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基础知识练习(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基础知识练习(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6 15:52:4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基础知识练习(一)
一、单选题
1.(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 ① )和( ② )的“还泪之说”。
A.①绛珠仙草②神瑛侍者 B.①警幻仙子②补天之石
C.①空空道人②补天之石 D.①神瑛仙草②绛珠侍者
2.(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预示的是《红楼梦》中(  )的命运。
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3.(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以下不属于《红楼梦》的别名的一项是(  )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情僧录》 D.《镜花缘》
4.名著阅读。
面对贾赦欲娶其为妾的威逼利诱,进行了殊死反抗,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特征(  )
A.鸳鸯 B.袭人 C.晴雯 D.紫鹃
5.作者有意通过大观园来展现自己的理想乐土,比如说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就种满了什么植物,以隐喻林黛玉孤标傲世的高尚节操,并与馆名相呼应?(  )
A.梅 B.兰 C.竹 D.菊
6.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00回,前6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7.香菱学诗有成既有其虚心好学、废寝忘食之功,也离不开 耐心鼓励、循循善诱、精当点拨的教导。(  )
A.薛宝钗 B.林黛玉 C.探春 D.贾宝玉
8.(2023高一下·荣县月考)《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便是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曹雪芹用不同的花卉暗示了诸多女性人物的命运。下列选项中,人物、花名、花签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B.李纨-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C.宝钗-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D.黛玉-海棠-莫怨东风当自嗟
9.(2023高一下·山东月考)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B.宝钗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10.下列不属于十二钗的人物是(  )
A.妙玉 B.巧姐 C.薛宝琴 D.史湘云
11.《红楼梦》中常用诗词的形式预示人物的命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前两句分别说明薛宝钗的品德和林黛玉的才能。后两句则预示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妙玉的判词。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在贾母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自称“槛外人”,机关算尽,有心机。
C.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惜春从三个姐姐的悲苦遭际中,预感到自己未来也不会有好结果,最终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尼。
D.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这是史湘云的判词。她虽出身富贵,但父母早逝。后两句则借“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指湘云婚后不久夫妻离散。
12.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13.下列有关《红楼梦》及其1﹣5回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
B.“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怜春”。
D.《红楼梦》开卷诗前两句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4.(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是(  )
A.王熙凤 B.李纨 C.薛宝钗 D.晴雯
15.(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 请判断这是《红楼梦》中给(  )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
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A.元春 B.探春 C.林黛玉 D.薛宝钗
16.(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 在第 32 回中,有人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宝玉异常反感,以致下逐客令。这个人是(  )
A.宝钗 B.湘云 C.探春 D.贾雨村
17.(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开端,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看似繁荣却暗藏危机的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B.小说主要以贾府为舞台,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古典文言小说。
C.《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史》《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小说作者以“大旨谈情”自勉,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因此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D.《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版本有80回和120回两大系统,其中120回版本的后40回是高鹗所续,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18.(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最后的一项是(  )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B.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D.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19.(2022高二上·绵阳开学考)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反映了黛玉寄人篱下,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B.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C.贾雨村在判薛蟠抢亲一案中,心中对给他出主意的葫芦庙中小沙弥感激不尽,大大提拔了他,由此可见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D.“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秦可卿、李纨、巧姐。
二、填空题
2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撕扇子”指的是   (人名),在这个人物的判词中说道“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结合这一回的内容写出其中“多情公子”指的是   (人名)。“麒麟”暗指   (人名),这个人物曾经劝宝玉要“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却被宝玉说成是“混账话”,请写出“混账话”的主要内容是   。
21.名著阅读《红楼梦》知识点填空。
《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薛宝钗有一个   ,与贾宝玉的   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贾宝玉前生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
22.贾元春回宫后,为不让大观园佳人落魄,花柳无颜,遂命家中姊妹和宝玉进去居住。各人的住所也与人物的个性及命运有相契合之处,请选择下列人物居住房舍的名称。
①薛宝钗    ②贾迎春    ③林黛玉    ④李纨    
A.秋爽寨 B.潇湘馆 C.稻香村 D.缀锦楼 E.蘅芜苑 F.栊翠庵
三、语言表达
23.(2023高三下·武清开学考)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2022高二上·五莲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妙玉斟了一 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24.填入上文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杯为解渴,二杯可视为饮牛饮骡,三杯方是品鉴
B.一杯为品,二杯为饮牛饮骡,三杯为解渴之用
C.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D.一杯为解渴之需,二杯方能品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25.请写出妙玉所说的“这话明白”背后的潜台词。
四、综合题
(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请根据以下诗句,填写判词及曲词对应的人物。
26.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27.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知识积累,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判词中“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子:旧时对男子的尊称。系:是。子系:又合而为“孙”字,指孙绍祖。中山狼:宋谢良《中山狼传》载,春秋时赵简子猎于中山,有狼被简子所逐,狼求救于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轰走了赵简子,掩护了狼,过后,狼反要吃掉东郭先生。后来因把忘恩负义的人称为“中山狼”。这里比喻孙绍祖。金闺:华美的闺房。花柳质:比喻迎春体质娇弱,经不住摧残;并暗切“迎春”的名字。一载:一年,指嫁到孙家的时间。黄粱:用“黄粱梦”的故事。唐沈既济《枕中记》载,落魄书生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道士吕翁,自诉贫困,意图宦达。吕翁授之以枕,使其入梦。卢在梦中历尽荣华富贵,年过八十而死。死后梦醒,主人炊黄粱尚未熟。赴黄粱:比喻死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3.【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关于《红楼梦》的别名,ABC项都是。最后一个《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4.【答案】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涉及章节为《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讲述贾赦看上鸳鸯,让邢夫人前去讨来做妾,邢夫人告知鸳鸯未得回应,又让鸳鸯的嫂子前去劝说,不想却被骂回。贾赦又让鸳鸯的哥哥出面依然被拒后,怒而威胁鸳鸯,说她不答应也难逃他的手心,鸳鸯只好在贾母面前哭诉,并铰发立誓一辈子不嫁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5.【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注意黛玉所居的潇湘馆中,竹子最为显眼。竹子纤细挺拔、不畏严寒的特性使其本身带有一种细柔文雅又高傲的象征意义。潇湘馆的青青翠竹,也是黛玉一腔幽怨之情的最好吐露和最佳寄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6.【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D项“《红楼梦》共100回,前60回为曹雪芹所写”解说错误,依据文学常识,《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7.【答案】B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可见香菱学诗是拜林黛玉为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8.【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D.林黛玉的代表花是芙蓉,不是海棠。其实芙蓉有两种,林黛玉应该是木芙蓉。林黛玉抽到的花签上写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让人想起《枉凝眉》里的“一个枉自嗟呀”。的确,林黛玉的生命里充满了哀怨和嗟叹。她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情深不寿。她的命运让人嗟叹,她的精气神也让人赞叹。花签上写着“风露清愁”,让人想起黄景仁的诗《绮怀》里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而黄景仁和曹雪芹也差不多是一个时期的人,都一样怀才不遇,一样生计艰难。大家觉得,除了林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因为林黛玉和芙蓉一样美丽,和芙蓉一样娇弱,和芙蓉一样冰清玉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9.【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常识进行分析理解,①句的相貌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沉默是金,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非迎春莫属。②句的相貌特征是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是林黛玉了。③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无疑。④句的相貌特征是英俊潇洒,肯定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0.【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C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薛宝琴”不是十二钗,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娇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1.【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
B.“机关算尽,有心机”说法错误。“机关算尽,有心机”不是妙玉的性格特征,这是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12曲中的《聪明累》。主要是描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意思为费尽心机地算计显得十分聪明,到头来反倒算计下自个儿的性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12.【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B第一次结诗社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名为海棠社,李纨任社长;第二次结诗社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名为桃花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3.【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
C.“孤僻的‘怜春’”错,应是孤僻的“惜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D.金陵十二钗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不在其列。晴雯是在十二钗又副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15.【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探春精明能干,有远大志向,最后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16.【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史湘云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宝玉异常反感,以致下令逐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17.【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和名著阅读能力。
A.“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错误,《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小说;
B.“古典文言小说”错误,《红楼梦》非文言小说,应是白话小说;
C.“又名……《情史》”错误,《情史》不是《红楼梦》的别名,红楼梦又名还有《情僧录》和《金玉缘》。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和名著阅读能力。解读名著,要关注时代、作家、情节、形象、主题等。本题涉及到了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18.【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小说第四回,贾雨村得贾府举荐补授金陵应天府后接到第一案,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冯渊被打死。贾雨村依从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是为“葫芦案”。薛家举家进京,入住梨香院。由此,宝黛钗齐聚贾府,正文故事画卷式徐徐展开。
B.“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小说第十七回,内容涉及秦钟殡葬,宝玉痛悼;贾政畅游大观园,宝玉虚拟匾题联。
C.“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是小说第七十四回,小说的中间部分,王夫人知道了绣春囊的事情后,受到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从中煽动,对于绣春囊一事采用搜检大观园的形式进行查抄。“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说的是,惜春经历查抄这件事后,公开宣布和宁国府断绝关系。
D.“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小说第三回,林如海助贾雨村复职,林黛玉别父进贾府;由远至近,主要人物陆续登场(着重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宝黛初会,一见如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9.【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心中对给他出主意的葫芦庙中小沙弥感激不尽,大大提拔了他”错误。贾雨村对刚刚帮过自己大忙的小沙弥恩将仇报,为了防止小沙弥对旁人说出自己当年的贫贱形状,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小沙弥给充发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0.【答案】晴雯;贾宝玉;史湘云;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文本,首先看原文: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可见“撕扇子”指的是晴雯,多情公子指的是贾宝玉。
再看另一个小说文本: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舎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可知“麒麟”暗指史湘云。这里史湘云劝说宝玉考取功名,会会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
故答案为:晴雯 贾宝玉 史湘云 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1.【答案】金锁;通灵宝玉;绛珠仙草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首先看小说中金玉良缘,“金玉”指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
故答案为:金锁 通灵宝玉 绛珠仙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2.【答案】E;D;B;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薛宝钗住在“衡芜苑”,“蘅芜”的本义指香草,是攀缘植物,其特点就是柔软蔓生,依附他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顺着山石、墙壁或者树枝绵亘而上。而书中的薛宝钗,其“性格稳重和平,坚忍不拔,意图通过婚姻劝导夫君‘立身扬名’以实现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欲望”,这与衡芜的特点相合;“芜”字,还有荒芜、荒凉的意思,蘅芜苑又毫无装饰,如雪洞一般,生气全无,这既体现宝钗的“冷”,也暗示宝钗最终被宝玉冷落。故选:E。
(2)贾迎春住在缀锦楼。书中第四十回描述“缀锦楼”的环境是“室内轩窗寂寞,屏帐倏然,门外荇翠菱紫,幽默凄凉”,突出“寂寞”“凄凉”,而迎春是贾府二小姐,她为人老实善良,生性懦弱、木讷,素有“二木头”之称,她在贾府也是寂寞的,与缀锦楼的环境是相合的。故选:D。
(3)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中最多的是竹子,青翠的修竹随风舞动,与黛玉清瘦的体态、袅娜的风韵相似;竹子春不争荣,冬不枯谢,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与黛玉清高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一致;竹抗风暴,傲霜雪,与松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这与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相投;“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烘托出林黛玉用泪来表示爱情忠贞专一,至死不渝的个性特征。故选:B。
(4)李纨住在稻香村。稻香村“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知宜”,而李纨青春守寡,虽然表面上看着如同“槁木死灰”,然而内心隐藏着不容易被察觉出来的热情,所以,探春提议要起诗社的时候,她不仅积极赞成,而且自荐做社长。没有哪个女人情愿过这样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只是时代如此,李纨也不得不如此。所以,李纨的人生,可谓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李纨嫁入了一门双公的贾家,嫁给了荣国府最年轻有才的长孙,本以为会从此开启一段美好的人生,然而,贾珠的夭亡,却使得李纨一生的幸福都成了泡影,她成了“寡妇失业”的女子,此可谓“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从此,李纨和儿子贾兰,成了贾府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虽然名为荣国府长房,但却备受冷落,此之谓“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故选:C。
故答案为:ED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3.【答案】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知识点】名篇;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红楼梦》
【解析】【分析】如写宝黛二人。先由冷子兴和贾雨村分别介绍几句,使他们初具轮廓。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专在内闱厮混,并常发怪论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黛玉则身体不好, 但聪明敏捷,气质非凡。此即为一染。第三回,林黛玉被接到了荣府,人们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在这一回,王夫人对黛玉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以后休采他;因姊妹们不理他倒好,倘或一日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便为二染。接着,宝玉出场了。那是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冠带,犹如一位王孙;随后一转身,又换成了美如仙童般的家常打扮。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与此同时,借助宝玉的感官,我们也看清了黛玉的具体形象。她眉是绢烟眉,似蹙非蹙;目是含情目,似喜非喜;“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到此便是三染了。同样,写宝钗也是如此。一染在第四回,只有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二染在第五回,也只有几个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三染在第八回,略详细些:“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很可惜,这姑娘还颇有些世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故答案为: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求学生熟悉《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人物特点。二是理解“三染法”,“三染法”本为画家的绘画手法,而此处用在曹雪芹的小说创作中,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手法,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等。
【答案】24.C
25.①赞同。之前宝玉说他深知自己能够在栊翠庵吃茶是托钗黛之福,“这话明白”是说宝玉确有自知之明。
②嗔怪。妙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这是给予“特殊待遇”,但宝玉却视之为“俗器”。“这话明白”语含讥讽,是说宝玉不明白少女心,不解风情。
③失落。以清高孤傲著称的妙玉主动向宝玉显示好感,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这话明白”语含失落和酸涩。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和人物形象分析其深层含义。
24.结合前文“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后文“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可知,品茶要细细地品味,不能一口喝干。如果一口喝干,一口吃了还没咂么出滋味来,就进肚了,白白糟蹋了好东西,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琢磨出滋味来。故放在开头的句子是“一杯为品”,排除AD;“解渴的蠢物”指茶水只是一种解渴的饮品,与白开水相比不过是多了些滋味罢了;“饮牛饮骡”指舌头还未来得及触碰到,便已经下肚,这些丰富的层次自然就被忽略了;由此可知,“饮牛饮骡”比“解渴的蠢物”更俗,更没有品出茶味,故先说“解渴的蠢物”,再说“饮牛饮骡”。故答案为:C。
25.根据原文“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可知,之前宝玉说他深知自己能够在栊翠庵吃茶是托钗黛之福,“这话明白”是说宝玉确有自知之明;根据原文“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可知,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这是给予“特殊待遇”,但宝玉却视之为“俗器”。“这话明白”语含讥讽,是说宝玉不明白少女心,不解风情;根据原文“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可知,以清高孤傲著称的妙玉主动向宝玉显示好感,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这话明白”语含失落和酸涩。
【答案】26.史湘云
27.王熙凤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2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湘江水逝楚云飞”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喻指夫妻幸福生活的短暂。
故答案为: 史湘云
27.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这首曲词主要写王熙凤耍尽权谋机变,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得自己落了个“悲辛”的凄惨下场。曲子开头的两句道出了王熙凤及其所代表的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王熙凤生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险毒辣,制造了许多罪恶,确是到了“心已碎” 的地步,但结果还是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贾府的衰败,是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封建社会“末世”所注定的。因此,无论王熙凤如何的“聪明”,如何的“机关算尽”,都不能支撑贾府这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更不能挽救四大家族乃至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似灯将尽”的历史命运。曲子唱出“一场欢喜忽悲辛”,即是王熙凤一生遭遇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末世”的挽词。
故答案为: 王熙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整本书阅读练习——《红楼梦》基础知识练习(一)
一、单选题
1.(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 ① )和( ② )的“还泪之说”。
A.①绛珠仙草②神瑛侍者 B.①警幻仙子②补天之石
C.①空空道人②补天之石 D.①神瑛仙草②绛珠侍者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知识积累,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木石前盟”是指开篇神话中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预示的是《红楼梦》中(  )的命运。
A.贾元春 B.贾迎春 C.贾探春 D.贾惜春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判词中“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子:旧时对男子的尊称。系:是。子系:又合而为“孙”字,指孙绍祖。中山狼:宋谢良《中山狼传》载,春秋时赵简子猎于中山,有狼被简子所逐,狼求救于东郭先生,东郭先生轰走了赵简子,掩护了狼,过后,狼反要吃掉东郭先生。后来因把忘恩负义的人称为“中山狼”。这里比喻孙绍祖。金闺:华美的闺房。花柳质:比喻迎春体质娇弱,经不住摧残;并暗切“迎春”的名字。一载:一年,指嫁到孙家的时间。黄粱:用“黄粱梦”的故事。唐沈既济《枕中记》载,落魄书生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道士吕翁,自诉贫困,意图宦达。吕翁授之以枕,使其入梦。卢在梦中历尽荣华富贵,年过八十而死。死后梦醒,主人炊黄粱尚未熟。赴黄粱:比喻死亡。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的相关知识积累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3.(2023高一下·泰安月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以下不属于《红楼梦》的别名的一项是(  )
A.《石头记》 B.《风月宝鉴》
C.《情僧录》 D.《镜花缘》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关于《红楼梦》的别名,ABC项都是。最后一个《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4.名著阅读。
面对贾赦欲娶其为妾的威逼利诱,进行了殊死反抗,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特征(  )
A.鸳鸯 B.袭人 C.晴雯 D.紫鹃
【答案】A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涉及章节为《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讲述贾赦看上鸳鸯,让邢夫人前去讨来做妾,邢夫人告知鸳鸯未得回应,又让鸳鸯的嫂子前去劝说,不想却被骂回。贾赦又让鸳鸯的哥哥出面依然被拒后,怒而威胁鸳鸯,说她不答应也难逃他的手心,鸳鸯只好在贾母面前哭诉,并铰发立誓一辈子不嫁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5.作者有意通过大观园来展现自己的理想乐土,比如说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就种满了什么植物,以隐喻林黛玉孤标傲世的高尚节操,并与馆名相呼应?(  )
A.梅 B.兰 C.竹 D.菊
【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注意黛玉所居的潇湘馆中,竹子最为显眼。竹子纤细挺拔、不畏严寒的特性使其本身带有一种细柔文雅又高傲的象征意义。潇湘馆的青青翠竹,也是黛玉一腔幽怨之情的最好吐露和最佳寄托。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6.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00回,前6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D项“《红楼梦》共100回,前60回为曹雪芹所写”解说错误,依据文学常识,《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学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②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④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
7.香菱学诗有成既有其虚心好学、废寝忘食之功,也离不开 耐心鼓励、循循善诱、精当点拨的教导。(  )
A.薛宝钗 B.林黛玉 C.探春 D.贾宝玉
【答案】B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可见香菱学诗是拜林黛玉为师。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8.(2023高一下·荣县月考)《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便是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曹雪芹用不同的花卉暗示了诸多女性人物的命运。下列选项中,人物、花名、花签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B.李纨-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C.宝钗-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D.黛玉-海棠-莫怨东风当自嗟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红楼梦;文化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D.林黛玉的代表花是芙蓉,不是海棠。其实芙蓉有两种,林黛玉应该是木芙蓉。林黛玉抽到的花签上写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让人想起《枉凝眉》里的“一个枉自嗟呀”。的确,林黛玉的生命里充满了哀怨和嗟叹。她多愁善感,甚至可以说情深不寿。她的命运让人嗟叹,她的精气神也让人赞叹。花签上写着“风露清愁”,让人想起黄景仁的诗《绮怀》里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而黄景仁和曹雪芹也差不多是一个时期的人,都一样怀才不遇,一样生计艰难。大家觉得,除了林黛玉,别人不配做芙蓉。因为林黛玉和芙蓉一样美丽,和芙蓉一样娇弱,和芙蓉一样冰清玉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9.(2023高一下·山东月考)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B.宝钗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答案】C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常识进行分析理解,①句的相貌特征是“温柔沉默”,温和柔顺,沉默是金,三姐妹中秉性柔弱的非迎春莫属。②句的相貌特征是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具有这种特征的自然是林黛玉了。③句的相貌特征是美丑融合,丹凤眼、柳叶眉是美女的写照,写出其姿容俏丽;三角眼、吊梢眉是悍妇的特征,写出其刁钻狡黠,据此判断应是王熙凤无疑。④句的相貌特征是英俊潇洒,肯定是贾宝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0.下列不属于十二钗的人物是(  )
A.妙玉 B.巧姐 C.薛宝琴 D.史湘云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C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薛宝琴”不是十二钗,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娇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1.《红楼梦》中常用诗词的形式预示人物的命运,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前两句分别说明薛宝钗的品德和林黛玉的才能。后两句则预示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B.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妙玉的判词。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在贾母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自称“槛外人”,机关算尽,有心机。
C.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贾惜春的判词。惜春从三个姐姐的悲苦遭际中,预感到自己未来也不会有好结果,最终选择遁入空门,出家为尼。
D.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这是史湘云的判词。她虽出身富贵,但父母早逝。后两句则借“湘江流逝,楚云飞散”喻指湘云婚后不久夫妻离散。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
B.“机关算尽,有心机”说法错误。“机关算尽,有心机”不是妙玉的性格特征,这是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12曲中的《聪明累》。主要是描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意思为费尽心机地算计显得十分聪明,到头来反倒算计下自个儿的性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12.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第二次结的叫什么社?谁是社主?(  )
A.菊花社 林黛玉 B.桃花社 林黛玉
C.桃花社 薛宝钗 D.荷花社 贾宝玉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B第一次结诗社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名为海棠社,李纨任社长;第二次结诗社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名为桃花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3.下列有关《红楼梦》及其1﹣5回内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
B.“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C.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怜春”。
D.《红楼梦》开卷诗前两句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
C.“孤僻的‘怜春’”错,应是孤僻的“惜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14.(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是(  )
A.王熙凤 B.李纨 C.薛宝钗 D.晴雯
【答案】D
【知识点】名篇;红楼梦
【解析】【分析】D.金陵十二钗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晴雯不在其列。晴雯是在十二钗又副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15.(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 请判断这是《红楼梦》中给(  )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
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A.元春 B.探春 C.林黛玉 D.薛宝钗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探春精明能干,有远大志向,最后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16.(2022高二上·德阳开学考) 在第 32 回中,有人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宝玉异常反感,以致下逐客令。这个人是(  )
A.宝钗 B.湘云 C.探春 D.贾雨村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史湘云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宝玉异常反感,以致下令逐客。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17.(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神话故事开端,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也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看似繁荣却暗藏危机的大家族的兴衰史,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
B.小说主要以贾府为舞台,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古典文言小说。
C.《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史》《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小说作者以“大旨谈情”自勉,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因此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D.《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版本有80回和120回两大系统,其中120回版本的后40回是高鹗所续,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和名著阅读能力。
A.“是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著作”错误,《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小说;
B.“古典文言小说”错误,《红楼梦》非文言小说,应是白话小说;
C.“又名……《情史》”错误,《情史》不是《红楼梦》的别名,红楼梦又名还有《情僧录》和《金玉缘》。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和名著阅读能力。解读名著,要关注时代、作家、情节、形象、主题等。本题涉及到了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18.(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最后的一项是(  )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B.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D.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小说第四回,贾雨村得贾府举荐补授金陵应天府后接到第一案,薛蟠与冯渊争买英莲,冯渊被打死。贾雨村依从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胡乱判案,是为“葫芦案”。薛家举家进京,入住梨香院。由此,宝黛钗齐聚贾府,正文故事画卷式徐徐展开。
B.“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小说第十七回,内容涉及秦钟殡葬,宝玉痛悼;贾政畅游大观园,宝玉虚拟匾题联。
C.“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是小说第七十四回,小说的中间部分,王夫人知道了绣春囊的事情后,受到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从中煽动,对于绣春囊一事采用搜检大观园的形式进行查抄。“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说的是,惜春经历查抄这件事后,公开宣布和宁国府断绝关系。
D.“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小说第三回,林如海助贾雨村复职,林黛玉别父进贾府;由远至近,主要人物陆续登场(着重描写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宝黛初会,一见如故。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19.(2022高二上·绵阳开学考)下列各项中关于《红楼梦》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反映了黛玉寄人篱下,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B.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C.贾雨村在判薛蟠抢亲一案中,心中对给他出主意的葫芦庙中小沙弥感激不尽,大大提拔了他,由此可见贾雨村的虚伪、圆滑、世故、徇私枉法的性格特点。
D.“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秦可卿、李纨、巧姐。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心中对给他出主意的葫芦庙中小沙弥感激不尽,大大提拔了他”错误。贾雨村对刚刚帮过自己大忙的小沙弥恩将仇报,为了防止小沙弥对旁人说出自己当年的贫贱形状,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小沙弥给充发了。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填空题
2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撕扇子”指的是   (人名),在这个人物的判词中说道“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结合这一回的内容写出其中“多情公子”指的是   (人名)。“麒麟”暗指   (人名),这个人物曾经劝宝玉要“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却被宝玉说成是“混账话”,请写出“混账话”的主要内容是   。
【答案】晴雯;贾宝玉;史湘云;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红楼梦;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相关文本,首先看原文: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的好!再撕响些!”可见“撕扇子”指的是晴雯,多情公子指的是贾宝玉。
再看另一个小说文本: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舎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一定又赶来,说麒麟的原故……可知“麒麟”暗指史湘云。这里史湘云劝说宝玉考取功名,会会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
故答案为:晴雯 贾宝玉 史湘云 读书去考取举人进士,会会为官作宦的,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1.名著阅读《红楼梦》知识点填空。
《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薛宝钗有一个   ,与贾宝玉的   被外人称为“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   ,贾宝玉前生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
【答案】金锁;通灵宝玉;绛珠仙草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首先看小说中金玉良缘,“金玉”指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木石前盟,《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着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
故答案为:金锁 通灵宝玉 绛珠仙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名著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文学常识配合起来进行。
22.贾元春回宫后,为不让大观园佳人落魄,花柳无颜,遂命家中姊妹和宝玉进去居住。各人的住所也与人物的个性及命运有相契合之处,请选择下列人物居住房舍的名称。
①薛宝钗    ②贾迎春    ③林黛玉    ④李纨    
A.秋爽寨 B.潇湘馆 C.稻香村 D.缀锦楼 E.蘅芜苑 F.栊翠庵
【答案】E;D;B;C
【知识点】文学常识;红楼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1)薛宝钗住在“衡芜苑”,“蘅芜”的本义指香草,是攀缘植物,其特点就是柔软蔓生,依附他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顺着山石、墙壁或者树枝绵亘而上。而书中的薛宝钗,其“性格稳重和平,坚忍不拔,意图通过婚姻劝导夫君‘立身扬名’以实现自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欲望”,这与衡芜的特点相合;“芜”字,还有荒芜、荒凉的意思,蘅芜苑又毫无装饰,如雪洞一般,生气全无,这既体现宝钗的“冷”,也暗示宝钗最终被宝玉冷落。故选:E。
(2)贾迎春住在缀锦楼。书中第四十回描述“缀锦楼”的环境是“室内轩窗寂寞,屏帐倏然,门外荇翠菱紫,幽默凄凉”,突出“寂寞”“凄凉”,而迎春是贾府二小姐,她为人老实善良,生性懦弱、木讷,素有“二木头”之称,她在贾府也是寂寞的,与缀锦楼的环境是相合的。故选:D。
(3)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中最多的是竹子,青翠的修竹随风舞动,与黛玉清瘦的体态、袅娜的风韵相似;竹子春不争荣,冬不枯谢,不趋炎附势的高风亮节,与黛玉清高纯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性格一致;竹抗风暴,傲霜雪,与松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这与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相投;“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烘托出林黛玉用泪来表示爱情忠贞专一,至死不渝的个性特征。故选:B。
(4)李纨住在稻香村。稻香村“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知宜”,而李纨青春守寡,虽然表面上看着如同“槁木死灰”,然而内心隐藏着不容易被察觉出来的热情,所以,探春提议要起诗社的时候,她不仅积极赞成,而且自荐做社长。没有哪个女人情愿过这样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只是时代如此,李纨也不得不如此。所以,李纨的人生,可谓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李纨嫁入了一门双公的贾家,嫁给了荣国府最年轻有才的长孙,本以为会从此开启一段美好的人生,然而,贾珠的夭亡,却使得李纨一生的幸福都成了泡影,她成了“寡妇失业”的女子,此可谓“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从此,李纨和儿子贾兰,成了贾府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虽然名为荣国府长房,但却备受冷落,此之谓“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故选:C。
故答案为:ED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三、语言表达
23.(2023高三下·武清开学考)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三染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这里所说的“三染法”,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红楼梦》中的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三染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 薛宝钗
【答案】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知识点】名篇;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红楼梦》
【解析】【分析】如写宝黛二人。先由冷子兴和贾雨村分别介绍几句,使他们初具轮廓。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专在内闱厮混,并常发怪论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黛玉则身体不好, 但聪明敏捷,气质非凡。此即为一染。第三回,林黛玉被接到了荣府,人们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在这一回,王夫人对黛玉说:“她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以后休采他;因姊妹们不理他倒好,倘或一日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此便为二染。接着,宝玉出场了。那是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的冠带,犹如一位王孙;随后一转身,又换成了美如仙童般的家常打扮。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与此同时,借助宝玉的感官,我们也看清了黛玉的具体形象。她眉是绢烟眉,似蹙非蹙;目是含情目,似喜非喜;“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到此便是三染了。同样,写宝钗也是如此。一染在第四回,只有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二染在第五回,也只有几个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三染在第八回,略详细些:“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但很可惜,这姑娘还颇有些世故:“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故答案为:作者用“三染法”塑造王熙凤形象。一染,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时,王熙凤第一次出场,“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贾母说她是“凤辣子”的介绍,既能看出王熙凤特殊的地位身份,又能看出她泼辣的性格,这里是基本定调。二染,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做事雷厉风行,显示出非凡的管理才能。三染,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王熙凤贪图银子,玩弄权术,结果害死两条人命。通过多次点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泼辣、能力强、贪婪、心狠手辣的贾府实际大管家王熙凤的立体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求学生熟悉《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人物特点。二是理解“三染法”,“三染法”本为画家的绘画手法,而此处用在曹雪芹的小说创作中,是指先对人物进行定基调式的介绍与描写;后随情节的展开,不断对人物形象加以充实,从而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三染法”是雪芹惯用的手法,不仅用来写贾府,同时也用来写人、物、场景等。
(2022高二上·五莲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妙玉斟了一 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24.填入上文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杯为解渴,二杯可视为饮牛饮骡,三杯方是品鉴
B.一杯为品,二杯为饮牛饮骡,三杯为解渴之用
C.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D.一杯为解渴之需,二杯方能品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25.请写出妙玉所说的“这话明白”背后的潜台词。
【答案】24.C
25.①赞同。之前宝玉说他深知自己能够在栊翠庵吃茶是托钗黛之福,“这话明白”是说宝玉确有自知之明。
②嗔怪。妙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这是给予“特殊待遇”,但宝玉却视之为“俗器”。“这话明白”语含讥讽,是说宝玉不明白少女心,不解风情。
③失落。以清高孤傲著称的妙玉主动向宝玉显示好感,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这话明白”语含失落和酸涩。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读懂文本,再结合文本和人物形象分析其深层含义。
24.结合前文“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后文“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可知,品茶要细细地品味,不能一口喝干。如果一口喝干,一口吃了还没咂么出滋味来,就进肚了,白白糟蹋了好东西,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琢磨出滋味来。故放在开头的句子是“一杯为品”,排除AD;“解渴的蠢物”指茶水只是一种解渴的饮品,与白开水相比不过是多了些滋味罢了;“饮牛饮骡”指舌头还未来得及触碰到,便已经下肚,这些丰富的层次自然就被忽略了;由此可知,“饮牛饮骡”比“解渴的蠢物”更俗,更没有品出茶味,故先说“解渴的蠢物”,再说“饮牛饮骡”。故答案为:C。
25.根据原文“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可知,之前宝玉说他深知自己能够在栊翠庵吃茶是托钗黛之福,“这话明白”是说宝玉确有自知之明;根据原文“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俗说‘隨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可知,玉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这是给予“特殊待遇”,但宝玉却视之为“俗器”。“这话明白”语含讥讽,是说宝玉不明白少女心,不解风情;根据原文“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可知,以清高孤傲著称的妙玉主动向宝玉显示好感,却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积极回应。“这话明白”语含失落和酸涩。
四、综合题
(2022高一上·宁波开学考) 结合《红楼梦》的阅读,请根据以下诗句,填写判词及曲词对应的人物。
26.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27.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答案】26.史湘云
27.王熙凤
【知识点】文学常识;欣赏文本的形象;红楼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26.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说史湘云从小失去了父母,由亲戚抚养,因而“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富贵对她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湘江水逝楚云飞”诗句中藏“湘云”两字,点其名。同时,湘江又是娥皇、女英二妃哭舜之处。楚云则由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一事而来。所以,这一句喻指夫妻幸福生活的短暂。
故答案为: 史湘云
27.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这首曲词主要写王熙凤耍尽权谋机变,弄得贾府一败涂地,也害得自己落了个“悲辛”的凄惨下场。曲子开头的两句道出了王熙凤及其所代表的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王熙凤生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阴险毒辣,制造了许多罪恶,确是到了“心已碎” 的地步,但结果还是树倒猢狲散:“家亡人散各奔腾”。贾府的衰败,是封建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封建社会“末世”所注定的。因此,无论王熙凤如何的“聪明”,如何的“机关算尽”,都不能支撑贾府这座即将倾塌的“大厦”,更不能挽救四大家族乃至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似灯将尽”的历史命运。曲子唱出“一场欢喜忽悲辛”,即是王熙凤一生遭遇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末世”的挽词。
故答案为: 王熙凤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