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街头采访——川军是什么?
川军,
四川军队(广义)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部队(狭义)
你知道川军吗?
正面战场的抗战
—川军的抗战记忆
第20课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重点:
通过川军抗战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基本事实。
难点:
通过川军抗战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
一、
一、川军无用
二、壮士出川
三、无川不成军
一、川军无用
产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
发展:①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不太好,战斗力不强,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
——《天府新论》
②1933年到1937年这“剿共”的四年间,川军几乎毫无战果。
对川军的评价:
“连外国人都知道,四川军队素质之差,国内外有名,同中国优秀的部队相比,相差甚远”
——1933年11月,时任“剿共”各路总指挥的陈诚曾严厉训斥川军
“我(蒋介石)从成都乘车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仰卧倨傲,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
——1935年8月,蒋介石在峨眉训练团讲话
川军无用
二、壮士出川
1、背景
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沦陷
1931.9
1937.7
七七事变
北平、天津沦陷
二、壮士出川
共
国
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正面战场抗战
敌后战场抗战
2、川军抗战——淞沪会战
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日军以其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为借口,挑起事端。
淞沪会战爆发
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日军集结了上千类火炮并且还派有空军支援,整个军队训练有素。而此时的川军26师仅五千余人,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配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
但就是这样一支看起来毫无胜算的军队,却在师长刘雨卿的带领下,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狂轰乱炸之下与日军鏖战了整整八个昼夜,面对着敌人的进攻毫不畏惧,誓与阵地共存亡。
很多川军抵挡不住日军大炮的攻击便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用这种所谓的“搏命式”打法,川军26师一次次的堵住了日军的攻击。此战后,26师一战成名,被评为淞沪战绩最佳的五个师之一。
走上千里路就是来为国家献出生命的
川军在淞沪战场上的表现为其一举摘掉了“双枪兵”的恶名,从此再也没有人瞧不起这只装备奇差的部队。但是这一战也造成了川军的巨大损失,26师全师5000多人在这场战役后仅剩下600余人。
刘雨卿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宝山保卫战
四行仓库保卫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真正地是每一块国土都是血染的大地。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川军抗战——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在台儿庄
背景:
时间:
地点:
指挥者:
日军为打通南北战场
1938年3月
山东台儿庄
李宗仁
1838年3月,川军122师奉命驻守在藤县阻击日军,面对着日军的王牌师团板恒师团,王铭章师长率领5000名士兵在藤县县城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亲赴一线并参加战斗。此时的日军想要活捉122师师长王铭章这个“大俘虏”以振士气,立刻召集了精锐的部队,带上了数十辆坦克,30多门的大炮以及三个团的敢死队,再次对藤县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整个藤县立刻被炸成地狱般惨烈。当日军冲上来的时候,已经被炮弹击中的王铭章大叫一声“抗战到底”然后便举枪自杀。
师长殉国后,将士们却没有一个退缩,122师的每一位将士们都一个个血战到底,没有一人肯投降。被日军合围的士兵往往都拉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当中无一人退后,无一人被俘。最后藤县一片焦土,122师的士兵们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用生命换时间
王铭章将军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也。
——李宗仁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毛泽东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
意义:
①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结果:
共歼敌1万余人
2、川军抗战——武汉会战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武汉成为军事、经济、政治中心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背景
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严阵以待,集中了129个师,约100万大军全线防备。川军也全面动员,除47军在山西作战外,其它各部都投入了战斗,共计20个师,2个独立旅,近20万官兵,川军被分割为7个部分布防于战场各地。所有部队全部投入,是人数最多、参与战斗最多的地方军。
万家岭大捷
1938年9月,日军攻占江西九江,分两路南下,为守住麒麟峰阵地,薛岳命令川军王陵基部(即30集团军)新13师和新15师进入麒麟峰阵地。与日军激战一周,终收复麒麟峰阵地,日27师团伤亡7000以上,10月1日,丢下被围困在万家岭的106师团撤退。
麒麟峰战斗结束后,30集团军参战部队又奉命调头参加马回岭和万家岭对日军106师团的围歼战。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最终日106师团几乎全军覆灭,史称万家岭大捷。
川军付出沉重代价,30集团军参战部队损失达三分之二以上。新13师仅收容起来不到500人。
山不在高,歼敌则名
王陵基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结果: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意义:
(1)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937.7北平
天津沦陷
1937.11上海沦陷
1937.12南京沦陷
1938.10广州
武汉沦陷
速战速决 灭亡中国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武汉会战
1938.10
七七事变
1937.7.7
敌后战场局部反攻
1941年初
日本投降
1945.8
战略
防御
战略
相持
战略
反攻
2、川军抗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南京、武汉失守后,长沙乃至整个湖南成为西北大后方的军事屏障
长沙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为得逞。
在进攻香港英军的同时,为了牵制中国军队驰援,1941年12月24日,日军进攻长沙,与以湖南为中心的国军第九战区部队激战22天,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7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1.12.8
美英向日本宣战
1941.12.9
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1941年12月,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川军营长王超奎所在的133师398团,奉令担任新墙河的守备任务。他们在新墙河后的傅家桥、相公岭一带布防,占领9个据点,死守3天,执行阻击敌人、掩护战区主力部队在长沙附近集结的任务。当时战斗惨烈:“十里纵横据点敌我混战,枪炮声及轰炸声,历历可闻,我伤亡惨重”,“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雪雨交加,猩红满地。”尽管如此,王超奎还是最终完成了坚守阵地的任务。他下令突围,并且身先士卒跳出战壕与日军肉搏,掩护部队撤退。
激战中,王超奎被日军机枪打中,当场牺牲。冲上来的日军见王超奎倒地,唯恐他没死,又残忍地将他的颈子割断,身首分离。牺牲时,王超奎年仅34岁。
断头将军——王超奎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之胜利。
--美国诺克斯《告中国人民书》
意义: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川军抗战——豫湘桂战役
1944年在豫湘桂大会战中,由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军各部纷纷败退,川军李家钰部奉命掩护各部撤退,当部队转移至陕县秦家坡时,突遭日军伏击。李家钰亲率特务营官兵突围,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52岁。
李家钰将军
灭倭寇报国终身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从此天下皆知"无川不成军"。
出川时:
脚穿草鞋、身披单衣、头戴斗笠、手持大刀,
武器最差,衣着最差,被嘲笑为“草鞋兵”
三、无川不成军
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350万将士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其中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回到故乡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四川为全国输送了40%的兵源,川军士兵阵亡比例,高达三分之一,经常一场大型会战打完后,川军从将领到士兵,不撤退,不投降,全部战死沙场。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的八年里,四川这个“大后方”担负起了当时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八年抗战我国共消耗了约14640亿元(法币),而仅四川一省就参与支出约4400亿元。
在物资供给上,四川人民更是出尽全力,宁愿自身忍受饥饿也要支援抗战前线士兵,从1941年到1945年,四川省支援全国粮食8228万石,约占全国征粮总数的五分之二,毫不夸张的说,四川人民扛起了抗战物资供给的半边天。
回望整个抗战,也正是因为川人这股骨子里的精神,才有了最后无川不成军的美名,才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一道强大的防线。若祖国有难,四川男儿必奋起、必热血、必抗击之。让我们向川军致敬!
川
人
不
负
国
看完这些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你还知道哪些川军人物及故事呢?
畅所欲言
1937年,四川的一介书生王建堂立志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他父亲送他一面“死”字旗。死字的一旁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字的另一旁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嘱咐,也是一个老人对国家的热爱,这是何等的大义啊。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
刘湘将军
“奉命出战,不驱逐倭寇,誓不还乡”。
——饶国华
饶国华师长
“今天抗日战争是保土卫国,流血牺牲是我们军人应尽的天职,我们川军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杨森
杨森将军
许国璋师长
战顽敌 身以许国
——许国璋
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概赴死,以落后的装备,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抗日川军是宁死不屈的中国热血军人的突出代表,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德永垂青史!
听闻了川军抗战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悟呢?
课堂小结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川军无用
二、壮士出川
三、无川不成军
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
豫湘桂战役
“川军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英勇。
正是在抗战烽火中,川军实现了浴火重生,
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战历史,
从而由“双枪兵”、“烂部队”,
转变为铁血之师、正义之师。
材料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吸引了大批日军主力,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战略展开,保障敌后战场开辟的作用。
材料三: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坚持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丧失)
——《国民党正面战场》
材料一:正面战场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都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曾先后进行了平津、淞沪、徐州以及保卫武汉等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粉碎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
牵制了大批日本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导致大片领土丢失。
积极
消极
课后作业: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