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15:00:3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
一、7散文诗二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仍是不适意!一排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fù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敧斜(  ) fù盖(  ) 荫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正确书写应为“    “。
(3)“敧斜”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比喻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敧斜”读作“qī xié”,“覆盖”读作“fù gài”,“荫蔽”读作“yīn bì ”。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应该写为“徘徊”。
(3)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敧斜,qī xié,意思是歪斜不正。
(4)本题考查修辞的能力。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我“是本体;”是“是比喻词;”“荷叶”“红莲”是喻体。
故答案为:(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 比喻
【点评】 (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能力。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C.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D.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答案】C
【知识点】贬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词语感彩的能力。
C“烦闷”为贬义词,其他三项均为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别词语感彩的能力。词语的感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3.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籍)作家、诗人   。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   》《   》等。
(2)《荷叶·母亲》的作者是   ,原名   ,作家、诗人。著有散文集《   》《樱花赞》等,诗集《   》《   》。
【答案】(1)印度;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
(2)冰心;谢婉莹;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故答案为:(1)印度
泰戈尔
飞鸟集
新月集
(2)冰心
谢婉莹
寄小读者
繁星
春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 、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③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⑥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A.②①⑥④③⑤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①③④⑥②⑤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A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语段主要是讲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后一句应为⑤句,排除C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为②句,排除D项。⑥句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应在④③句前面,排除B项。故答案为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节选)
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6.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答案】5.“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所谓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要注意抓住诗歌中意象对其具体分析;注意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情感、品质或理想的深入分析形象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用优美的语言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写“白船儿”托物寓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故答案为: “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故答案为: “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①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 ra 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 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8.母亲最简单的话语常寄寓最深刻的情感和最质朴的人生哲理。史铁生的母亲总把“好好儿活”挂在嘴边,文中的母亲总把“学好,甭惹事”挂在嘴边。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9.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形象。本文中也有这种方法的使用,请从这个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文章中作者评价母亲是一个“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案】7.“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8.“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
9.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明白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10.我赞同。母亲的“略显糊涂”表现在她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但她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却毫无怨言;她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她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在得失语症后仍不忘提醒父亲给“我”做饭。母亲将最深刻的情感蕴含在最质朴的言行中,恰是一种贤明。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本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本题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再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选文第①段说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可据此归纳出第一空的答案:“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由第③段“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 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可知,第二空应填: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
由第⑦段“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可知,第三空应填: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故答案为: “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解答此题,可以从选文第⑥段寻找答案。抓住“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这两句进行揣摩可知,“学好”既指要学好知识,更懂得自律,做好人。同时,“甭惹事”等干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
故答案为: “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这句话写的是母亲的动作,是她失语后见到“我”的情景。我们通过“冲我笑笑”“溢出了泪水”“呜呜地叫着”“往我怀里撞”等作描写,可以揣摩出母亲见到“我”兴奋、激动的心理,因为母亲生病说不出话但她又想急于表达的那种伤心和着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 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明白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于本题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再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不赞同,母亲并不是糊涂的,她只是让人看起来稍显糊涂,但她的内心却比谁都清澈透明,她只是将她的最深厦咸情深深地理在心底,不轻易言霞。“我”上小学时,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实际上,她知道“我”最需要什么,不让“我”有任何物质上的顾虑,即使在她失语生病时,她无法言语,只空开地就是一句:好!但“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 ”这些都是母亲贤明而不糊涂的证明。
故答案为: 我赞同。母亲的“略显糊涂”表现在她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但她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却毫无怨言;她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她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在得失语症后仍不忘提醒父亲给“我”做饭。母亲将最深刻的情感蕴含在最质朴的言行中,恰是一种贤明。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乙]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②心,报得三春晖③。
[注]①意恐:心里很担心。②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③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11.两首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都体现了母子深情。[甲]诗是写   时候真挚而复杂的感情,[乙]诗是写   时候深沉的母爱。
12.[甲]诗中的“低回”是指思绪回旋环绕,写出了诗人   的心理。[乙]诗中用“   ”与“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答案】11.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2.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衣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这题不难,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题目要求和课文注释就能很好答题。
1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故答案为: 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甲]诗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
[乙]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故答案为: 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 ;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
一、7散文诗二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仍是不适意!一排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fù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敧斜(  ) fù盖(  ) 荫蔽(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正确书写应为“    “。
(3)“敧斜”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C.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D.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3.文学常识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籍)作家、诗人   。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   》《   》等。
(2)《荷叶·母亲》的作者是   ,原名   ,作家、诗人。著有散文集《   》《樱花赞》等,诗集《   》《   》。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 、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③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⑥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A.②①⑥④③⑤ B.②①④③⑥⑤
C.①⑥④③⑤② D.①③④⑥②⑤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节选)
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6.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想起母亲就想哭
①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
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 ra 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
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表中的情节或“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情节 “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
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  
  我"暗 暗埋怨母亲的糊涂
  “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
8.母亲最简单的话语常寄寓最深刻的情感和最质朴的人生哲理。史铁生的母亲总把“好好儿活”挂在嘴边,文中的母亲总把“学好,甭惹事”挂在嘴边。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9.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形象。本文中也有这种方法的使用,请从这个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文章中作者评价母亲是一个“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乙]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②心,报得三春晖③。
[注]①意恐:心里很担心。②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③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11.两首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都体现了母子深情。[甲]诗是写   时候真挚而复杂的感情,[乙]诗是写   时候深沉的母爱。
12.[甲]诗中的“低回”是指思绪回旋环绕,写出了诗人   的心理。[乙]诗中用“   ”与“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比喻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比喻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可知“敧斜”读作“qī xié”,“覆盖”读作“fù gài”,“荫蔽”读作“yīn bì ”。
(2)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应该写为“徘徊”。
(3)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敧斜,qī xié,意思是歪斜不正。
(4)本题考查修辞的能力。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我“是本体;”是“是比喻词;”“荷叶”“红莲”是喻体。
故答案为:(1)qī ;覆;yìn
(2)排徊徘徊
(3)倾斜、歪斜
(4) 比喻
【点评】 (1)-(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掌握。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能力。比喻就是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答案】C
【知识点】贬义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词语感彩的能力。
C“烦闷”为贬义词,其他三项均为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别词语感彩的能力。词语的感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3.【答案】(1)印度;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
(2)冰心;谢婉莹;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
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故答案为:(1)印度
泰戈尔
飞鸟集
新月集
(2)冰心
谢婉莹
寄小读者
繁星
春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A通读所有语句,了解语段主要是讲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及给我们的启示。据此确定最后一句应为⑤句,排除C项。介绍人物一般要先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据此可确定首句应为②句,排除D项。⑥句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应在④③句前面,排除B项。故答案为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答案】5.“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所谓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要注意抓住诗歌中意象对其具体分析;注意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情感、品质或理想的深入分析形象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用优美的语言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写“白船儿”托物寓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故答案为: “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故答案为: “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答案】7.“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8.“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
9.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明白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10.我赞同。母亲的“略显糊涂”表现在她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但她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却毫无怨言;她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她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在得失语症后仍不忘提醒父亲给“我”做饭。母亲将最深刻的情感蕴含在最质朴的言行中,恰是一种贤明。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本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本题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再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选文第①段说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可据此归纳出第一空的答案:“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由第③段“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 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可知,第二空应填: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
由第⑦段“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可知,第三空应填: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故答案为: “我”不怎么看得起母亲 ;写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写母亲患失语症后的种种表现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解答此题,可以从选文第⑥段寻找答案。抓住“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这两句进行揣摩可知,“学好”既指要学好知识,更懂得自律,做好人。同时,“甭惹事”等干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
故答案为: “学好”一是要学好知识,二是要走正道,做好人;“甭惹事”主要指安分守己,不招惹人,平安成长。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这句话写的是母亲的动作,是她失语后见到“我”的情景。我们通过“冲我笑笑”“溢出了泪水”“呜呜地叫着”“往我怀里撞”等作描写,可以揣摩出母亲见到“我”兴奋、激动的心理,因为母亲生病说不出话但她又想急于表达的那种伤心和着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 通过写母亲见到“我”时的一连串动作,写出了母亲的高兴与激动,以及因自己犯病而说不明白话的悲伤与着急等情感。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于本题的问题,答案不唯一。回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其次,再结合内容阐明理由。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不赞同,母亲并不是糊涂的,她只是让人看起来稍显糊涂,但她的内心却比谁都清澈透明,她只是将她的最深厦咸情深深地理在心底,不轻易言霞。“我”上小学时,母亲多次给“我”钱,只问“我”够不够,实际上,她知道“我”最需要什么,不让“我”有任何物质上的顾虑,即使在她失语生病时,她无法言语,只空开地就是一句:好!但“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 ”这些都是母亲贤明而不糊涂的证明。
故答案为: 我赞同。母亲的“略显糊涂”表现在她少言寡语,性格内向;“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但她任劳任怨,在家里虽“只有做饭的份儿”,却毫无怨言;她心地善良,思想淳朴。儿子骗了她的钱,她一点也不相信,还反问:“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她关心和爱护孩子:母亲总是叮嘱我“学好,甭惹事”,在得失语症后仍不忘提醒父亲给“我”做饭。母亲将最深刻的情感蕴含在最质朴的言行中,恰是一种贤明。
【答案】11.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2.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衣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这题不难,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题目要求和课文注释就能很好答题。
11.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的能力。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诗。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故答案为: 游子归来游子远行
1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诗歌中重点词语意思的能力。
[甲]诗最后两句写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
[乙]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故答案为: 出外谋生,没能照顾母亲的愧疚(自责);线 ;衣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