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0 20:12: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
一、单选题
1.如果你是明代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C.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在试卷中阐述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需要识记并掌握八股取士制度的内容。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八股取士的危害。
3.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ACD选项均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瓷器的著名代表,且景德镇生产青花瓷,B信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识记并掌握明超经济发展的表现。
4.(2022七下·深圳月考)“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扩大录取范围
C.采用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5.(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 C 项符合题;
选项ABD 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2022七下·深圳月考)“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①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不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7.(2022七下·深圳月考)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8.(2022七下·深圳月考)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唐太宗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把握明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都城。
9.(2022七下·深圳月考)“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选项 AB说法错误,排除;
选项C明代内阁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内阁大臣权力虽大但地位不高, C 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选项D根据所学,明代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但并无实际决策权力,它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象征,所以 D 项符合;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大量的农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之上,由此形成农民安土重迁,社会性人口流动减少,促进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  )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商业的大规模扩张
C.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保护封建小农的利益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材料大意是明清时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形成了安土重迁观念,人口流动减少,政治局势更稳定,由此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为了保持人民稳定性,维护封建统治,故 C 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朝中后期由于实行重点防御北方民族的政策,在注重加强对北方民族防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葡萄牙殖民者,不必担心其为害中国。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
A.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B.蚕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C.取得澳门居住权的影响 D.建立起殖民霸权的过程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大意是明朝中后期重点防御北方民族,因此轻视了葡萄牙殖民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明朝统治者的轻视,故 A 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2022七下·深圳月考)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导致的,为此,对地方和中央官制进行改动。你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C.大大提高官僚机构决策效率 D.机构精简,大大削减财政开支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于是他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这些改动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A符合题意。BCD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22七下·邛崃期末)“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明朝。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废除丞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皇权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2022七下·海南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尊崇儒家思想 B.推行重文轻武
C.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D.建立厂卫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知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
推行重文轻武是在北宋,排除B项;
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为了推崇儒家思想和建立厂卫制度,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5.(2022七下·定远期末)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史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B.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D.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D符合题意;
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说法错误,排除A;
设置军机处的是雍正帝,B说法错误,排除B;
设置东厂的是明成祖,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道适中,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七下·光明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农业交流】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它原产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随后在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后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后,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材料二:【中外科技交流】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成为“司南”。隋唐时代,我国指南针的精度足以辨明24个方向。北宋时期,罗盘可以指示48个方向,同时文献中也记载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
——摘编自于希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西传》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并分析其传入中国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南针的作用。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原因: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指南针作用: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及指南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我国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这些作物能够传入我国的原因有: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作用有,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原因: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指南针作用: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指南针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2022七下·武鸣期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科举制是哪个朝代正式确立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创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归纳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及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
(4)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请你从唐朝、宋朝和清朝三个朝代选择一个皇帝,说说其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措施。(要求:参照以下示例仿写,列出皇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示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1)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区划】(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
(2)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强化权力】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3)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
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隋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可知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 (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可知, 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行省制度 ,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根据材料“ 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 ”可知, 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分散地方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废除了丞相。
(4)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故答案为:
(1) 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 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三、论述题
18.(2022七下·深圳月考)千余年来,科举制一直是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人们通过自愿报名,参加不同科目和级别的考试,再由主管机关根据个人考试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委以不同的官职……大批士人可以“学而优则仕” ……在原则上以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才标准,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使考试制度化,这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摘编自宋中选 《从唐代科举制度看其政治功能》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是明代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的一个关键时期……以八股对偶的文体形式并配合《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学内容,使得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采用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命题方式和标准化的考试写作方式……明代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科举取士方面,在教学与考试内容上都表现为偏重儒家经学的思想理论取向。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举一例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1)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常设科目是明经和进士。
(2)论题:科举制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论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创立殿试制度,到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称为八股取士,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炼论题,并通过历史史实来对论题进行论述。论题:科举制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论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创立殿试制度,到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称为八股取士,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行省制度、科举制、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曲辕犁和筒车以及宋词元曲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练习
一、单选题
1.如果你是明代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C.会写规范的八股文
D.在试卷中阐述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2.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
A.设立“三司” B.废除丞相制度
C.八股取士 D.分封诸子为王
3.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下内容,不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是(  )
A.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 B.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C.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D.出现了晋商等有名的商帮
4.(2022七下·深圳月考)“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扩大录取范围
C.采用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5.(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某班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6.(2022七下·深圳月考)“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①促进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③阻碍了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④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7.(2022七下·深圳月考)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来强化皇权的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8.(2022七下·深圳月考)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宋太祖 D.唐太宗
9.(2022七下·深圳月考)“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当时的内阁(  )
A.是国家主要决策结构 B.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
C.成为位高权重的事实上的宰相 D.属于皇帝的参谋、秘书机构
10.(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将大量的农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之上,由此形成农民安土重迁,社会性人口流动减少,促进了政治局势的稳定。据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  )
A.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抑制商业的大规模扩张
C.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保护封建小农的利益
11.(2022七下·深圳月考)明朝中后期由于实行重点防御北方民族的政策,在注重加强对北方民族防御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认为自身完全有能力控制葡萄牙殖民者,不必担心其为害中国。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殖民者(  )
A.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B.蚕食我国领土的目的
C.取得澳门居住权的影响 D.建立起殖民霸权的过程
12.(2022七下·深圳月考)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导致的,为此,对地方和中央官制进行改动。你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B.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C.大大提高官僚机构决策效率 D.机构精简,大大削减财政开支
13.(2022七下·邛崃期末)“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2022七下·海南期末)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尊崇儒家思想 B.推行重文轻武
C.巩固君主专制的制度 D.建立厂卫制度
15.(2022七下·定远期末)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权,以史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B.废除丞相制,设置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D.废除丞相制,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七下·光明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农业交流】
辣椒不是中国的原产作物,它原产于美洲。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随后在16世纪中叶风靡整个欧洲,后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16世纪末辣椒开始传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后,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辣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材料二:【中外科技交流】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成为“司南”。隋唐时代,我国指南针的精度足以辨明24个方向。北宋时期,罗盘可以指示48个方向,同时文献中也记载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使用其进行导航,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确性。中国人这一发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12世纪时,罗盘传到欧洲。
——摘编自于希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西传》
(1)根据材料一,列举一项我国同时期引进于美洲的作物,并分析其传入中国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南针的作用。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7.(2022七下·武鸣期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他们一起完成。
【创立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科举制是哪个朝代正式确立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中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创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归纳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及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采取什么措施?
(4)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这一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请你从唐朝、宋朝和清朝三个朝代选择一个皇帝,说说其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上的措施。(要求:参照以下示例仿写,列出皇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
示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三、论述题
18.(2022七下·深圳月考)千余年来,科举制一直是传统士人的进身之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期,人们通过自愿报名,参加不同科目和级别的考试,再由主管机关根据个人考试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委以不同的官职……大批士人可以“学而优则仕” ……在原则上以考试作为唯一的选才标准,并建立了一套统一的内容、标准、程序、步骤,使考试制度化,这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摘编自宋中选 《从唐代科举制度看其政治功能》
材料二:明朝洪武年间是明代科举制度和科举考试的一个关键时期……以八股对偶的文体形式并配合《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学内容,使得明代的科举考试不仅采用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了标准化的命题方式和标准化的考试写作方式……明代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科举取士方面,在教学与考试内容上都表现为偏重儒家经学的思想理论取向。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唐朝时期是如何发展的?(举一例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需要识记并掌握八股取士制度的内容。
2.【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其危害‘等于焚书’”。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八股取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股取士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八股取士的危害。
3.【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因此,ACD选项均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
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瓷器的著名代表,且景德镇生产青花瓷,B信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识记并掌握明超经济发展的表现。
4.【答案】C
【知识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明朝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导致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明朝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点。
5.【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 C 项符合题;
选项ABD 说法有误,应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6.【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选项D正确;
①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不利于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八股取士,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7.【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明朝时期,为加强君主权力,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知道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8.【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把握明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都城。
9.【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选项 AB说法错误,排除;
选项C明代内阁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内阁大臣权力虽大但地位不高, C 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选项D根据所学,明代内阁不是国家法定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但并无实际决策权力,它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象征,所以 D 项符合;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 材料大意是明清时期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形成了安土重迁观念,人口流动减少,政治局势更稳定,由此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本质是为了保持人民稳定性,维护封建统治,故 C 项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材料大意是明朝中后期重点防御北方民族,因此轻视了葡萄牙殖民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明朝统治者的轻视,故 A 项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于是他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还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这些改动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权力的分散与制衡,A符合题意。BCD与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材料中文武群臣劾奏的职务创设于秦朝,废除于明朝。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AB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废除丞相,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皇权强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可知实施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控制,最终巩固君主专制制度,C项正确;
推行重文轻武是在北宋,排除B项;
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为了推崇儒家思想和建立厂卫制度,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 D符合题意;
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说法错误,排除A;
设置军机处的是雍正帝,B说法错误,排除B;
设置东厂的是明成祖,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知识。难道适中,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原因: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指南针作用: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明朝经济及指南针。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我国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这些作物能够传入我国的原因有: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作用有,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原因:明代造船业发达;人口增长需要引进其它粮食作物;郑和下西洋为中外物种交流奠定基础;指南针作用: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正确性,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等等。
(2)观点:交流促进世界的发展。论述:明朝时期,从美洲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很多科技发明传到欧洲,如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活字印刷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指南针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7.【答案】(1)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区划】(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政治制度史》
(2)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强化权力】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3)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
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朱元璋强化皇权;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世家子弟独霸政府的局面,隋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根据材料“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可知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 (他)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以便直接处理政务……这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可知, 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立了行省制度 ,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根据材料“ 废除前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将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 ”可知, 明初地方政策的特点是注重分散地方权力,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废除了丞相。
(4)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故答案为:
(1) 隋朝;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制度:行省制度。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行政机构之一,一直沿用至今。(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3) 特点:分散地方权力。目的: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废除丞相。
(4) 范例一: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通过这一措施,使皇权进一步集中。范例二: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效仿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 范例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负责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8.【答案】(1)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朝时常设科目是明经和进士。
(2)论题:科举制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论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创立殿试制度,到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称为八股取士,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炼论题,并通过历史史实来对论题进行论述。论题:科举制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论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创立殿试制度,到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称为八股取士,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行省制度、科举制、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曲辕犁和筒车以及宋词元曲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