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17:0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一、字词书写
1.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污涩 虐待 跼蹐缩缩 为罪潜逃   
(2)班斓 丰腴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3)感喟 料俏 怪诞不经 大相径庭   
(4)迷惘 窗棂 神彩奕奕 秾纤合度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时蝴蝶ān xiánɡ   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2)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jìn ɡù   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ɡ xià duàn yǔ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4)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dà xiānɡ jìnɡ tínɡ   。
二、选择题
3.(2016·德州)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D.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5.(2018·扬州)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动物笑谈》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 劳伦兹。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王的指环》。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猫》一文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三、基础知识综合
7.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将孩子____(囚禁 监禁 禁锢)在学校和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让他们蜷伏于枯zào乏味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假期应该“走出去”,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傍晚去观看太阳从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huī,清晨去感受树叶像棕色的蝴蝶____(安稳 安静 安详)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蜷伏(  ) 枯zào(  ) 收敛(  ) 余huī(  )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8.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  ) 颤(  )动 哺(  )乳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
四、综合性学习
9.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班级开展“狼”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成语积累】活动中,小黎同学搜集到两幅图片,可他却猜不出与图片相关的狼的成语,请你告诉他。
(2)【连线主角】“狼”是此次活动的“主角”。李华同学根据《狼》一文,设计了一档连线节目,他连线了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狼,请你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李华:狼,从你们和屠户之间发生的那件事中,作者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悟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道理。你们是否在即将毙命的那一刻进行了反思,获得了些许启示呢?
狼:
(3)【探究狼性】博洋同学搜集、展示了一组同学们不熟悉的有关“狼”的成语,请你阅读并写出探究结果。
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
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③狼授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我探究的结果是:
10.(2020八上·右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岁杨绛,一直都在读书。读过多少书,她自己也许都无法统计。杨家世代读书,藏书颇丰。作为名门之后,杨绛打一落地便被书香濡染。父亲在《申报》发表的评论一篇接一篇;母亲料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她在书山文海里游走,撷取智慧之珠,研磨成粉,敷之饮之,所以,自内而外,都浸淫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杨绛与钱锺书的结合,也是两个大家族藏书智慧的融合。他们的涵养,是中国千年文化累积出的高峰,是中西文化交汇后聚合的海洋。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随手拈来的经典诗文,嵌入自己的叙述语言中,自然妥帖,丝毫看不到书呆子写作时掉书袋的印痕。
材料二 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柳,雨中白莲,雪中红梅,暗香浮动。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它们充满叩问深思,发人深省。真正的阅读能洗涤和提升灵魂。好的文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懂得留白之美,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就像一个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着急赶路的人。这样走马观花,只会错失沿途的许多美景。“快”字让阅读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读得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材料三 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他的书房中,除了卧具和图书,还有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熟或太久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为此他还给这个枕头起名叫“警枕”,以警醒自己节约时间,刻苦学习。
(1)阅读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对读书有不同的理解。上面三则材料对读书有怎样的看法?
(2)相信你对读书也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请说一说你的看法。要求:中心明确。不少于100字。
五、语言表达
11.(2018六上·大庆期末)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最后一天
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 炭头一路上“嗬嗬嗬”地努力呼吸,直至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嗬嗬嗬”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
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 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把小狗丢弃,可它自己循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揣在怀中,爸没辙。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真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色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年一年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染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愈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啊。
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静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鼎沸。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没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的路。 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有在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
12.阅读全文,概括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13.读文中写女孩两次“狠狠地”的句子,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做简要分析。
14.文中三次出现了知了的叫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5.文中女孩的童年尚未结束,为什么文章题目时“童年的最后一天"?
阅读《猫》选段,回答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6.对“芙蓉鸟事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是“我”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的依据。
B.“我”、妻子、张妈都一致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大家一起找到猫,给了它惩戒。
C.找到“第三只猫”后,“我”发现第三只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更“证实”了我对第三只猫是罪犯的判断。
D.事情的真相是:真正吃“芙蓉鸟”的凶手是一只“黑猫”。
1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我”得知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B.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得知妄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C.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了“我”得知妄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D.点明了主旨,在愧疚中自我反省,也是后文中“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18.本文给人们的启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
B.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
C.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对待错误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任何“罪犯”。
D.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为——畏
(2)班——斑
(3)俏——峭
(4)彩——采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为罪潜逃——畏罪潜逃; 班斓 ——斑斓; 料俏——料峭; 神彩奕奕——神采奕奕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答案】(1)安详
(2)禁锢
(3)妄下断语
(4)大相径庭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 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详”“径” 的偏旁不要写错。
故答案为: 安详 ; 禁锢 ; 妄下断语 ; 大相径庭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B句中“十七八”中不用顿号。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A项,"另外“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因为”袖子上的扣子作一 堆,背心上的作一堆"与"一 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构成并列关系。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准备”。
B项没有语病。
C项语意重复,“约有”与“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可把“能否”去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6.【答案】A
【知识点】狼;猫;动物笑谈;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动物笑谈》 一文的作者是奥地利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1)quán ; 燥 ; li n ; 晖
(2)禁锢 ; 安静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蜷伏 ”读作“ quán ”;“ 枯zào ”写作“ 燥 ”;“ 收敛 ”读作“ li n ”;“ 余huī ”写作“ 晖 ”。
故答案为: quán ; 燥 ; li n ; 晖
⑵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词语的具体含义,依据语境做出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 禁锢 ; 安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8.【答案】(1)畜 ;chàn ;bǔ
(2)①常常;②偶尔
(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4)警告;警惕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家chù ”写作“ 畜 ”;“ 颤动 ”读作“ chàn ”;“ 哺乳 ”读作“ bǔ ”。
故答案为: 畜 ;chàn ;bǔ
⑵ “偶尔”“常常”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根据鹦鹉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应是“鹦鹉睡觉常常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偶尔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故答案为: ①常常;②偶尔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改写。合并两句话的谓语部分即可。
故答案为: 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画线处用词不当,应将“警告”改为“警惕”。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道题考查句子的改写,要注意根据要求作答,注意语序的调整等等.
⑷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9.【答案】(1)(狼)烟四起 ; 引(狼)入室
(2)哎,后悔呀!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啊!还有,你们人类有勇有谋,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不该与之抗衡。
(3)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都很有智慧。②狼很重视独立能力。③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简明;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⑴ 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事物及与狼的关系确定成语。
故答案为: (狼)烟四起 ; 引(狼)入室
⑵ 注意要站在狼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由“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其贪婪,若适可而止,便不会丧命。还要站在狼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对手一屠户,屠户有勇有谋,自己不是对手,不该与之抗衡。
故答案为: 哎,后悔呀!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啊!还有,你们人类有勇有谋,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不该与之抗衡。
⑶ 细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分条归纳。关键信息有“群起而攻之”“了解对手”“独立能力”“最团结”,以及同伴受伤时不会独自逃走。
故答案为: 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都很有智慧。②狼很重视独立能力。③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⑶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0.【答案】(1)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2)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知识点】材料探究;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重点讲“读书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段讲“读经典的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写作水平”。材料二:第一段讲“读经典的书籍要细细品味,慢慢欣赏”;第二段讲“读经典的书籍可以提升人的思想修养”。材料三讲的是“读书要抓紧时间”。据此概括作答。
(2)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要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注意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经历体验来谈。如:读书要精读;读书要勤奋;读书要有选择……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进行阐述;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⑵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11.【答案】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滴落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续写句子的能力。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要选择大自然中的包含哲理事物来续写句子,在续写时注意与例句的格式一致即可。
故答案为: 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滴落的水珠能滴穿岩石 , 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考查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答案】12.文章叙述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朝夕相处,最后黑狗被当作药引子给母亲治病的故事。
13.第一次用“狠狠”修饰动词“瞪”,表现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这一想法的惊恐和无声的抗议;第二次用“狠狠”修饰动词“擦”,则表现女孩对炭头往日身影重现的想念,却又硬生生地拒绝回忆的情态,恰能表现内心的无助和不舍。
14.三处对知了叫声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人物驱不走的郁闷、无休止的烦躁心情,也暗示了黑狗的悲惨结局。
15.“童年的最后一天"突出黑狗与女孩水别的那一天的特定时间,指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快乐的童年的最后一天,指黑狗的逝去让女孩告别童年的幼稚、快乐,开始懂得理解、坚强,变得成熟、长大的一天。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社会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⑶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法,一条是“黑狗炭头”的命运;一条是“女孩的成长”。文章主要叙写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与之朝夕相处,但家庭变故,黑狗炭头成为给母亲治病的药引子的故事。写出了女孩长大了,坚强了。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文章叙述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朝夕相处,最后黑狗被当作药引子给母亲治病的故事。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①语句“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用“狠狠”这一副词来修饰动词“瞪”, 这是在女孩听大娘说要把黑 狗炭头当作药引子的时候,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女孩的神态,表现女孩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子”的这一想法的惊恐和强烈的愤怒之情。
②语句“只有在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是在文章的最后,是在“黑狗炭头”被用作药引子之后,用“狠狠”来描写“擦”的动作,既写出了女孩对黑狗炭头的想念,却又表现出拒绝回忆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女孩对“黑狗炭头”的不舍心理,同时也暗示了女孩长大了,变得坚强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第一次用“狠狠”修饰动词“瞪”,表现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这一想法的惊恐和无声的抗议;第二次用“狠狠”修饰动词“擦”,则表现女孩对炭头往日身影重现的想念,却又硬生生地拒绝回忆的情态,恰能表现内心的无助和不舍。
1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三处叙写知了的叫声,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既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郁闷、烦躁的心情, 也预示着黑狗炭头被作药引子的悲惨结局,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三处对知了叫声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人物驱不走的郁闷、无休止的烦躁心情,也暗示了黑狗的悲惨结局。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文章以“童年的最后一天”为题,交代了女孩有黑狗的相伴快乐的时光即将失去,暗示了黑狗炭头的命运;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将告别童年的天真和稚嫩,逐渐懂得了理解,变得坚强,变得成熟,预示着女孩长大了。故以此为题。
故答案为: “童年的最后一天"突出黑狗与女孩水别的那一天的特定时间,指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快乐的童年的最后一天,指黑狗的逝去让女孩告别童年的幼稚、快乐,开始懂得理解、坚强,变得成熟、长大的一天。
【答案】16.B
17.C
18.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我”和妻子都一致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找到猫后,“我” 给了它惩戒,妻子和张妈没有。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这个句子采用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并且反复强调这个“针”,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突出了自己对误会了猫的愧疚、自责的心情。不是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所得到的启示。
ABD.正确。
C.有误,本文里体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过关练习
一、字词书写
1.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污涩 虐待 跼蹐缩缩 为罪潜逃   
(2)班斓 丰腴 据为己有 孤苦伶仃   
(3)感喟 料俏 怪诞不经 大相径庭   
(4)迷惘 窗棂 神彩奕奕 秾纤合度   。
【答案】(1)为——畏
(2)班——斑
(3)俏——峭
(4)彩——采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为罪潜逃——畏罪潜逃; 班斓 ——斑斓; 料俏——料峭; 神彩奕奕——神采奕奕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时蝴蝶ān xiánɡ   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2)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jìn ɡù   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ɡ xià duàn yǔ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4)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dà xiānɡ jìnɡ tínɡ   。
【答案】(1)安详
(2)禁锢
(3)妄下断语
(4)大相径庭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 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详”“径” 的偏旁不要写错。
故答案为: 安详 ; 禁锢 ; 妄下断语 ; 大相径庭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二、选择题
3.(2016·德州)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B句中“十七八”中不用顿号。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
B.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D.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A项,"另外“前的逗号改为分号。 因为”袖子上的扣子作一 堆,背心上的作一堆"与"一 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构成并列关系。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2018·扬州)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维扬城已做好了招待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不合逻辑;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准备”。
B项没有语病。
C项语意重复,“约有”与“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
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可把“能否”去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修改病句,首先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之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动物笑谈》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 劳伦兹。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王的指环》。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猫》一文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答案】A
【知识点】狼;猫;动物笑谈;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动物笑谈》 一文的作者是奥地利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基础知识综合
7.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将孩子____(囚禁 监禁 禁锢)在学校和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让他们蜷伏于枯zào乏味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假期应该“走出去”,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傍晚去观看太阳从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huī,清晨去感受树叶像棕色的蝴蝶____(安稳 安静 安详)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蜷伏(  ) 枯zào(  ) 收敛(  ) 余huī(  )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答案】(1)quán ; 燥 ; li n ; 晖
(2)禁锢 ; 安静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蜷伏 ”读作“ quán ”;“ 枯zào ”写作“ 燥 ”;“ 收敛 ”读作“ li n ”;“ 余huī ”写作“ 晖 ”。
故答案为: quán ; 燥 ; li n ; 晖
⑵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词语的具体含义,依据语境做出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 禁锢 ; 安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8.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  ) 颤(  )动 哺(  )乳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
【答案】(1)畜 ;chàn ;bǔ
(2)①常常;②偶尔
(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4)警告;警惕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家chù ”写作“ 畜 ”;“ 颤动 ”读作“ chàn ”;“ 哺乳 ”读作“ bǔ ”。
故答案为: 畜 ;chàn ;bǔ
⑵ “偶尔”“常常”是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根据鹦鹉的生活习性来分析,应是“鹦鹉睡觉常常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偶尔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故答案为: ①常常;②偶尔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改写。合并两句话的谓语部分即可。
故答案为: 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画线处用词不当,应将“警告”改为“警惕”。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道题考查句子的改写,要注意根据要求作答,注意语序的调整等等.
⑷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四、综合性学习
9.狼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凶猛、狡猾的动物,班级开展“狼”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成语积累】活动中,小黎同学搜集到两幅图片,可他却猜不出与图片相关的狼的成语,请你告诉他。
(2)【连线主角】“狼”是此次活动的“主角”。李华同学根据《狼》一文,设计了一档连线节目,他连线了蒲松龄先生笔下的狼,请你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李华:狼,从你们和屠户之间发生的那件事中,作者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悟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道理。你们是否在即将毙命的那一刻进行了反思,获得了些许启示呢?
狼:
(3)【探究狼性】博洋同学搜集、展示了一组同学们不熟悉的有关“狼”的成语,请你阅读并写出探究结果。
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
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
③狼授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
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
我探究的结果是:
【答案】(1)(狼)烟四起 ; 引(狼)入室
(2)哎,后悔呀!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啊!还有,你们人类有勇有谋,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不该与之抗衡。
(3)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都很有智慧。②狼很重视独立能力。③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材料探究;见解表述;语言简明;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⑴ 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事物及与狼的关系确定成语。
故答案为: (狼)烟四起 ; 引(狼)入室
⑵ 注意要站在狼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由“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其贪婪,若适可而止,便不会丧命。还要站在狼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对手一屠户,屠户有勇有谋,自己不是对手,不该与之抗衡。
故答案为: 哎,后悔呀!我们要是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好了!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啊!还有,你们人类有勇有谋,我们应该看清这一点,不该与之抗衡。
⑶ 细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分条归纳。关键信息有“群起而攻之”“了解对手”“独立能力”“最团结”,以及同伴受伤时不会独自逃走。
故答案为: ①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都很有智慧。②狼很重视独立能力。③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处世哲学。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⑶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0.(2020八上·右玉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岁杨绛,一直都在读书。读过多少书,她自己也许都无法统计。杨家世代读书,藏书颇丰。作为名门之后,杨绛打一落地便被书香濡染。父亲在《申报》发表的评论一篇接一篇;母亲料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她在书山文海里游走,撷取智慧之珠,研磨成粉,敷之饮之,所以,自内而外,都浸淫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杨绛与钱锺书的结合,也是两个大家族藏书智慧的融合。他们的涵养,是中国千年文化累积出的高峰,是中西文化交汇后聚合的海洋。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随手拈来的经典诗文,嵌入自己的叙述语言中,自然妥帖,丝毫看不到书呆子写作时掉书袋的印痕。
材料二 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柳,雨中白莲,雪中红梅,暗香浮动。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它们充满叩问深思,发人深省。真正的阅读能洗涤和提升灵魂。好的文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懂得留白之美,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就像一个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着急赶路的人。这样走马观花,只会错失沿途的许多美景。“快”字让阅读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读得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材料三 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他的书房中,除了卧具和图书,还有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熟或太久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为此他还给这个枕头起名叫“警枕”,以警醒自己节约时间,刻苦学习。
(1)阅读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对读书有不同的理解。上面三则材料对读书有怎样的看法?
(2)相信你对读书也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请说一说你的看法。要求:中心明确。不少于100字。
【答案】(1)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2)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知识点】材料探究;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重点讲“读书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段讲“读经典的书籍可以提高人的写作水平”。材料二:第一段讲“读经典的书籍要细细品味,慢慢欣赏”;第二段讲“读经典的书籍可以提升人的思想修养”。材料三讲的是“读书要抓紧时间”。据此概括作答。
(2)主观性试题。作答时要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注意结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经历体验来谈。如:读书要精读;读书要勤奋;读书要有选择……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进行阐述;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⑵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内容的理解。在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⑵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五、语言表达
11.(2018六上·大庆期末)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答案】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滴落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续写句子的能力。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要选择大自然中的包含哲理事物来续写句子,在续写时注意与例句的格式一致即可。
故答案为: 清澈的小溪无声流淌/滴落的水珠能滴穿岩石 , 那是启示我们要默默无闻/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点评】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解答此题首先要考查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最后一天
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 炭头一路上“嗬嗬嗬”地努力呼吸,直至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嗬嗬嗬”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
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 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把小狗丢弃,可它自己循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揣在怀中,爸没辙。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真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色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年一年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染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愈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啊。
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静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鼎沸。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没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的路。 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有在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
12.阅读全文,概括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13.读文中写女孩两次“狠狠地”的句子,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做简要分析。
14.文中三次出现了知了的叫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5.文中女孩的童年尚未结束,为什么文章题目时“童年的最后一天"?
【答案】12.文章叙述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朝夕相处,最后黑狗被当作药引子给母亲治病的故事。
13.第一次用“狠狠”修饰动词“瞪”,表现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这一想法的惊恐和无声的抗议;第二次用“狠狠”修饰动词“擦”,则表现女孩对炭头往日身影重现的想念,却又硬生生地拒绝回忆的情态,恰能表现内心的无助和不舍。
14.三处对知了叫声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人物驱不走的郁闷、无休止的烦躁心情,也暗示了黑狗的悲惨结局。
15.“童年的最后一天"突出黑狗与女孩水别的那一天的特定时间,指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快乐的童年的最后一天,指黑狗的逝去让女孩告别童年的幼稚、快乐,开始懂得理解、坚强,变得成熟、长大的一天。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社会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⑶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时既要注意文段的内容,也要结合景物描写的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⑷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法,一条是“黑狗炭头”的命运;一条是“女孩的成长”。文章主要叙写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与之朝夕相处,但家庭变故,黑狗炭头成为给母亲治病的药引子的故事。写出了女孩长大了,坚强了。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文章叙述了女孩收养黑狗炭头并朝夕相处,最后黑狗被当作药引子给母亲治病的故事。
1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①语句“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用“狠狠”这一副词来修饰动词“瞪”, 这是在女孩听大娘说要把黑 狗炭头当作药引子的时候,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女孩的神态,表现女孩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子”的这一想法的惊恐和强烈的愤怒之情。
②语句“只有在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伸长舌头蹑手蹑脚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唇狠狠地擦眼泪”,是在文章的最后,是在“黑狗炭头”被用作药引子之后,用“狠狠”来描写“擦”的动作,既写出了女孩对黑狗炭头的想念,却又表现出拒绝回忆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地表现了女孩对“黑狗炭头”的不舍心理,同时也暗示了女孩长大了,变得坚强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第一次用“狠狠”修饰动词“瞪”,表现对大娘想把炭头当药引这一想法的惊恐和无声的抗议;第二次用“狠狠”修饰动词“擦”,则表现女孩对炭头往日身影重现的想念,却又硬生生地拒绝回忆的情态,恰能表现内心的无助和不舍。
1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三处叙写知了的叫声,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既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郁闷、烦躁的心情, 也预示着黑狗炭头被作药引子的悲惨结局,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三处对知了叫声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人物驱不走的郁闷、无休止的烦躁心情,也暗示了黑狗的悲惨结局。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文章以“童年的最后一天”为题,交代了女孩有黑狗的相伴快乐的时光即将失去,暗示了黑狗炭头的命运;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将告别童年的天真和稚嫩,逐渐懂得了理解,变得坚强,变得成熟,预示着女孩长大了。故以此为题。
故答案为: “童年的最后一天"突出黑狗与女孩水别的那一天的特定时间,指黑狗和女孩相依相伴快乐的童年的最后一天,指黑狗的逝去让女孩告别童年的幼稚、快乐,开始懂得理解、坚强,变得成熟、长大的一天。
阅读《猫》选段,回答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6.对“芙蓉鸟事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是“我”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的依据。
B.“我”、妻子、张妈都一致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大家一起找到猫,给了它惩戒。
C.找到“第三只猫”后,“我”发现第三只猫“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更“证实”了我对第三只猫是罪犯的判断。
D.事情的真相是:真正吃“芙蓉鸟”的凶手是一只“黑猫”。
1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我”得知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B.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得知妄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C.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了“我”得知妄下断语冤枉了第三只猫的悔恨与自责。
D.点明了主旨,在愧疚中自我反省,也是后文中“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18.本文给人们的启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
B.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
C.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对待错误要严惩不贷,绝不能姑息任何“罪犯”。
D.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答案】16.B
17.C
18.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我”和妻子都一致认定第三只猫是凶手,找到猫后,“我” 给了它惩戒,妻子和张妈没有。
故答案为:B.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这个句子采用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并且反复强调这个“针”,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突出了自己对误会了猫的愧疚、自责的心情。不是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所得到的启示。
ABD.正确。
C.有误,本文里体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