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们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们追寻的目标。唯有在对人的不断追寻中,史学家才能完成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伟业。
———马克布洛赫(法国历史学家)
言
前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张学良的
选
择
选
择
张学良的
张学良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到:“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1901年—2001年)
忍气吞声的
壹
选择
——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影响
1931.9.18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沈阳
中国人民抗战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日军侵略
回顾史事
东三省沦亡
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日本扩大侵略
张学良晚年回忆
九一八后,东北这么快沦陷呢?
忍气吞声,不能抵抗,我们打不过,有什么法子
选
择
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
忍气吞声的
日本大陆政策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日军侵略
日军侵略
当时(1920年代)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世界,日本也进入了所谓“昭和恐慌”。东北部各县饿死不少人,卖儿卖女随处可见。这时候日本只能走“裁军”这一条路了。
---俞天任《军国幕僚》
“未来世界的冲突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在这场‘最终战争’的较量中,日本在战略地位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国土没有纵深,没有战略物资资源。在这场持久战的过程中,日本一定要一个后方基地,这个基地就是满蒙。”
---石原莞尔《战争史大观》
—
溥仪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九一八事变后,为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日军侵略
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血腥屠杀
细菌试验
掠夺资源
奴化教育
日军侵略
——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
局部抗战的开始
杨靖宇东北抗日游击队的主要创建者 ,孤身与日寇周旋。靠吃草根树皮与棉絮, 战斗到最后一刻, 年仅35岁。
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 华北危机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华北危急!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态度如何 有何危害
日军侵略
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 八一宣言》
中国抗日——《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
(学生)宣传队不断地像沿街的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许多人争相抢阅游行队伍散发的传单。
军警用水龙头冲击队伍,抓住女同学的头发往下压,用大刀背砍。
———陈其五《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些情况》
中国抗日——一二·九运动
忍无可忍的
贰
选择
在十二月九日的示威游行中,东北大学是游行伍的先锋,担任开路纠察之责。一二九学生运动引起了身兼东北大学校长职的张学良的重视。他派人携款慰问受伤和被捕的学生,同时电邀东北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
——王祝福《对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
与国名党当局相比,张学良对待一二九运动的态度是什么?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的内容会是什么?
“以下犯上”的 选择
叁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安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根据材料,分析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中国抗日——西安事变
人物:
目的:
张学良、杨虎城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经过: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分组合作探究
一、1、2、3小组阅读材料一,分析西安事变后,中共内部有什么分歧,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态度是什么?
二、4、5、6小组阅读材料二,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态度一致吗?概括两段材料的态度?
三、7、8、9小组阅读材料三,日本对于西安事变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材料一 中共中央的认识变化
(12月13日,张国焘提出)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张培森《张闻天与西安事变》
“审蒋、除蒋”方针只会导致内战的发生,帮助日本侵华野心的实现。周恩来认为,杀蒋泄恨事小,釀成内乱放日本长驱直入是大。
———王祝福《对一二九运动与西安事变相互关系的两点认识》
材料二 戏中有戏的南京政府
(12月13日)在何应钦(亲日派)的支持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率12600人,完全徳国装备从南京浦口登车挺进渭南。22日桂永清派2个团向赤水河西岸的东北军发起进攻,造成百余人伤亡。
——康泽《西安事变后南京情况》
请各自检東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更请于军事讨伐前,先尽力求委员长之出险。战争之后,(蒋介石)不为其亲自统帅之陆空军轰炸所误中而丧生,亦将被张、杨军队所杀害。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材料三 日本方面的态度
从速准备强化在华警备兵力,适当利用此兵变以推进对华政策。
———日本《军务极密第675电》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战格局有何新的变化?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袍泽情国家义的 选择
肆
由于张、蒋俩人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他们的私人关系较好,两家的交往密切;又由于张对于蒋的本质认识不透;加之他的性格、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等因素,张对蒋存在有一定的忠君爱蒋思想。特别是事变后,张为维护蒋的领地位和尊严,一直有送蒋回宁的念头。
---刘翠芳《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宁原因之我见》
根据材料回答,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
张学良华清池扣留蒋介石是为了抗日,放蒋介石回南京也是为了抗日,亲自送蒋介石求得谅解同样也是为了共同抗日。事实上,张学良的这种做法是从维护蒋介石的威信,以利今后的抗日大局出发的,同时也顶住了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并表明心迹。
---《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回答,张学良护送蒋回宁的原因?
西安事变
1936
九一八事变
1931
软禁
1990恢复自由
1901出生
2001年去世
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张学良《世纪行过:张学良传》
历史记录中充溢的是那些运气足够好,力量足够强,因此站在人堆之上者的名字。但是数十亿的人根本没有机会露头。他们被遗忘,被忽略,被当成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废旧螺丝钉。
———马克布洛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