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从19世纪30年代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工业技术落后
B.缺少工业资本
C.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
D.国内市场狭小
【解析】 A、B、D三项都是落后的农奴制带来的后果,只强调了影响工业发展的一个侧面。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
【答案】 C
变式训练1 关于农奴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奴的财产和子女都归地主所有,所以农奴制实际上是奴隶制度
B.农奴制是封建制度,但属于不发达的封建制度
C.农奴制下的农民可以自由移动
D.农奴制在俄国经历了五百多年
解析 农奴制属于早期的封建制度,带有大量的奴隶制残余,如农民没有人身自由或人身自由很少;同时又带有封建社会的一些特点,如有少量土地,有少许的人身自由等,故选B。
答案 B
【例2】 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全面危机的事件是( )
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
【解析】 本题的所有选项都是农奴制危机的表现,但只有克里米亚战争是对俄国政治、经济各领域危机的全面反映。
【答案】 C
变式训练2 俄国发动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同土耳其争夺克里米亚半岛
B.转移国内矛盾
C.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
D.取得东西方贸易的战略要地
解析 在当时的农奴制下,俄国的各种矛盾尖锐,沙皇和一些贵族为转移国内矛盾,企图用发动侵略战争的方式来摆脱国内的政治困境,故选B。
答案 B
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其表现有( )
①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②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③逐渐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④外国资本逐渐被排挤出俄国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年上升之势。因此,凡是带④的选项都应排除。
【答案】 A
变式训练1 俄国改革后的综合国力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改革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没有引进了机器大生产
D.有资格当选市政代表的主要是资产阶级
解析 B、C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有资格当选为市政代表的地主占主导,其次才是资产阶级,故排除D;由于改革是由封建统治者——沙皇政府实行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故选A。
答案 A
【例2】 之所以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因为( )
A.它改变了农奴的政治地位
B.它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C.它是农奴主领导进行的
D.它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 “转折点”是指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俄国是封建社会,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B、C两项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A项不如D项深刻。
【答案】 D
变式训练2 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 )
A.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B.曾经一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改革后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D.改革成功地改造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解析 1861年改革后,沙皇的权力丝毫没有受到限制,仍然是专制统治,故选D。
答案 D
专题测试(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A.改革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
B.解放农奴,给予土地
C.进一步强化农奴制度,以巩固统治
D.开办手工工场,以发展工商业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的“我”是指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他要防止农民暴动唯一的方法就是改革农奴制,解放农奴,并给予一定的土地,故选B。
答案 B
2.在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C.俄国的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解析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已在西欧完成,发展资本主义已是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俄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故选C。
答案 C
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迈进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 近代化包括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近代化——机器大生产和思想近代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A是经济方面,B是政治方面,都不如C全面,故选C;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
答案 C
4.下图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名画,反映了俄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工业发展落后 B.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农奴的悲惨生活
解析 19世纪中期,英美等国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使用先进的汽船进行运输,而俄国工业落后,仍然用人拉纤,故选A。
答案 A
5.在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前,在社会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农奴,他们不甘心自己永远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这些反抗斗争包括( )
①拒绝劳役 ②烧庄园、杀地主 ③争取平等自由和劳动权利 ④大规模的暴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争取平等自由和劳动权利是工人阶级的要求,应排除。
答案 C
6.19世纪中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解放俄国农奴的途径是( )
A.进行改革 B.只能革命
C.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D.发动克里米亚战争
解析 由于受赫尔岑革命精神的影响,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解放俄国农奴的途径只能是用革命手段,而不能靠改革,故选B。A、C是改革,D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7.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农奴与牛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牛马同列。这说明当时的俄国( )
A.重视广告的宣传作用 B.俄国经济十分发达
C.农奴制度的残酷 D.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农奴根本不被当做人来看待,其地位相当于牛马等牲畜,这说明了当时俄国农奴制度的残酷,故选C。其他各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 C
8.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年轻一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登上了俄国的历史舞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岑,下列关于赫尔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十二月党人
B.接受过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
C.是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
D.认为废除农奴制,必须先消灭沙皇的专制制度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A明显不符合史实;C错在“唯心主义哲学家”;D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主张。故选B。
答案 B
9.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成立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
A.主要由农民阶级构成
B.是由封建地主单独组成
C.掌握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
D.在卫生和教育及经济领域发挥了作用
解析 由于这次改革是封建统治者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A、B、C都不符合上述条件。只有D是正确的。
答案 D
10.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一农民有一诉讼案件,将( )
A.实行公开审判 B.可以请律师
C.按等级进行审理 D.可由陪审团陪审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俄国实行的是等级法院制度,不同的人犯罪在不同的法院审理。故选C。
答案 C
11.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颁布《农民改革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后,农奴们( )
A.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B.通常取得了高于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的份地
C.购买份地的赎金全部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
D.自法令颁布之日起即可赎买土地
解析 B项应该是“低于”而不是高于改革前耕种土地的数量。C项赎买份地时首先要以现金的形式支付一部分,其余以政府有息债券代付,D项存在两年的过渡期,因此B、C、D三项表述有误。
答案 A
12.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根据我们所学知识判断,1870年前后,俄国最发达的工业部门可能是( )
A.汽车制造业 B.石油开采与加工业
C.手机和通信制造业 D.纺织业
解析 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先从轻工业开始,而轻工业中又以纺织业为先导,故选D。A、B是重工业,汽车于1885年才开始出现,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石油开采与加工,所以B与A更晚,排除A、B;C产生于20世纪,应排除。
答案 D
1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却在组织管理方面加强了对农民的管理。“农民刚刚摆脱了地主个人的枷锁,又落入国家的枷锁”。“国家的枷锁”是指( )
A.由沙皇直接控制
B.仍由农奴主控制
C.完全获得自由
D.加强村社制度,通过村社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解析 废除农奴制后,农民不再受单个地主的管理,而要受村社的管理,农民被纳入地方政权的控制之下。故选D。
答案 D
14.有人评价说,1861年后的俄国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还有极端的沙皇专制主义,这种“大杂烩”社会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
A.军事封建性帝国 B.殖民主义帝国
C.垄断主义帝国 D.农奴制帝国
解析 由于俄国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不得不依靠沙皇专制制度来维护;同样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产品无法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海外竞争,俄国不得不依靠武力为本国的商品抢占市场,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加强,故选A。B是英国在19世纪末期的特征,C是美国在19世纪末的特征,D是俄国1861年改革之前的特征,故排除B、C、D。
答案 A
15.1905年俄国爆发了大规模反对沙皇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次运动中,俄国的无产阶级显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它的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发生的
解析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并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1905年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他们领导的。故选C。
答案 C
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
A.加强沙皇专制的要求
B.适应改革后经济基础的要求
C.适应农奴制的要求
D.实现富国强兵的要求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861年俄国的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农奴制经济基础,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俄国上层建筑的变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
答案 B
17.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更刺激了石油的开采与加工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初,石油开采居世界第一位的生产国是( )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D.俄国
解析 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20世纪初,俄国的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答案 D
18.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不仅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对俄国的农业也产生巨大影响,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A.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劳动力
B.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C.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雇佣劳动力
D.促进军国主义形成
解析 俄国的军国主义是由于1861年改革的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19.改革往往对本国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下面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是( )
A.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B.阿里改革、孝文帝改革
C.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
解析 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为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奴隶主民主制度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和阿里改革都属于地主阶级富国强兵性质的改革,同样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改变了社会性质;商鞅变法也使秦国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也改变了社会性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改变了社会性质。故选C。
答案 C
20.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后,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阶级是( )
A.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辅
B.以资产阶级为主,封建地主阶级为辅
C.资产阶级单独掌权
D.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
解析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成后,建立以沙皇为首、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在政府中起辅助作用。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 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俄国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弊端:法院专门为贵族设立;司法权和行政权不分。
(2)权利:有控告、辩护、起诉的权利;获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说明:农奴获得了公民权。
(3)进步: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司法更加平等、公开。问题:农村地区司法权仍掌握在地主手中。
(4)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做“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利。
材料二 下图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中的插图:法庭。主人公没有犯罪,却被法庭判为有罪,发配西伯利亚。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废除农奴制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政治体制改革后城市和地方的实际权力仍控制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材料二反映了司法制度改革后农民仍受到不公正待遇。
(2)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司法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废除原来按照等级进行审理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农民从法律上成了自由的人。主要依据: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
——《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农民有权赎买他们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制,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环保。村社在名义上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于地方行政机构,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地主有权否决村社的任何决议,有权要求撤换村社公职人员。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改革后,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的富农中分化出一些资本家性质的农业经营者,他们用多种方式积累资本,添置新式农具,购置耕地,雇佣大批劳动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1861年改革后的俄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2)上述变化对俄国社会近代化有何重大影响?
答案 (1)农民的身份地位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变为拥有私产的自由农民;在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村社”取代了原来农奴主对农民的管理。
(2)为俄国的工业化创造了劳动力、市场、资金等条件;为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近代化改革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