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9 14:00:4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  )
A.是否发光、发热 B.是否有沉淀生成
C.是否有气体生成 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如图所示,绚烂多姿的“冰晕”装点着美丽的天空,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冰晕”和“冰晶”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3.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条卷缩变短 D.生成白色粉末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4.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生锈 B.能导电
C.能与稀硫酸反应 D.能在氧气中燃烧
5.2018年4月,中国制造并批量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厚度仅有0.12 mm,堪比A4纸的厚度,轿车撞不碎,不怕风吹雨淋,稳定性好。下列性质不属于玻璃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透光性强 B.稳定性好 C.强度很大 D.机械性能好
6.(2019·温州)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可能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也会发生化学变化
D.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燃烧 产物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
10.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 含碘量 保质期 贮藏指南 使用方法
氯化钠、碘酸钾 20~40 mg/kg 18个月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   ,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以推测加碘食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11.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判断。
【解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发生凝华现象;“冰晕”是光线发生折射现象形成,二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镁条燃烧时,发出的白光、放出热量和卷缩变短,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即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镁条燃烧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易生锈、能与稀硫酸反应和能在氧气中燃烧,这些都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C、D不合题意;
能导电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透光性强、强度大和机械性能好,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A、C、D不合题意;
稳定性好,是必须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解答】“银白色”、“密度大”和“导电性”都是银的物理性质,而“能被氧化”是指银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银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爆竹爆炸时,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为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白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有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发生物理变化时,肯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本题实则考查了物质变化的判断问题,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化学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的含义是燃料燃烧变为燃烧产物,经过太阳能或生物能又变为燃料。(1)燃料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燃烧产物在太阳能或生物能的作用下重新变为燃料,燃料与燃烧产物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1)、(2)均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0.【答案】(1)白色固体;物理
(2)易;化学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1)根据生活经验,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白色固体,这是它的物理性质。
(2)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以推测,加碘食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11.【答案】①;④;②;⑤;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 属于用途的是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  )
A.是否发光、发热 B.是否有沉淀生成
C.是否有气体生成 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判断。
【解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如图所示,绚烂多姿的“冰晕”装点着美丽的天空,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冰晕”和“冰晶”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化是(  )
A.均为物理变化
B.均为化学变化
C.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D.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发生凝华现象;“冰晕”是光线发生折射现象形成,二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条卷缩变短 D.生成白色粉末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镁条燃烧时,发出的白光、放出热量和卷缩变短,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即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镁条燃烧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4.下列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易生锈 B.能导电
C.能与稀硫酸反应 D.能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易生锈、能与稀硫酸反应和能在氧气中燃烧,这些都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C、D不合题意;
能导电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5.2018年4月,中国制造并批量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厚度仅有0.12 mm,堪比A4纸的厚度,轿车撞不碎,不怕风吹雨淋,稳定性好。下列性质不属于玻璃的物理性质的是(  )
A. 透光性强 B.稳定性好 C.强度很大 D.机械性能好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透光性强、强度大和机械性能好,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A、C、D不合题意;
稳定性好,是必须通过发生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6.(2019·温州)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解答】“银白色”、“密度大”和“导电性”都是银的物理性质,而“能被氧化”是指银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银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爆竹爆炸时,火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为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白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有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8.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不可能发生物理变化
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也会发生化学变化
D.物质发生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分析判断。
【解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发生物理变化时,肯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燃烧 产物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
A.(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均为物理变化
C.(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均为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本题实则考查了物质变化的判断问题,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化学变废为宝,资源循环”的含义是燃料燃烧变为燃烧产物,经过太阳能或生物能又变为燃料。(1)燃料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燃烧产物在太阳能或生物能的作用下重新变为燃料,燃料与燃烧产物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1)、(2)均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10.下表是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的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配料 含碘量 保质期 贮藏指南 使用方法
氯化钠、碘酸钾 20~40 mg/kg 18个月 避热、避光密封 勿长时间炖炒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   ,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以推测加碘食盐在受热时   (填“易”或“不易”)分解,这是它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答案】(1)白色固体;物理
(2)易;化学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1)根据生活经验,加碘食盐通常的颜色和状态为白色固体,这是它的物理性质。
(2)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以推测,加碘食盐在受热时易分解,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11.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①;④;②;⑤;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 属于用途的是③。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