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单元复习小结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单元复习小结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9 14:00:40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小结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   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是   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   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   现象,但   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   有关,   越高,扩散得越快。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   ,B.分子都在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   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答案】构成物质;空隙;不断运动;扩散;扩散;气体;温度;温度;空隙;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定义解答;
(2)根据扩散快慢的影响因素解答;
(3)根据扩散现象的意义解答;
(4)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解答。
【解答】(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但气体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3)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2.分子的四大特性:①   ;②   ;③   ;④   。
【答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和分子运动论的内容解答。
【解答】分子的四大特性: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③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二、质量的测量
3.质量表示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和   的变化而改变。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   mg。
【答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位置;形状;温度;状态;1×106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2)根据质量的单位解答。
【解答】(1)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1×106mg。
4.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移到   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   ,使指针对准   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   。
(2)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   ,用   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   ,加减砝码并移动   ,直到天平   。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   加上   。
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答案】(1)水平面;横梁标尺;“0”刻度线;平衡螺母;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相同
(2)左盘;镊子;右盘;游码;恢复平衡
(3)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相同。
(2)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
(4)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三、物质的密度
5.   的某种物质的   ,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与物质的   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答案】单位体积;质量;特性;形状、体积、质量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的定义解答;
(2)根据密度的特点解答。
【解答】(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6.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 其两个变形公式:m=   ,V=   。公式要点:ρ=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   也增大,ρ不变,即   不变。 密度单位是kg/m3,1 g/cm3=   kg/m3,0.9 g/cm3=    kg/m3。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kg/m3,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   。
【答案】ρ= ;ρV;;m;;1×103;0.9×103;1.0×103;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 kg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的公式解答;
(2)根据对密度特点的认识解答;
(3)根据密度的单位解答;
(4)根据密度的意义解答。
【解答】(1)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 其两个变形公式:m=ρV,V= 。
(2)公式要点: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m也增大,不变,即ρ不变。
(3)密度单位是kg/m3,1 g/cm3=1×103kg/m3,0.9 g/cm3=0.9×103kg/m3 kg/m3。
(4)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1.0×103 kg/m3,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 kg。
7.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求物质的质量:m=   。
(2)求物质的体积:V=   。
(3)鉴别物质:根据ρ=   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答案】(1)ρV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和它的推导式解答。
【解答】(1)求物质的质量:m=ρV。
(2)求物质的体积:V= 。
(3)鉴别物质:根据ρ= 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8.密度的测量
(1)固体(石块)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   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ρ=   。
(2)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   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   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ρ=   。
【答案】(1)石块;石块和水;
(2)烧杯和盐水;烧杯和剩余盐水;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解答。
【解答】(1)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2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
(2)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
四、物质的比热
9.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   ,用符号   表示。热量的单位为   ,简称   ,符号为   。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   而命名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   。c水=   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   J。
【答案】热量;Q;焦耳;焦;J;焦耳;热量;4.2×103;4.2×103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热量的定义和单位解答。
(2)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意义解答。
【解答】(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而命名的。
(2)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水=4.2×103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0.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   、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   的改变无关。
(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   ,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   、    这几个因素有关。
【答案】(1)质量;温度
(2)不同;不同
(3)温度升高的多少;质量的大小;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种类)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
(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升高的多少、质量的大小、 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种类)这几个因素有关。
五、熔化与凝固
11.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   热。
【答案】固态;液态;吸;液态;固态;放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熔化的定义解答;
(2)根据凝固的定义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1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   热但温度   ,在凝固时   热但温度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   ),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
【答案】吸;保持不变;放;保持不变;熔点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解答;
(2)根据晶体凝固的特点解答;
(3)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解答。
【解答】(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
13.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 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   ; (2)物质在不断   。
【答案】相同;凝固点;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熔点和凝固点的关系解答;
(2)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解答。
【解答】(1)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凝固点; (2)物质在不断放热。
14.
(1)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   ,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   ,在熔化时温度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   ;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   ,再   ,最后   。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   。(如图乙所示)
【答案】(1)不断上升;熔化;保持不变;水平的直线;又开始上升
(2)变软;变稀;变成液体;不断上升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分析海波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解答。
(2)根据图乙分析松香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解答。
【解答】(1)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水平的直线;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又开始上升,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如图乙所示)
六、汽化与液化汽化(蒸发和沸腾)
15.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叫作汽化,   和   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答案】液态;气态;蒸发;沸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的定义和分类解答。
【解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6.蒸发
(1)定义:只在   并且在   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   ,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   ,所以液体蒸发有   作用。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   。
②液体的   。
③液体   。
【答案】(1)液体表面;任何温度;吸热;下降;制冷
(2)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蒸发的定义和作用解答。
(2)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答】(1)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吸热,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17.沸腾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   和   同时进行的   现象叫作沸腾。
液体   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   。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   。
②   。
【答案】(1)表面;内部;剧烈的汽化;沸腾;不同
(2)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沸腾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2)根据液体沸腾的条件解答。
【解答】(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液体剧烈的汽化现象叫作沸腾。
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七、液化
18.液化定义: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   热量。
液化方法:(1)   。 (2)   。
【答案】气态;液态;放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液化的定义解答;
(2)根据液化的方法解答。
【解答】(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八、升华与凝华
19.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九、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0.物理变化:没有   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   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   。
化学性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生成新的物质;新的物质;生成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区别解答;
(2)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解答。
【解答】(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十、中考展示
21.(2018·绍兴)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体都由分子、原子组成,而一切物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0度的情况下也会做热运动,内能就以热运动为基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解答】A、塑料难以拉断,说明构成塑料的分子之间有引力的作用导致;故A正确;
B、 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运动的;故B错误;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人离洋葱比较远,但依然被刺激到,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错误;
D、 被压缩过程中,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2.(2019·嘉兴)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一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千克
B.实验室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水的密度会随着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弹簧测力计是测力的工具;
(3)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因此质量会增加;
(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质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A.如果水的密度是1g/cm3,那么1m3的水质量是1kg;但是水的密度会发生变化,因此1m3的水质量也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而不是质量,故B错误;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增大,故C错误;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3.(2018·宁波)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效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C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导热性反映了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导热性好的物体在接受热量后温度升高且能将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物体。据此解释题中现象。
【解答】根据专家的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可知,在太阳的照射下,条形砖由于导热性好,所以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再将热量传递给上方的雪,所以雪熔化的快。而中间方形砖由于导性性差太阳照射下热量吸收少所以雪熔化速度慢。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4.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答案】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解答】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增加了眼晴中泪液变成气态,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泪液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
25.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
【答案】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瓶内上方的气体中,气体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二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
【解答】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6.(2019·杭州)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答案】晶体;80;吸热;大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它的熔点;
(3)由于实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因此时间相同就意味着吸收的热量相同;AB段是固态,CD段是液态,比较10min内升高温度的多少;根据公式 可知,△t越小,比热容越大。
【解答】 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它有熔点,因此它是晶体,而它的熔点是80℃;在熔化过程中,它需要不断的吸热;
AB段该物质是固态,10min内从50℃升高到80℃,那么升高的温度△t=30℃;CD段该物质是液态,10min内温度从80℃升高到100℃,那么升高的温度△t'=20℃;因为△t>△t',所以c固<c液。
27.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答案】(1)物体恰好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滴管加水)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石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解答】(1)量筒内最低液面能够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时的水量。
(3)A、小石块的体积为15cm3=15mL,5mL+15mL=20mL<100mL,A符合题意;
B、50mL+15mL=65mL<100mL,B符合题意;
C、80mL+15mL=95mL<100mL,C符合题意;
D、95mL+15mL=110mL>100mL,D不符合题意。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复习小结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   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是   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   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   现象,但   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   有关,   越高,扩散得越快。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   ,B.分子都在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   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2.分子的四大特性:①   ;②   ;③   ;④   。
二、质量的测量
3.质量表示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   、   和   的变化而改变。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   mg。
4.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   上,将游码移到   左端的   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   ,使指针对准   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   。
(2)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   ,用   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   ,加减砝码并移动   ,直到天平   。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   加上   。
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三、物质的密度
5.   的某种物质的   ,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与物质的   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6.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 其两个变形公式:m=   ,V=   。公式要点:ρ=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   也增大,ρ不变,即   不变。 密度单位是kg/m3,1 g/cm3=   kg/m3,0.9 g/cm3=    kg/m3。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kg/m3,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   。
7.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求物质的质量:m=   。
(2)求物质的体积:V=   。
(3)鉴别物质:根据ρ=   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8.密度的测量
(1)固体(石块)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   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   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ρ=   。
(2)液体(盐水)密度的测量
a.用天平测出   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   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ρ=   。
四、物质的比热
9.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   ,用符号   表示。热量的单位为   ,简称   ,符号为   。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   而命名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   。c水=   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   J。
10.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   、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   的改变无关。
(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   ,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   、    这几个因素有关。
五、熔化与凝固
11.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   热。
1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   热但温度   ,在凝固时   热但温度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   ),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
13.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 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   ; (2)物质在不断   。
14.
(1)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   ,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   ,在熔化时温度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   ;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   ,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   ,再   ,最后   。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   。(如图乙所示)
六、汽化与液化汽化(蒸发和沸腾)
15.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叫作汽化,   和   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6.蒸发
(1)定义:只在   并且在   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   ,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   ,所以液体蒸发有   作用。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   。
②液体的   。
③液体   。
17.沸腾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   和   同时进行的   现象叫作沸腾。
液体   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   。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   。
②   。
七、液化
18.液化定义: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   热量。
液化方法:(1)   。 (2)   。
八、升华与凝华
19.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九、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0.物理变化:没有   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   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   。
化学性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   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十、中考展示
21.(2018·绍兴)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塑料带很难被拉断 分子之间有引力
B 水结冰后不再流动 分子停止了运动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水很难被压缩 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22.(2019·嘉兴)从2019年5月20日起,用普朗克常数定义质量的单位一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国际千克原器(如图)。下列有关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积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千克
B.实验室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减小,故不宜作为标准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3.(2018·宁波)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效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24.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25.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
26.(2019·杭州)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可以判断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熔化过程中   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这种物质液体的比热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体的比热

27.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   时的水量。
(2)现有一块小石块(体积为15 cm3)、两个100 mL的量筒、滴管、烧杯、细线、水等。请选用上述材料,设计用排水法粗略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3)(多选)利用100 mL的量筒,用排水法能测出上题中小石块体积的“适量的水”可能有 (  )
A.5 mL B.50 mL C.80 mL D.95 mL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构成物质;空隙;不断运动;扩散;扩散;气体;温度;温度;空隙;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气体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的定义解答;
(2)根据扩散快慢的影响因素解答;
(3)根据扩散现象的意义解答;
(4)根据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解答。
【解答】(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但气体扩散得最快。分子扩散的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3)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2.【答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和分子运动论的内容解答。
【解答】分子的四大特性: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③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答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位置;形状;温度;状态;1×106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2)根据质量的单位解答。
【解答】(1)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即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2)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1 kg=1000 g=1×106mg。
4.【答案】(1)水平面;横梁标尺;“0”刻度线;平衡螺母;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相同
(2)左盘;镊子;右盘;游码;恢复平衡
(3)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1)调平。先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或使指针左右晃动的幅度相同。
(2)称量。把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在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的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
(4)复原。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游码回归原位。
5.【答案】单位体积;质量;特性;形状、体积、质量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的定义解答;
(2)根据密度的特点解答。
【解答】(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与物质的状态和种类有关;即在同一物态下,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6.【答案】ρ= ;ρV;;m;;1×103;0.9×103;1.0×103;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 kg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密度的公式解答;
(2)根据对密度特点的认识解答;
(3)根据密度的单位解答;
(4)根据密度的意义解答。
【解答】(1)密度的定义公式是 。 其两个变形公式:m=ρV,V= 。
(2)公式要点:中 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V增大,m也增大,不变,即ρ不变。
(3)密度单位是kg/m3,1 g/cm3=1×103kg/m3,0.9 g/cm3=0.9×103kg/m3 kg/m3。
(4)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 1.0×103 kg/m3,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 kg。
7.【答案】(1)ρV
(2)
(3)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和它的推导式解答。
【解答】(1)求物质的质量:m=ρV。
(2)求物质的体积:V= 。
(3)鉴别物质:根据ρ= 计算结果,查密度表。
8.【答案】(1)石块;石块和水;
(2)烧杯和盐水;烧杯和剩余盐水;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解答。
【解答】(1)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2的总体积V2;
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
e.利用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
(2)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
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
9.【答案】热量;Q;焦耳;焦;J;焦耳;热量;4.2×103;4.2×103
【知识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热量的定义和单位解答。
(2)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意义解答。
【解答】(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而命名的。
(2)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水=4.2×103J/(kg·℃),则1 kg水温度降低1 ℃,所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0.【答案】(1)质量;温度
(2)不同;不同
(3)温度升高的多少;质量的大小;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种类)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容与其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及温度的改变无关。
(2)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比热容不同,如冰、水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而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升高的多少、质量的大小、 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种类)这几个因素有关。
11.【答案】固态;液态;吸;液态;固态;放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熔化的定义解答;
(2)根据凝固的定义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熔化过程中要吸热。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12.【答案】吸;保持不变;放;保持不变;熔点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1)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解答;
(2)根据晶体凝固的特点解答;
(3)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解答。
【解答】(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在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例如:金属、明矾、水晶、海波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故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例如:玻璃、蜂蜡、橡胶、沥青等。
13.【答案】相同;凝固点;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根据熔点和凝固点的关系解答;
(2)根据晶体凝固的条件解答。
【解答】(1)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凝固的条件:(1)物质的温度降到凝固点; (2)物质在不断放热。
14.【答案】(1)不断上升;熔化;保持不变;水平的直线;又开始上升
(2)变软;变稀;变成液体;不断上升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分析海波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解答。
(2)根据图乙分析松香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温度变化特点解答。
【解答】(1)观察海波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像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段水平的直线;继续加热当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又开始上升,表现在图像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如图甲所示)
(2)观察松香的熔化图像: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如图乙所示)
15.【答案】液态;气态;蒸发;沸腾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汽化的定义和分类解答。
【解答】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16.【答案】(1)液体表面;任何温度;吸热;下降;制冷
(2)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蒸发的定义和作用解答。
(2)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分析解答。
【解答】(1)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液体蒸发时,它会从周围吸热,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
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17.【答案】(1)表面;内部;剧烈的汽化;沸腾;不同
(2)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沸腾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2)根据液体沸腾的条件解答。
【解答】(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液体剧烈的汽化现象叫作沸腾。
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8.【答案】气态;液态;放出;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1)根据液化的定义解答;
(2)根据液化的方法解答。
【解答】(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放出热量。
(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19.【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20.【答案】生成新的物质;新的物质;生成了新的物质;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区别解答;
(2)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解答。
【解答】(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的物质。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2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体都由分子、原子组成,而一切物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0度的情况下也会做热运动,内能就以热运动为基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解答】A、塑料难以拉断,说明构成塑料的分子之间有引力的作用导致;故A正确;
B、 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运动的;故B错误;
C、 切洋葱时眼睛被熏得直流泪,人离洋葱比较远,但依然被刺激到,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故C错误;
D、 被压缩过程中,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斥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2.【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水的密度会随着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2)弹簧测力计是测力的工具;
(3)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反应生成铁锈,因此质量会增加;
(4)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质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A.如果水的密度是1g/cm3,那么1m3的水质量是1kg;但是水的密度会发生变化,因此1m3的水质量也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而不是质量,故B错误;
C.千克原器因生锈而质量增大,故C错误;
D.物体的质量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3.【答案】C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导热性反映了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导热性好的物体在接受热量后温度升高且能将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物体。据此解释题中现象。
【解答】根据专家的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可知,在太阳的照射下,条形砖由于导热性好,所以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再将热量传递给上方的雪,所以雪熔化的快。而中间方形砖由于导性性差太阳照射下热量吸收少所以雪熔化速度慢。所以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4.【答案】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解答】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增加了眼晴中泪液变成气态,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增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泪液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过程。
25.【答案】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瓶内上方的气体中,气体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二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
【解答】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6.【答案】晶体;80;吸热;大于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1)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2)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它的熔点;
(3)由于实验时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因此时间相同就意味着吸收的热量相同;AB段是固态,CD段是液态,比较10min内升高温度的多少;根据公式 可知,△t越小,比热容越大。
【解答】 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它有熔点,因此它是晶体,而它的熔点是80℃;在熔化过程中,它需要不断的吸热;
AB段该物质是固态,10min内从50℃升高到80℃,那么升高的温度△t=30℃;CD段该物质是液态,10min内温度从80℃升高到100℃,那么升高的温度△t'=20℃;因为△t>△t',所以c固<c液。
27.【答案】(1)物体恰好浸没或刚好漂浮
(2)方法一: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1底部,在量筒2内倒入一部分水读出水的体积V0,把量筒2内的水缓缓倒入量筒1内,当水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停止滴水,读出量筒2内剩余水的体积V1,此时量筒1内的水量V2即为最少水量,求出最少水量V2=V0-V1。(水面接近恰好浸没小石块时用滴管加水)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放入量筒底部,然后将水慢慢倒入量筒中,当量筒中水面恰好浸没小石块时,取出小石块,此时量筒里水的体积,就是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最少水量。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石块形状不规则,不能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宽度和高度,再计算体积,所以借助量筒和水,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石块必须全部浸没在水中,同时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
【解答】(1)量筒内最低液面能够满足恰好全部浸没时的水量。
(3)A、小石块的体积为15cm3=15mL,5mL+15mL=20mL<100mL,A符合题意;
B、50mL+15mL=65mL<100mL,B符合题意;
C、80mL+15mL=95mL<100mL,C符合题意;
D、95mL+15mL=110mL>100mL,D不符合题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