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xj】
一、选择题
1.(2017·潍坊)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白银大量外流
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想和中国公开交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香港 D.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限制对英国的贸易 B.《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5.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右面这幅漫画反映的不平等条约( )
A.是在上海签订的 B.发生在虎门销烟期间
C.规定清政府赔款2 100万两白银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视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 B.中西方之间开始进行文化交流
C.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生产方式 D.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8.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这一言论的出现针对的是( )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英国取得协定关税权
C.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9.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衰败了。”材料实质上反映(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1.浙江某地方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说明( )
A.七里村在清道光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
B.丝织业伴随着棉纺织业的衰败而兴起
C.五口通商在客观上刺激了湖丝的对外贸易
D.广州口岸从此以后不再经营湖丝贸易
1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3.英国人利洛在《缔约日记》中记载了中英南京谈判时的情况:“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让我们赶紧离开。”材料表明清政府( )
A.政治腐败,放任主权丧失
B.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
C.实力不足,导致谈判被动
14.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据此判断英国在中国取得了何种特权( )
A.关税协商,开放通商口岸 B.参与制定中国法律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战争的性质
D.都忽略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16.(2016·娄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
17.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英国在中国获取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依据《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哪些?请写出其中一条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列强入室,赤县刀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山河祭》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 “列强”指的是哪个国家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你认为材料二所述情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谈谈你读上述材料后的感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可以看出清朝吸食鸦片现象普遍,故本题选A,BCD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林则徐所说的“流毒于天下”指的是鸦片,他上述道光皇帝说明鸦片作为毒品的危害性很大,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鸦片泛滥成灾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鸦片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而鸦片贸易纠纷则成了鸦片战争的借口。所以这场战争不是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B项符合题意;
选项ACD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广州对外贸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导致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故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漫画中的“英国、香港岛、中国”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英国政府为保护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漫画中的“英国、香港岛、中国”为线索,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 D 项正确;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故 B 项错误;
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故 C 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以及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这一言论的出现针对的是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可知,由于洋布的输入,使得中国传统的土布受到严重打击,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故B项正确;
AC两项是表面象,不是实质,排除;
D项中的完全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知,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种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A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可知,这说明鸦片战争前湖丝因海禁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鸦片战争后因五口通商改由上海出口。七里村在清道光帝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说法错误,且题干也未明示,选项A排除;
丝织业的兴起与棉纺织业的衰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选项B排除;
选项C是对湖丝改由上海出口后“出口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的概括,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D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先进的工业强国。“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反映了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对英国这个西方先进国家的挑战毫无认识。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鸦片战争,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A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和英国对待条约的态度没有看出中国政治腐败,排除;
B .材料中反映的是中英之间最后在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人重视条约的字句语法,是因为它涉及到政治权力的讨价还价,而中国政府当时对政治权カ不敏感,明显反映的是近代外交意识淡薄,正确;
C .材料看不出实力不足导致被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英国与1843年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内容包括《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由题干描述“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可知,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重点识记《南京条约》的附件。
15.【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排除;
B .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排除;
C .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排除;
D .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原因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不符合题意;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不符合题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7.【答案】(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3)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写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由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这不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弱。
(3)根据材料三的“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 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可知,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割占香港鸟,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故答案为:
(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3)特权:割占香港鸟,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影响: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的相关史实。
18.【答案】(1)鸦片战争。英国。
(2)《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落后就要挨打;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可知,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鸦片战争。“列强”指的是英国。
(2)根据《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可以说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源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英国。
(2) 《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掌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xj】
一、选择题
1.(2017·潍坊)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可以看出清朝吸食鸦片现象普遍,故本题选A,BCD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2.林则徐在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yìyì)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
A.鸦片泛滥成灾 B.西方传教士活动猖獗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答案】A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林则徐所说的“流毒于天下”指的是鸦片,他上述道光皇帝说明鸦片作为毒品的危害性很大,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鸦片泛滥成灾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鸦片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想和中国公开交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香港 D.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迫切要求开拓国外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而鸦片贸易纠纷则成了鸦片战争的借口。所以这场战争不是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B项符合题意;
选项ACD三项均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4.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限制对英国的贸易 B.《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广州对外贸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导致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故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右面这幅漫画反映的不平等条约( )
A.是在上海签订的 B.发生在虎门销烟期间
C.规定清政府赔款2 100万两白银 D.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漫画中的“英国、香港岛、中国”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英国政府为保护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漫画中的“英国、香港岛、中国”为线索,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 D 项正确;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故 B 项错误;
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故 C 项错误;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明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但是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视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规模大、时间长 B.中西方之间开始进行文化交流
C.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生产方式 D.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具有诱发作用的鸦片战争往往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被确定为中国进入近代的起点,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以及影响。
8.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这一言论的出现针对的是( )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英国取得协定关税权
C.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这一言论的出现针对的是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9.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衰败了。”材料实质上反映(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可知,由于洋布的输入,使得中国传统的土布受到严重打击,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故B项正确;
AC两项是表面象,不是实质,排除;
D项中的完全绝对化,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知,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种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A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11.浙江某地方志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说明( )
A.七里村在清道光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
B.丝织业伴随着棉纺织业的衰败而兴起
C.五口通商在客观上刺激了湖丝的对外贸易
D.广州口岸从此以后不再经营湖丝贸易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据“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可知,这说明鸦片战争前湖丝因海禁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鸦片战争后因五口通商改由上海出口。七里村在清道光帝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说法错误,且题干也未明示,选项A排除;
丝织业的兴起与棉纺织业的衰败在材料中没有涉及,选项B排除;
选项C是对湖丝改由上海出口后“出口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的概括,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D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鸦片战争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12.“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先进的工业强国。“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反映了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对英国这个西方先进国家的挑战毫无认识。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鸦片战争,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3.英国人利洛在《缔约日记》中记载了中英南京谈判时的情况:“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而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让我们赶紧离开。”材料表明清政府( )
A.政治腐败,放任主权丧失
B.缺乏近代国家的外交意识
C.实力不足,导致谈判被动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A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和英国对待条约的态度没有看出中国政治腐败,排除;
B .材料中反映的是中英之间最后在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英国人重视条约的字句语法,是因为它涉及到政治权力的讨价还价,而中国政府当时对政治权カ不敏感,明显反映的是近代外交意识淡薄,正确;
C .材料看不出实力不足导致被动,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据此判断英国在中国取得了何种特权( )
A.关税协商,开放通商口岸 B.参与制定中国法律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英国与1843年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内容包括《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由题干描述“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可知,英国在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权,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重点识记《南京条约》的附件。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中指出:“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中国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了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战争的性质
D.都忽略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A .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排除;
B .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排除;
C .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排除;
D . 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2016·娄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原因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不符合题意;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不符合题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二、非选择题
17.鸦片战争中国惨败,英国在中国获取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材料三:依据《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哪些?请写出其中一条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3)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于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写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英国统治者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这种看法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由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这不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综合国力弱。
(3)根据材料三的“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 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可知,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有:割占香港鸟,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故答案为:
(1)不正确。中英之间的贸易争端只是表面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2)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
(3)特权:割占香港鸟,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影响: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的相关史实。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列强入室,赤县刀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山河祭》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次战争 “列强”指的是哪个国家
(2)请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割我宝地,掠我财富”。你认为材料二所述情景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谈谈你读上述材料后的感受。
【答案】(1)鸦片战争。英国。
(2)《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落后就要挨打;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被粉碎。”可知,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鸦片战争。“列强”指的是英国。
(2)根据《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等,可以说明“割我宝地,掠我财富”。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源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英国。
(2) 《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根源: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3)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相关知识。掌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