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5:30:5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总分50分)
1.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盘古开天 B.后羿射日 C.大禹治水 D.商王迁都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迁都被多部史书记载,表明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属于史实,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盘古开天,不符合题意;
B.后羿射日,不符合题意;
C.大禹治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史实和传说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2015七上·临沭期末)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3.(2018七上·齐齐哈尔开学考)《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 B.舜 C.启 D.禹
【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就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16·连云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建立.重点掌握夏启继承地位的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5.(2016·苏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6.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
A.公元21世纪 禹 阳城
B.公元前21世纪 禹 二里头遗址
C.公元前21世纪 禹 阳城
D.公元21世纪 启 阳城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公元21世纪 禹 阳城 ,不符合史实;
B. 公元前21世纪 禹 二里头遗址 ,不符合史实;
D. 公元21世纪 启 阳城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7.(2019·滨州)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已经具备国家机构的雏形,B选项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C选项排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在秦朝,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夏朝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夏朝已经初步具备国家暴力机器的雏形。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唐朝,不符合题意;
D.清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2019·甘肃模拟)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历史。因此: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符合题意;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表述错误,何尊上的文字是铭文,因此不符合题意;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表述错误,何尊是一种祭祀用品,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正确解读材料即可作答,也可利用排除法作答。
10.(2019·桂林)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 ,这么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通过严格的等级划分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信息。解答时,可以紧扣题干信息理解回答,如果感觉有难度,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同样简单有效。
11.(2017七上·东莞月考)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①处应该是夏朝,②处是商朝;③处是西周;④处是东周,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识记朝代名称、建立时间等。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牢记。
12.下面关于西周分封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分封的对象是全体臣民  
B.分的是土地和平民、奴隶
C.被封的诸侯要向周天子履行义务  
D.开发了西周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指的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不是全体臣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分的是土地和平民、奴隶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被封的诸侯要向周天子履行义务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开发了西周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不正确”,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B.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C.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 D.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可以看出,分封制分封的内容包括管理该地的民众、土地,由此印证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不符合题意;
B. 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不符合题意;
D. 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不要向外延伸。
14.(2019·深圳模拟)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鼎,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且题目要求的是本质问题,现象不能选,A选项属于本质,且符合题意;B选项与提议无关,CD选项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5.(2021七上·梁山期中)从夏、商、西周的兴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得民心者得天下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夏桀建行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由此我们得知是因为暴政导致的。只有勤政爱民,为百姓着想,构建和谐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我们从查夏、商、西周衰亡中得到的教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 是因为暴政。
16.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世袭制,不符合题意;
B.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商汤灭夏 B.奴隶社会结束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禹传位给启是世袭制开始,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商汤灭夏,不符合题意;
B.奴隶社会结束,不符合题意;
C.舜传位给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8.(2020七上·重庆月考)《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故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与此项表述内容无关。故A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周王势力强盛的时期,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19.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西周形势图,其中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曲阜是诸侯国的都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均为封国都邑 ,不符合史实;
C.王都与 郡府 ,不符合题意;
D. 均为郡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其含义,判断出这是西周形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0.(2019七上·临潼月考)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功臣、王室成员、贵族等,平民是没有机会被分封的,符合题意;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时,要求学生知道分封的对象,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21.从夏、商、西周衰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勤政爱民,和谐社会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所致,给后人留下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构建和谐社会。
22.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周朝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周朝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周朝青铜铸造业落后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的相关史实。
23.下面对夏朝和商朝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的结果
B.夏朝建立军队,设置监狱并制定律法,目的是巩固统治
C.商朝开创者汤任用贤才并迁都到殷,保持了商朝相对的稳定
D.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纣王实行暴政导致商朝灭亡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和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和第二个朝代。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的结果;夏朝建立军队和刑法,设置监狱并制定律法,目的是巩固统治;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保持了商朝相对的稳定;夏桀和商纣王统治残暴,不修德行,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商朝的建立和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戏耍诸侯,导致周朝灭亡,可见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5.悠远的古代文明中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典型事件。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禹建立夏朝 ②西周灭亡 ③商汤建国 ④盘庚迁殷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建立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西周灭亡是在公元前771年,商汤建国是在约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中期,故按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总分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 000多年以前,周武王决定起兵去打倒暴君纣王,就在出兵的那天,天忽然下起雨来了,许多人都觉得不吉利,建议武王改期。这时候,管占卜的人出来了,他说这不是坏事,是“天洗兵”……
材料二
材料三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给亲属、功臣等 ,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四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五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1)说出材料一中的“3 000多年以前”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2)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什么权力,又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4)这种制度没能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哪个等级的人?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答案】(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分封制。巩固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平民。公元前771年。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讨伐纣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纣王军队,商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制的实行,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3)依据材料三、四、五信息,可以看出,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得到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对周天子承担 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等义务;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个平民级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故答案为:(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分封制。巩固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平民,公元前771年。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察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概括回答,注意文言文要理解其含义;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1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 河南安阳尹旭遗址
【文物中的历史】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 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此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3)图3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战役的结果。
【答案】(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都城是阳城;夏朝的都城, 除了城堡、宫殿外,还 应该有监狱等,监狱等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原因是商朝多次发生水患和政治动乱;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 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故答案为:(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 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 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后面的两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察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总分50分)
1.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盘古开天 B.后羿射日 C.大禹治水 D.商王迁都
2.(2015七上·临沭期末)历史上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18七上·齐齐哈尔开学考)《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A.尧 B.舜 C.启 D.禹
4.(2016·连云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2016·苏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6.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分别是(  )
A.公元21世纪 禹 阳城
B.公元前21世纪 禹 二里头遗址
C.公元前21世纪 禹 阳城
D.公元21世纪 启 阳城
7.(2019·滨州)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唐朝 D.清朝
9.(2019·甘肃模拟)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10.(2019·桂林)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11.(2017七上·东莞月考)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2.下面关于西周分封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分封的对象是全体臣民  
B.分的是土地和平民、奴隶
C.被封的诸侯要向周天子履行义务  
D.开发了西周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13.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B.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C.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 D.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14.(2019·深圳模拟)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5.(2021七上·梁山期中)从夏、商、西周的兴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得民心者得天下
16.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商汤灭夏 B.奴隶社会结束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
18.(2020七上·重庆月考)《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19.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20.(2019七上·临潼月考)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1.从夏、商、西周衰亡之中,我们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发展经济,提高国力 B.建设军队,保疆固土
C.社会改革,增强活力 D.勤政爱民,和谐社会
22.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周朝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周朝经济发展不平衡
C.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周朝青铜铸造业落后
23.下面对夏朝和商朝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的结果
B.夏朝建立军队,设置监狱并制定律法,目的是巩固统治
C.商朝开创者汤任用贤才并迁都到殷,保持了商朝相对的稳定
D.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纣王实行暴政导致商朝灭亡
24.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25.悠远的古代文明中发生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典型事件。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禹建立夏朝 ②西周灭亡 ③商汤建国 ④盘庚迁殷
A.①③④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总分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 000多年以前,周武王决定起兵去打倒暴君纣王,就在出兵的那天,天忽然下起雨来了,许多人都觉得不吉利,建议武王改期。这时候,管占卜的人出来了,他说这不是坏事,是“天洗兵”……
材料二
材料三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给亲属、功臣等 ,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四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五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1)说出材料一中的“3 000多年以前”的时间和战役名称。
(2)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什么权力,又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4)这种制度没能使西周的统治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哪个等级的人?哪一年西周最终走完了它的统治历程?
27.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1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 河南安阳尹旭遗址
【文物中的历史】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 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此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3)图3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战役的结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迁都被多部史书记载,表明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属于史实,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盘古开天,不符合题意;
B.后羿射日,不符合题意;
C.大禹治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史实和传说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最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分封制相关知识点。
3.【答案】C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就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袭制的建立.重点掌握夏启继承地位的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5.【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齐人”,“鲁人”,“楚人”,“燕人”等名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公元21世纪 禹 阳城 ,不符合史实;
B. 公元前21世纪 禹 二里头遗址 ,不符合史实;
D. 公元21世纪 启 阳城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7.【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已经具备国家机构的雏形,B选项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得出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C选项排除。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在秦朝,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夏朝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夏朝已经初步具备国家暴力机器的雏形。
8.【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唐朝,不符合题意;
D.清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历史。因此:
A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符合题意;
B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表述错误,何尊上的文字是铭文,因此不符合题意;
D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表述错误,何尊是一种祭祀用品,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正确解读材料即可作答,也可利用排除法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 ,这么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通过严格的等级划分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信息。解答时,可以紧扣题干信息理解回答,如果感觉有难度,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同样简单有效。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①处应该是夏朝,②处是商朝;③处是西周;④处是东周,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识记朝代名称、建立时间等。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牢记。
12.【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指的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不是全体臣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分的是土地和平民、奴隶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被封的诸侯要向周天子履行义务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开发了西周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不正确”,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可以看出,分封制分封的内容包括管理该地的民众、土地,由此印证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不符合题意;
B. 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不符合题意;
D. 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题目的关键词是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有不同的鼎,反映的是一种等级制度,而且题目要求的是本质问题,现象不能选,A选项属于本质,且符合题意;B选项与提议无关,CD选项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夏桀建行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暴君商纣修筑豪华宫殿园林,施用炮烙酷刑,镇压人民;由此我们得知是因为暴政导致的。只有勤政爱民,为百姓着想,构建和谐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我们从查夏、商、西周衰亡中得到的教训,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 是因为暴政。
16.【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世袭制,不符合题意;
B.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D.宗法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可以看出,这里说的禹传位给启是世袭制开始,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商汤灭夏,不符合题意;
B.奴隶社会结束,不符合题意;
C.舜传位给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故C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与此项表述内容无关。故A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初年,周王势力强盛的时期,故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19.【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西周形势图,其中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曲阜是诸侯国的都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均为封国都邑 ,不符合史实;
C.王都与 郡府 ,不符合题意;
D. 均为郡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其含义,判断出这是西周形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西周的分封制主要分封功臣、王室成员、贵族等,平民是没有机会被分封的,符合题意;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分封制。解答时,要求学生知道分封的对象,这类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21.【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者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所致,给后人留下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构建和谐社会。
22.【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的相关史实。
23.【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夏朝和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和第二个朝代。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这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阶级分化的结果;夏朝建立军队和刑法,设置监狱并制定律法,目的是巩固统治;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保持了商朝相对的稳定;夏桀和商纣王统治残暴,不修德行,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商朝的建立和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他宠信褒姒,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戏耍诸侯,导致周朝灭亡,可见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商周的更替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5.【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禹建立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西周灭亡是在公元前771年,商汤建国是在约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中期,故按顺序排列为①③④②,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分封制。巩固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平民。公元前771年。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讨伐纣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纣王军队,商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制的实行,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
(3)依据材料三、四、五信息,可以看出,诸侯从周天子那里得到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对周天子承担 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等义务;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出现了“国人暴动”。“国人”指材料二中个平民级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故答案为:(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2)分封制。巩固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3)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向天子交纳贡品,服从天子的命令,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平民,公元前771年。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其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察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概括回答,注意文言文要理解其含义;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答案】(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都城是阳城;夏朝的都城, 除了城堡、宫殿外,还 应该有监狱等,监狱等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原因是商朝多次发生水患和政治动乱;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 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故答案为:(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 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 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后面的两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察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