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练习:第二章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练习:第二章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30 15:04:4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练习:第二章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6七下·杭州期中)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皮肤 B.舌 C.脊髓 D.大脑
2.如图所示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B.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3.(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4.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B.日晷面上晷针的影子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小孔成像
6. “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图中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8.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的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10.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
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11.小科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个字,如图所示。关于这两个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12.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13.如图所示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14.小强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发光物体放在距凸透镜50 cm处,能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30 cm C.40 cm D.50 cm
15.如图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泥娃,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透过水杯观察泥娃的像,下列有关泥娃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D.当泥娃离水杯某一固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二、填空题(共35分)
16.如图所示是眼球的基本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②]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
(2)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在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上形成物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③]所示结构   (填“变小”或“变大”)。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   (填名称),可以折射光线。
(5)某同学因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近视,需戴   透镜矫正。
17.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2-Z-12甲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   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   (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1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19.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20.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21.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22.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动”)。
23.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三、作图题(共12分)
24.请你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P点的光线。
25.完成图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2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的下表面处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7.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28.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   。
(4)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束光,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不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人体比较重要的中枢都存在于大脑皮层,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躯体感觉中枢.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鼓膜,9半规管,10耳蜗,11听神经;
【解答】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视网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了视觉。所以A错误;
B. 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所以正确;
C. 结构9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正确;
D. 结构10耳蜗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正确,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日晷面上晷针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眼睛的成像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物体通过晶状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且成像在凸透镜的异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水边的树木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当反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再沿反方向望回去,会看到成在水中树木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白天时,车外的景物发出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从而发生折射,此时我们看到的是车外景物经过折射形成的虚像。
晚上时,车内开灯,车内的乘客发出的光线经过车窗玻璃反射后射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此时看到的是反射成的虚像。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太强,此时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甲属于近视眼;
要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就必须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乙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①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②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蓝纸反射出蓝光,而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即蓝光通过红玻璃时全部被吸收,最终没有光线透过玻璃,因此看到的蓝纸呈黑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因为是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公交车上,
由图知,这两个字是“中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兴中”,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监控摄像头的镜头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2f,此时汽车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小,故C错误;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只能反射光线,不会自己发光,因此不是光源,故C错误;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在光屏上呈倒立、缩小的实像时,u>2f,即50cm>2f,解得:f<25cm。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注意水杯只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凸透镜,而竖直方向上则没有这个效果,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若泥娃到水杯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泥娃变粗的像,但高度不变,故A错误;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在水杯的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左右颠倒、上下不会变高,故B错误;
C.水杯相当于凸透镜,即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则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C错误;
D.泥娃放在焦点时,反射光线经水杯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不成像,我们不能看的泥娃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1)角膜
(2)⑧
(3)变小
(4)晶状体
(5)凹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视觉的产生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视网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了视觉。考查了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解答】(1)②是角膜;
(2)⑧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 ,③瞳孔所示结构变小;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晶状体,可以折射光线;
(5)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像呈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需要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
故答案为:(1)角膜(2)⑧(3)变小(4)晶状体(5)凹
17.【答案】正立;C;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当u【解答】(1)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乙图可知,蜡烛所在的刻度为50cm,则左侧40cm时为凸透镜的焦点,则当凸透镜在C点时恰好在一倍焦距内。由于虚像与蜡烛都呈在凸透镜的右侧,因此从透镜的左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火焰的像。
18.【答案】(1)变小
(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
(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9.【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
(2)④;前庭;③;半规管
(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耳廓,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前庭,⑤耳蜗,⑥听小骨,⑦鼓膜; 声音的产生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1)产生振动的是⑦鼓膜,传导振动的是⑥听小骨;
(2)④前庭和③半规管是位置感受器,可以感受位置的变化;
(3)人的听觉感受器在⑤耳蜗中,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连接着咽部与鼓室,所以容易引起中耳炎;
故答案为:(1)⑦、鼓膜、⑥、听小骨(2)④、前庭、③、半规管(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4)中
20.【答案】(1)振动
(2)光速比声速大
(3)1035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从传播速度的角度分析解答;
(3)烟花爆鸣处到人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
(3)烟花爆鸣处距人的距离:s=vt=345m/s×3s=1035m。
21.【答案】(1)漫
(2)等于
(3)会聚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2)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量关系解答;
(3)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会聚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22.【答案】缩小;向左移动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焦距的大小确定光线会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像距的变化,最终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换成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时,焦距变小,则会聚能力变强,那么所成像的位置会离凸透镜更近,即像距变短,那么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23.【答案】(1)虚
(2)4
(3)上升;0.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从而完成水位高度的变化即可。
【解答】(1)A点与光屏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在水中形成的是虚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A的像A’到水面的距离也是2m,则A与A'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可知,水面上升了;
BE=OF=1.2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
所以,
则说明水位上升了0.6m。
24.【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反射光线还要经过P点,那么利用像点和P点可以确定这条反射光线的位置,进而确定对应的入射点,最终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即可。
【解答】①通过发光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另一侧找到像点S';
②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
③连接OP为反射光线,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5.【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让它们相交得到像点A'。
【解答】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交点;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③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如下图所示:
26.【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①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通过球心O;
②通过入射点O作玻璃砖底面的垂线,这就是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此时的折射光线也沿半径方向,因此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③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27.【答案】(1)量角器
(2)C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根据漫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解答】(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要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因此需要的器材为量角器。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就必须使入射光线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即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故选C。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镜等于入射角。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8.【答案】(1)不变
(2)增大;不可能
(3)45°
(4)小于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二列数据分析解答;
(2)根据第一、二行数据分析解答。根据表格中第3、4、5数据分析解答;
(3)根据表格中第4列数据分析解答;
(4)将表格中第二行和第三行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第二列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和玻璃中的折射角都是0°,即此时入射光线垂直分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2)根据表格中第一、二行数据可知,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此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而入射角的最大值为90°,因此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第4列数据可知,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为45°。
(4)当入射角为30°时,水中的折射角为22°,玻璃中的折射角为17℃,因此玻璃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大于水,即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9.【答案】(1)10.0
(2)放大
(3)右
(4)凹;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光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出时,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现象确定放入眼镜后光线是汇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眼睛的类型即可。
【解答】(1)根据“移动光屏光斑的面积不变”可知,射到光屏上的是与主轴平行的光线,即左侧的灯泡应该在凸透镜的焦点上。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为:f=50cm-40cm=10cm;
(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使像变得更大一些,就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4)根据“向右移动光屏”可知,放入眼镜后像距增大了,即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它是凹透镜,因此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单元练习:第二章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6七下·杭州期中)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皮肤 B.舌 C.脊髓 D.大脑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人体比较重要的中枢都存在于大脑皮层,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解答】解: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躯体感觉中枢.
故选D
2.如图所示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B.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鼓膜,9半规管,10耳蜗,11听神经;
【解答】A.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视网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了视觉。所以A错误;
B. 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所以正确;
C. 结构9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正确;
D. 结构10耳蜗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正确,耳蜗是听觉的感受器;
故答案为:A.
3.(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的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B.日晷面上晷针的影子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D.小孔成像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日晷面上晷针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 “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图中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眼睛的成像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物体通过晶状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且成像在凸透镜的异侧,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7.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水边的树木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当反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后,我们再沿反方向望回去,会看到成在水中树木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白天,我们在汽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外的景物;晚上,打开车内的灯时,在车内通过车窗玻璃能看到车内的乘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
B.前者是反射成像,是虚像;后者是折射成像,是虚像
C.前者看到的就是实物,而后者是反射成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白天时,车外的景物发出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入空气从而发生折射,此时我们看到的是车外景物经过折射形成的虚像。
晚上时,车内开灯,车内的乘客发出的光线经过车窗玻璃反射后射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此时看到的是反射成的虚像。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丙、乙 D.丙、丁
【答案】A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太强,此时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甲属于近视眼;
要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就必须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故乙正确。
故选A。
10.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
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①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②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蓝纸反射出蓝光,而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即蓝光通过红玻璃时全部被吸收,最终没有光线透过玻璃,因此看到的蓝纸呈黑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小科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个字,如图所示。关于这两个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
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解答】因为是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公交车上,
由图知,这两个字是“中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兴中”,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
B.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
C.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
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监控摄像头的镜头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u>2f,此时汽车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小,故C错误;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3.如图所示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
B.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是光源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A.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故A错误;
B.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二维码应位于摄像头的2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拍摄过程中二维码只能反射光线,不会自己发光,因此不是光源,故C错误;
D.二维码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14.小强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发光物体放在距凸透镜50 cm处,能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30 cm C.40 cm D.50 cm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当在光屏上呈倒立、缩小的实像时,u>2f,即50cm>2f,解得:f<25cm。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泥娃,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透过水杯观察泥娃的像,下列有关泥娃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高的像
C.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一定是虚像
D.当泥娃离水杯某一固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注意水杯只在水平方向上相当于凸透镜,而竖直方向上则没有这个效果,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当泥娃比较靠近水杯时,若泥娃到水杯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看到泥娃变粗的像,但高度不变,故A错误;
B.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在水杯的2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左右颠倒、上下不会变高,故B错误;
C.水杯相当于凸透镜,即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则人眼透过水杯看到的泥娃的像不一定是虚像,故C错误;
D.泥娃放在焦点时,反射光线经水杯折射后变为平行光线,不成像,我们不能看的泥娃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35分)
16.如图所示是眼球的基本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标号[②]所示结构的名称是   。
(2)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折射后在图中标号[   ]所示结构上形成物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这时图中标号[③]所示结构   (填“变小”或“变大”)。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   (填名称),可以折射光线。
(5)某同学因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近视,需戴   透镜矫正。
【答案】(1)角膜
(2)⑧
(3)变小
(4)晶状体
(5)凹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视觉的产生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视网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了视觉。考查了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解答】(1)②是角膜;
(2)⑧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3)同学们从教室走到有阳光的室外做操 ,③瞳孔所示结构变小;
(4)将照相机与眼球类比,照相机镜头类似眼球结构中标号[④]晶状体,可以折射光线;
(5)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像呈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需要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
故答案为:(1)角膜(2)⑧(3)变小(4)晶状体(5)凹
17.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2-Z-12甲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   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   (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答案】正立;C;左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当u【解答】(1)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2)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乙图可知,蜡烛所在的刻度为50cm,则左侧40cm时为凸透镜的焦点,则当凸透镜在C点时恰好在一倍焦距内。由于虚像与蜡烛都呈在凸透镜的右侧,因此从透镜的左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火焰的像。
1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答案】(1)变小
(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
(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9.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能够产生振动、传导振动的结构分别是[   ]   和[   ]   。
(2)人晕车是由于位于耳中的感受器[   ]   和[   ]   ,对头部位置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3)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   ,而听觉是在   形成的。
(4)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 耳发炎。
【答案】(1)⑦;鼓膜;⑥;听小骨
(2)④;前庭;③;半规管
(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①耳廓,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前庭,⑤耳蜗,⑥听小骨,⑦鼓膜; 声音的产生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1)产生振动的是⑦鼓膜,传导振动的是⑥听小骨;
(2)④前庭和③半规管是位置感受器,可以感受位置的变化;
(3)人的听觉感受器在⑤耳蜗中,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咽鼓管连接着咽部与鼓室,所以容易引起中耳炎;
故答案为:(1)⑦、鼓膜、⑥、听小骨(2)④、前庭、③、半规管(3)⑤、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4)中
20.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1)振动
(2)光速比声速大
(3)1035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从传播速度的角度分析解答;
(3)烟花爆鸣处到人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距离,根据s=vt计算即可。
【解答】(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
(3)烟花爆鸣处距人的距离:s=vt=345m/s×3s=1035m。
21.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入射角。
(3)小明发现实验中所用的激光垂直照在光屏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直线,这样使实验中更容易观察光路。他很好奇这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拆开激光笔。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   (填“会聚”或“发散”)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答案】(1)漫
(2)等于
(3)会聚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
(2)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量关系解答;
(3)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1)在纸板前从不同方向都可以看到纸板上入射光线EO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如图乙所示,一束很细的激光发射出来后通过一个透明的圆柱体,由于圆柱体对光有会聚作用,最终使激光在光屏上展开得很宽。
22.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先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着他改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   的实像,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   (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保持不动”)。
【答案】缩小;向左移动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焦距的大小确定光线会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像距的变化,最终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像距小于物距,那么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换成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时,焦距变小,则会聚能力变强,那么所成像的位置会离凸透镜更近,即像距变短,那么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23.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 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答案】(1)虚
(2)4
(3)上升;0.6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分析解答;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从而完成水位高度的变化即可。
【解答】(1)A点与光屏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因此在水中形成的是虚像。
(2)A点与水面相距2 m,根据“物像等距”可知,A的像A’到水面的距离也是2m,则A与A'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2,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根据图可知,水面上升了;
BE=OF=1.2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
所以,
则说明水位上升了0.6m。
三、作图题(共12分)
24.请你在图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P点的光线。
【答案】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所有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所有的反射光线都经过像点。既然反射光线还要经过P点,那么利用像点和P点可以确定这条反射光线的位置,进而确定对应的入射点,最终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即可。
【解答】①通过发光点S作镜面的垂线,然后根据“物像等距”在镜面另一侧找到像点S';
②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
③连接OP为反射光线,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5.完成图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让它们相交得到像点A'。
【解答】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交点;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③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如下图所示:
26.如图所示,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已知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为O,且光线到达半球形玻璃砖的下表面处可以发生折射和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从射入玻璃砖到射出玻璃砖的完整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①一束光从半球面上的A点沿半径方向射入半球形玻璃砖,此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即通过球心O;
②通过入射点O作玻璃砖底面的垂线,这就是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此时的折射光线也沿半径方向,因此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③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共23分)
27.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
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O点
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
(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次数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
【答案】(1)量角器
(2)C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所测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2)根据漫反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4)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分析解答。
【解答】(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要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因此需要的器材为量角器。
(2)实验中为了使光束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就必须使入射光线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即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故选C。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镜等于入射角。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8.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或“不变”)。
(2)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   。
(4)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束光,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不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答案】(1)不变
(2)增大;不可能
(3)45°
(4)小于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第二列数据分析解答;
(2)根据第一、二行数据分析解答。根据表格中第3、4、5数据分析解答;
(3)根据表格中第4列数据分析解答;
(4)将表格中第二行和第三行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第二列数据可知,当空气中的入射角为0时,水中的折射角和玻璃中的折射角都是0°,即此时入射光线垂直分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2)根据表格中第一、二行数据可知,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表中数据猜想,此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而入射角的最大值为90°,因此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90°。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第4列数据可知,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为45°。
(4)当入射角为30°时,水中的折射角为22°,玻璃中的折射角为17℃,因此玻璃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大于水,即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1)10.0
(2)放大
(3)右
(4)凹;近视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光从凸透镜的焦点射出时,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根据现象确定放入眼镜后光线是汇聚了还是发散了,从而确定眼睛的类型即可。
【解答】(1)根据“移动光屏光斑的面积不变”可知,射到光屏上的是与主轴平行的光线,即左侧的灯泡应该在凸透镜的焦点上。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为:f=50cm-40cm=10cm;
(2)根据图乙可知,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则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要使像变得更大一些,就必须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4)根据“向右移动光屏”可知,放入眼镜后像距增大了,即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它是凹透镜,因此老师的视力缺陷是近视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