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08 12:00:2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篮球表面移动铅笔从A到B,其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在木板上移动铅笔从C到D,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天圆地方
B.太阳和月亮
C.地球卫星照片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4.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下列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圆形 B.地球平均半径4万千米
C.地球最大周长约6371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日行八万里,则应该坐在地球的(  )
A.赤道 B.北极 C.南极 D.北极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7.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岩石圈、地幔、地核 B.地壳、岩石圈、地核
C.地壳、岩石圈、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的
9.(2019七上·台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B   ;C   。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作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列:   (用“<”连接)。
1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③月食时,月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1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同学们应该都玩过拨浪鼓,“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如图所示)”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从一个侧面说明 (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1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看到的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本身就是个正球体
1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分为   、   、   三层。我们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   很相似。
(2)岩石圈是由   和   共同组成的。
三、自我提升
1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下列是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A.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体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将上述说法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   →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古人为什么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呢
1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图),回答问题。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   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   洋。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明显;不明显
(2)不能
(3)船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这些认识产生了怀疑。既然有“天涯海角”,我们在地面上为什么总是走不到边?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解答】(1)篮球时一个球体,眼睛与篮球相切的水平面上,当铅笔从A到B移动长度是明显减小,而在水平的木板上长度是不变,看上去就变化不明显;
(2)上述现象是利用铅笔来模拟地球上的船体在海平面上消失的情况,说明地球表面是不平的,而不能证明地球就是一个球体;
(3)利用上图实验铅笔若在球体上运动,距离越远铅笔的下方先消失看不见,最后再是船体消失的过程。
故答案为:(1)明显,不明显;(2)不能;(3)船身。
2.【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是圆的,后来经过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再是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过拍摄照片证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A古代人以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不符合地球是球体;
B我们在地球上观看到太阳和月亮是球体,而非证明地球是球体;
C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从照片看出地球是近似球体的星球,符合题意;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根据实践验证了地球是球形,但是不够准确。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A、站得高看得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符合题意;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当地地形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C、节气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D、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B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
C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D根据面积公式πr2≈5.1亿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解答】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自身也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为为一天,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赤道是周长最长的,所以在赤道上可以日行八万里。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 【分析】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故选:D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故A、B、C都是错误;D符合题意。
9.【答案】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在一起为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
【解答】A、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A符合题意。
B、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题意。
C、在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中最厚是地核,岩石圈不属于内部分层,C不符合题意。
D、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是最外层为地壳,B为中间层是地幔,C为内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蛋壳为外层是地壳,蛋白为中间层是地幔,蛋黄为最内层是地核;
(3)软流层位于下地幔 ,所以是B;
(4)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处,地核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1.【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远离海岸的帆船,由于地球是球体,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地球仪是根据前人的探究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作为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当太阳、地球、月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位于两者之间,光由于沿着直线传播,地球将光线挡住,发生月食现象,月轮残缺的部分为地球的影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答案为:B。
12.【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毫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A拨浪鼓拨动时,转动过程中看似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B地球本身就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不会因为公转而变成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拨浪鼓拨动时,转动过程中看似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所以是自转导致的;
D拨浪鼓拨动时,手波动时相当于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而不是正圆球演化。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毫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在太空时基本上看到的地球是圆的,由于距离太远了,而地球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故答案为:B。
14.【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煮熟的鸡蛋
(2)地壳;地幔的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球主要是分为三层,而煮熟的鸡蛋也是三层,符合图示;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煮熟的鸡蛋;(2)地壳,地幔的顶部。
15.【答案】(1)B;A;C
(2)D
(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是圆的,后来经过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再是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过拍摄照片证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故B→A→C;
(2)A地球的形状一直都是不变的,只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不会随着认识而改变;
B古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不正确的;
C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提出的很多的猜想,这些猜想都源于生活和自然现象;
D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基础去实践的。
(3)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
故答案为:(1)B,A,C;(2)D;(3) 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
16.【答案】(1)球
(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
(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图中麦哲伦从赤道在西经0°出发,穿越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西经0°所在的大西洋;
(3)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可知,科学的探索需要在科技的基础下去发展,发现问题和探索都不能凭空臆断,简单的得出结论,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勤思考,提出猜想,探索去实践,探索过程多方位的考查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有科学的精神。
故答案为:(1)球,(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3) 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 。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篮球表面移动铅笔从A到B,其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在木板上移动铅笔从C到D,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
【答案】(1)明显;不明显
(2)不能
(3)船身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许多现象使人们逐渐对这些认识产生了怀疑。既然有“天涯海角”,我们在地面上为什么总是走不到边?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解答】(1)篮球时一个球体,眼睛与篮球相切的水平面上,当铅笔从A到B移动长度是明显减小,而在水平的木板上长度是不变,看上去就变化不明显;
(2)上述现象是利用铅笔来模拟地球上的船体在海平面上消失的情况,说明地球表面是不平的,而不能证明地球就是一个球体;
(3)利用上图实验铅笔若在球体上运动,距离越远铅笔的下方先消失看不见,最后再是船体消失的过程。
故答案为:(1)明显,不明显;(2)不能;(3)船身。
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是圆的,后来经过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再是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过拍摄照片证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
故答案为:D。
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能够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天圆地方
B.太阳和月亮
C.地球卫星照片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A古代人以为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不符合地球是球体;
B我们在地球上观看到太阳和月亮是球体,而非证明地球是球体;
C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从照片看出地球是近似球体的星球,符合题意;
D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根据实践验证了地球是球形,但是不够准确。
故答案为:C。
4.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A、站得高看得远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符合题意;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当地地形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C、节气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D、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下列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是一个圆形 B.地球平均半径4万千米
C.地球最大周长约6371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B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
C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D根据面积公式πr2≈5.1亿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D。
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要真正日行八万里,则应该坐在地球的(  )
A.赤道 B.北极 C.南极 D.北极圈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解答】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自身也在不停的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为为一天,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赤道是周长最长的,所以在赤道上可以日行八万里。
故答案为:A。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7.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岩石圈、地幔、地核 B.地壳、岩石圈、地核
C.地壳、岩石圈、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 【分析】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故选:D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圈是地壳中的一部分
B.岩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D.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故A、B、C都是错误;D符合题意。
9.(2019七上·台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由岩石圈和软流层组成的
B.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位于地幔中
C.地球内部结构中,地壳最厚
D.地球内部结构中,地核厚度最小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在一起为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内地核深5100km至6371km。此外在内外核之间,还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过渡层",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间。从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离约为3473千米。
【解答】A、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A符合题意。
B、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上地幔,B符合题意。
C、在地球内部结构的三层中最厚是地核,岩石圈不属于内部分层,C不符合题意。
D、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厚度最小的是地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各圈层的名称:A   ;B   ;C   。
(2)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煮熟的鸡蛋作类比,那么鸡蛋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   。
(3)A,B,C三个圈层中,软流层位于   (填字母)层中。
(4)将代表各圈层的字母按照其厚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列:   (用“<”连接)。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
(2)地幔
(3)B
(4)A【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A是最外层为地壳,B为中间层是地幔,C为内部是地核;
(2)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蛋壳为外层是地壳,蛋白为中间层是地幔,蛋黄为最内层是地核;
(3)软流层位于下地幔 ,所以是B;
(4)地壳的平均厚度17km,地幔2900km深处,地核为2900km-6371km,故A厚度小于B小于C。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2)地幔;(3)B;(4)A<B<C。
1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③月食时,月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远离海岸的帆船,由于地球是球体,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地球仪是根据前人的探究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而非作为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当太阳、地球、月球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地球位于两者之间,光由于沿着直线传播,地球将光线挡住,发生月食现象,月轮残缺的部分为地球的影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答案为:B。
1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同学们应该都玩过拨浪鼓,“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如图所示)”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从一个侧面说明 (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毫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A拨浪鼓拨动时,转动过程中看似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B地球本身就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不会因为公转而变成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拨浪鼓拨动时,转动过程中看似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所以是自转导致的;
D拨浪鼓拨动时,手波动时相当于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而不是正圆球演化。
故答案为:C。
1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看到的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本身就是个正球体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 1 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3 毫米。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解答】在太空时基本上看到的地球是圆的,由于距离太远了,而地球它的赤道半径是 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 千米,仅差 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故答案为:B。
1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分为   、   、   三层。我们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   很相似。
(2)岩石圈是由   和   共同组成的。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煮熟的鸡蛋
(2)地壳;地幔的顶部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17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鸡蛋般大小,地壳的厚度比鸡蛋壳还薄得多。地幔在地壳以下到 2900 千米深处。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地核位于 2900 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解答】(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球主要是分为三层,而煮熟的鸡蛋也是三层,符合图示;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故答案为:(1)地壳,地幔,地核,煮熟的鸡蛋;(2)地壳,地幔的顶部。
三、自我提升
1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下列是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A.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体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将上述说法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   →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古人为什么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呢
【答案】(1)B;A;C
(2)D
(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古代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天是圆的,后来经过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再是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的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最后通过拍摄照片证明地球是近似球形的星球,故B→A→C;
(2)A地球的形状一直都是不变的,只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不会随着认识而改变;
B古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不正确的;
C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提出的很多的猜想,这些猜想都源于生活和自然现象;
D漫长的探究发现地球是球形,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基础去实践的。
(3)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
故答案为:(1)B,A,C;(2)D;(3) 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因为地球本身非常庞大,加之古人活动的范围狭小,根本无法感觉到地球是圆的。再者,根据人类的经验,在圆的表面是不稳定的,而人类站在大地上感觉是稳固的,所以,古人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 。
1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图),回答问题。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   形的,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   洋。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答案】(1)球
(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
(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 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解答】(1)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2)图中麦哲伦从赤道在西经0°出发,穿越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回到西经0°所在的大西洋;
(3)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可知,科学的探索需要在科技的基础下去发展,发现问题和探索都不能凭空臆断,简单的得出结论,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勤思考,提出猜想,探索去实践,探索过程多方位的考查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有科学的精神。
故答案为:(1)球,(2)大西、太平、印度、大西;(3) 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