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过关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过关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6 16:00:4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羌族 B.匈奴贵族
C.氐族 D.女真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此后,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由游牧状态逐渐转型农耕定居生活,这反映了鲜卑贵族生产方式的封建化,因此A正确;
BD错误,不是实质;
C错误,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进行的封建化改革。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和婚姻都要考察世族谱系,这有利于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因此B正确;
ACD错误,不是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大族垄断仕途,保证了世族的特权地位。
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B.大运河的开通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因此材料中南朝时期农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改进,D正确;
A错误,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主要涉及北方,与材料中南方农业的进步无关;
B错误,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C项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现象,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倡导移风易俗,穿汉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与材料相符合,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中变革服饰制度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云和技术领先世界;
B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水运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并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有利于促进南北交流,巩固统一局面。
7.据《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记载(  )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地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为政要类文献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贞观时期,社会治安较好,粮食丰收,这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正确;
A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农业丰收,但是不能反映出百姓生活富足;
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一则史料的记载,不一定客观真实;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前期鼎盛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盛世局面。
8.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
·削弱了中央集权
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C正确;
A错误,宣武门事变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更加膨胀;
D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9.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北方人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等信息可知: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南方经济地位提高,C正确;
A错误,北方主要问题是藩镇割据,不是战乱;
B错误,材料无关 北民南迁;
D错误,材料无关赋税制度的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藩镇割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
10.有学者研究指出,汉朝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朝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朝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分析可知:骆驼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唐朝出土大量骆驼,反映了丝路贸易的繁荣,B正确;
A错误,说法错误,“寥寥无几”说明骆驼已经进入中原地区;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中的骆驼文物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唐三彩;
D错误,材料无关汉唐经济格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1.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行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察举征辟往往被世家豪族所掌控,因此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利于将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因此B正确;
A错误,错误,材料不涉及九品中正制对官员品行的考察;
C错误,九品中正制后期也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并未彻底解决察举制的弊端;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2.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宗亲显贵也不能例外,这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因此D正确;
A错误,唐朝科举制注重考查诗赋;
B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并不是阻断了贵族入仕;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宗室特权被剥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有利于社会公平。
13.(2018高二下·安阳开学考)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上”指的是大臣参与讨论,“皇帝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是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A内外朝制没有涉及到集体讨论和决议,故排除A;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下,内阁大臣是没有参与决策权的,即使暂时有权倾一时的时候,也是仰仗皇帝的权威,故排除;
D清朝的军机处没有任何实权,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生的运行体现了一定的民主,三生之间及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难度中等。
14.“(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据此可知,唐朝前期的“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事堂起初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场所,后来正式统辖六部,说明其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D正确,A错误;
B错误,材料无关三省体制完备,强调的是政事堂职能的转变;
C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
15.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分析可知:两税法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D正确;
AB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流的局面开始出现 D.玄学的形成完全脱离了儒学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A正确;
B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玄学并未完全脱离儒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7.“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道家重要戒律类经典融入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这反映了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道教对先秦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错误,材料体现了道教吸收儒学思想,不涉及佛教,而且不能说明其形成完备体系;
C错误,材料无关儒学受到冲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反映了道教吸收了儒学的伦理道德。
1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是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因此诗风 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正确;
B错误,唐朝由盛转衰促进了诗风的变化;
C错误,唐诗来源于现实,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但是不是“全景再现”;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诗风的变化,不是唐诗衰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诗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9.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信息可知:材料刻家属于私家印刷业,反映了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B正确,D错误;
A错误,“成为主导”从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宋朝出现活字印刷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反映了私营印刷业的发展。
20.754年,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受到日本的欢迎,这说明佛教推动了中日的友好交往,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交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的正式外交关系;
C错误,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552年,即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
题干中“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日本宗教界很受重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1)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出现该盛世景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答案】(1)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1)根据“唐”“《贞观政要》”等信息判断,材料中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
原因:根据材料可从政治上: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经济上: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文化上:完善科举;边疆上: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角度进行举例说明。
故答案为:(1)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前期鼎盛局面及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材料四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 “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 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4)材料四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
【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叛乱被平定。影响: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实现: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4)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根据“ 安史叛军”及所学知识可知:叛乱指的是安史之乱。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是朝廷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臣”指的是节度使。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特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权力较大,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能力,而且藩镇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根据“黄巢”及所学知识可知: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故答案为:(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叛乱被平定。影响: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实现: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4)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如不服徭役,丁男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获得免役的权利。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唐代赋税制度变迁》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役仍复纷然。……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原因:封建专制下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及“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分析可知:两税法在税收标准和税收种类方面进行了调整,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
作用:根据“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资产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税征钱,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根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杂役仍复纷然”等信息可知:赋税制度改革过程中往往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阶级立场、决策方式、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原因:封建专制下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A.羌族 B.匈奴贵族
C.氐族 D.女真族
2.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B.大运河的开通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7.据《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记载(  )
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
B.客观地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
C.为政要类文献的记载提供了范例
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8.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  )
·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
·削弱了中央集权
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9.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 B.北方人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10.有学者研究指出,汉朝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朝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朝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11.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行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12.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3.(2018高二下·安阳开学考)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14.“(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据此可知,唐朝前期的“政事堂”(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5.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  )
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
C.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流的局面开始出现 D.玄学的形成完全脱离了儒学
17.“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
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
1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是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9.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  )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的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
20.754年,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1)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出现该盛世景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材料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材料四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 “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 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 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和影响。
(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4)材料四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每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如不服徭役,丁男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获得免役的权利。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唐代赋税制度变迁》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役仍复纷然。……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少数民族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此后,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B正确;
AC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由游牧状态逐渐转型农耕定居生活,这反映了鲜卑贵族生产方式的封建化,因此A正确;
BD错误,不是实质;
C错误,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进行的封建化改革。
3.【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和婚姻都要考察世族谱系,这有利于维护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因此B正确;
ACD错误,不是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大族垄断仕途,保证了世族的特权地位。
4.【答案】D
【知识点】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因此材料中南朝时期农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改进,D正确;
A错误,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主要涉及北方,与材料中南方农业的进步无关;
B错误,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C项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现象,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倡导移风易俗,穿汉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与材料相符合,因此C正确;
ABD与材料中变革服饰制度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6.【答案】D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云和技术领先世界;
B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水运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并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沟通南北,有利于促进南北交流,巩固统一局面。
7.【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贞观时期,社会治安较好,粮食丰收,这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正确;
A错误,材料中可以看出农业丰收,但是不能反映出百姓生活富足;
B错误,材料只反映了一则史料的记载,不一定客观真实;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前期鼎盛的局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盛世局面。
8.【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朝”“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C正确;
A错误,宣武门事变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 ,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更加膨胀;
D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9.【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等信息可知: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南方经济地位提高,C正确;
A错误,北方主要问题是藩镇割据,不是战乱;
B错误,材料无关 北民南迁;
D错误,材料无关赋税制度的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藩镇割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
10.【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分析可知:骆驼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工具,唐朝出土大量骆驼,反映了丝路贸易的繁荣,B正确;
A错误,说法错误,“寥寥无几”说明骆驼已经进入中原地区;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中的骆驼文物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唐三彩;
D错误,材料无关汉唐经济格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11.【答案】B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察举征辟往往被世家豪族所掌控,因此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中正官由中央委任,这有利于将选官任官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因此B正确;
A错误,错误,材料不涉及九品中正制对官员品行的考察;
C错误,九品中正制后期也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并未彻底解决察举制的弊端;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九品中正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2.【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宗亲显贵也不能例外,这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因此D正确;
A错误,唐朝科举制注重考查诗赋;
B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并不是阻断了贵族入仕;
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并不能说明宗室特权被剥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有利于社会公平。
13.【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上”指的是大臣参与讨论,“皇帝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是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A内外朝制没有涉及到集体讨论和决议,故排除A;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下,内阁大臣是没有参与决策权的,即使暂时有权倾一时的时候,也是仰仗皇帝的权威,故排除;
D清朝的军机处没有任何实权,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生的运行体现了一定的民主,三生之间及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难度中等。
14.【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事堂起初是三省长官议事的场所,后来正式统辖六部,说明其发展为中央决策机构,D正确,A错误;
B错误,材料无关三省体制完备,强调的是政事堂职能的转变;
C错误,说法与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
15.【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分析可知:两税法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D正确;
AB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
16.【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A正确;
B错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流的现象,与材料不相符;
D错误,玄学并未完全脱离儒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7.【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道家重要戒律类经典融入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这反映了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D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道教对先秦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B错误,材料体现了道教吸收儒学思想,不涉及佛教,而且不能说明其形成完备体系;
C错误,材料无关儒学受到冲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反映了道教吸收了儒学的伦理道德。
18.【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因此诗风 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A正确;
B错误,唐朝由盛转衰促进了诗风的变化;
C错误,唐诗来源于现实,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但是不是“全景再现”;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诗风的变化,不是唐诗衰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诗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9.【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信息可知:材料刻家属于私家印刷业,反映了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B正确,D错误;
A错误,“成为主导”从材料中无从体现,而且宋朝出现活字印刷术,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政府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反映了私营印刷业的发展。
20.【答案】B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受到日本的欢迎,这说明佛教推动了中日的友好交往,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的交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与国的正式外交关系;
C错误,佛教应该是从朝鲜半岛百济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大约在公元552年,即南北朝时期,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排除C项;
题干中“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说明鉴真在日本宗教界很受重视,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唐朝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往来。
21.【答案】(1)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1)根据“唐”“《贞观政要》”等信息判断,材料中盛世被称为贞观之治。
原因:根据材料可从政治上: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经济上: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文化上:完善科举;边疆上: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及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角度进行举例说明。
故答案为:(1)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原因: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以农为本,戒奢从简;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举例: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前期鼎盛局面及对外交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2.【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叛乱被平定。影响: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实现: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4)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1)根据“ 安史叛军”及所学知识可知:叛乱指的是安史之乱。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是朝廷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藩臣”指的是节度使。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特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权力较大,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能力,而且藩镇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根据“黄巢”及所学知识可知: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故答案为:(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叛乱被平定。影响: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政府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实现: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4)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及五代十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23.【答案】(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原因:封建专制下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及“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分析可知:两税法在税收标准和税收种类方面进行了调整,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
作用:根据“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资产作为征税标准,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税征钱,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根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杂役仍复纷然”等信息可知:赋税制度改革过程中往往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阶级立场、决策方式、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故答案为:(1)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弊端:征税越来越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原因:封建专制下阶级压迫严重;决策随意,缺乏民主监督;统治后期吏治腐败,搜刮百姓;土地兼并严重,影响政府收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