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
【解析】 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进一步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转变为早期改良主义者。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答案】 C
变式训练1 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变法图强
解析 由于洋务派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因此他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利用其维护落后的封建统治。
答案 C
【例2】 顽固派的《请毁新学伪经考片》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此书( )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解析】 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因而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答案】 D
变式训练2 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 这两本书宣传的核心思想是维新变法理论,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对封建统治构成威胁,故清政府毁掉康有为的两部书。
答案 D
典例剖析
例练结合 提升技能
【例1】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反映了维新变法的哪项措施( )
A.法令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C.废除八股,建立新式学校
D.裁汰冗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明显属于政治方面的允许上书言事。
【答案】 A
变式训练1 教育改革是百日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属于教育改革措施的是( )
①创办各种专业学堂 ②派人赴日本留学 ③废除八股,设文部省,颁布《学制》 ④宣布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是百日维新的教育措施;③中废八股是百日维新措施,而设文部省,颁布《学制》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④也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故应排除③④,应选A。
答案 A
【例2】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挽救民族危亡的一次重要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戊戌变法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促进思想启蒙 D.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把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历史意义区别开,并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分析,从而得出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 C
变式训练2 20世纪初,清政府掌握实权的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这说明( )
A.慈禧太后决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慈禧太后不得不承认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C.慈禧太后决心照旧维护清政府统治
D.慈禧太后决心发动戊戌政变
解析 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慈禧太后的意思是说“天下有万古不变的经典,却没有一成不变的治国法律”。这说明即使是顽固派首领慈禧也不得不承认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故选B。
答案 B
专题测试(九)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故选A。
答案 A
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解析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
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
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 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
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并开始结合,使僵化的封建文化出现新景象,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述。“中体西用”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同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故选B。A与中西文化结合不符,C、D都晚于B。
答案 B
6.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支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巩固清朝统治
C.巩固中央集权 D.实现民主共和
解析 光绪帝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巩固清朝的统治,只不过是封建专制统治无法继续,退而求其次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 B
7.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下列关于梁启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康有为变法的得力助手
B.提出“民权论”
C.与康有为年龄相当,交情莫逆,并称“康梁”
D.其主张动摇了君主专制思想
解析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比康有为小十几岁,故C的叙述是明显错误的。
答案 C
8.亚当·斯密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学者,其著作《原富》(也有的译为《国富论》)的思想被马克思所吸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原富》属于( )
A.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B.自然科学体系
C.生物进化论思想 D.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 亚当·斯密在他的《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经济主张,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故选A。
答案 A
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
答案 C
10.南学会是1898年在湖南长沙出现的一个团体,其成员大多数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这个团体的性质属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 B.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
C.地主阶级洋务派 D.地主阶级顽固势力
解析 根据题干所给的“南学会”和时间“1898年”及地点“湖南长沙”可以判断南学会是谭嗣同等创办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
答案 B
11.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其中保“教”指的是( )
A.天主教 B.路德教
C.儒教 D.佛教
解析 有人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称为儒教。
答案 C
12.维新派和顽固派就教育制度曾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但他们也有一致性,这主要指维新派的教育制度与顽固派的教育制度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培养所需人才
B.都主张读“五经”、“四书”
C.都主张发展西式教育
D.都主张培养多种人才
解析 由于维新派披上了儒家的外衣,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故也主张学习“五经”、“四书”。
答案 B
13.下图所示的两本书在19世纪末的中国政坛影响巨大,其作者参与领导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写的著作。康有为是维新派的领袖,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
答案 B
14.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出来的,中国的民族危机最早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故选B。A发生于明清之际,B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C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D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
答案 B
1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 B
16.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解析 光绪帝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等人全部革职,委派维新派谭嗣同等人为“军机四卿”,明显属于为贯彻变法而进行的人事安排。
答案 D
17.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戊戌维新时的改革方案,这是因为( )
A.变法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
B.顽固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C.慈禧承认了“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D.中华民族真正觉醒了
解析 B、D明显错误,C的叙述正说明变法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故选A。
答案 A
18.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B.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注定其“造反”会失败
D.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要改良而已
解析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康有为采取的是“托古改制”,即把孔子打扮成改革大师,借其名号进行改革,并非康有为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选C。
答案 C
19.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901年中国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卖国条约,而三年前中国政局的变动对此条约的签订有一定的间接影响。“三年前”发生的事件应该是( )
A.甲午战争 B.辛亥革命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变法
解析 1901年为辛丑年,这一年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叫做《辛丑条约》;由此上推“三年前”是指1898年,这一年发生的变法叫做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政府又一次失去自强的机会,因此对清政府无力抵抗八国联军侵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答案 D
20.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提出:“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其主张实际要求建立( )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共和政体 D.三权分立
解析 从题干中的“三权立,然后事体备”可排除A;从题干中的“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可排除C;D不是政体,是政府的组织结构,故排除D;只有B符合题干所有的要求。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计3小题,第21、22小题各17分,第23小题16分,共计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
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逐句提炼,然后进行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这一思想变化”指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传播,主要是对人们思想的启蒙作用。
答案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翼保全。……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及宗旨。
(2)从材料二中指出文悌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他代表什么人的利益?
(3)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目的是什么?
(4)据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和影响?
答案 (1)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2)理由:保国会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朝。
代表:封建守旧势力。
(3)目的:一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二是借机加强自己的权力。
(4)性质:是维新派组织的爱国救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 (1)看法:材料一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材料二认为是由于对改革缺乏周全计划;缺乏斗争策略,没有尽量减少阻力。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
(2)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要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