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说课流程:
1
2
3
4
说教材(教材、学情分析)
说模式(教法与学法特色)
说设计(教学程序设计)
说得失(备课几点思考)
一、说教材
教材、学情分析
前置认知基础 :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小学),地球的形状、大小
前置技能基础:知道运动的相对性,具备了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观察和分析归纳能力。
学情特点: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常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
本节内容有: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昼夜交替。
教材为突破难点,充分运用了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演示和说明。
一、说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2、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活实例+模拟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地球仪正确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奉献社会的精神。
二、说模式
教法、学法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实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建模、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方法,突出 “五让”学法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
(3)疑难让学生研讨;
(4)规律让学生发现;
(5)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温故旧知,探索新知
构建模型,预备探索
放手课堂,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巩固提高
拓展应用,深化新知
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
5’
5’
18’
5’
4’
5’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激
发
兴
趣 播放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录像片段,提问: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直播有谁看了吗?你是什么时候看的?为什么要在半夜里起来看呢?难道英国人喜欢在凌晨开办奥运会吗? 努力让孩子们进入到一个生活的情境中去,从身边的事例引出问题,自然贴切,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激
发
兴
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
为什么在同一刻,地球上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是黑夜?也就是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巧妙的将生活化的问题转移到知识性问题上,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都愿意去摘。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温
故
旧
知
探
索
新
知 提问:放在桌面上的地球仪如何判断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活动:
在地球仪上找到杭州的大致位置,粘上橡皮泥表示的十字方向标,并且刻上东南西北表示方位。
活动:
旋转地球仪,让学生说出此时地球仪旋转的方向。 本堂课的一个大难度就在于探究实验过程中的方向不明确。通过在地球仪表面制作十字方向标,可以更加清晰而准确的表述地球仪旋转时的方向,大大降低了接下来探究学习的难度。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构
建
模
型
预
备
探
索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根据假设,构建模型并进行实验 交流评价
建模的过程不应是老师直接给出,而是师生就身边所有的条件,共同确定的。这样的模型才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
意图
放
手
课
堂
合
作
探
究 小组合作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1.我们已知:清晨时,太阳从___边升起,也就是说,太阳在观察者的___面,
探究1.请模拟出此时观察者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2. 我们已知:正午时,太阳在观察者的___,
探究2.请模拟出此时观察者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3. 我们已知:黄昏时,太阳从____边落下,也就是说,太阳在观察者的____面,
探究3.请模拟出此时观察者和太阳的位置关系。 模型的建立,十字方向标的制作等铺垫,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将难度简化,学生可操作性强。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展
示
交
流
巩
固
提
高 1、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上讲台展示,分别模拟出清晨、正午、黄昏时观察者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说明。台下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 既可以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又可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展示和交流的争辩,是学生真正关注、形成、热爱知识、追求、领会、运用知识的过程。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展
示
交
流
巩
固
提
高 2、引导学生脱离模型,借助书本上的平面图形来完成“探究任务单”上的相关习题。
三、说设计
第一层次交流:
(1)当观察者处于清晨时,也就是地球旋转到了上图中的____,此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
(2)当观察者处于正午时,也就是地球旋转到了上图中的____,此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
(3)当观察者处于黄昏时,也就是地球旋转到了上图中的____,此时太阳位于观测者的 面。
第二层次交流:
(4)假设地球不动(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方位____(填“会”或“不会”)变化。
(5)由此得出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
《地球的自转》“探究任务单” (部分)
第三层次交流:
(6)地球由图中A位置旋转到图中C位置的时间间隔为__小时,也就是观测者所在地的____时间长短; 地球由图中C位置继续旋转回到图中A位置的时间间隔为____小时,也就是观测者所在地的_____时间长短;地球由图中位置A→C→A共需要_____小时。
(7)地球由图中位置A→C→A,地球自转__周,白昼和黑夜交替___次。
第四层次交流:
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地球自转周期为__小时,昼夜交替周期为___小时,昼夜交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地球的自转》“探究任务单” (部分)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展
示
交
流
巩
固
提
高 2、引导学生脱离模型,借助书本上的平面图形来完成“探究任务单”上的相关习题。 从立体到平面、从形象到抽象,再把平面的图也扔掉,这样层层递进,就是一种学习力的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拓
展
应
用
深
化
新
知 出示金星的科普介绍,针对文章有关金星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描述,提问:
假如地球的自转周期也是243天,这对地球上的生命、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既巩固、深化了地球自转方向、周期,和有关地球自转现象的知识。又与教材中的思考题呼应在一起。这个问题可以有效引出有关生命形成发展的问题,能较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并争取能在课外指导学生了解一些生命形成的原理。
三、说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归
纳
总
结
作
业
布
置 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设置问题:
假如你是地球,你将如何向天外来宾介绍你自己的自转情况?
在学生的归纳中,整理出本堂课的板书
作业:习题册12页 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把零碎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说设计
三、说设计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上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地球自转
1.概念:地球绕地轴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
4.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板书设计
四、说得失
备课的几点思考
1、在地球自转方向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凭借小学知识,或者其他生活经验老早就知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时,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地球自转方向问题的探索呢?答案是不可以的。事实上,这虽然是学生的基本常识,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今天的一起探究,一起把一些疑惑解决,既可以起到很好很深刻的知识性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我们能为他们创设起较好情境、合适的氛围,学生的科学素养完全可以在“开放、自主”的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感谢大家的聆听,恳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