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四)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情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受薛姨妈所托送宫花,顺路先给了“三春”和凤姐,最后送给黛玉,却不料黛玉话中带刺,言“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湘云说唱小旦 的戏子有点像黛玉,黛玉认为“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 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都是黛玉敏感自尊性格的体现。
B.《红楼梦》在叙写豪门奢华的生活时,往往突起波澜,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七回中“焦大醉骂”正是曹公于平淡处起波澜的笔法,从而撕开了贾府“败絮其内”的真相,不仅使读者看到了贾府的穷奢极欲,而且使读者理解了贾府崩溃败亡的必然结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C.第十一回中凤姐探望了秦可卿后,赶往园中听戏。猛然间贾瑞从假山石后出来,意图调戏凤姐,而凤姐虚与委蛇,心中却早已定好应对之策,进而引出下回的“相思局”和“风月鉴”, 体现出凤姐狠辣的性格特点。
D.第八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得知他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被李嬷嬷拿去给孙子吃了,后又得知早起沏的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
【答案】D
【知识点】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D.“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错误。此处情节中李嬷嬷屡次乱动别人的东西,宝玉感到生气并打算将她赶出去情有可原,此处不能体现出宝玉忘恩负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2.(2022高一上·阜宁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B项,“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错误,“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选项把二者弄反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红楼梦》设题,然后浏览选项,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3.(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人物形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淡极始知花更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人所称颂,请问这三句是哪三人吟诵的?( )
A.贾探春 史湘云 林黛玉
B.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
C.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D.薛宝钗 史湘云 林黛玉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这三句诗分别出自《红楼梦》三十七回薛宝钗《咏白海棠》,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联诗。“寒塘渡鹤影”为史湘云所作的上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的下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多选题
4.(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黛玉夜访怡红院,敲门时,正好晴雯正在气头上,得知是黛玉后,借故说都睡下了,不给黛玉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
B.一次宝玉回来后,一头滚进王夫人的怀里,又要和彩霞说笑,这不禁引起贾环的嫉妒,他便装失手推翻烛台,烫伤了宝玉的脸。
C.史湘云规劝宝玉要留心“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后,说了些“若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 了”之类的话,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
D.元妃送出灯迷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E.初秋季节,探春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于是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举掌坛”任社长,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 ,以薛宝钗的诗为魁。
【答案】A,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 “得知是黛玉后”错,晴雯不知道来的是黛玉。原文表述是“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
D. “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贾政看了女孩们的不详之谜,伤悲感慨,故聚会的气氛很沉闷。原文表述有“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字,又勉强劝了贾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
故答案为:A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5.(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列各项有关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曲《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句唱词,暗含了“木石前盟”所交代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份: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
B.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运用典故表现林黛玉的敏捷才思;“玉带林中挂”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C.《红楼梦》中的灯谜大都隐括人物命运,如“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以断线风筝隐喻惜春远嫁不归。
D.刘姥姥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她受王熙风托付,后来在巧姐被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她救出,体现出她知恩图报的品质。
E.《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率真的湘云、怯懦的迎春、温顺世故的袭人、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晴雯等。
【答案】C,E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惜春远嫁不归”错,应该是“贾探春远嫁不归”。
E“敢于反抗的尤二姐”错,应该是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
故答案为:CE。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6.(2022高一下·天津月考)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炸。”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好。贾母向薛姨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会子船喝酒去。”说着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船头上,也要撑船。贾母在舱内道:“这不是玩的,虽不是河里,也有好深的。你快不给我进来。”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船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
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余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贯母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文官等下来,往藕香榭去,不提。
(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回)
A.节选部分先介绍的探春住处,在“十二金钗正册”中是这样写探春的命运: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B.李商隐的诗里说: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提醒宝玉,人不要只懂得欣赏春夏,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凄凉。
C.大观园中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藕香榭,薛宝钗住蘅芜苑。
D.探春房里挂的是米襄阳(米芾)的画,颜鲁公的字,她的瓷器是汝窑,可见她是非常高雅的一个人。
E.刘姥姥身份低微,进大观园后受到戏谑,因此她才把内心的委屈和耻辱化作“一巴掌”,且还骂了板儿。
【答案】A,E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把握、识记能力。
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不是写探春的命运,是写王熙凤的命运。“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凤姐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都知爱慕此生才”,是对凤姐的才能高度肯定。
E.“因此她才把内心的委屈和耻辱化作‘一巴掌’,且还骂了板儿”理解错误。刘姥姥打板儿是因为板儿不懂规矩,“要摘那锤子要击”“又要佛手吃”,还指着探春的帐子说“这是蝈蝈,这是蚂炸”。并不是因为受了委屈拿板儿出气。
故答案为:AE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填空题
7.(2022高三上·武清月考)《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 ,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
【答案】林黛玉;贾探春;王熙凤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菊花诗时,“林潇湘魁夺菊花诗”,黛玉一人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包揽了前三名,连宝钗也大加赞赏。另外,在《红楼梦》里,黛玉是写诗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葬花吟》、《题帕三绝句》三首、《咏白海棠》、《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等20多首诗。可见,《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林黛玉。
《红楼梦》第56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充分展示了自己杰出的管理才华。探春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开源”,她将大观园里的田地、池塘、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对承包者收取租金;二是“节流”,她开始节约园中丫环小姐的各类开销,对各种开销进行重新分类以避免重复支取。探春管理大观园时,把方方面面的矛盾处理好,又能兴利除弊、把大观园管理得井井有条。可见,《红楼梦》中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探春。
“毒设相思局”写王熙凤狠毒,“协理宁国府”展示凤姐的泼辣,“弄权铁槛寺”写王熙凤的贪婪舞弊。可见,《红楼梦》中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
故答案为:林黛玉;贾探春;王熙凤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面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四首,请判断一下每首判词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3)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答案】(1)王熙凤
(2)贾元春
(3)李纨
(4)史湘云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1)“凡鸟”,在繁体字中是“凡鳥”,两个字合起来便是“鳳(凤)”字;“一从二令三人木”隐含了王熙凤的命运,故此处是指“王熙凤”。
(2)“照宫闱”,指进入皇宫,“三春争及初春景”中“初春”和“元春”意义相同,故此处指进入皇宫做贵妃的“贾元春”。
(3)“桃李春风结子完”中“李”双关既指水果“李子”,也指“李纨”的姓氏;“完”谐音“纨”,故此处指“李纨”。
(4)“襁褓之间父母违”,史湘云在婴儿时期就父母双亡,虽然家庭非常富贵,但她并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后面两句“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中暗含“湘”“云”二字,表达作者对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的哀伤之情。故此处指“史湘云”。
故答案为:⑴ 王熙凤 ⑵ 贾元春 ⑶ 李纨 ⑷ 史湘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四、语言表达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并完成问题。
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并且成为密友,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
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她就必然会有自卑心理,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
9.结合文段分析,说说为什么秦可卿并非出身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人家。
10.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兴。实际上,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暗示了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下面四个签上的画和诗句内容与掣签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签画的是芙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连理枝头花正开”
③签画的是牡丹,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④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
A.①黛玉 ②香菱 ③宝钗 ④李纨 B.①妙玉 ②香菱 ③李纨 ④惜春
C.①李纨 ②宝钗 ③妙玉 ④惜春 D.①香菱 ②宝钗 ③黛玉 ④李纨
【答案】9.①秦可卿具有官宦人家大小姐的优雅的举止,和平的行事等修养和秉性;②深得贾母喜爱公婆疼爱,魅力迷人,人缘极好,不可超越,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③秦可卿没有自卑、痛苦心理,不会很难为情,不会感到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
10.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得出第一点,有关修养秉性方面的原因;
由“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并且成为密友,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得出第二点,有关人缘、人际交往方面的原因;
由“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她就必然会有自卑心理,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得出第三点有关心态方面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能力。
①“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应当自己嗟叹。这是林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的一句诗,出自元代高明的《金络索桂梧桐·咏别》,寓意红颜薄命。
②“连理枝头花正开”这一句是香菱掣出的。签上画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此句出自宋·朱淑贞 《惜春》(一作《落花》)诗:“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仅从花签上的诗句看,这里似暗示香菱将有婚姻喜事。但实际花签的用意却在原诗的后几句。“妒花风雨便相摧”,正点出香菱在妒妇夏金桂摧残下,备受欺凌折磨的遭遇。
③“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宝钗是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也就是说不风流,不轻浮,所以是“无情”,即便她如此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从不对男子假以辞色,但是宝玉仍情不自禁为之神魂颠倒,可见她的美对异性吸引力多么强大,就算她本人严守礼仪。丝毫不越轨,也无法阻止他人为之心动神摇。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所谓“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突显了宝钗于书中作为“群芳之冠”的王者地位,以及为拯救宝玉,甘愿牺牲自己尘世幸福的“动人”至爱!
④李纨所得花名签“竹篱茅舍自甘心”一句,出自宋代王琪《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李纨是封建时代守节寡欲、堪称贤女节妇的典型,是“三从四德”的妇道的绝妙化身,故作者许以“老梅”,比作“霜晓寒姿”。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故答案为:A。
五、名著导读
11.(2022高二上·余姚月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脂评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中写道:(宝玉)因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看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
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此语段脂砚斋有批语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1)“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中的“林”“袭”分别指谁?
(2)你是否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林”“袭”分别指(林)黛玉、袭人
(2)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容貌方面:两人容貌都很美。性格方面:两人都“牙尖嘴利”、多心敏感,都“爱使小性儿”,都心性高傲,都有反抗性。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两人对宝玉有深情。命运结局方面:两人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如不同意,结合原著内容和典型情节,能自圆其说即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的识记能力。
“晴有林风”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采,晴雯不仅眉眼有些像黛玉,而且在才华、品性、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也神似黛玉。“袭乃钗副”是说袭人有宝钗的影子,袭人虽则容貌上不像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也与宝钗相似。由此可知“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基本情节、主旨或观点的评价能力。
“晴有林风”说说晴雯、林黛玉两人在容貌、思想性格、命运结局等方面相似,选择至少两个方面,分别结合小说的原著内容或典型情节进行简析。
林黛玉是贾府小姐中的出类拔萃者。容貌上“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气质是“风流袅娜”,且才思敏捷,堪为大观园中的一等诗人。晴雯是贾府丫鬟中的佼佼者。凤姐说过:“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她的气质是“风流灵巧”,虽为丫头,不曾读书,但女工在诸丫鬟中堪称第一。“病补雀金裘”就是证明。
黛玉和晴雯都是性情率真、言辞锋利的人。她们不善掩饰自己的好恶,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尤其是心情不悦的时候,常伶牙俐齿地挖苦别人,自然会因言语不慎得罪了人。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这儿,她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她疑忌宝钗的时候,常讽刺挖苦,可一旦知道了宝钗的良善,立刻剖肝沥胆赤诚相见与之结为金兰契友。黛玉实在是个本真的人。晴雯更是性情直率,有时称得上任性而为。第二十六回,晴雯因和别的丫头拌了嘴,迁怒不肯为来访的黛玉开门,害得黛玉独自在花下垂泪。第二十七回,小红临时为凤姐办事。晴雯冷笑着讽刺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 晴雯这种“夹枪带棒”的言语和“暴炭”般的脾气,被脂批称为“招据之媒”,与黛玉比起来,她显得更加任性而不知自保。
晴雯的性情既然有如此多的不足,为什么曹雪芹把她排在了又刚册的首位呢答案恐怕在于曹雪芹更看重其心志追求的高洁和对宝玉感情的纯真。晴雯身为奴隶,而较少有奴才观念,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第三十七回,秋纹提到一次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桂花,得了几百钱和两件衣服的赏,特别自豪。晴雯笑道:“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了你。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的反奴性还表现在她与宝玉的关系中。晴雯对身边这个平等待人、善解人意的少爷无疑是爱恋的。这从她对袭人说的满含醋意的话语中明显可以感觉得到。当晴雯的人格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她就迸发出强烈的反抗精神。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宝玉悄悄地跑去探望,为反抗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晴雯选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枉担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剪下指甲赠与宝玉,又与他交换了贴身小袄,正大光明、敢作敢当,这是晴雯的本色。晴雯对宝玉的感情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她与黛玉一样解宝玉厌弃“仕途经济”之路,从来不在这一点上劝谏他,反而想方设法帮助宝玉在父亲面前蒙混过关。对宝玉的纯情,对宝玉的理解,这是晴雯酷肖黛玉的地方。
然而两人的结局是一般悲惨。晴雯在被赶出贾府后重病而亡,林黛玉在宝玉成亲的当晚离开人世。
这些都能体现“晴有林风”。如不同意,可从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别,反抗的自觉性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容貌方面:两人容貌都很美。性格方面:两人都“牙尖嘴利”、多心敏感,都“爱使小性儿”,都心性高傲,都有反抗性。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两人对宝玉有深情。命运结局方面:两人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如不同意,结合原著内容和典型情节,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的识记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基本情节、主旨或观点的评价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2.(2022高三上·月考)整本书阅读
(1)下面《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不能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香菱学诗 D.探春理家
(2)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姓名。
孔子喜欢“刚毅木讷”性格的人,但“刚毅”与“木讷”二者兼有却不容易。《红楼梦》中的① 十分木讷,可是刚毅全无,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而② 则毅有余而木讷不足,她是兴利除弊的干才,但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③ 貌似刚毅木讷,可她的木讷不是愍厚而是冷漠。
【答案】(1)C
(2)迎春;探春;惜春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A.“雨村判案”是以贾雨村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B.“元妃省亲”以贾元春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C.“香菱学诗”涉及人物较多,香菱不是中心人物,黛玉属于中心人物之一,不符合“差序格局”。
D.“探春理家”以贾探春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木讷”是指憨厚,“刚毅”是指坚强、有底线。
第①处,根据提示“贾府第一懦弱者”可知,“木讷”而“刚毅全无”的是“贾迎春”。
第②处,根据“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可知,“刚毅”有余而“木讷”不足是“贾探春”,探春往往过于犀利,缺少一点必要的“木讷”“浑沌”。
第③处,根据“她的木讷不是憨厚而是冷漠”可知,冷漠的是“贾惜春”,因为她自己家里的人几乎不管她,导致了惜春冷漠性格的养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3.(2022高三上·天津月考)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00 字左右)
【答案】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泼辣又狠毒、精明又能干、刁钻又狡黠、狂妄又嫉妒的人;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善于阿谀奉承,博得贾母欢心,又惯于玩弄权术,害死了不少人,自己最终也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做人,可以机智过人,但是必须要懂得善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聪明能干,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是:办事井然有序,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很得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掌权者的喜爱。这从下列言行可以看出来:(1)出场未见面即闻其声,对林黛玉尽是怜惜之语,而且假意抹泪痛惜黛玉母亲去世。可见她“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2)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了没有”,以及她后来安置黛玉的处理手法,都显出她办事井然有序。王夫人对此是“微笑不语”,可见满意的程度。
可是她又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喜欢逞威弄权、滥施刑罚,比如逼死尤三姐,报复贾瑞而让其丧命,这一件件事情都显示出她的阴险恶毒。
而最后她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死后连具棺材都没有。正应了判词中所说的“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从这一人物身上,可以得出善良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没有超人的智慧,没有美丽的容颜,但你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故答案为: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泼辣又狠毒、精明又能干、刁钻又狡黠、狂妄又嫉妒的人;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善于阿谀奉承,博得贾母欢心,又惯于玩弄权术,害死了不少人,自己最终也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做人,可以机智过人,但是必须要懂得善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022高二上·汶上月考)整本书阅读
学校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从《乡土中国》的视角,窥破《红楼梦》里的诸事结局”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活动。请参照示例,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简要解读。
示例: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解读: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的、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
14.探春理家——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15.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答案】14.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更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15.王熙凤对于秦可卿的托梦,虽因弄权铁槛寺而惊疑,但后来经过大试身手,误以为自己当家的能力超强;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乡土中国》第12章“血缘和地缘”中提到: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也就是说,亲戚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往往被“接收方”视作是人情,具备很强的馈赠属性。在《红楼梦》探春理家一节中,探春打理的是荣国府,这里住的是贾家的几代人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人等,嬤嬤、丫鬟都与主子有着关联,因此荣国府是一个血缘社会,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这些交易是乡土观念的表现,根本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而探春的所谓开源,只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的规模,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1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中提到: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私”与“公”是相对的。秦可卿托梦让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的话,日后家族“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但以“己”为中心的王熙凤却浑然不觉。在弄权铁槛寺一节中,王熙凤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酿成悲剧。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16.(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故答案为:⑴ 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⑵ 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⑵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17.(2022高一下·汪清期末)名著导读
(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
(2)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介传说的内容。
【答案】(1)“木石前盟”
(2)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 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 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第一回)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真心相爱,但他们美好的爱情,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木石前盟,《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所以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认真把握重要的人物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需要考生认真记牢故事情节,把握前后关联。
18.(2022高一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画线部分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这就需要考生课下阅读名著认真,牢记重要任务、情节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需要考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关注故事情节结构上的关系。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请结合小说《红楼梦》的前五回,完成问题。
19.《红楼梦》开篇第五回以判词预示人物命运,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特写法。下列对相关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先以“荷花”暗示香菱其名,再预言其一生坎坷的命运。
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钗黛并立,运用典故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
C.“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以谐音暗示李纨其名,评价她虽有美名也不过是他人笑谈。
D.“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以“凡鸟”指王熙凤之“凤(鳳)”字,赞其才华,也叹其命运。
20.《红楼梦》前五回幻境与现实交织,亦真亦假,真假难辨,这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但作为小说的总纲,前五回对后文故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9.B
20.①前五回暗示情节发展走向,比如“还泪说”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②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合理性,如交代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贾府的原因,让宝、黛、钗三人的相聚合理自然;
③展示社会环境,提供故事背景,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描写贾府环境,通过“护官符”写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④介绍主要人物及关系,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⑤暗示人物命运,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暗示了众多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
19.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理解错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这四句判词都暗寓了宝钗、黛玉二人的可悲命运,故选项说其赞美二人“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精华,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六、综合题
(2022高三上·丰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四大家族”是指《红楼梦》中以贾家( )二府为代表,由“( )”四家为主组成的一个封建利益集团。他们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通过长期联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垄断, 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最终达到“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共生模式。
金陵“四大家族”内部包括姻亲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荣辱与共, 的密切关系。“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使得( )爱情注定沦为悲剧,而“( )良缘”则成为利益权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经济关系,使得他们为维持腐朽生活而加剧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激化了他们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四大家族”作为明暗线贯穿《红楼梦》始终,有三:一是通过介绍人物之间 的复杂关系,为刻画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运起伏增添了现实合理性;二是通过对“四大家族”的铺陈和渲染, 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三是明写贾府从“钟鸣鼎食”到“树倒猢狲散”, 。
21.结合你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攫取 唇亡齿寒 盘根错节 营造
B.攫取 唇腐齿落 根结盘据 营造
C.获取 唇亡齿寒 根结盘据 建造
D.获取 唇腐齿落 盘根错节 建造
23.下列在文中波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以点带面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B.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点面结合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C.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点面结合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D.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答案】21.荣宁(荣国府、宁国府);贾史王薛;宝黛(贾宝玉、林黛玉);金玉
22.A
2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文学常识;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红楼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
2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金陵四大家族指《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家亡血史)四大家族。以贾家荣国府、宁国府为代表,四家同为金陵的显贵,有权有势,透过长期的权宜婚姻,关系密切。如贾母娘家为史府;王夫人与王熙凤嫁入贾府;王夫人胞妹王氏嫁入薛家;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等等。书中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正因如此,才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四大家族的兴衰。“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以及他们的兴亡,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被誉为金玉良缘,暗指一个有宝玉,一个有金锁,所以是天造地设,而且金子对美玉也是门当户对,非常的般配。但实际上宝玉心仪黛玉,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是在贾家陷入绝境时封建家长互相救助的牺牲品。
故答案为: 荣宁(荣国府、宁国府);贾史王薛;宝黛(贾宝玉、林黛玉);金玉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攫取:掠夺,贬义词。获取:获得,取得。语境指四大家族对经济利益的掠夺占有,带有贬义,应填“攫取”。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语境指关系密切,应填“唇亡齿寒”。盘根错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根结盘据: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语境指关系复杂,应填“盘根错节”。营造:①经营建造。②经营制造。建造:打造一些楼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规划而建,造成规划的实施。语境指经营关系,应填“营造”。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照应前句“明写”,应先说“暗述”,“点”指的是“贾府”,“面”指的是“四大家族”,前文明写的是“点”,下面应衔接暗述的“面”,排除BD;贾府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以点带面”更准确,描绘出的应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排除C。
故答案为:A。
24.(2022高三上·上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选择。
(1)《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B.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民族不自信,无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民族自信的根本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自信,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这其中, 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①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 ②不朽的文化经典
③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答案】(1)C
(2)D
【知识点】语句连贯;红楼梦
【解析】【分析】(1)C.该回目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尴尬人”,即蠢人,行为不正常的人。这里指贾赦、邢夫人。“尴尬事”,即蠢事。贾赦想娶鸳鸯为妾,让自己老婆去说合,邢夫人竟欣然前往。
故答案为:C
(2)该段文字阐释作者对“文化自信”的认识。第一、二空,根据前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知,后面要填写对文化自信的解释,题中所给的四个句子中①和④都是对文化自信的阐释,从逻辑顺序上讲,应该先“肯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故①④排在一起。第三、四空,从“而这其中”可见,后一空包含在前一空中,应先写范围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再写范围小的“文化经典”,故③②排在一起。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
(2)该题考查“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中的“连贯”。“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2022高一下·徐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颂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25.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26.林黛玉“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选文分析她为何落泪。
【答案】25.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②聪颖(爱思考);③高雅脱俗
26.①听到曲子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诗词中关于“落花”“流水”句子,引起对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继而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③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5.此题考查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选文中写黛玉听到戏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听到“你在幽闺自怜”“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又联想起诸多诗词中类似的句子,“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由此可见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林黛玉听到戏词能领略其中趣味,还能“细嚼”得到感悟,可见她聪颖(爱思考);林黛玉由戏词联想起“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诗词佳句,可见她在诗词上的造诣极高,高雅脱俗。
故答案为: 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②聪颖(爱思考);③高雅脱俗。
2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首先,林黛玉落泪的直接原因是戏词和诗词中这些句子触发了她年华易逝的伤感。“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美人再美,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谢”是自然界春天逝去的标志,而对于人来说,“花谢”意味着美好年华的消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美好年华逝去就如自然界春来春去一样,都无法阻挡。这些对于敏感的黛玉来说,都让她伤感。其次,林黛玉应该是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之后,外祖母将她接到贾府居住,虽然外祖母和贾府诸人都对自己很好,但终究是寄人篱下,还要小心谨慎,唯恐被人耻笑,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因此这些词句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再进一步,虽然和宝玉有情,但自己终究是寄人篱下,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况且宝玉看着和其他姐妹也都要好,究竟自己终身该如何托付?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故答案为: ①听到曲子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诗词中关于“落花”“流水”句子,引起对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继而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③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知识点回头看(四)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下列对《红楼梦》中有关情节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受薛姨妈所托送宫花,顺路先给了“三春”和凤姐,最后送给黛玉,却不料黛玉话中带刺,言“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宴,湘云说唱小旦 的戏子有点像黛玉,黛玉认为“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 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都是黛玉敏感自尊性格的体现。
B.《红楼梦》在叙写豪门奢华的生活时,往往突起波澜,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七回中“焦大醉骂”正是曹公于平淡处起波澜的笔法,从而撕开了贾府“败絮其内”的真相,不仅使读者看到了贾府的穷奢极欲,而且使读者理解了贾府崩溃败亡的必然结局,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C.第十一回中凤姐探望了秦可卿后,赶往园中听戏。猛然间贾瑞从假山石后出来,意图调戏凤姐,而凤姐虚与委蛇,心中却早已定好应对之策,进而引出下回的“相思局”和“风月鉴”, 体现出凤姐狠辣的性格特点。
D.第八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得知他留给晴雯的豆腐皮包子被李嬷嬷拿去给孙子吃了,后又得知早起沏的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
2.(2022高一上·阜宁月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元春是荣府的大小姐,因为德才兼备,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料被秦业发现。秦业将智能逐出,将秦钟痛打一顿,自己也被气死了。
D.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说凤姐“是个有名的烈贷,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3.(2022高一下·辽源期末)《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曹雪芹根据书中不同人物形象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其中“淡极始知花更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人所称颂,请问这三句是哪三人吟诵的?( )
A.贾探春 史湘云 林黛玉
B.林黛玉 史湘云 妙玉
C.薛宝钗 妙玉 林黛玉
D.薛宝钗 史湘云 林黛玉
二、多选题
4.(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黛玉夜访怡红院,敲门时,正好晴雯正在气头上,得知是黛玉后,借故说都睡下了,不给黛玉开门。黛玉气得哭了半夜,次日见了宝玉也不理睬。
B.一次宝玉回来后,一头滚进王夫人的怀里,又要和彩霞说笑,这不禁引起贾环的嫉妒,他便装失手推翻烛台,烫伤了宝玉的脸。
C.史湘云规劝宝玉要留心“仕途经济”,宝玉听了后,说了些“若黛玉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 了”之类的话,恰黛玉听见,很是宽慰。
D.元妃送出灯迷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
E.初秋季节,探春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于是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举掌坛”任社长,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 ,以薛宝钗的诗为魁。
5.(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列各项有关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曲《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句唱词,暗含了“木石前盟”所交代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身份: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
B.正册判词“堪怜咏絮才”,运用典故表现林黛玉的敏捷才思;“玉带林中挂”谐音与倒置的手法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
C.《红楼梦》中的灯谜大都隐括人物命运,如“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以断线风筝隐喻惜春远嫁不归。
D.刘姥姥是个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她受王熙风托付,后来在巧姐被舅兄算计出卖的危急关头将她救出,体现出她知恩图报的品质。
E.《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率真的湘云、怯懦的迎春、温顺世故的袭人、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晴雯等。
6.(2022高一下·天津月考)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炸。”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
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好。贾母向薛姨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会子船喝酒去。”说着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船头上,也要撑船。贾母在舱内道:“这不是玩的,虽不是河里,也有好深的。你快不给我进来。”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船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
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余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说着,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他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他都退回去了。”薛姨妈也笑说:“他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
贯母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着叫过鸳鸯来,亲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鸳鸯答应着,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缀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文官等下来,往藕香榭去,不提。
(取材于《红楼梦》第四十回)
A.节选部分先介绍的探春住处,在“十二金钗正册”中是这样写探春的命运: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B.李商隐的诗里说: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提醒宝玉,人不要只懂得欣赏春夏,也要懂得欣赏秋天的凄凉。
C.大观园中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探春住秋爽斋,惜春住藕香榭,薛宝钗住蘅芜苑。
D.探春房里挂的是米襄阳(米芾)的画,颜鲁公的字,她的瓷器是汝窑,可见她是非常高雅的一个人。
E.刘姥姥身份低微,进大观园后受到戏谑,因此她才把内心的委屈和耻辱化作“一巴掌”,且还骂了板儿。
三、填空题
7.(2022高三上·武清月考)《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 ,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
8.(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下面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四首,请判断一下每首判词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3)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4)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四、语言表达
(2022高三上·重庆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并完成问题。
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并且成为密友,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
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她就必然会有自卑心理,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
9.结合文段分析,说说为什么秦可卿并非出身于“宦囊羞涩的小官僚”人家。
10.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兴。实际上,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暗示了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下面四个签上的画和诗句内容与掣签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签画的是芙蓉,诗句“莫怨东风当自嗟”。 ②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连理枝头花正开”
③签画的是牡丹,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 ④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
A.①黛玉 ②香菱 ③宝钗 ④李纨 B.①妙玉 ②香菱 ③李纨 ④惜春
C.①李纨 ②宝钗 ③妙玉 ④惜春 D.①香菱 ②宝钗 ③黛玉 ④李纨
五、名著导读
11.(2022高二上·余姚月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脂评本)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中写道:(宝玉)因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看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
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晴雯道:“快别提,一送了来,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吃去罢。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
此语段脂砚斋有批语说:“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
(1)“晴有林风,袭乃钗副”中的“林”“袭”分别指谁?
(2)你是否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12.(2022高三上·月考)整本书阅读
(1)下面《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不能表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 )
A.雨村判案 B.元妃省亲 C.香菱学诗 D.探春理家
(2)请在横线上填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姓名。
孔子喜欢“刚毅木讷”性格的人,但“刚毅”与“木讷”二者兼有却不容易。《红楼梦》中的① 十分木讷,可是刚毅全无,成了贾府第一懦弱者;而② 则毅有余而木讷不足,她是兴利除弊的干才,但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③ 貌似刚毅木讷,可她的木讷不是愍厚而是冷漠。
13.(2022高三上·天津月考)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00 字左右)
(2022高二上·汶上月考)整本书阅读
学校读书文化节开展了以“从《乡土中国》的视角,窥破《红楼梦》里的诸事结局”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主题活动。请参照示例,从以下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简要解读。
示例: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作用的。
解读:宝玉对黛玉是一种无比激动的、强烈的感情,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姐弟式的听话、撒娇的平淡感情,费孝通曾指出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而最终也正是宝玉和宝钗结为连理,避免了宝黛爱情的热烈可能会带来的不必要的变故。
14.探春理家——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15.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16.(2022高三上·福安开学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17.(2022高一下·汪清期末)名著导读
(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瑕”指的是 。
(2)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请简介传说的内容。
18.(2022高一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2022高一下·深圳期末)请结合小说《红楼梦》的前五回,完成问题。
19.《红楼梦》开篇第五回以判词预示人物命运,体现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独特写法。下列对相关判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先以“荷花”暗示香菱其名,再预言其一生坎坷的命运。
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将钗黛并立,运用典故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
C.“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以谐音暗示李纨其名,评价她虽有美名也不过是他人笑谈。
D.“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以“凡鸟”指王熙凤之“凤(鳳)”字,赞其才华,也叹其命运。
20.《红楼梦》前五回幻境与现实交织,亦真亦假,真假难辨,这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障碍。但作为小说的总纲,前五回对后文故事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六、综合题
(2022高三上·丰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四大家族”是指《红楼梦》中以贾家( )二府为代表,由“( )”四家为主组成的一个封建利益集团。他们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通过长期联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垄断, 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最终达到“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共生模式。
金陵“四大家族”内部包括姻亲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荣辱与共, 的密切关系。“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使得( )爱情注定沦为悲剧,而“( )良缘”则成为利益权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经济关系,使得他们为维持腐朽生活而加剧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激化了他们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四大家族”作为明暗线贯穿《红楼梦》始终,有三:一是通过介绍人物之间 的复杂关系,为刻画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运起伏增添了现实合理性;二是通过对“四大家族”的铺陈和渲染, 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三是明写贾府从“钟鸣鼎食”到“树倒猢狲散”, 。
21.结合你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攫取 唇亡齿寒 盘根错节 营造
B.攫取 唇腐齿落 根结盘据 营造
C.获取 唇亡齿寒 根结盘据 建造
D.获取 唇腐齿落 盘根错节 建造
23.下列在文中波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以点带面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B.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点面结合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
C.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点面结合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D.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
24.(2022高三上·上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选择。
(1)《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B.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琏与平儿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民族不自信,无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民族自信的根本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自信,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这其中, 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①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 ②不朽的文化经典
③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2022高一下·徐州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颂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25.结合选文,简要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26.林黛玉“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请结合选文分析她为何落泪。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D.“体现出富家公子的任性使气、忘恩负义,只对身边的丫鬟关怀备至,却对乳母毫无感恩之心”错误。此处情节中李嬷嬷屡次乱动别人的东西,宝玉感到生气并打算将她赶出去情有可原,此处不能体现出宝玉忘恩负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2.【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B项,“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错误,“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选项把二者弄反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红楼梦》设题,然后浏览选项,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3.【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这三句诗分别出自《红楼梦》三十七回薛宝钗《咏白海棠》,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的联诗。“寒塘渡鹤影”为史湘云所作的上句,“冷月葬花魂”是林黛玉所对的下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4.【答案】A,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 “得知是黛玉后”错,晴雯不知道来的是黛玉。原文表述是“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
D. “整个聚会的气氛融洽欢快”错,贾政看了女孩们的不详之谜,伤悲感慨,故聚会的气氛很沉闷。原文表述有“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字,又勉强劝了贾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不在话下”。
故答案为:A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5.【答案】C,E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惜春远嫁不归”错,应该是“贾探春远嫁不归”。
E“敢于反抗的尤二姐”错,应该是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
故答案为:CE。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6.【答案】A,E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把握、识记能力。
A.“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不是写探春的命运,是写王熙凤的命运。“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凤姐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都知爱慕此生才”,是对凤姐的才能高度肯定。
E.“因此她才把内心的委屈和耻辱化作‘一巴掌’,且还骂了板儿”理解错误。刘姥姥打板儿是因为板儿不懂规矩,“要摘那锤子要击”“又要佛手吃”,还指着探春的帐子说“这是蝈蝈,这是蚂炸”。并不是因为受了委屈拿板儿出气。
故答案为:AE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7.【答案】林黛玉;贾探春;王熙凤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
作菊花诗时,“林潇湘魁夺菊花诗”,黛玉一人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包揽了前三名,连宝钗也大加赞赏。另外,在《红楼梦》里,黛玉是写诗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葬花吟》、《题帕三绝句》三首、《咏白海棠》、《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等20多首诗。可见,《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林黛玉。
《红楼梦》第56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充分展示了自己杰出的管理才华。探春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开源”,她将大观园里的田地、池塘、苗圃、花木等发包给专人管理,对承包者收取租金;二是“节流”,她开始节约园中丫环小姐的各类开销,对各种开销进行重新分类以避免重复支取。探春管理大观园时,把方方面面的矛盾处理好,又能兴利除弊、把大观园管理得井井有条。可见,《红楼梦》中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探春。
“毒设相思局”写王熙凤狠毒,“协理宁国府”展示凤姐的泼辣,“弄权铁槛寺”写王熙凤的贪婪舞弊。可见,《红楼梦》中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王熙凤。
故答案为:林黛玉;贾探春;王熙凤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8.【答案】(1)王熙凤
(2)贾元春
(3)李纨
(4)史湘云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1)“凡鸟”,在繁体字中是“凡鳥”,两个字合起来便是“鳳(凤)”字;“一从二令三人木”隐含了王熙凤的命运,故此处是指“王熙凤”。
(2)“照宫闱”,指进入皇宫,“三春争及初春景”中“初春”和“元春”意义相同,故此处指进入皇宫做贵妃的“贾元春”。
(3)“桃李春风结子完”中“李”双关既指水果“李子”,也指“李纨”的姓氏;“完”谐音“纨”,故此处指“李纨”。
(4)“襁褓之间父母违”,史湘云在婴儿时期就父母双亡,虽然家庭非常富贵,但她并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后面两句“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中暗含“湘”“云”二字,表达作者对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的哀伤之情。故此处指“史湘云”。
故答案为:⑴ 王熙凤 ⑵ 贾元春 ⑶ 李纨 ⑷ 史湘云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答案】9.①秦可卿具有官宦人家大小姐的优雅的举止,和平的行事等修养和秉性;②深得贾母喜爱公婆疼爱,魅力迷人,人缘极好,不可超越,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③秦可卿没有自卑、痛苦心理,不会很难为情,不会感到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
10.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由“秦可卿举止优雅,行事和平,深得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喜爱。那么,从小在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家庭长大的秦可卿,她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修养和秉性,怎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从而让贾母觉得,她是那样的不可超越?”得出第一点,有关修养秉性方面的原因;
由“受到贾母喜爱、公婆疼爱的秦可卿,她的人缘极好,就连身为荣国府总管的王熙凤,对她也是礼遇有加。这就让人感到非常奇怪:一个出身寒微,平时对下人宽厚;一个出身名门,大权独揽,为所欲为,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并且成为密友,好到无话不谈的地步呢?”得出第二点,有关人缘、人际交往方面的原因;
由“秦可卿如果是养生堂抱来的野婴,如果她的养父真的是一个宦囊羞涩的小官僚,她就必然会有自卑心理,经常会很难为情。起码她表面上可以强撑着,但是一到夜深人静,清夜扪心,她就会感到她处在一种凶险的环境当中,人家这么富贵,自己的背景如此不堪,她会自卑痛苦的。可是,书里面一笔这样的描写也没有,从她第五回出场到第十三回死去,完全没有这样的内容”得出第三点有关心态方面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及性格的能力。
①“莫怨东风当自嗟”意思是:不要埋怨东风无情,应当自己嗟叹。这是林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的一句诗,出自元代高明的《金络索桂梧桐·咏别》,寓意红颜薄命。
②“连理枝头花正开”这一句是香菱掣出的。签上画一根并蒂花,题着“联春绕瑞”。此句出自宋·朱淑贞 《惜春》(一作《落花》)诗:“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愿教青帝长为主,莫遣纷纷落翠苔。”仅从花签上的诗句看,这里似暗示香菱将有婚姻喜事。但实际花签的用意却在原诗的后几句。“妒花风雨便相摧”,正点出香菱在妒妇夏金桂摧残下,备受欺凌折磨的遭遇。
③“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宝钗是一位仪态端庄的女子,也就是说不风流,不轻浮,所以是“无情”,即便她如此自矜自重、“端肃恭严”,从不对男子假以辞色,但是宝玉仍情不自禁为之神魂颠倒,可见她的美对异性吸引力多么强大,就算她本人严守礼仪。丝毫不越轨,也无法阻止他人为之心动神摇。所以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所谓“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突显了宝钗于书中作为“群芳之冠”的王者地位,以及为拯救宝玉,甘愿牺牲自己尘世幸福的“动人”至爱!
④李纨所得花名签“竹篱茅舍自甘心”一句,出自宋代王琪《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李纨是封建时代守节寡欲、堪称贤女节妇的典型,是“三从四德”的妇道的绝妙化身,故作者许以“老梅”,比作“霜晓寒姿”。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故答案为:A。
11.【答案】(1)“林”“袭”分别指(林)黛玉、袭人
(2)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容貌方面:两人容貌都很美。性格方面:两人都“牙尖嘴利”、多心敏感,都“爱使小性儿”,都心性高傲,都有反抗性。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两人对宝玉有深情。命运结局方面:两人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如不同意,结合原著内容和典型情节,能自圆其说即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的识记能力。
“晴有林风”是说晴雯有林黛玉的风采,晴雯不仅眉眼有些像黛玉,而且在才华、品性、追求以及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也神似黛玉。“袭乃钗副”是说袭人有宝钗的影子,袭人虽则容貌上不像宝钗,但在才干、性情、观念、心计等方面也与宝钗相似。由此可知“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基本情节、主旨或观点的评价能力。
“晴有林风”说说晴雯、林黛玉两人在容貌、思想性格、命运结局等方面相似,选择至少两个方面,分别结合小说的原著内容或典型情节进行简析。
林黛玉是贾府小姐中的出类拔萃者。容貌上“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气质是“风流袅娜”,且才思敏捷,堪为大观园中的一等诗人。晴雯是贾府丫鬟中的佼佼者。凤姐说过:“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她的气质是“风流灵巧”,虽为丫头,不曾读书,但女工在诸丫鬟中堪称第一。“病补雀金裘”就是证明。
黛玉和晴雯都是性情率真、言辞锋利的人。她们不善掩饰自己的好恶,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尤其是心情不悦的时候,常伶牙俐齿地挖苦别人,自然会因言语不慎得罪了人。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因此爱使“小性子”,有时“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这儿,她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她疑忌宝钗的时候,常讽刺挖苦,可一旦知道了宝钗的良善,立刻剖肝沥胆赤诚相见与之结为金兰契友。黛玉实在是个本真的人。晴雯更是性情直率,有时称得上任性而为。第二十六回,晴雯因和别的丫头拌了嘴,迁怒不肯为来访的黛玉开门,害得黛玉独自在花下垂泪。第二十七回,小红临时为凤姐办事。晴雯冷笑着讽刺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 晴雯这种“夹枪带棒”的言语和“暴炭”般的脾气,被脂批称为“招据之媒”,与黛玉比起来,她显得更加任性而不知自保。
晴雯的性情既然有如此多的不足,为什么曹雪芹把她排在了又刚册的首位呢答案恐怕在于曹雪芹更看重其心志追求的高洁和对宝玉感情的纯真。晴雯身为奴隶,而较少有奴才观念,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第三十七回,秋纹提到一次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桂花,得了几百钱和两件衣服的赏,特别自豪。晴雯笑道:“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了你。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的反奴性还表现在她与宝玉的关系中。晴雯对身边这个平等待人、善解人意的少爷无疑是爱恋的。这从她对袭人说的满含醋意的话语中明显可以感觉得到。当晴雯的人格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她就迸发出强烈的反抗精神。第七十七回,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宝玉悄悄地跑去探望,为反抗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晴雯选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枉担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剪下指甲赠与宝玉,又与他交换了贴身小袄,正大光明、敢作敢当,这是晴雯的本色。晴雯对宝玉的感情是纯真热烈的,不具世俗的功利性。她与黛玉一样解宝玉厌弃“仕途经济”之路,从来不在这一点上劝谏他,反而想方设法帮助宝玉在父亲面前蒙混过关。对宝玉的纯情,对宝玉的理解,这是晴雯酷肖黛玉的地方。
然而两人的结局是一般悲惨。晴雯在被赶出贾府后重病而亡,林黛玉在宝玉成亲的当晚离开人世。
这些都能体现“晴有林风”。如不同意,可从二人身份地位的差别,反抗的自觉性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1)“林”指林黛玉,“袭”指袭人,“钗”指薛宝钗
(2)同意“晴有林风”的评价。容貌方面:两人容貌都很美。性格方面:两人都“牙尖嘴利”、多心敏感,都“爱使小性儿”,都心性高傲,都有反抗性。对宝玉的感情方面:两人对宝玉有深情。命运结局方面:两人的命运都以悲剧结束。(如不同意,结合原著内容和典型情节,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的识记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基本情节、主旨或观点的评价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2.【答案】(1)C
(2)迎春;探春;惜春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A.“雨村判案”是以贾雨村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B.“元妃省亲”以贾元春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C.“香菱学诗”涉及人物较多,香菱不是中心人物,黛玉属于中心人物之一,不符合“差序格局”。
D.“探春理家”以贾探春为中心,符合“差序格局”。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木讷”是指憨厚,“刚毅”是指坚强、有底线。
第①处,根据提示“贾府第一懦弱者”可知,“木讷”而“刚毅全无”的是“贾迎春”。
第②处,根据“性情中缺少一点必要的‘浑沌’”可知,“刚毅”有余而“木讷”不足是“贾探春”,探春往往过于犀利,缺少一点必要的“木讷”“浑沌”。
第③处,根据“她的木讷不是憨厚而是冷漠”可知,冷漠的是“贾惜春”,因为她自己家里的人几乎不管她,导致了惜春冷漠性格的养成。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13.【答案】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泼辣又狠毒、精明又能干、刁钻又狡黠、狂妄又嫉妒的人;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善于阿谀奉承,博得贾母欢心,又惯于玩弄权术,害死了不少人,自己最终也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做人,可以机智过人,但是必须要懂得善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聪明能干,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是:办事井然有序,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很得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掌权者的喜爱。这从下列言行可以看出来:(1)出场未见面即闻其声,对林黛玉尽是怜惜之语,而且假意抹泪痛惜黛玉母亲去世。可见她“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2)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了没有”,以及她后来安置黛玉的处理手法,都显出她办事井然有序。王夫人对此是“微笑不语”,可见满意的程度。
可是她又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喜欢逞威弄权、滥施刑罚,比如逼死尤三姐,报复贾瑞而让其丧命,这一件件事情都显示出她的阴险恶毒。
而最后她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死后连具棺材都没有。正应了判词中所说的“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从这一人物身上,可以得出善良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没有超人的智慧,没有美丽的容颜,但你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故答案为: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角色,她是一个泼辣又狠毒、精明又能干、刁钻又狡黠、狂妄又嫉妒的人;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善于阿谀奉承,博得贾母欢心,又惯于玩弄权术,害死了不少人,自己最终也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做人,可以机智过人,但是必须要懂得善良。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答案】14.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更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15.王熙凤对于秦可卿的托梦,虽因弄权铁槛寺而惊疑,但后来经过大试身手,误以为自己当家的能力超强;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①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②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③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④作品的大致主旨。
14.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乡土中国》第12章“血缘和地缘”中提到: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也就是说,亲戚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往往被“接收方”视作是人情,具备很强的馈赠属性。在《红楼梦》探春理家一节中,探春打理的是荣国府,这里住的是贾家的几代人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人等,嬤嬤、丫鬟都与主子有着关联,因此荣国府是一个血缘社会,探春理家的举措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是以她们的人情来维持的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这些交易是乡土观念的表现,根本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而探春的所谓开源,只不过是几百两银子的规模,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1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乡土中国》第4章“差序格局”中提到: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私”与“公”是相对的。秦可卿托梦让王熙凤“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这样的话,日后家族“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但以“己”为中心的王熙凤却浑然不觉。在弄权铁槛寺一节中,王熙凤更是为了一己私利,酿成悲剧。且秦可卿建议虽好,却要自掏腰包出钱实施。王熙凤出于自己的私心,遂将可卿所托抛于脑后,而正是这种“私”,导致了宁荣二府最终走向衰亡之路。
16.【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1)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故答案为:⑴ 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⑵ 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⑵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17.【答案】(1)“木石前盟”
(2)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绛珠草。神瑛侍 者曾浇灌绛珠草,使之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胎修成女体。后神瑛侍者偕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投胎人间,即为贾宝玉。绛珠仙草为报灌溉之恩随之而去,投胎为林黛玉, 用一生的眼泪相报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说。(第一回)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预示着林黛玉将泪尽天亡的结局。“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他们前世有缘,今生重逢,真心相爱,但他们美好的爱情,无法成为现实。黛玉终日以泪洗面,实现了她“还泪”的诺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木石前盟,《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顽石成为了宝玉佩戴的通灵宝故事由两个神话开头,渲染出了佛道的因果关系,以及人生如梦的主旨。所以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需要考生在课下阅读时认真把握重要的人物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需要考生认真记牢故事情节,把握前后关联。
18.【答案】(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画线部分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知识点】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段话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香消玉殒,王熙凤大权在握”,这是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王熙凤时所说的话。“非常喜事”是指贾元春晋封为妃,皇帝恩准元春省亲。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句话是秦可卿临终给王熙凤的提醒,暗示贾府将走向衰败。“盛筵必散”暗示贾府会盛极必衰的的命运。而“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有人认为指贾家的三个女,迎春嫁的不如意,后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这三春离开贾府,贾府已经没落不堪了,再加上唯一显赫的元春病逝,贾府更是彻底落败,这才有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说法。“芳菲尽”也包括大观园所有女子的悲惨命运,比如黛玉泪尽而逝等。因此秦可卿这句话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
【点评】 (1)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这就需要考生课下阅读名著认真,牢记重要任务、情节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等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需要考生在阅读名著时要关注故事情节结构上的关系。
【答案】19.B
20.①前五回暗示情节发展走向,比如“还泪说”暗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②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合理性,如交代了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贾府的原因,让宝、黛、钗三人的相聚合理自然;
③展示社会环境,提供故事背景,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描写贾府环境,通过“护官符”写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④介绍主要人物及关系,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⑤暗示人物命运,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暗示了众多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
19.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赞美林黛玉、薛宝钗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的女子”理解错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这四句判词都暗寓了宝钗、黛玉二人的可悲命运,故选项说其赞美二人“同是德行贤淑、才华出众”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20.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红楼梦》前五回是全书的精华,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在此基础上展开。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答案】21.荣宁(荣国府、宁国府);贾史王薛;宝黛(贾宝玉、林黛玉);金玉
22.A
2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文学常识;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红楼梦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
2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金陵四大家族指《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家亡血史)四大家族。以贾家荣国府、宁国府为代表,四家同为金陵的显贵,有权有势,透过长期的权宜婚姻,关系密切。如贾母娘家为史府;王夫人与王熙凤嫁入贾府;王夫人胞妹王氏嫁入薛家;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等等。书中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正因如此,才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四大家族的兴衰。“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以及他们的兴亡,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姻缘被誉为金玉良缘,暗指一个有宝玉,一个有金锁,所以是天造地设,而且金子对美玉也是门当户对,非常的般配。但实际上宝玉心仪黛玉,宝钗和宝玉的婚姻是在贾家陷入绝境时封建家长互相救助的牺牲品。
故答案为: 荣宁(荣国府、宁国府);贾史王薛;宝黛(贾宝玉、林黛玉);金玉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攫取:掠夺,贬义词。获取:获得,取得。语境指四大家族对经济利益的掠夺占有,带有贬义,应填“攫取”。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语境指关系密切,应填“唇亡齿寒”。盘根错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根结盘据: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语境指关系复杂,应填“盘根错节”。营造:①经营建造。②经营制造。建造:打造一些楼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规划而建,造成规划的实施。语境指经营关系,应填“营造”。
故答案为:A。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照应前句“明写”,应先说“暗述”,“点”指的是“贾府”,“面”指的是“四大家族”,前文明写的是“点”,下面应衔接暗述的“面”,排除BD;贾府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以点带面”更准确,描绘出的应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排除C。
故答案为:A。
24.【答案】(1)C
(2)D
【知识点】语句连贯;红楼梦
【解析】【分析】(1)C.该回目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尴尬人”,即蠢人,行为不正常的人。这里指贾赦、邢夫人。“尴尬事”,即蠢事。贾赦想娶鸳鸯为妾,让自己老婆去说合,邢夫人竟欣然前往。
故答案为:C
(2)该段文字阐释作者对“文化自信”的认识。第一、二空,根据前文“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知,后面要填写对文化自信的解释,题中所给的四个句子中①和④都是对文化自信的阐释,从逻辑顺序上讲,应该先“肯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故①④排在一起。第三、四空,从“而这其中”可见,后一空包含在前一空中,应先写范围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再写范围小的“文化经典”,故③②排在一起。
故答案为:D
【点评】(1)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文学名著的能力。做这类题目,不仅要对名著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所了解,还要对与主要情节、重要人物有关的细节内容保持必要的关注。
(2)该题考查“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考点中的“连贯”。“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衔接(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语义衔接(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
【答案】25.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②聪颖(爱思考);③高雅脱俗
26.①听到曲子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诗词中关于“落花”“流水”句子,引起对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继而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③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5.此题考查把握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选文中写黛玉听到戏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听到“你在幽闺自怜”“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又联想起诸多诗词中类似的句子,“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由此可见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林黛玉听到戏词能领略其中趣味,还能“细嚼”得到感悟,可见她聪颖(爱思考);林黛玉由戏词联想起“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诗词佳句,可见她在诗词上的造诣极高,高雅脱俗。
故答案为: 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敏感自伤);②聪颖(爱思考);③高雅脱俗。
2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首先,林黛玉落泪的直接原因是戏词和诗词中这些句子触发了她年华易逝的伤感。“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美人再美,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水流花谢两无情”,“花谢”是自然界春天逝去的标志,而对于人来说,“花谢”意味着美好年华的消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美好年华逝去就如自然界春来春去一样,都无法阻挡。这些对于敏感的黛玉来说,都让她伤感。其次,林黛玉应该是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母亲去世之后,外祖母将她接到贾府居住,虽然外祖母和贾府诸人都对自己很好,但终究是寄人篱下,还要小心谨慎,唯恐被人耻笑,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因此这些词句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再进一步,虽然和宝玉有情,但自己终究是寄人篱下,没有人能为自己做主;况且宝玉看着和其他姐妹也都要好,究竟自己终身该如何托付?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故答案为: ①听到曲子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联想到诗词中关于“落花”“流水”句子,引起对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继而引起对悲苦身世、寄人篱下现状的伤心;③又引起对宝玉爱情不确定的伤痛,所以落泪。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