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8 09:0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3.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 )
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4.《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 )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 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5.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 ( )
A.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D.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
6.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军功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7.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8.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9.据记载,北宋东京等地“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各行业的头儿)供雇”。城镇周围一些机织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户而独立,成为机户。这说明北宋 ( )
A.雇佣劳动实现了普及 B.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
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化 D.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10.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C.指南针由印度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了条件
D.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武器有运载火箭等
1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2.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自今以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13.曹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豪杰,上马能征善战,下马则“横槊赋诗”。他战袁绍,征乌桓,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能力和条件取代汉帝以自立,但曹操却甘愿做了一辈子汉朝宰相。这说明曹操的行政之道 ( )
A.以道家无为思想为信条 B.深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
C.以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 D.缺乏建立新王朝的条件
14.《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这说明 ( )
A.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 B.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
C.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D.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
15.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 )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6.下列是同学们关于西晋灭亡原因的争论,你认为错误的观点是 ( )
A.民族矛盾激化 B.统治者昏庸腐败 C.宦官专权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17.在唐代的江南地区,除广泛施用的传统豆类绿色肥种外,人粪、蚕沙等也已作为基肥与追肥使用、甚至有农户通过圈养耕牛积累了大量厩肥。这反映出唐代江南地区 ( )
A.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B.先进犁地工具得到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18.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19.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下列发明中与导航相关的是 (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20.贵州是元朝实行土司制度较为集中的地区,政府在这一地区建立驿道、实行军屯、提倡儒学等。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进民族认同 C.丰富民族文化 D.开发地区经济
21.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
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 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大臣
22.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
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3.明代官员胡惟庸从政经历丰富:历任主簿、知县、通判等官,又升至中书省参政知事,最高位至宰相。旋因结党营私、通倭等罪行被诛杀。诛杀胡惟庸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 D.明思宗
24.在朝廷内多人反对出兵的情形下,不为郑氏政权所惑,拒绝其“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的请求……六月,清朝取得澎湖海战的关键胜利;八月,清军进入台湾岛。当时当政的清朝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25.《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A.封建统治腐朽 B.自然灾害严重 C.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26.在中国古代的肪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7.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8.下列哪个事件中,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D.维新变法运动
29.20世纪初中外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帝国主义列强又发动了 (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是 ( )
A.学习西方 B.反抗压迫 C.扶清灭洋 D.保家卫国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已经是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因而,人们心中遂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时“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制度因素以及它在该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6分)
3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珍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粮,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
——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材料二 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6分)
34.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答案A,2.答案A ,3.答案D,4.答案C,5.答案D,6答案B,7.答案B,8.答案D,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D,20.答案A,21.答案C,22.答案A,23.答案A,24.答案B,25.答案B,26.答案D,27.答案D,28.答案A,29.答案D,30.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答案(1)制度因素:分封制、宗法制。作用:促使人们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4分)
(2)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酿成王国问题;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6分)
32答案(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2)表现: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街巷店铺林立、市坊界限打破;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娱乐经济繁荣。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经济发展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着经济的发展。(8分)
33.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方式多元;朝廷主导。(4分)
(2)意义: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清朝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分)
34.答案(1)不同:英方要求建立两国邦交,发展两国的通商关系;“皇帝回信”认为中国是天朝,肯定英方有“倾心效顺”和“向化”之心,拒绝英方要求。原因: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急需把中国纳入它的市场体系,建立近代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和商业关系。清朝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以天朝自居,闭关自守。(6分)
(2)特点:中国的礼品以传统手工制品为主;英国的礼品以工业品为主。不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英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