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社戏 寒假预习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社戏 寒假预习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3 18:3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社戏 寒假预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3.下列关于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一篇小说,它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C.《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恐龙无处不有》用科学研究中的一则实例,有力地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下列各句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社戏》一文重点写了“我”的童年趣事,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C.散文《社戏》的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迅哥儿”)与外婆家乡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D.《社戏》的作者鲁迅围绕中心事件“看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和无私。
二、基础知识综合
语段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  )前篙,阿发(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5.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6.“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用了(  )的修辞。
7.“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体现了“我”(  )的心情。
三、综合性学习
8.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篷船
周作人
于荣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嗦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选自《周作人散文集》)
9.阅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交代写作缘起,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看似平淡,实则情浓。
B.第②段介绍故乡的乌篷船,详略得宜,其中小船虽小,颇有趣味,值得推荐。
C.第③段写作者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虽是“玩水”,却似“游山”。
D.全文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0.文章详细叙述了乌篷船的用途、   、结构、   等,作者坐船上游山玩水,处处显示出   、   的生活态度。
11.赏析下面的句子。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12.选文中写到家乡的乌篷船是颇有趣味,《社戏》中的白篷航船承载儿时的快乐。从两文中各举一例并进行分析。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⑤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蓬。
⑥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⑦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⑧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制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⑨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⑩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有删减)
13.选文主要写“我”到赵庄看社戏的过程:①   ,感受伙伴的照料:②   ,陶醉于水乡的美好风光;③   ,享受与伙伴一同看戏的乐趣;离开赵庄,回望灯火光中的戏台。
14.“仙境”“仙山楼阁”分别出现在第⑤段和第 段,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请自选一个角度,简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妙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句中有“似乎”但不是比喻,是表示揣测;B将“连山”比成“踊跃的铁的兽脊”,是比喻修辞;C句中的“似乎”表猜测,不是比喻;D句也是表猜测,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辨析判断。看一个句子是否用了比喻,要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同一事物,如果是,则不是比喻,意思就是说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还要看是否能将概括化的东西形象化。
2.【答案】C
【知识点】比喻;夸张
【解析】【分析】因为外祖母和母亲同意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心情无比的欢畅与喜悦,往大的方面说,夸大了自己的心,故事夸张修辞而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作用。首先要判定用的什么修辞,在表述修辞的作用。
3.【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核舟记;恐龙无处不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错误,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魏学洢;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典籍等,学过的课文的体裁、写作的顺序、写法、大致内容等要记牢实,不要张冠李戴。
4.【答案】C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记叙人称
【解析】【分析】A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客观现实,作者要依托一个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有“孩子”形象,说法正确;B文学常识的识记,正确;C《社戏》的体裁是小说,不是散文,故错;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典籍等,学过的课文的体裁、写作的顺序、写法、大致内容等要记牢实,不要张冠李戴。
【答案】5.拔、拔、点、磕、退
6.夸张
7.欢喜(愉快、高兴都可)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夸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动词的准确选用。对近义词语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夸张的辨析。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缩小夸张。是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把事物特征往小(少、慢、矮、短、弱…)的方面说。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特征往大(多、快、高、长、强)的方面说。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平时学习要注意辨析。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角度去分析,不仅要理解表层含义,还要结合文段理解深层含义和多重含义。
5.这几个动词是双喜他们几个小伙伴划船陪我去看社戏时的动作,生动具体地表现小伙伴们摇船架橹技术的熟练,表现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
故答案为: 拔、拔、点、磕、退
6.句中“飞一般”用夸张手法比阿明船行速度的快以及我看社戏途中心情的轻松和急迫。
故答案为:夸张
7.“说不出的大”写出我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愉快心情。
故答案为: 欢喜(愉快、高兴都可)
8.【答案】(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删除“约”或者“左右”;删除“……”或者“等等”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知识点】省略号;广告标语;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拟写宣传语要注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围绕主题,一般采用上下两句。
故答案为:⑴ 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⑵第1空:句中“约”和“左右”重复,删掉其中一个即可。第2空:省略号和等等不能连用
故答案为:
第1空、删除“约”或者“左右”
第2空、删除“……”或者“等等”
⑶参与就是要参加有关活动,保护就是要学习感受继承。
故答案为: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所以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洁,一般在20字以内,通俗易懂,要巧用修辞,一般采用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妙传情意,要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⑵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认和修改。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第2空考查标点符号中省略号的用法的理解与掌握。省略号的作用:表示所引用的原文有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表示有言外之意;表示语言中断、话未说完;表示语音延长;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静默或思考。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有所省略时,省略号的作用相当于“等”“等等”“之类”,用省略号,就不必再用“等”“等等”或“之类”。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⑶本题考查谈看法。谈看法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谈某现象或做法的优点,一般需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双方的优劣,再分条表述则可。
【答案】9.B
10.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1.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2.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9.全文主要写乌篷船等景物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第1段交代写作缘由;第2段写家乡的风土人情,重点推荐的是乌篷船;第3段写坐船看景,看山的趣味并结束全文。ACD表述都正确,B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0.第2段,作者重点跟友人推荐家乡的乌篷船。这段共有14句话,第1句总起,第2句提及主题——船;第3句介绍船的用途;第4句船的种类两种,第5句乌篷船的两类:大的小的;第6句适中的三明瓦,第7句介绍船篷——明瓦;第8句解释名称来历;第9句划船用具;第10句船头装饰;第11句三道船篷的高;第12句介绍小船;第13句坐这种船的趣味;第14句强调坐三道船。处处透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随性。
故答案为: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1.词句写夜间谁在船舱中的感受,通过写声音,表达作者船中的乐趣和对家乡的赞美。
故答案为: 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2.选文里写乌篷船重点在第2段,如船头的造型: 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很有乐趣,又如: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写游船的闲适等;《社戏》中看社戏途中对两岸夜晚景色的陶醉、白篷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在船上煮豆吃等等,写出农家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等。
故答案为: 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答案】13.上船时;看戏途中;在赵庄
14.⑤段“仙境”和 段“仙山楼阁”两词在内容上都是写人间仙境,结构上构成前后呼应关系。
15.示例:寓情于景,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那种愉快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秀丽风光的感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
(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分析词语作用的能力。词语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察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题格式:描写什么,渲染什么环境气氛,烘托人物什么情感,预示人物什么命运,表现人物什么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3.选段主要写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1段写上船时受到的照顾;第2-5段写看戏途中陶醉;第6-10段写看社戏;第11段写离开赵庄时的回望。
故答案为:上船时;看戏途中;在赵庄
14.这两个词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写戏台给人的感觉,如仙境。
故答案为: ⑤段“仙境”和 段“仙山楼阁”两词在内容上都是写人间仙境,结构上构成前后呼应关系。
15.第2段写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将自己急于看社戏的心情用“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表达,写清香四溢的水草、朦胧的月光起伏的连山表达自己对于美景的陶醉,是寓情于景。
故答案为: 示例:寓情于景,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那种愉快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秀丽风光的感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1社戏 寒假预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答案】B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A句中有“似乎”但不是比喻,是表示揣测;B将“连山”比成“踊跃的铁的兽脊”,是比喻修辞;C句中的“似乎”表猜测,不是比喻;D句也是表猜测,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辨析判断。看一个句子是否用了比喻,要看本体和喻体是不是同一事物,如果是,则不是比喻,意思就是说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还要看是否能将概括化的东西形象化。
2.对下面句子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摆脱母亲约束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B.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内心的无比畅快和喜悦。
C.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D.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能自由地独自去看戏的畅快和喜悦。
【答案】C
【知识点】比喻;夸张
【解析】【分析】因为外祖母和母亲同意我和小伙伴们去看社戏,心情无比的欢畅与喜悦,往大的方面说,夸大了自己的心,故事夸张修辞而不是比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及作用。首先要判定用的什么修辞,在表述修辞的作用。
3.下列关于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一篇小说,它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C.《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文中提到王叔远构思精巧、雕刻精致,核舟令人叹为观止。
D.《恐龙无处不有》用科学研究中的一则实例,有力地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答案】C
【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核舟记;恐龙无处不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错误,作者是明代的文学家魏学洢;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典籍等,学过的课文的体裁、写作的顺序、写法、大致内容等要记牢实,不要张冠李戴。
4.下列各句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常有使人眼前一亮的“孩子”形象,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孩子,《社戏》中那一群活泼淳朴的少年儿童,他们身上,往往闪着人性美好纯真的光彩。
B.《社戏》一文重点写了“我”的童年趣事,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C.散文《社戏》的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迅哥儿”)与外婆家乡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D.《社戏》的作者鲁迅围绕中心事件“看社戏”,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作品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和无私。
【答案】C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记叙人称
【解析】【分析】A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客观现实,作者要依托一个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常常有“孩子”形象,说法正确;B文学常识的识记,正确;C《社戏》的体裁是小说,不是散文,故错;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常识及内容的识记与理解。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朝代、国籍、典籍等,学过的课文的体裁、写作的顺序、写法、大致内容等要记牢实,不要张冠李戴。
二、基础知识综合
语段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  )前篙,阿发(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桥石上一(  ),(
)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5.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6.“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用了(  )的修辞。
7.“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体现了“我”(  )的心情。
【答案】5.拔、拔、点、磕、退
6.夸张
7.欢喜(愉快、高兴都可)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夸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动词的准确选用。对近义词语可以从不同的语素入手区分;可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还可以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来辨析;可以从词义范围的大小来辨析,还可以从词语的感彩角度辨析;还可以从适用对象的不同来比较。但不管是哪一种辨析,都要和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夸张的辨析。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缩小夸张。是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把事物特征往小(少、慢、矮、短、弱…)的方面说。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特征往大(多、快、高、长、强)的方面说。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平时学习要注意辨析。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要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从表达方式角度去分析,不仅要理解表层含义,还要结合文段理解深层含义和多重含义。
5.这几个动词是双喜他们几个小伙伴划船陪我去看社戏时的动作,生动具体地表现小伙伴们摇船架橹技术的熟练,表现小伙伴们的聪明能干。
故答案为: 拔、拔、点、磕、退
6.句中“飞一般”用夸张手法比阿明船行速度的快以及我看社戏途中心情的轻松和急迫。
故答案为:夸张
7.“说不出的大”写出我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愉快心情。
故答案为: 欢喜(愉快、高兴都可)
三、综合性学习
8.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答案】(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2)删除“约”或者“左右”;删除“……”或者“等等”
(3)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知识点】省略号;广告标语;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1)拟写宣传语要注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围绕主题,一般采用上下两句。
故答案为:⑴ 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
⑵第1空:句中“约”和“左右”重复,删掉其中一个即可。第2空:省略号和等等不能连用
故答案为:
第1空、删除“约”或者“左右”
第2空、删除“……”或者“等等”
⑶参与就是要参加有关活动,保护就是要学习感受继承。
故答案为: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宣传语要求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人们做什么,不希望人们做什么,必须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所以内容要具体,紧扣主题,注意语言要简洁,一般在20字以内,通俗易懂,要巧用修辞,一般采用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妙传情意,要健康积极亲切友善。
⑵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认和修改。常见的语病有:句式杂糅、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成分赘余、语序不当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整理归类辨析。第2空考查标点符号中省略号的用法的理解与掌握。省略号的作用:表示所引用的原文有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表示有言外之意;表示语言中断、话未说完;表示语音延长;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静默或思考。省略号表示列举未完有所省略时,省略号的作用相当于“等”“等等”“之类”,用省略号,就不必再用“等”“等等”或“之类”。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⑶本题考查谈看法。谈看法答题格式一般是:开头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最后强调观点。谈某现象或做法的优点,一般需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双方的优劣,再分条表述则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乌篷船
周作人
于荣君:
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嗦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麻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吧?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我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选自《周作人散文集》)
9.阅读全文,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交代写作缘起,作者提到自己故乡时表现得看似平淡,实则情浓。
B.第②段介绍故乡的乌篷船,详略得宜,其中小船虽小,颇有趣味,值得推荐。
C.第③段写作者给老友乘船出游当“参谋”。虽是“玩水”,却似“游山”。
D.全文通过写乌篷船等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0.文章详细叙述了乌篷船的用途、   、结构、   等,作者坐船上游山玩水,处处显示出   、   的生活态度。
11.赏析下面的句子。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
12.选文中写到家乡的乌篷船是颇有趣味,《社戏》中的白篷航船承载儿时的快乐。从两文中各举一例并进行分析。
【答案】9.B
10.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1.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2.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首先看题干是否有要求从哪个角度赏析,若有要求则答案必须从要求的角度分析;若无要求,就先从修辞角度判断,然后再从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从词语角度,我们要找准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或者是有修饰作用的词,它们常解释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重要信息,抓住它们,用替换法揣摩。答题格式为xx词写出了什么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什么情感。从表达方式角度:描写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场面描写),突出什么特点,揭示什么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答题格式: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什么,表达什么。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9.全文主要写乌篷船等景物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第1段交代写作缘由;第2段写家乡的风土人情,重点推荐的是乌篷船;第3段写坐船看景,看山的趣味并结束全文。ACD表述都正确,B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0.第2段,作者重点跟友人推荐家乡的乌篷船。这段共有14句话,第1句总起,第2句提及主题——船;第3句介绍船的用途;第4句船的种类两种,第5句乌篷船的两类:大的小的;第6句适中的三明瓦,第7句介绍船篷——明瓦;第8句解释名称来历;第9句划船用具;第10句船头装饰;第11句三道船篷的高;第12句介绍小船;第13句坐这种船的趣味;第14句强调坐三道船。处处透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随性。
故答案为:大小/尺寸/规格;外形/形状/外貌;种类/样式/类型/类别;材料 (abcd四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a.心态平和/平静恬淡/不急不躁/安然平和; b.安闲自在/逍遥自在/随遇而安/随性自由;c.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当下/及时行乐(abc三种任写两种不一样的即可)
11.词句写夜间谁在船舱中的感受,通过写声音,表达作者船中的乐趣和对家乡的赞美。
故答案为: 听觉/环境描写,写了夜晚船中听到的声音/夜晚船周边的声音/夜晚乡村的声音,流露出诗人闲适的人生态度/突出诗人在乌篷船中航行的乐趣/以及对家乡的喜爱/赞美/怀念。
12.选文里写乌篷船重点在第2段,如船头的造型: 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很有乐趣,又如: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写游船的闲适等;《社戏》中看社戏途中对两岸夜晚景色的陶醉、白篷船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在船上煮豆吃等等,写出农家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等。
故答案为: 选文中举例:乌篷船的船头造型;乘坐小船时闻到泥土的芬芳,可能发生危险但是颇有趣味;坐船出城欣赏美景;乘船归来暮色中进城;夜晚睡在船舱中倾听各种声音;雇一只船去看庙戏(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表现作者的闲适;自由、无拘无束;能够欣赏美景。
课文举例:乘船看戏;乘船看戏途中看到江南月夜美景;归航偷豆子、吃豆子;归航时船像一条大鱼;小伙伴们乘船载着我(学生摘录相关原句或者进行概括都可以)。分析:童真童趣;小伙伴的淳朴热情;小伙伴们班之间的友谊、友情;欣赏到江南美景。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⑤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蓬。
⑥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⑦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⑧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制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⑨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⑩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有删减)
13.选文主要写“我”到赵庄看社戏的过程:①   ,感受伙伴的照料:②   ,陶醉于水乡的美好风光;③   ,享受与伙伴一同看戏的乐趣;离开赵庄,回望灯火光中的戏台。
14.“仙境”“仙山楼阁”分别出现在第⑤段和第 段,它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请自选一个角度,简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妙处。
【答案】13.上船时;看戏途中;在赵庄
14.⑤段“仙境”和 段“仙山楼阁”两词在内容上都是写人间仙境,结构上构成前后呼应关系。
15.示例:寓情于景,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那种愉快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秀丽风光的感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点评】
(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分析词语作用的能力。词语的作用包括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作铺垫、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贯穿全文的线索、总结全文、点题。②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段落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突出了中心。
(3)本题考察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题格式:描写什么,渲染什么环境气氛,烘托人物什么情感,预示人物什么命运,表现人物什么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3.选段主要写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1段写上船时受到的照顾;第2-5段写看戏途中陶醉;第6-10段写看社戏;第11段写离开赵庄时的回望。
故答案为:上船时;看戏途中;在赵庄
14.这两个词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写戏台给人的感觉,如仙境。
故答案为: ⑤段“仙境”和 段“仙山楼阁”两词在内容上都是写人间仙境,结构上构成前后呼应关系。
15.第2段写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将自己急于看社戏的心情用“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表达,写清香四溢的水草、朦胧的月光起伏的连山表达自己对于美景的陶醉,是寓情于景。
故答案为: 示例:寓情于景,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那种愉快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农村秀丽风光的感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