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旋转的相关概念;
2.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
3.能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旋转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
能够按要求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回顾之前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哪些?(平移,轴对称,旋转)通过对七年级学过的平移,八年级学过的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回顾,指出平移、轴对称的要素,引入对旋转的研究.
向学生展示旋转木马,摩天轮,旋转楼梯以及旋转的建筑物,大风车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旋转及其相关概念
(一)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转动的共同特征,初步感受旋转的本质是绕着某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在此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主,随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旋转的对应点.
例1 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四边形AOBC,它绕O点旋转得到四边形DOEF. 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旋转角是什么?
4、∠AOD与∠BOE有什么大小关系?
5、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中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概念.
【知识点二】旋转的性质
请同学们拿出的硬纸板,在硬纸板上挖下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点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O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去硬纸板.
(分组讨论)根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1、△A′B′C′ 可以看作 △ABC 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到的?
2、线段 OA 和 OA' 有什么关系?∠AOA'和∠BOB'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发现哪些有类似关系的线段和角?
4、△ABC和△A′B′C′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发现无论旋转中心定在△ABC的外部,顶点,还是边上,都可以发现规律:
(1)OA=OA′,OB=OB′,OC=OC′,也就是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相等.
(2)∠AOA′=∠BOB′=∠COC′,我们把这三个相等的角, 即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称为旋转角.
(3)△ABC和△A′B′C′形状相同和大小相等,即全等.
教师归纳:
综合以上的实验操作和刚才作的图形,得出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知识点三】旋转作图
思考以下两种作图题的方法:
(1)已知原图形与旋转中心,如何作出旋转后的图形?
(2)已知原图形与新图形,如何确定旋转中心?
以知识点二的图形为模板,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动手尝试,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作图方法,介绍作图痕迹的形成.
教师归纳:
(1)的作图步骤是四步:
①连:连接图形中每一个关键点和旋转中心;
②转:以旋转中心为角的顶点,以(1)中所连线段为旋转角的一边,作出旋转角;
③截:在角的另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点的对应点;
④连:连接所得的各点,即旋转后的图形.
(2)的作图步骤是:作出任意两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交点就是所求的旋转中心.
三、巩固练习
1、时钟的时针在不停地旋转,从上午6时到上午9时,时针旋转的旋转角是多少度?从上午9时到上午10时呢?
2、如图,杠杆绕支点转动撬起重物,杠杆的旋转中心在哪里?旋转角是哪个角?
3、下图为 4×4 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 1,将 △OAB 绕点 O 逆时针旋转 90°, 你能画出△OAB 旋转后的图形 △O A′B′ 吗?
4、如图1,点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把△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A与点C重合,点P的对应点是G.若PA=1,PB=2 ,PC=3,求∠BGC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1、旋转的概念是什么?什么是旋转中心?什么是旋转角?什么是对应点?
2、旋转的性质是什么?
3、已知原图形与旋转中心,如何作出旋转后的图形?已知原图形与新图形,如何确定旋转中心?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2页习题23.1第1、3、4、6、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