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初中历史
商鞅舌战群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导入新课
一、战国七雄
1.背景
经过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新课探究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齐
赵
魏
韩
楚
秦
燕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3.战国七雄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战国
4.著名战役
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战争特点
6.结果
七国势力此消彼长,魏、齐、赵、秦先后崛起,其他各国逐渐衰落。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你怎样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
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正面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法家思想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在各国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支持者:
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秦孝公
2.目的:
3.时间:
5.内容及作用
具体措施 作用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建立县制;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研读
假如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农民或者奴隶主贵族,你是怎样看待这场商鞅变法的?
合作探究
商鞅变法对不同阶级的影响
内 容 不利阶层 有利的阶层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奴隶主阶级;懒惰的人;弃农经商的人 封建地主阶级;勤劳的农民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打仗有功的人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旧贵族 国君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灌 溉
泄 洪
有效控制了灌溉水量,使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
都江堰
政治、经济、军事
防洪、灌溉、水运
课堂小结
A
C
C
D
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
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是( )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
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A.奖励耕战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 D.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3.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这副对联最合适挂在( )
A.黄帝陵 B.大禹陵 C.都江堰景区 D.商鞅墓
4.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变法打击了守旧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小试牛刀
谢 谢
“
”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