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在古代,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粟、小麦 B.水稻、栗 C.栗、小麦 D.水稻、粟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我国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等。据此判断,我国的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很早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磨制石器的发展 D.商业的出现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
B: 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C项不符合题意;
D: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商业的出现。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某遗址“距今约7 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本题以某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人工大量栽培水稻的遗迹”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某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人工大量栽培水稻的遗迹”。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D项符合题意;
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B错误;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炽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河姆渡人的做法是(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C.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D.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燠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当时该地区居民建造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A正确;
B:根据所学,修建木结构水井与适应“地势低洼,潮湿燠热”环境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根据所学,七八千前的浙江地区的居民住干栏式建筑,不是洞穴,C错误;
D:根据所学,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与适应“地势低洼,潮湿燠热”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假如你去体验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体验到的是( )
A.穿着缝制的衣服在野外用陶埙吹奏不同的音符
B.吃上用陶器盛着的煮熟的鱼肉
C.欣赏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D.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A不符合题意;
B: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B项不符合题意;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C项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选项ABD是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选项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们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作彩陶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了解古代先民制作的彩陶,最佳的去处是半坡遗址。A、B、C不符合题意;
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所以“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A项符合题意;
B、C、D项不能直接佐证;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学生需准确识记历史相关知识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知识加以运用;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气候寒冷干燥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开始出现国家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不能反映出A、B、C项,ABC不符合题意;
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种植水稻,会饲养猪、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等,这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 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更清晰地了解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B.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C.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
D.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因此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A表述不正确。
“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BC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表述为切入点,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如果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需要把猪脚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斧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打制石器和木棒它们不如磨制石器锋利,A项错误;
B: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磨制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木棒它们不如磨制石器锋利,半坡人时期铁器还没有出现。B选项正确;
C:青铜器当时没出现,青铜器出现在商朝;C项错误;
D:铁斧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11.“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我国的农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不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狩猎活动的开展
C.农作物种植 D.磨制石器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的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ACD能反映这一进步;
北京人采集狩猎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为切入点,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出现的相关知识。
13.(2020·连云港)目前人们了解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科学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影视作品 C.考古发现 D.学者推断
【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了解原始人类生活状况真实性最高的是原始人了的生活遗迹,即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影视作品、学者推断都不能作为研究古人类生活状况的依据。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人类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0·宜昌)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
A. 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A项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符合题意;
C项红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
D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知道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
1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途径。下面一组图片见证了我国某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下列关于该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有( )
①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开始捕鱼
③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猪纹陶钵”可知,该居民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①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骨耜”、“出土的谷物”、“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骨耜”是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稻谷是古代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猪纹陶钵”是手工业发展;③符合题意;图片体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6.(2020七上·高安期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由地点可知是黄河流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C正确;
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A排除;
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B排除;
河姆渡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半坡居民的生活区域。
1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故C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如图),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______为主的定居生活。( )
A.农耕 B.工业 C.商业 D.狩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半坡人的房屋构造和河姆渡人的房屋构造(如图)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
A.他们的聪明程度不同 B.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C.他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D.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ACD不是明显不同的原因;ACD错误;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的相关知识,知道他们的房屋构造明显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0.(2017七上·江门月考)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远古人类
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古代世界之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包括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知道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用列表法进行归纳。
2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小口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也有史学家认为:小口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这个瓶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识记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22.(2019·苏州)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见作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3.(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掘发现,今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了碳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据此不能判断舞阳贾湖原始居民可能掌握了( )
A.音乐技术 B.手工业制造
C.农业和畜牧业技术 D.建筑技术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炭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ABC能判断出,ABC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炭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可知,舞阳贾湖原始居民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手工业比较发达,会制造石器、陶器、骨器;会使用骨笛,掌握了音乐技术。不能判断舞阳贾湖原始居民可能掌握了建筑技术。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2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史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B.上古居民发现了陶土的巨大用途
C.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
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因此“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神农氏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文初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6.(2017七上·辽阳期中)秋收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在餐桌上他们的食物中,应该包括( )
①大米饭
②小米粥
③猪肉
④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而且他们还会饲养家畜,如猪,狗等,还会用鱼叉等打猎捕鱼。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关键词“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所以大米饭和小米粥才会在餐桌上出现。本题难度适中。
2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人工取火的发明 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才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A项正确。
B:饲养水平的提高不是使原始人类实现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B项错误;
C:人工取火的发明不是使原始人类实现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C项错误;
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不是主要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只要标志;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解题要十分清楚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
2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品等文物近7 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
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图案,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
——摘编自《史前再现:半坡遗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1)居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种植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出现差异的原因: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
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3)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材料二《史前再现:半坡遗址》“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居住房屋方面,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在种植作物方面,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南北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据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可知,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为:半坡人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具等等。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这些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生活。故探究的共同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
故答案为:(1) ①居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②种植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③出现差异的原因: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 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3) 原始农耕生活。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房屋和种植作物方面的不同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半坡居民的定居生活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房屋和种植作物方面的不同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半坡居民的定居生活的相关史实。
2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原始人类或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各举一例)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 图一是打制而成的;图二是磨制而成的。
(2)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4)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粟。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分析图片可知,图一是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是通过打制石块制作的。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是通过磨制骨器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1) 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是打制而成的;图二是磨制而成的。
(2)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 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4)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粟。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任务二【分析论证】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体质特征、使用工具、用火、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
问题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形成原因。
任务三【方法总结】
(1)请将下列相关名词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⑤山顶洞人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答案】(1)②④⑤;①③
(2)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洞穴里;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故洞穴中的祖先填②④⑤;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会制造房屋里,他们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的房子里,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过着定居生活。故定居时代的祖先填:①③;
(2)依据问题:从衣食住、用火、使用工具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向现代人进化。结合课本所学,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依据问题二“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依据材料二"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结合所学,在云南元谋县我国科学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粗糙的 石器,为研究元谋人提供了资料;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们考古工作发现了的北京人类头盖骨化石等。得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化石、石器和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1)
洞穴中的祖先 ②④⑤
定居时代的祖先 ①③
(2)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人类、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在古代,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粟、小麦 B.水稻、栗 C.栗、小麦 D.水稻、粟
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我国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粟等。据此判断,我国的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很早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 )
A.农作物种植的出现 B.家畜饲养的出现
C.磨制石器的发展 D.商业的出现
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某遗址“距今约7 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炽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河姆渡人的做法是(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C.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D.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
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假如你去体验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你不能体验到的是( )
A.穿着缝制的衣服在野外用陶埙吹奏不同的音符
B.吃上用陶器盛着的煮熟的鱼肉
C.欣赏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
D.用骨器、角器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下列远古居民中能够制作彩陶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 )
A.种植作物 B.磨制石器 C.饲养家畜 D.打猎捕鱼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
A.气候寒冷干燥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C.开始出现国家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能更清晰地了解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下列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B.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
C.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
D.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1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如果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需要把猪脚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斧
11.“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
1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下列不能反映这一进步的是( )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狩猎活动的开展
C.农作物种植 D.磨制石器的发展
13.(2020·连云港)目前人们了解河姆渡人生活状况的科学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影视作品 C.考古发现 D.学者推断
14.(2020·宜昌)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 )
A. 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红山遗址 D.大汶口遗址
1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途径。下面一组图片见证了我国某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下列关于该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有( )
①会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②开始捕鱼
③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 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2020七上·高安期中)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1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如图),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______为主的定居生活。( )
A.农耕 B.工业 C.商业 D.狩猎
1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半坡人的房屋构造和河姆渡人的房屋构造(如图)明显不同的原因是( )
A.他们的聪明程度不同 B.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
C.他们的审美观念不同 D.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
20.(2017七上·江门月考)晓东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一项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是( )
A.中国的朝代更替 B.中国的远古人类
C.中国原始农耕文化 D.中国古代世界之最
2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小口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也有史学家认为:小口尖底瓶不是汲水器、取水器或一般的饮水器、盛水器,而应该是一种礼器,主要应用于祈雨、祭祀、庆典等礼仪活动)。这个瓶子可能是( )
A.彩陶 B.白陶 C.黑陶 D.青铜器皿
22.(2019·苏州)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3.(2020·黔东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A.北京人狩猎 B.山顶洞人捕鱼
C.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D.半坡人制作衣服
2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考古发掘发现,今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了碳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据此不能判断舞阳贾湖原始居民可能掌握了( )
A.音乐技术 B.手工业制造
C.农业和畜牧业技术 D.建筑技术
25.(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史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B.上古居民发现了陶土的巨大用途
C.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D.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原始手工业的发展
26.(2017七上·辽阳期中)秋收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在餐桌上他们的食物中,应该包括( )
①大米饭
②小米粥
③猪肉
④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人工取火的发明 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
2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品等文物近7 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
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总的来看,这些彩陶图案,如游动的鱼,奔驰的鹿,应是他们渔猎的写照。
——摘编自《史前再现:半坡遗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说明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原始人类或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请分别举出以种植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各举一例)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3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堂练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任务二【分析论证】
材料 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问题一: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体质特征、使用工具、用火、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
问题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形成原因。
任务三【方法总结】
(1)请将下列相关名词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⑤山顶洞人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
B: 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
C:从事农业生产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C项不符合题意;
D: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包括商业的出现。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本题以某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人工大量栽培水稻的遗迹”为切入点,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某遗址“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人工大量栽培水稻的遗迹”。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D项符合题意;
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B错误;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燠热。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当时该地区居民建造 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A正确;
B:根据所学,修建木结构水井与适应“地势低洼,潮湿燠热”环境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
C:根据所学,七八千前的浙江地区的居民住干栏式建筑,不是洞穴,C错误;
D:根据所学,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与适应“地势低洼,潮湿燠热”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A不符合题意;
B: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斑鹿、獐、兔;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B项不符合题意;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C项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选项ABD是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选项C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我国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们古代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了解古代先民制作的彩陶,最佳的去处是半坡遗址。A、B、C不符合题意;
6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所以“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A项符合题意;
B、C、D项不能直接佐证;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学生需准确识记历史相关知识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知识加以运用;
8.【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不能反映出A、B、C项,ABC不符合题意;
据题干“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碳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可知,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种植水稻,会饲养猪、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等,这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 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因此他们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A表述不正确。
“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他们都同处于新石器时代,他们都已经学会了饲养家畜,他们都会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BCD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有关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比较表述为切入点,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打制石器和木棒它们不如磨制石器锋利,A项错误;
B: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磨制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和木棒它们不如磨制石器锋利,半坡人时期铁器还没有出现。B选项正确;
C:青铜器当时没出现,青铜器出现在商朝;C项错误;
D:铁斧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1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业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古代农耕生活中,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代表,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就是所说的“南稻北粟”,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在我国的农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解答,属于送分题。
1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作物的种植、家庭畜牧业的发展、聚落的出现和发展是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ACD能反映这一进步;
北京人采集狩猎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为切入点,考查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农业出现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了解原始人类生活状况真实性最高的是原始人了的生活遗迹,即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影视作品、学者推断都不能作为研究古人类生活状况的依据。因此: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人类的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A项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符合题意;
C项红山遗址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
D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知道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
1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猪纹陶钵”可知,该居民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①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骨耜”、“出土的谷物”、“猪纹陶钵”结合所学知识,“骨耜”是原始居民的农业工具,稻谷是古代原始居民种植的作物;“猪纹陶钵”是手工业发展;③符合题意;图片体现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产生;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由地点可知是黄河流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C正确;
元谋人遗址发现在云南元谋县,A排除;
北京人遗址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B排除;
河姆渡遗址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D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半坡居民的生活区域。
1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会烧制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研究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故C符合题意;
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9.【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ACD不是明显不同的原因;ACD错误;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的相关知识,知道他们的房屋构造明显不同的原因是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以《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图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利用网络收集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下最符合他们探究内容的活动主题,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主题,根据所学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包括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知道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古代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用列表法进行归纳。
2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识记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2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见作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不符合题意;
D项原始农业的兴起是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北京人狩猎 ,不符合题意;
B. 山顶洞人捕鱼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半坡人制作衣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细心分析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炭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ABC能判断出,ABC项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出土炭化谷粒和家猪骨骼;出土的骨笛,可以发出七声音阶”可知,舞阳贾湖原始居民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技术,会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手工业比较发达,会制造石器、陶器、骨器;会使用骨笛,掌握了音乐技术。不能判断舞阳贾湖原始居民可能掌握了建筑技术。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需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才能深刻理解材料所体现的主旨;
2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
相传,神农氏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因此“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原始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以神农氏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人文初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6.【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代表,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而且他们还会饲养家畜,如猪,狗等,还会用鱼叉等打猎捕鱼。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注意关键词“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互访”,所以大米饭和小米粥才会在餐桌上出现。本题难度适中。
27.【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A: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才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A项正确。
B:饲养水平的提高不是使原始人类实现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B项错误;
C:人工取火的发明不是使原始人类实现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的原因,C项错误;
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不是主要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只要标志;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解题要十分清楚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
28.【答案】(1)居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
种植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出现差异的原因: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
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3)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材料二《史前再现:半坡遗址》“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居住房屋方面,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在种植作物方面,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南北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据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可知,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为:半坡人有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具等等。
(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这些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生活。故探究的共同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
故答案为:(1) ①居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②种植作物: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③出现差异的原因: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2) 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屋;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3) 原始农耕生活。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房屋和种植作物方面的不同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半坡居民的定居生活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居住房屋和种植作物方面的不同及出现差异的原因、半坡居民的定居生活的相关史实。
29.【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 图一是打制而成的;图二是磨制而成的。
(2)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4)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粟。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分析图片可知,图一是远古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是通过打制石块制作的。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是通过磨制骨器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故答案为:(1) 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二是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图一是打制而成的;图二是磨制而成的。
(2)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 水稻:河姆渡人;粟:半坡人。
(4)说明当时的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粟。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是他们从事原始农业的种植,并学会了建造房屋,原始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从而能过上定居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0.【答案】(1)②④⑤;①③
(2)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洞穴里;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故洞穴中的祖先填②④⑤;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会制造房屋里,他们居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的房子里,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过着定居生活。故定居时代的祖先填:①③;
(2)依据问题:从衣食住、用火、使用工具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向现代人进化。结合课本所学,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依据问题二“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依据材料二"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结合所学,在云南元谋县我国科学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粗糙的 石器,为研究元谋人提供了资料;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们考古工作发现了的北京人类头盖骨化石等。得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化石、石器和考古发现。
故答案为:(1)
洞穴中的祖先 ②④⑤
定居时代的祖先 ①③
(2)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
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远古人类、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