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精彩练习】19怀疑与学问
一、积累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biàn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折扣
懒惰
biàn 伪去妄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画波浪线词“只有……才……”是表 关系的关联词。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 D.怀疑 思索 辨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 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答案】1.zhé;Iǎn;辨
2.锻练;锻炼
3.条件
4.D
5.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条件关系;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本道题考查关联词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关联词的搭配及常用用法,然后分析句意辨析。
(4)(5)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理解词语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1.折扣(zhé kòu):指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若干成计价。
懒惰(lǎn duò):意思是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不勤快。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意思是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故答案为:zhé;Iǎn;辨
2.锻练——锻炼(定义为一种利用计划性的、结构性的、以及重复性的肢体活动来提高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的健康状况的体力活动;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故答案为:锻练;锻炼
3.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 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只有……才……”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故答案为:条件
4.结合该句前文的“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可知,这三个空依次填:怀疑、思索、辨别。
故答案为:D
5.D.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适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某校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学生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6.活动一:征集对联
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7.活动二:举办辩论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关部i]取缔了路边摊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观点,阐明理由。
【答案】6.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7.示例一: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据此,可对出下联。
(2)本题考查自由表明观点的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6.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据此,可对出下联。
示例一: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时每刻当存仁者丹心
示例二: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日每月当存仁者丹心
故答案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7.可从文明城市创建这一主题说起,对“取缔了路边摊点”发表看法,有理有据即可。示例:我觉得不应该取缔路边摊点。文明创建不是要取消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方便,而是让城市更加卫生、有序。取缔路边摊点,城市确实显得干净了,但也没有了烟火气,人们的生活也不方便了,其实对于路边小摊,只要勤加管理,让他们产生的垃圾及时有效的处理好,丝毫不影响城市的文明卫生,反而让城市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故答案为:示例一: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相信美相信诗性
曹文轩
①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碰得头破血流时,就更需要它一一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我想,所有亲近文字的人都会有类似感受。你可以调动文字的千军万马,可以将文字视作葱茏草木,使荒漠不再,可以将文字视作鸽群,放飞无边无际的天空。
②文学之于我的意义首先是美、是诗性的探索与表达。曾经有年轻人问我:你的小说一直将美感作为一种精神向度,但是,美有足够力量净化人心吗?我回答道:美不是万能的,但如果连美都显苍白,那么还有什么有力量呢?
③与美相通的是诗性。何为诗性,诗性具有哪些品质和特征?诗性是流动的、水性的。它不住地流淌,流淌是它永无止息的青春动力;它本身没有形状,喜欢被“雕刻”,面对这种雕刻,它不作任何反抗,而是极其柔和地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性是一种可亲近性,它没有巨石阵般的冲突性和压力。诗性,表现在文字就是去掉浮华、做作的辞藻,让语言变得干净、简洁,叙述流畅自如又韵味无穷;表现在情节上,不去营造大起大落、锐利猛烈的冲突,而是和缓、悠然地推进,张力含蓄其中;表现在人物选择上,是善良、纯净、优雅的,水做成的形象。
④“上善若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的,而恰恰是轻与柔的——诗性并不软弱。当沉重如山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冲动于喝尽-杯咖啡之际消退时,一部《边城》依然了无痕迹地震撼着人心。我的所有写作都向诗性靠拢。那里,才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
⑤这种美与诗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西方文学尤其现代小说经过对古典文学不遗余力的围剿后,托举出“思想深刻”这一评价标准。中国在数千年中建立起来的文学标准里有“深刻”这一条吗?没有,尽管我们的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人谈论一首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时,采用的是另样范畴:雅、雅兴,趣、雅趣,情、情趣,格、格调,意、意境,味、滋味,妙、微妙……我们说的是“诗无达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有谁能说我之“意境”就一定比你之“深刻”低呢? 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
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悲悯是文学的古老命题。我认为,任何一个古老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问题。我甚至认定,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基本属性之一,才被称为文学,才能够为人类所必需。从文学史来看,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付一个核心词:感动。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天下。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反而重回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沈从文《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冬夜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点亮世界并温暖自己时,我们体会到悲悯。
⑦那么,具体来说,写作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就我作为中国作家而言,是中国故事;就个人而言,是个体经验。
⑧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最丰富的创作资源,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片土地是很不明智的。这片土地在星辰转换之中早就深深雕刻了写作者的精神世界,忽视它、拒绝它,将会使自己一无所有。更关键的是,这块土地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看到了这个资源,汪洋大海般的资源。只知道坚定地立足于这片土地还不够,还要探究跨越时空的共通的人性人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从文学角度来说,“我”与“唯一”是同义词。个人经验是片面的,但我们无法回避片面。托尔斯泰是片面的,雨果是片面的,狄更斯是片面的,乔伊斯是片面的,沈从文也是片面的,而这一个又一个片面使阅读者获得相对的完整性。
⑨从写作本质上来说,我从来不认为儿童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儿童文学主要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决定着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审美的、悲悯的,既是中国故事的又是人类视野的,这同样是我所认为的优秀儿童文学当有的追求与标准,不矮化儿童,也不矮化文学。
(选自《人民日报》)
8.本文结构完整,请你仔细品读课文, 梳理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9.下列对上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是流动的、水性的。它本身没有形状,喜欢被“雕刻”,面对这种雕刻,它呈现出巨石阵般的冲突和压力。
B.作者提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评价标准的异同,意在指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比,不具备深刻性。
C.作者认为作家生活的土地是最丰富的创作资源,所以立足于这片土地的写作就一定会熠熠生辉。
D.作者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跟其他文学一样 ,追求审美和悲悯,同时要着眼于全人类共通的主题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创作。
10.请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第①段画横线句的看法。
【答案】8.文学是诗性;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9.D
10.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句富有气势,列举古今文学名著与文学大家,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的观点。
11.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诗的美感。文学中蕴含的悲悯情怀总让我们为之感动。所以我们需要文字,需要由文字组成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可以从文学中收获力量,文学中蕴含着的悲悯情节会给我们温暖的慰藉。文学是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家园,在那里,我们是自由的,是快乐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修辞;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描写方法;⑤句式;⑥句子类型。作答时,可根据关键字词结合语境分析其中的效果。
(4)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
8.①根据第三段中的“与美相通的是诗性”,结合“文学是美”“文学是悲悯”的格式,可得:文学是诗性。
②根据第三段中的“表现在情节上,不去营造大起大落、锐利猛烈的冲突,而是和缓、悠然地推进,张力含蓄其中”可得: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
③根据第八段中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从文学角度来说”可得: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故答案为:文学是诗性;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9.A. 根据第三段中的“面对这种雕刻,它不作任何反抗,而是极其柔和地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性是一种可亲近性,它没有巨石阵般的冲突性和压力”可知本项“它呈现出巨石阵般的冲突和压力”有误;
B. 根据第五段中的“尽管我们的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可知本项“意在指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比,不具备深刻性”有误;
C. 根据第八段中的“只知道坚定地立足于这片土地还不够,还要探究跨越时空的共通的人性人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可知,除了立足于这片土地,还需要探究共通的人性人情,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D. 正确。
故答案为:D
10.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画线句共有三个分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举例论证。正接证明了画线句前一句“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悲悯是文学的古老命题”的观点。列举这些实例,使论证更有力量,更让人信服。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句富有气势,列举古今文学名著与文学大家,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的观点。
11.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由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首先是美的,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学还是“诗性的探索与表达”,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与韵味。文学作品中的是悲悯情怀可以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文字”,永远无法离开文学。“当我在这个世界碰得头破血流时”指的是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心灰意冷时,由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得到美的享受,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与韵味,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文学构筑了我们的心灵与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也是快乐的。我们可以穿梭古今,来往中西,我们可以任意汲取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营养。
故答案为: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诗的美感。文学中蕴含的悲悯情怀总让我们为之感动。所以我们需要文字,需要由文字组成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可以从文学中收获力量,文学中蕴含着的悲悯情节会给我们温暖的慰藉。文学是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家园,在那里,我们是自由的,是快乐的。
三、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其中一路追隆裕太后,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47年后,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②行人:指因金兵甫侵而逃难的人。
12.下 列诗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的一项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B
13.“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B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写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此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即金兵南侵。
故答案为:B
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思我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可惜只见到千万重山峦。“可怜”的意思是“可惜”,“可惜”的是祖国大好河山已经沦丧。所以抒发的是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首先要理解好“可惜”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再根据整篇诗歌的意思考虑抒发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精彩练习】19怀疑与学问
一、积累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biàn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折扣
懒惰
biàn 伪去妄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画波浪线词“只有……才……”是表 关系的关联词。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经过“ “” “”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 D.怀疑 思索 辨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 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D.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某校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学生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6.活动一:征集对联
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7.活动二:举办辩论赛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有关部i]取缔了路边摊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观点,阐明理由。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相信美相信诗性
曹文轩
①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碰得头破血流时,就更需要它一一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我想,所有亲近文字的人都会有类似感受。你可以调动文字的千军万马,可以将文字视作葱茏草木,使荒漠不再,可以将文字视作鸽群,放飞无边无际的天空。
②文学之于我的意义首先是美、是诗性的探索与表达。曾经有年轻人问我:你的小说一直将美感作为一种精神向度,但是,美有足够力量净化人心吗?我回答道:美不是万能的,但如果连美都显苍白,那么还有什么有力量呢?
③与美相通的是诗性。何为诗性,诗性具有哪些品质和特征?诗性是流动的、水性的。它不住地流淌,流淌是它永无止息的青春动力;它本身没有形状,喜欢被“雕刻”,面对这种雕刻,它不作任何反抗,而是极其柔和地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性是一种可亲近性,它没有巨石阵般的冲突性和压力。诗性,表现在文字就是去掉浮华、做作的辞藻,让语言变得干净、简洁,叙述流畅自如又韵味无穷;表现在情节上,不去营造大起大落、锐利猛烈的冲突,而是和缓、悠然地推进,张力含蓄其中;表现在人物选择上,是善良、纯净、优雅的,水做成的形象。
④“上善若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的,而恰恰是轻与柔的——诗性并不软弱。当沉重如山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冲动于喝尽-杯咖啡之际消退时,一部《边城》依然了无痕迹地震撼着人心。我的所有写作都向诗性靠拢。那里,才是我的港湾,我的城堡。
⑤这种美与诗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西方文学尤其现代小说经过对古典文学不遗余力的围剿后,托举出“思想深刻”这一评价标准。中国在数千年中建立起来的文学标准里有“深刻”这一条吗?没有,尽管我们的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人谈论一首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时,采用的是另样范畴:雅、雅兴,趣、雅趣,情、情趣,格、格调,意、意境,味、滋味,妙、微妙……我们说的是“诗无达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说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有谁能说我之“意境”就一定比你之“深刻”低呢? 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
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悲悯是文学的古老命题。我认为,任何一个古老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问题。我甚至认定,文学正是因为它具有悲悯精神并把这一精神作为基本属性之一,才被称为文学,才能够为人类所必需。从文学史来看,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付一个核心词:感动。感动自己,感动他人,感动天下。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当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反而重回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沈从文《边城》中爷爷去世,只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悲悯;当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冬夜擦亮最后一根火柴点亮世界并温暖自己时,我们体会到悲悯。
⑦那么,具体来说,写作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就我作为中国作家而言,是中国故事;就个人而言,是个体经验。
⑧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最丰富的创作资源,忽视、忘却甚至拒绝这片土地是很不明智的。这片土地在星辰转换之中早就深深雕刻了写作者的精神世界,忽视它、拒绝它,将会使自己一无所有。更关键的是,这块土地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长着故事——我看到了这个资源,汪洋大海般的资源。只知道坚定地立足于这片土地还不够,还要探究跨越时空的共通的人性人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从文学角度来说,“我”与“唯一”是同义词。个人经验是片面的,但我们无法回避片面。托尔斯泰是片面的,雨果是片面的,狄更斯是片面的,乔伊斯是片面的,沈从文也是片面的,而这一个又一个片面使阅读者获得相对的完整性。
⑨从写作本质上来说,我从来不认为儿童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有什么不同。儿童文学主要阅读者是儿童,儿童决定着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审美的、悲悯的,既是中国故事的又是人类视野的,这同样是我所认为的优秀儿童文学当有的追求与标准,不矮化儿童,也不矮化文学。
(选自《人民日报》)
8.本文结构完整,请你仔细品读课文, 梳理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 ② ③
9.下列对上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是流动的、水性的。它本身没有形状,喜欢被“雕刻”,面对这种雕刻,它呈现出巨石阵般的冲突和压力。
B.作者提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评价标准的异同,意在指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比,不具备深刻性。
C.作者认为作家生活的土地是最丰富的创作资源,所以立足于这片土地的写作就一定会熠熠生辉。
D.作者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跟其他文学一样 ,追求审美和悲悯,同时要着眼于全人类共通的主题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创作。
10.请简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1.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第①段画横线句的看法。
三、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其中一路追隆裕太后,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民众深受金兵之害。47年后,任职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②行人:指因金兵甫侵而逃难的人。
12.下 列诗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的一项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zhé;Iǎn;辨
2.锻练;锻炼
3.条件
4.D
5.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条件关系;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词的能力。辨析的字词考点多为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异字。
(3)本道题考查关联词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悉常见关联词的搭配及常用用法,然后分析句意辨析。
(4)(5)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理解词语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1.折扣(zhé kòu):指买卖货物时按原价的若干成计价。
懒惰(lǎn duò):意思是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不勤快。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意思是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故答案为:zhé;Iǎn;辨
2.锻练——锻炼(定义为一种利用计划性的、结构性的、以及重复性的肢体活动来提高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的健康状况的体力活动;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故答案为:锻练;锻炼
3.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 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只有……才……”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故答案为:条件
4.结合该句前文的“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可知,这三个空依次填:怀疑、思索、辨别。
故答案为:D
5.D.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适用对象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7.示例一: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据此,可对出下联。
(2)本题考查自由表明观点的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6.本题考查对联相关知识。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据此,可对出下联。
示例一: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时每刻当存仁者丹心
示例二:勿以恶小而为之,每日每月当存仁者丹心
故答案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尽显文明新风
7.可从文明城市创建这一主题说起,对“取缔了路边摊点”发表看法,有理有据即可。示例:我觉得不应该取缔路边摊点。文明创建不是要取消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方便,而是让城市更加卫生、有序。取缔路边摊点,城市确实显得干净了,但也没有了烟火气,人们的生活也不方便了,其实对于路边小摊,只要勤加管理,让他们产生的垃圾及时有效的处理好,丝毫不影响城市的文明卫生,反而让城市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故答案为:示例一: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点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8.文学是诗性;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9.D
10.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句富有气势,列举古今文学名著与文学大家,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的观点。
11.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诗的美感。文学中蕴含的悲悯情怀总让我们为之感动。所以我们需要文字,需要由文字组成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可以从文学中收获力量,文学中蕴含着的悲悯情节会给我们温暖的慰藉。文学是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家园,在那里,我们是自由的,是快乐的。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
(2)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选择题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代入法。即将选项一一代入原文,仔细揣摩它与原文的叙述有何差异,这种差异是否改变原句的意思。②归谬法。即根据文意,逐项判断对错。③排除法。即首先排除已确认的选项。④归类法。一般来说,四个选项会涉及四个方面,如果四个选项中有重复的方面,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3)本道题考查对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修辞;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描写方法;⑤句式;⑥句子类型。作答时,可根据关键字词结合语境分析其中的效果。
(4)本道题考查阅读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语句要通顺、流畅、得体。
8.①根据第三段中的“与美相通的是诗性”,结合“文学是美”“文学是悲悯”的格式,可得:文学是诗性。
②根据第三段中的“表现在情节上,不去营造大起大落、锐利猛烈的冲突,而是和缓、悠然地推进,张力含蓄其中”可得: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
③根据第八段中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从文学角度来说”可得: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故答案为:文学是诗性;情节和缓、悠然、张力含蓄其中;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9.A. 根据第三段中的“面对这种雕刻,它不作任何反抗,而是极其柔和地改变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性是一种可亲近性,它没有巨石阵般的冲突性和压力”可知本项“它呈现出巨石阵般的冲突和压力”有误;
B. 根据第五段中的“尽管我们的文学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怕是我能抵达你的‘深刻’,你却无法抵达我的‘意境’吧”可知本项“意在指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比,不具备深刻性”有误;
C. 根据第八段中的“只知道坚定地立足于这片土地还不够,还要探究跨越时空的共通的人性人情:题材是中国的,主题是人类的。与此同时,尊重个人生活经验”可知,除了立足于这片土地,还需要探究共通的人性人情,尊重个人生活经验;
D. 正确。
故答案为:D
10.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画线句共有三个分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举例论证。正接证明了画线句前一句“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悲悯是文学的古老命题”的观点。列举这些实例,使论证更有力量,更让人信服。
故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句富有气势,列举古今文学名著与文学大家,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怀”,进而证明了本段首句“与审美、诗性同样具有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作用的,是悲悯”的观点。
11.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由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首先是美的,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文学还是“诗性的探索与表达”,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与韵味。文学作品中的是悲悯情怀可以推动人类向前、净化人心。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文字”,永远无法离开文学。“当我在这个世界碰得头破血流时”指的是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心灰意冷时,由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得到美的享受,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与韵味,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文学构筑了我们的心灵与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也是快乐的。我们可以穿梭古今,来往中西,我们可以任意汲取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营养。
故答案为:文学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与诗的美感。文学中蕴含的悲悯情怀总让我们为之感动。所以我们需要文字,需要由文字组成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可以从文学中收获力量,文学中蕴含着的悲悯情节会给我们温暖的慰藉。文学是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家园,在那里,我们是自由的,是快乐的。
【答案】12.B
13.“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B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写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此句与词中“中间多少行人泪”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现实,即金兵南侵。
故答案为:B
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意思我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可惜只见到千万重山峦。“可怜”的意思是“可惜”,“可惜”的是祖国大好河山已经沦丧。所以抒发的是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首先要理解好“可惜”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再根据整篇诗歌的意思考虑抒发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怜”一词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沦丧的痛惜,以及渴望收复中原但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