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5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二专题测试+典例剖析(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5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二专题测试+典例剖析(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0 09:04:10

文档简介

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有矛盾。
【答案】 D
变式训练1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受益最大的阶级应是(  )
A.地主   B.农民   C.奴隶   D.奴隶主
解析 各国变法,都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故选A;B、C是阶级社会的被压迫者,永远不可能受益;D是变法前的受益者,变法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答案 A
【例2】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奖励耕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意图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据以上分析,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
【答案】 B
变式训练2 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进行变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关键在于谁的支持(  )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惠文王
解析 商鞅能在秦国变法关键在于秦孝公在位时期对其进行的支持。
答案 C
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符合贵族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C.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的大力拥护
【解析】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中,根本原因应考虑经济原因,即变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 B
变式训练1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变法之一,它使秦国由“夷狄遇之”变为“虎狼之国”,然而它的变法者商鞅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中国古代社会专制主义制度的特点
C.改革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解析 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选A或选C,改革或变法必将损害一些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必然要遇到一些困难,这一点改革者都知道并做了一些准备,但不一定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古代社会专制主义制度造成的,最高统治者支持改革,改革者就能生存,反之就会死亡。虽然最高统治者不能最终阻止改革或变法的实行,但却能决定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故选B。
答案 B
【例2】 商鞅变法对历史进程的最大影响是(  )
A.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B.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废除了旧习俗,推动了新风气的传播
【解析】 商鞅变法使秦国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也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最为彻底、取得成效最大,才使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五个半世纪的混乱局面。
【答案】 C
变式训练2 秦国被视为“虎狼之国”是因为(  )
A.秦人勇于公斗     B.鼓励耕织
C.建立了县制 D.大量军功地主的出现
解析 由于商鞅变法确立了奖励军功的制度,秦人为了立功授爵而勇于公斗,故变为“虎狼之国”。B、C与题干无关,D是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结果。
答案 A
专题测试(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
A.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B.诸侯野心增大
C.奴隶社会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
D.军功地主大量出现
解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也相应地破坏,周王室势力衰弱,无力禁止诸侯争霸。
答案 C
2.有人说:“中国人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攘外必先安内”。可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则相反,“外战人人如猛虎,内战人人怯如鸡”。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  )
A.秦国有奖励军功制度 B.秦国风俗古朴
C.秦国人非常团结 D.秦国实行连坐制度
解析 商鞅变法中有奖励军功的规定:按斩杀敌人的首级多少计算军功大小,赏赐相应爵位及田宅;对于乡里聚众私斗的人,按犯罪处罚,故选A。
答案 A
3.战国初期,秦国的社会经济落后于东方各国,为改变这种局面,最早立志改革的秦国国君是(  )
A.秦献公 B.秦孝公
C.商鞅 D.秦始皇
解析 战国初期,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比较落后的,一直被中原各国看不起,被视为“夷狄之国”。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把都城迁往栎阳,允许商业活动。故选A。
答案 A
4.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解析 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C
5.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以法为本,建立君主专制,这说明法家代表的是(  )
A.地主阶级 B.平民阶级
C.农民阶级 D.奴隶主阶级
解析 法家主张实行变法,废除奴隶制度,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答案 A
6.在中国传统中,四室同堂倍受推崇,可是战国时期,某一农民的两个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其父就让他们搬出家门,另立门户,出现这一现象的国家可能是(  )
A.齐国 B.燕国
C.韩国 D.秦国
解析 商鞅变法中“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答案 D
7.战国时期咸阳某人因打架误伤人命,其父亲因心疼儿子送钱让儿子来到乡下躲避,结果不但他的父母被判刑,就连邻居也被判有罪,邻居被判有罪的依据是(  )
A.违反了什伍连坐制度
B.违反了奖励军功制度
C.他不属于宗室贵族
D.他没有军功
解析 秦国的什伍连坐制度规定居民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一家犯法,其余人家必须告发,否则就要同罪连坐,故选A。
答案 A
8.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应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用牛耕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提高了粮食产量,解放了人力,说明牛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故选B。
答案 B
9.《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 文中的“人”代表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利益,这是他们以“商鞅功高震主”的说词劝说秦惠王杀掉商鞅。故选A。
答案 A
10.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国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该材料的意思是国君加强了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选B。
答案 B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古代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
A.奖励军功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织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根据图可以看出是人们在利用牛耕地,从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12.下列哪些主张是代表平民阶层利益的(  )
A.“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兼爱”、“非攻”、“尚贤”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解析 A、B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都代表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C是墨家思想,代表当时的平民阶级,故选C。
答案 C
13.古代的历史改革中,促使本地区、本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的是(  )
A.秦献公改革 B.商鞅变法
C.梭伦改革 D.提修斯改革
解析 A、C、D都是奴隶制性质的改革,只有B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故选B。
答案 B
14.商鞅变法中以刺激发展经济、刺激生产为目的的措施包括(  )
①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②统一度量衡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③的目的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故凡含③的选项都应排除。
答案 C
15.恩格斯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故选A。
答案 A
16.下列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②出现私有土地 ③新兴的地主出现 ④新兴的地主要求变法建立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③②④①
解析 ①促进了②的出现,②又促进了③的形成,③又推动了④的发展,故正确排列顺序为①②③④。
答案 A
17.下图不能反映商鞅变法内容的选项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解析 商鞅铜方升说明统一了度量衡;奖励耕织画像砖证明了奖励耕织政策,商鞅戟说明了奖励军功,故都与建立县制无关。
答案 A
18.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欲杀商鞅,商鞅携全家仓皇出逃到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因没有身份证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投宿遭拒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  )
A.奖励耕织 B.移风易俗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什伍连坐
解析 商鞅变法中实行什伍连坐,一人犯法,家属亲族都要受到连累,故店主不肯为陌生人而获罪,要驱逐商鞅。
答案 D
19.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这里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制度
D.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解析 “本”原意指树根,“末”原意指树梢。中国古代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故“本”指农业或农耕经济;“末”指“商业”。商鞅变法强调重农抑商,所以题干中才有“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之说,故选A。
答案 A
20.古人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下列叙述与诗有关的是(  )
A.商鞅竖木,取信于民
B.商鞅制定奖励军功的制度
C.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D.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的内容
解析 该诗赞扬的是取信于民的务实精神,故选A,其余与该诗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燔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战国变法与古希腊罗马社会改革之比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传统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观点?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剥夺民众基本民主权利,严刑峻法,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为满足对外军事扩张,实行富国强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贵族体制代替了血缘贵族体制。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影响:社会结构方面,传统的世袭贵族逐渐没落,军功贵族地主崛起;社会风气方面,礼乐制度进一步瓦解,尚武养士之风逐渐形成。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而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材料二 下图图案为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其中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武舞图像,右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请回答:
(1)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
(2)变法改革与取得战争胜利又有什么关系?
(3)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
答案 (1)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2)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3)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 (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