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2 17:3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1)有一处需经隧   道,穿山而过;俯瞰   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   ,环顾四周,岩壁巉   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2)我们拾   阶而上,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   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   苍穹。
【答案】(1)suì;kàn;tuān;chán
(2)shè;qióng;sǒng;jù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音不读错。
故答案为:⑴ suì kàntuānchán
⑵ shèqióng sǒngjù
【点评】⑴⑵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灼热 缭绕 陡峭 一如即往 B.翌日 浮燥 打嗝 五彩斑斓
C.巍峨 妩媚 瞬息 物有所值 D.蔓廷 逗留 可悯 皑皑白雪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即”应为“既”。B.“燥”应为“躁”。C.正确;D.“廷”应为“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________;时而碧空如水,________;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________;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________。
A.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从“云蒸霞蔚”可以判断出能够形容玉龙山的词语是“时隐时现”,与“碧空如水”相衔接的只能是“晶莹耀眼”,与“雪峰皎洁”对应的是“冈峦叠翠”,从句末的“晚霞似火”“如披红纱”进行判断,与之相吻合的词语就只有“娇艳妩媚”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下列红色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到春暖花开之时,都会有不同种类的大量飞鸟聚集而来,可谓络绎不绝。
B.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也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C.李白作的诗清新脱俗,“诗仙”的美名名副其实。
D.春水涨了,在山间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枝头青了,让那春天的意气四处飞扬。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于形容飞鸟聚集不恰当。
B.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可亲。
C.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D.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B.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C.“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
D.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说”字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二、自由阅读全文,文本探究
根据《 登勃朗峰 》回答问题。
6.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8.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9.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0.“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12.分析“一概不顾”“腾空而起”的表达效果。
【答案】6.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7.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8.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9.“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11.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12.“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车夫车技确实厉害。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知识点】词义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语言描写;比喻;登勃朗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联系上下文,尽可能从文中找答案。如果文中没有明确原话。可以逐字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理解词语深意。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事+结果”的格式,简要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写景的角度。写景的角度包括:五感、视听结合、俯视仰视等。答题先指出角度,再分析,最后指出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
(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词语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时间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7)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词语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时间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6.文中有原话。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故答案为: 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7.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事+结果”的格式,简要概括即可。事件是大家前往勃朗峰途中,但是因为上坡相当陡峭,且天热走得很辛苦。
故答案为: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8.写景的角度包括:五感、视听结合、俯视仰视等。答题先指出角度,再分析,最后指出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这里看到了岩壁峻峭,属于视觉。听到了瀑布轰鸣,属于听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山中的美景。
故答案为: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9.文中原话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这里的稍作、顷刻、骤然其实都是指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写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
故答案为:“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10.这里把洁白轻薄云比作纯洁天使,写了云洁白、轻柔轻薄、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11.“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这里写了车夫非常自信的表示自己一定会赶上其他人,甚至超过其他人。为下文车夫加速后的艰险旅程作铺垫。
故答案为: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12.文中原话是: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为腾空而起。写了车夫驾车时的速度之快,且旅程中充满了危险,但是车夫车技确实娴熟的特点。这段旅程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刺激惊险。
故答案为:“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车夫车技确实厉害。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三、课外阅读,提升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3.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16.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13.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14.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5.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6.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自然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引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按照“人+事+结果”的格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方法。移步换景,简单来讲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同时在描写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这种手法写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古诗,增加文章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含蓄表明观点;丰富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形象。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正侧面结合等。描写的作用是突出景物的美,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13.概括题按照“人+事+结果”的格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人物是我们,事件是以前多次错过登泰山,这次登泰山时冒雨。
故答案为: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14.移步换景,简单来讲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同时在描写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这种手法写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答案为: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5.引用古诗,增加文章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含蓄表明观点;丰富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引用,让人明白作者认为只有登泰山才可以抒发豪情,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6.这里写了雨是烟是雾,让人分辨不清的样子,又写了山被雨包裹得很严实,属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的作用是突出景物的美,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暗合了标题“雨中登泰山”,突出作者大雨也敢登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四、中考链接
17.(2018·江西)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句子的内在关系分析作答。
本题填入的句子是为了自然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的样子不同,不存在转折关系,排除A。
B项,引起下文自然,最合适,故选B。
C项,引用诗句,写出不同角度看梯田,梯田样子不同,但不能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样子不同,排除C。
D项用于总结更合适,用于引出下文效果不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前后句语意的连贯性。
18.根据材料,完成第(1)~(3)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蓝图。富,既要物质富,也要精神富;美,既要自然美,也要人文美。为了让学生在经典中陶冶情操、涤荡心灵,黔程中学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1)学校准备邀请校外辅导员李老师担任评委团主席,下面是学生会组织委员小王电话邀请李老师时说的话,其中有两处需要修改,请改正。
小王:“李老师,您好!我是小王。①我们将举行一个活动,②想邀请您荣幸地来。”
【示例】原句:我是小王。
改为:我是黔程中学学生会组织委员小王。
(2)下面是评分规则草稿,不适合此次比赛的一项是(  )
A.衣着得体大方,举止亲切自然,精神饱满。
B.字迹工整美观,布局设计合理,排列整齐。
C.内容健康向上,感情饱满真挚,能够脱稿。
D.语音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表达自然。
(3)在活动当天,小王向参赛选手交代相关事宜。请根据活动流程图,把小王说的话补写完整,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活动流程图
选手抽签
时间:13:20
地点:礼堂嘉宾点评校长颁奖
小王:“请参赛选手注意比赛的流程。①;然后,根据抽签的顺序举行比赛,同时,评委为选手打分;②;最后,请校长颁奖。”
【答案】(1)①我校将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②如果您能来担任评委团主席,我们将倍感荣幸。
(2)B
(3)①首先,请各位13:20到礼堂抽签 ②接着,请嘉宾点评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语言得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1)邀请时要注意称谓,明确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注意礼貌用语。对李老师,学生态度要谦虚。
(2)经典诵读比赛,是朗诵,不要求学生写字。
(3)据给到的流程图,准确简明概括每个时间段,每个活动步骤即可。可以看到是先抽签决定顺序,接着嘉宾点评选手的表现。
故答案为:⑴ ①我校将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②如果您能来担任评委团主席,我们将倍感荣幸。
⑵ B
⑶ ①首先,请各位13:20到礼堂抽签 ②接着,请嘉宾点评
【点评】⑴本题考查邀请。其实邀请包括语言表达,病句,谦敬词。邀请时要注意称谓,明确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注意礼貌用语。
⑵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注意活动是朗诵。朗诵比赛注意衣着得体,朗诵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音准确,语调昂扬,表达自然,脱稿表达。
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及图表分析能力。根据给到的流程图,准确简明概括每个时间段,每个活动步骤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1)有一处需经隧   道,穿山而过;俯瞰   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   ,环顾四周,岩壁巉   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2)我们拾   阶而上,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   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   苍穹。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灼热 缭绕 陡峭 一如即往 B.翌日 浮燥 打嗝 五彩斑斓
C.巍峨 妩媚 瞬息 物有所值 D.蔓廷 逗留 可悯 皑皑白雪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彩像一位艺术大师,让雪山增添了不尽的神奇。时而云蒸霞蔚,玉龙山________;时而碧空如水,________;时而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________;时而晚霞似火,雪峰如披红纱,________。
A.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B.时隐时现 晶莹耀眼 冈峦翠碧 娇艳妩媚
C.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D.晶莹耀眼 时隐时现 娇艳妩媚 冈峦翠碧
4.下列红色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到春暖花开之时,都会有不同种类的大量飞鸟聚集而来,可谓络绎不绝。
B.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也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C.李白作的诗清新脱俗,“诗仙”的美名名副其实。
D.春水涨了,在山间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枝头青了,让那春天的意气四处飞扬。
5.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
B.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C.“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
D.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
二、自由阅读全文,文本探究
根据《 登勃朗峰 》回答问题。
6.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8.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9.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
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10.“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12.分析“一概不顾”“腾空而起”的表达效果。
三、课外阅读,提升素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上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一气走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沙石全是赤黄颜色,明白中溪的水为什么黄了。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瀑,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原文有删改)
13.文章前两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文章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16.文章是怎么描写“雨”的?写“雨”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四、中考链接
17.(2018·江西)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8.根据材料,完成第(1)~(3)题。
“百姓富·生态美”是贵州省关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美好蓝图。富,既要物质富,也要精神富;美,既要自然美,也要人文美。为了让学生在经典中陶冶情操、涤荡心灵,黔程中学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1)学校准备邀请校外辅导员李老师担任评委团主席,下面是学生会组织委员小王电话邀请李老师时说的话,其中有两处需要修改,请改正。
小王:“李老师,您好!我是小王。①我们将举行一个活动,②想邀请您荣幸地来。”
【示例】原句:我是小王。
改为:我是黔程中学学生会组织委员小王。
(2)下面是评分规则草稿,不适合此次比赛的一项是(  )
A.衣着得体大方,举止亲切自然,精神饱满。
B.字迹工整美观,布局设计合理,排列整齐。
C.内容健康向上,感情饱满真挚,能够脱稿。
D.语音清晰准确,语调抑扬顿挫,表达自然。
(3)在活动当天,小王向参赛选手交代相关事宜。请根据活动流程图,把小王说的话补写完整,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活动流程图
选手抽签
时间:13:20
地点:礼堂嘉宾点评校长颁奖
小王:“请参赛选手注意比赛的流程。①;然后,根据抽签的顺序举行比赛,同时,评委为选手打分;②;最后,请校长颁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suì;kàn;tuān;chán
(2)shè;qióng;sǒng;jù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音不读错。
故答案为:⑴ suì kàntuānchán
⑵ shèqióng sǒngjù
【点评】⑴⑵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即”应为“既”。B.“燥”应为“躁”。C.正确;D.“廷”应为“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从“云蒸霞蔚”可以判断出能够形容玉龙山的词语是“时隐时现”,与“碧空如水”相衔接的只能是“晶莹耀眼”,与“雪峰皎洁”对应的是“冈峦叠翠”,从句末的“晚霞似火”“如披红纱”进行判断,与之相吻合的词语就只有“娇艳妩媚”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用于形容飞鸟聚集不恰当。
B.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可亲。
C.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D.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5.【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说”字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答案】6.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7.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8.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9.“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11.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12.“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车夫车技确实厉害。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知识点】词义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语言描写;比喻;登勃朗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联系上下文,尽可能从文中找答案。如果文中没有明确原话。可以逐字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理解词语深意。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事+结果”的格式,简要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写景的角度。写景的角度包括:五感、视听结合、俯视仰视等。答题先指出角度,再分析,最后指出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
(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词语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时间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格式,指出运用何种修辞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修辞的作用,表达作者何种情感。常考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借代等。
(6)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注意格式,指出运用何种描写方法,分析如何修饰语句,表达作者何种情感。人物描写方法是: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7)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词语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时间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第三步这句话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6.文中有原话。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挡,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移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炎阳之下,其状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
故答案为: 乘车骑骡的游客暴晒于烈日之下,还不能休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7.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事+结果”的格式,简要概括即可。事件是大家前往勃朗峰途中,但是因为上坡相当陡峭,且天热走得很辛苦。
故答案为: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8.写景的角度包括:五感、视听结合、俯视仰视等。答题先指出角度,再分析,最后指出表达作者何种情感态度观点。这里看到了岩壁峻峭,属于视觉。听到了瀑布轰鸣,属于听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山中的美景。
故答案为: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9.文中原话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这里的稍作、顷刻、骤然其实都是指一瞬间,形容时间很短,写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
故答案为:“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10.这里把洁白轻薄云比作纯洁天使,写了云洁白、轻柔轻薄、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赞美。
11.“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这里写了车夫非常自信的表示自己一定会赶上其他人,甚至超过其他人。为下文车夫加速后的艰险旅程作铺垫。
故答案为: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12.文中原话是: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为腾空而起。写了车夫驾车时的速度之快,且旅程中充满了危险,但是车夫车技确实娴熟的特点。这段旅程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刺激惊险。
故答案为:“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车夫车技确实厉害。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答案】13.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14.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5.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6.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自然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引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按照“人+事+结果”的格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方法。移步换景,简单来讲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同时在描写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这种手法写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古诗,增加文章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含蓄表明观点;丰富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形象。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正侧面结合等。描写的作用是突出景物的美,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13.概括题按照“人+事+结果”的格式,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人物是我们,事件是以前多次错过登泰山,这次登泰山时冒雨。
故答案为: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14.移步换景,简单来讲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什么就写了什么,同时在描写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这种手法写景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答题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故答案为: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15.引用古诗,增加文章文学色彩,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含蓄表明观点;丰富侧面烘托和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引用,让人明白作者认为只有登泰山才可以抒发豪情,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16.这里写了雨是烟是雾,让人分辨不清的样子,又写了山被雨包裹得很严实,属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的作用是突出景物的美,表达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暗合了标题“雨中登泰山”,突出作者大雨也敢登泰山的勇气和决心。
故答案为: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17.【答案】B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考查句子的衔接。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句子的内在关系分析作答。
本题填入的句子是为了自然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的样子不同,不存在转折关系,排除A。
B项,引起下文自然,最合适,故选B。
C项,引用诗句,写出不同角度看梯田,梯田样子不同,但不能引出不同季节看梯田样子不同,排除C。
D项用于总结更合适,用于引出下文效果不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的能力。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前后句语意的连贯性。
18.【答案】(1)①我校将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②如果您能来担任评委团主席,我们将倍感荣幸。
(2)B
(3)①首先,请各位13:20到礼堂抽签 ②接着,请嘉宾点评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语言得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 (1)邀请时要注意称谓,明确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注意礼貌用语。对李老师,学生态度要谦虚。
(2)经典诵读比赛,是朗诵,不要求学生写字。
(3)据给到的流程图,准确简明概括每个时间段,每个活动步骤即可。可以看到是先抽签决定顺序,接着嘉宾点评选手的表现。
故答案为:⑴ ①我校将于6月18日下午举行经典诵读比赛。②如果您能来担任评委团主席,我们将倍感荣幸。
⑵ B
⑶ ①首先,请各位13:20到礼堂抽签 ②接着,请嘉宾点评
【点评】⑴本题考查邀请。其实邀请包括语言表达,病句,谦敬词。邀请时要注意称谓,明确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地点,注意礼貌用语。
⑵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注意活动是朗诵。朗诵比赛注意衣着得体,朗诵内容健康,感情真挚,语音准确,语调昂扬,表达自然,脱稿表达。
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及图表分析能力。根据给到的流程图,准确简明概括每个时间段,每个活动步骤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