分别要求学生说出亚洲之最,并能说出亚洲地形地势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举手抢答两个任务问题。 头脑风暴主要是解决一些世界之最,让学生形成亚洲大的概念,学生简单地形地势的一种方式。
快问快答 教师:根据第一轮的得分,从高到低轮流作答,每次一人,答对的给本小组记一分,答错的不得分,并由下一组接替答题。要求同学们三个任务,分别是从不同方面来说明亚洲气候的基本特征,以及亚洲气候的硬性因素。问答过程中教师依次展示PPT图片动画,请学生来填空缺处答案。 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回答PPT中的填空部分。 在快问快答部分主要解决了亚洲气候的一些知识概念,多以回答书本上的概念为主。以图片动画展示为主,图文结合便于学生记忆。
齐心协力 教师:以下问题为重难点攻关,每项任务均2分钟组内讨论时间,组员记录观点,选出代表,每组依次轮流回答问题,答对的给本小组记一分,答错的不得分,并由下一组接替答题。要求同学们讨论回答人类活动与亚洲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亚洲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环境有个初步了解。重点归纳分析规律的内容及其原因。 小组讨论为主,看图完成题目,并总结在亚洲气候,地形和河流之间的联系。 齐心协力部分是本次复习课的重难点部分,配合习题来进行实战讲解,并在最后进行规律总结,便于学生记忆运用于实战。
力挽狂澜 教师:本轮为抢答题,当教师念完题目发出指令以后方可抢答,第一个站起来的获得答题权,答对给本组加上相应分数,答错的扣除相应分数。按照本节的知识概念进行例题实战,是对前面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训练。 学生抢答题目,为自己小组提高积分。 力挽狂澜部分是对前面知识概念的专项练习,以例题展示为主,配合详细的解析,已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衔接中考 展示多道中考真题,要求学生解答。 学生解答。 将知识运用到考试实际中去,提升做题能力。
五、当堂练习
1、下列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大洲
B.中部受地形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C.北回归线穿过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朝鲜半岛
D.东部、东南部、南部是世界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分布区
2、亚洲地域辽阔,山岳巍峨,气候复杂多样,拥有众多的“世界之最”。下列关于亚洲的世界之最的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B.死海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C.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
D.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3、下列有关亚洲气候的特点,错误的是( )
A.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显著
C.海洋性气候显著
D.大陆性气候显著
4.下列关于亚洲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分布的是季风气候
B.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均为热带雨林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
D.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亚洲季风气候显著
5. 亚洲地域辽阔,山岳巍峨,河川众多,气候类型多样。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②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③地形多样且起伏较大,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④外流水系呈辐射状,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D;2.C;3.C;4.B;5.C;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