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首席外交官,总统在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后,任命大使与其他外交官员;总统签订与其他国家的条约需参议院批准,而行政协定的签署则无须参议院的同意。这一规定( )
A.融合了联邦制与民主共和制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解决了总统与参议院的矛盾 D.削弱了总统的实质性权力
【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在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后,任命大使与其他外交官员“总统签订与其他国家的条约需参议院批准”可知。在美国外交领域,总统有相当大的外交权,但参议院对总统的权力形成一定制约,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联邦制,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而不是体现总统与参议院的矛盾,排除C。
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总统依然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下表所示为美国部分总统干预国会立法活动的情况(单位:件)。这些行为( )
时间 总统 正式否决 被国会推翻 搁置否决 否决法案总数
1789 1865年 共16位总统 36 6 23 59
1885 1889 年 格罗弗-克利夫兰 304 2 110 414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中央集权 B.表明总统与国会的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斌予总统的权力 D.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答案】C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据表格可知,1789~1889年美国总统运用否决权干预。国会立法,这是美国总统按照宪法行使权力的体现,故C正确;
表格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
这一做法正是美国总统与国会权限分明的体现,排除B;
这些做法并未背离联邦宪法的精神,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民主政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把握,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政令,"而今礼服采用洋服",规定除祭服外废除所有和服礼服。1873年,明治天皇蓄西式发型、身穿军服的照片,被送到全国各府县的官厅悬挂,令百姓礼拜。这表明当时日本( )
A.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 B.和洋并重成为服饰变革特色
C.社会生活趋向删繁就简 D.上层社会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从服饰、发型方面向西方靠拢,天皇还主动作出示范,这说明当时日本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故A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和服与西式服装并重,排除B;
穿西式服装、蓄西式发型,并不意味着生活简化的趋向,排除C;
崇尚丙方文化不等丁盛行奢侈享乐之风,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要求学生结合明治维新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下图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分配图。该图体现了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
A.国家结构的松散性 B.民主政治的脆弱性
C.仍是封建专制国家 D.治国理念的落后性
【答案】B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分配图”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皇帝具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但是,作为议会,政府不对其负责,说明在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权力,议会只是名义上的立法机构,民主政治具有脆弱性,故B正确;
国家结构的松散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仍是封建专制国家,与史实不符,排除C;
治国理念的落后性,在材料中信息不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法国革命在本国重演,使德意志通过“自由、和平的努力”而非革命暴力,以一种“最好的和最人道的方式”迈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据此可知,德意志( )
A.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B.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
C.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 D.国家统一具有必然性
【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使得德国的封建因素得以保留,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故A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出军国主义的思想,排除B;
德意志并没有走上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而是在统一之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最终触发了一战,排除C;
材料中体现不出德意志统一的必然性,因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德国统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2高三上·绵阳月考)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的做法,遭到了两派的共同抨击,一年未到就被迫辞职,这说明当时法国( )
A.共和体制较为脆弱 B.保皇势力倍受冲击
C.内阁总理对众议院负责 D.议会两院均支持共和制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的做法遭到了两派共同抨击,一年未到被迫辞职”结合所学,虽然法国一票共和,但是巩固共和道路还很长很艰难,说明当时共和体制较为脆弱,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保皇派的处境,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总理和众议院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参众两院的态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法国大革命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反映了共和道路比较艰难。
7.(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 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虚君“ B.议会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内阁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实权 D.变化源于激烈的革命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和根信息“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颁布,该法案的颁布使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B项正确;
《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并不是“虚君”,A项错误;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事实上成为第一任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C项错误;
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结合《权利法案》颁布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2高二上·深圳月考)有学者说,1871年德国统一后面对政治现代化的趋势,适时地采取了“防御性”的政治策略,以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并满足了某些“革命”要求。材料中的“防御性”体现在( )
A.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政体 B.明确了宰相对议会负责
C.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制 D.形式上建立了代议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统一后虽然确立了代议制,满足了某些“革命”要求,但是专制色彩浓厚,皇帝权力依然很大,专制是实,民主是虚,其代议制度实形式上的,这是其保守、“防御性”的一面,D项正确;
德国统一后,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宰相对皇帝负责,B项错误;
德国统一后,建立的是联邦制国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国先后建立了程度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列关于欧美政治发展史的介绍,正确的是( )
①英国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
②法国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制度得益于其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后,各州都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专制主义的基础依然存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开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①正确;
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法国建立了共和政体,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得益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②正确;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同时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各州都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表述错误,③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但由于政权中容克贵族力量强大,德国专制主义基础依然存在,④正确。
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0.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B.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C.内阁权力逐渐提升 D.国王仍有较大影响
【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D.根据“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分析可知,虽然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内阁首相的人选一定程度上受到国王喜好的影响,说明国王依然具有较大影响力,D正确。
A.材料主要体现国王权力,不能说明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排除A;
B.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权力较大,但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不在属于贵族政治,排除B;
C.材料不能看出内阁权力上升,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A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
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
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故C正确;
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
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1741年,罗伯特·沃波尔在一次演说中说:“但当我明白无误地否认我是唯一的和为首的大臣之时,必须承认我对政府所有措施的影响和指导,而我决不推卸从属于我担任的职位的责任。而且,在我当政的长时间里,如果政府采取的任何步骤对国家而言是不光彩的或有害的,我愿意承担责任。”这演说折射出当时的英国( )
A.政治体制领先世界 B.责任内阁已现雏形
C.民主程序凸显公平 D.首相产生途径成熟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罗伯特·沃波尔的演说显示,作为政府的领导人,要为政府的一切执政行为负责,这已经具备责任内阁的雏形,B项正确;
A、C、D选项材料没有显示相关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责任内阁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此举表明( )
A.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得以最终确立
B.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开始形成
C.议会上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
D.议会改革适应工业时代发展要求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此次改革调整了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这些均对工业资产阶级有利,让他们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适应于工业革命以后已发生的社会变动,推动政治制度的革新,D项符合题意。
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标志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
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形成已久,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排除B;
1832年议会改革,是重新分配了下院议席,使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得以入选下院,下院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彩纷呈、五花八门”,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美国汽车牌照的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A.美国牌照设计没有规范的标准
B.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C.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
D.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材料“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可以看出美国联邦制下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B符合题意;
AC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联邦制是两个或多个分享权力的政府对同一地理区域及其人口行使权力的体制。事实上,在美国所实行的联邦制下,美国宪法是国家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威所在,反过来,宪法也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意愿,而人民的意愿是民主政体中的最高权力所在。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高三上·长沙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
(2)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特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决策与行政分离;根据材料“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可分析出分工明确,效率高;根据材料“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可分析出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根据材料“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可分析出采取集体宰相制。(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独立战争后”可分析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孟德斯鸠的理论”可分析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可分析出农民起义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
主要不同:根据材料“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根据材料“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可分析出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根据材料“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并结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故答案为:
(1) 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
(2) 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目的分析概括;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阶级、思想以及外部因素等角度分析;不同: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每年由于污秽和通风条件恶劣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我国在近代进行过的任何战争伤亡还多。处于这种环境的居民接受良好道德的影响较弱,同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的居民相比,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
——1842年,查德威克(公共健康改革者)《劳动居民的卫生状况》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1832年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几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材料二对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3)你如何看待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答案】(1)特点: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工人集中生产,实行倒班制(轮换制)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注重奖惩。(任意4点)
(2)价值: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1)特点:依据材料“ 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 …….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可知,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依据“共雇佣278名工人”,“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集中生产,实行 倒班制(轮换制) 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依据“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可知,注重奖惩。
(2)价值:依据材料“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可知,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依据“每年由于污秽和通风条件恶劣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我国在近代进行过的任何战争伤亡还多。处于这种环境的居民接受良好道德的影响较弱,同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的居民相比,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1842年,查德威克(公共健康改革者)《劳动居民的卫生状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看待:依据材料三,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分析。背景:依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影响:依据材料“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几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方面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故答案为:
(1) 特点: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工人集中生产,实行倒班制(轮换制)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注重奖惩。
(2) 价值: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 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等从生态环境、劳工法及医疗卫生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首席外交官,总统在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后,任命大使与其他外交官员;总统签订与其他国家的条约需参议院批准,而行政协定的签署则无须参议院的同意。这一规定( )
A.融合了联邦制与民主共和制 B.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解决了总统与参议院的矛盾 D.削弱了总统的实质性权力
2.下表所示为美国部分总统干预国会立法活动的情况(单位:件)。这些行为( )
时间 总统 正式否决 被国会推翻 搁置否决 否决法案总数
1789 1865年 共16位总统 36 6 23 59
1885 1889 年 格罗弗-克利夫兰 304 2 110 414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中央集权 B.表明总统与国会的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斌予总统的权力 D.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3.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政令,"而今礼服采用洋服",规定除祭服外废除所有和服礼服。1873年,明治天皇蓄西式发型、身穿军服的照片,被送到全国各府县的官厅悬挂,令百姓礼拜。这表明当时日本( )
A.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 B.和洋并重成为服饰变革特色
C.社会生活趋向删繁就简 D.上层社会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4.下图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分配图。该图体现了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
A.国家结构的松散性 B.民主政治的脆弱性
C.仍是封建专制国家 D.治国理念的落后性
5.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法国革命在本国重演,使德意志通过“自由、和平的努力”而非革命暴力,以一种“最好的和最人道的方式”迈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据此可知,德意志( )
A.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B.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
C.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 D.国家统一具有必然性
6.(2022高三上·绵阳月考)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的做法,遭到了两派的共同抨击,一年未到就被迫辞职,这说明当时法国( )
A.共和体制较为脆弱 B.保皇势力倍受冲击
C.内阁总理对众议院负责 D.议会两院均支持共和制
7.(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 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虚君“ B.议会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内阁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实权 D.变化源于激烈的革命
8.(2022高二上·深圳月考)有学者说,1871年德国统一后面对政治现代化的趋势,适时地采取了“防御性”的政治策略,以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并满足了某些“革命”要求。材料中的“防御性”体现在( )
A.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政体 B.明确了宰相对议会负责
C.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制 D.形式上建立了代议制度
9.(2022高三上·尚志月考)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国先后建立了程度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列关于欧美政治发展史的介绍,正确的是( )
①英国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
②法国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制度得益于其工业革命的完成
③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后,各州都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专制主义的基础依然存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1783年,辉格党人谢尔本勋爵辞去英国首相职位,虽然该党政治家福克斯是首相热门人选,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这说明当时英国( )
A.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B.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C.内阁权力逐渐提升 D.国王仍有较大影响
11.《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13.1741年,罗伯特·沃波尔在一次演说中说:“但当我明白无误地否认我是唯一的和为首的大臣之时,必须承认我对政府所有措施的影响和指导,而我决不推卸从属于我担任的职位的责任。而且,在我当政的长时间里,如果政府采取的任何步骤对国家而言是不光彩的或有害的,我愿意承担责任。”这演说折射出当时的英国( )
A.政治体制领先世界 B.责任内阁已现雏形
C.民主程序凸显公平 D.首相产生途径成熟
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此举表明( )
A.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得以最终确立
B.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开始形成
C.议会上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
D.议会改革适应工业时代发展要求
15.不同于中国“蓝天白云”的汽车牌照,美国的汽车牌照可谓“色彩纷呈、五花八门”,一般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美国汽车牌照的设计可以从侧面反映出( )
A.美国牌照设计没有规范的标准
B.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C.美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统一
D.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高三上·长沙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
17.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首创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召集工人。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共雇佣278名工人……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每年由于污秽和通风条件恶劣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我国在近代进行过的任何战争伤亡还多。处于这种环境的居民接受良好道德的影响较弱,同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的居民相比,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
——1842年,查德威克(公共健康改革者)《劳动居民的卫生状况》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1832年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几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制的特点。
(2)材料二对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具有怎样的价值?
(3)你如何看待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在经咨询参议院并取得其同意后,任命大使与其他外交官员“总统签订与其他国家的条约需参议院批准”可知。在美国外交领域,总统有相当大的外交权,但参议院对总统的权力形成一定制约,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联邦制,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而不是体现总统与参议院的矛盾,排除C。
材料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总统依然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据表格可知,1789~1889年美国总统运用否决权干预。国会立法,这是美国总统按照宪法行使权力的体现,故C正确;
表格信息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
这一做法正是美国总统与国会权限分明的体现,排除B;
这些做法并未背离联邦宪法的精神,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美国民主政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把握,侧重考查了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从服饰、发型方面向西方靠拢,天皇还主动作出示范,这说明当时日本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故A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日本和服与西式服装并重,排除B;
穿西式服装、蓄西式发型,并不意味着生活简化的趋向,排除C;
崇尚丙方文化不等丁盛行奢侈享乐之风,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要求学生结合明治维新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分配图”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皇帝具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但是,作为议会,政府不对其负责,说明在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权力,议会只是名义上的立法机构,民主政治具有脆弱性,故B正确;
国家结构的松散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仍是封建专制国家,与史实不符,排除C;
治国理念的落后性,在材料中信息不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使得德国的封建因素得以保留,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故A正确;
材料中体现不出军国主义的思想,排除B;
德意志并没有走上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而是在统一之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并最终触发了一战,排除C;
材料中体现不出德意志统一的必然性,因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德国统一,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德国统一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的做法遭到了两派共同抨击,一年未到被迫辞职”结合所学,虽然法国一票共和,但是巩固共和道路还很长很艰难,说明当时共和体制较为脆弱,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保皇派的处境,排除B项;
材料不能体现总理和众议院的关系,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参众两院的态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法国大革命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反映了共和道路比较艰难。
7.【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和根信息“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颁布,该法案的颁布使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B项正确;
《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并不是“虚君”,A项错误;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事实上成为第一任首相,标志着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行政权由国王转向内阁,C项错误;
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结合《权利法案》颁布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统一后虽然确立了代议制,满足了某些“革命”要求,但是专制色彩浓厚,皇帝权力依然很大,专制是实,民主是虚,其代议制度实形式上的,这是其保守、“防御性”的一面,D项正确;
德国统一后,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强化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宰相对皇帝负责,B项错误;
德国统一后,建立的是联邦制国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和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美国联邦共和制;法国议会共和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开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是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①正确;
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法国建立了共和政体,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得益于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②正确;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同时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各州都必须无条件地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表述错误,③错误;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但由于政权中容克贵族力量强大,德国专制主义基础依然存在,④正确。
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D.根据“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分析可知,虽然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内阁首相的人选一定程度上受到国王喜好的影响,说明国王依然具有较大影响力,D正确。
A.材料主要体现国王权力,不能说明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排除A;
B.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权力较大,但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不在属于贵族政治,排除B;
C.材料不能看出内阁权力上升,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是因为国王乔治三世厌恶他,所以他无缘出任首相”。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A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
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
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议会下院形成的过程,其主要构成成员是城市市民和骑士,而且议会下院逐渐独立议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国王,这说明当时的城市市民和国王实现了联合,故C正确;
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增加新税,排除A;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排除B;
英国下议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议会,而且当时的贵族议会并未掌握国家行政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罗伯特·沃波尔的演说显示,作为政府的领导人,要为政府的一切执政行为负责,这已经具备责任内阁的雏形,B项正确;
A、C、D选项材料没有显示相关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责任内阁制,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4.【答案】D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此次改革调整了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这些均对工业资产阶级有利,让他们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适应于工业革命以后已发生的社会变动,推动政治制度的革新,D项符合题意。
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标志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
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形成已久,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排除B;
1832年议会改革,是重新分配了下院议席,使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得以入选下院,下院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代议制,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英国代议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材料“每个州的汽车车牌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各州牌照的设计并无统一的规则”可以看出美国联邦制下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B符合题意;
AC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联邦制是两个或多个分享权力的政府对同一地理区域及其人口行使权力的体制。事实上,在美国所实行的联邦制下,美国宪法是国家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威所在,反过来,宪法也反映了美国人民的意愿,而人民的意愿是民主政体中的最高权力所在。
16.【答案】(1)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
(2)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特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决策与行政分离;根据材料“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可分析出分工明确,效率高;根据材料“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可分析出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根据材料“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可分析出采取集体宰相制。(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独立战争后”可分析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孟德斯鸠的理论”可分析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可分析出农民起义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
主要不同:根据材料“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根据材料“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可分析出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根据材料“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并结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故答案为:
(1) 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
(2) 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目的分析概括;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阶级、思想以及外部因素等角度分析;不同: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工人集中生产,实行倒班制(轮换制)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注重奖惩。(任意4点)
(2)价值: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 (1)特点:依据材料“ 根据韦奇伍德的指示,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 …….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自己的事务和生产工序,所有工人均依据其从事不同工种分配在不同车间"可知,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依据“共雇佣278名工人”,“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集中生产,实行 倒班制(轮换制) 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依据“对那些准时上班者给予鼓励,……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给予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予以停发工资”可知,注重奖惩。
(2)价值:依据材料“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可知,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依据“每年由于污秽和通风条件恶劣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我国在近代进行过的任何战争伤亡还多。处于这种环境的居民接受良好道德的影响较弱,同良好生活环境中健康生活的居民相比,教育对他们的积极影响非常有限”、“1842年,查德威克(公共健康改革者)《劳动居民的卫生状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看待:依据材料三,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分析。背景:依据材料“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影响:依据材料“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几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方面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故答案为:
(1) 特点: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统一分工,流水线作业;工人集中生产,实行倒班制(轮换制)原料统一供应,工厂合理调配;注重奖惩。
(2) 价值: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对劳工法的出台具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理解曼彻斯特工业化促使城市医疗卫生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立的作用。
(3) 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工人阶级力量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议会改革扩大了选举权,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名额,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议席。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忽视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未实现普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工人进厂后,监工为工人分配任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腐烂的动植物产生了空气中的杂质,劳动阶级的住房潮湿而逼仄,并弥漫着污浊,而且每况愈下"等从生态环境、劳工法及医疗卫生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影响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