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中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山顶洞人依据贵贱分配食物
C.北京人懂得用火御寒照明 D.河姆渡人善于进行人工制漆
2.下图所示为西周大盂鼎,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文中记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手工业的发展 B.西周的饮食文化
C.先秦文字发展概况 D.西周的分封制度
3.(2022·北京)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4.(2022·宿迁)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端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2022·邵阳)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6.(2022·临沂)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7.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18·苏州)“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9.(2022·孝感)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10.(2020七下·高港期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11.(2022·郴州)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12.(2021·福建)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13.(2022·邵阳)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14.(2022·广东)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15.(2021七下·广安期末)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人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
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提倡 B.科举制的推动
C.市民阶层壮大 D.民族交融加强
16.(2022·营口)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爪哇有“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这些地名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郑和下西洋 B.班超出使西域
C.戚继光抗倭 D.甘英出使大秦
17.(2022·北部湾)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禁锢思想 C.发展经济 D.巩固边疆
18.(2022·雅安)某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三日,……亲率战船400余艘、将士25000余名……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该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中俄雅克萨之战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噶尔丹叛乱
19.(2022·梧州)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20.(2022七下·南山期末)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有的河段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朝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摘编自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材料二: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国就开始设置驿站。元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辽阳行省的奴儿干,北达岭北行省的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抵达乌思藏,南接安南、缅甸国。驿站的普遍设置……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异同点。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某校九年级(1),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制度创新】
材料一:(图1)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边疆管理】
材料二:(图2)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朝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科技文化】
材料三:(图3)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材料四:中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摘编自习近平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指出文字材料中“这种制度”诞生的标志,以及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
(2)指出材料二图示中这一机构设置的意义,并列举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图片(图3)所示工具的名称。列举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或应用,并简析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及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文明成果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23.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 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 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2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传承】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国史纲》
【中华大同】
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边疆归一】
1759年,乾隆皇帝派遣清军平定天山南北叛乱。他认为:汉时西域寒地极广,……今遗址久烟,遂以“新附旧疆”之意将该地区命名为“新疆”,并设A负责管辖。
——据纪大椿《论晚清新疆以建省为中心的改革》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时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民族交融】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摘译自杨炫之《洛阳迦蓝记》 坐落在地球第三极上的布达拉宫,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在天与地的交汇处,升腾起信仰的图腾,叩动着民族的灵魂。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三期
【维护统一】(图2、图3)
(1)写出材料中“禽杀蚩尤”的事件名称。材料中孔子开创“自由讲学”的具体行动是什么?“黄金时代”指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2)材料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加强对“旧疆”的管辖措施,并填写材料中A机构的名称。图1中的印章是用来管辖哪一地区的,观察表指出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
(4)根据材料可看出“魏主”采取哪两项改革措施以改变“落后的异族风气”?
有人说魏主的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布达拉宫……叩动着民族的灵魂”请举一例说出唐朝与其在民族交往方面的做法。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请你说出图2、图3中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用火照明,烧烤食物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不符合史实;
B. 山顶洞人依据贵贱分配食物 ,不符合史实;
D. 河姆渡人善于进行人工制漆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图片是西周大盂鼎,可以用于研究西周手工业的发展、先秦文字发展概况、西周的分封制度等,大盂鼎是礼器,不能用于研究西周的饮食文化。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
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
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
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4.【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靖康之难”指北宋的灭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进南北经济差异扩大”,从而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克服了重重困难,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6.【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说明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
宋代和明朝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
明朝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排除B项;
科举制度指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才结束,元朝也实行过科举考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A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盛世,B不符合题意;
D,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选项ABD都不是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故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题干“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说明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向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10.【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局面。
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B项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符合题意;
CD两项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此两项均不是五代十国形成的历史根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 D 正确;
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 ABC 错误。
综上故选 D 。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说明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
13.【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唐都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纸币产生、商业的发展,清朝《前门街市图》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清朝广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故展览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14.【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可知,《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编成,内容主要包括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A项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错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腮所著的《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错误,材料涉及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手工业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技术发生质变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书《农桑辑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侧重考查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此类理解性的试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加练习。
16.【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三宝”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郑和的尊称,因此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A项郑和下西洋均与题干地名有关,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地名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掌握郑和的历史功绩。
17.【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说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正确;
这些措施与禁锢思想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涉及经济, 排除C项;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巩固边疆无关,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1661年……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可知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指挥舰队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荷军的联系。最后赤嵌楼荷军只好投降。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A项正确;
中俄雅克萨之战,是指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排除B项;
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排除C项;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可知,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
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出现萌芽,排除C;
农产品商品化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敬你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清朝前期的《红楼梦》是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高峰,京剧萌芽于乾隆时期,成熟于道光时期,C项正确;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排除A项;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昆曲是明朝江苏地区的戏曲代表,排除B项;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汉调一般指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古典小说和京剧。
21.【答案】(1)春秋战国:为称霸中原;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
(2)相同点: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同的,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表现在春秋战国是为称霸中原;隋朝是为加强南北交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同点是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故答案为:
(1)春秋战国:为称霸中原;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
(2)相同点: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同点: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异同点等知识。
22.【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标志: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演变:八股取士。
(2)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特点: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名称:筒车。发明或应用: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原因: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④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⑤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原因: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态度: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启示: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文字材料中“这种制度”是科举制度。它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置。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是实行八股取士。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示中这一机构是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有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根据材料二可知,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有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片(图3)所示工具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或应用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有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根据材料四概括可知,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是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是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文明成果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是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
故答案为:
(1)名称:三省六部制。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置。演变:八股取士。
(2)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特点: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名称:筒车。发明或应用: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原因: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④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⑤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原因: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态度: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启示: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宣政院的设置、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以及科技进步的原因、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及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等知识。
23.【答案】(1)人口不断南移。
(2)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人口在西晋、唐、北宋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对应的原因是三次北方人口的南迁(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的宋金战争),宋代,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所以人口变化趋势是: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明显的多于北方。
(2)因题干中要求在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项目,故此题答案不唯一。如选择生产工具方面,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水利工程等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南方水网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水资源;宋代统治者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积极的开拓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社会较为安定,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故答案为:
(1)人口不断南移。
(2)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4.【答案】(1)涿鹿之战;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伊犁将军;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措施:改汉姓;说汉话。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做法:文成公主入吐蕃。
(5)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禽杀蚩尤”的事件指的是涿鹿之战。材料中孔子开创“自由讲学”的具体行动是创办私学。“黄金时代”指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他为巩固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分别是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时加强对“旧疆”的管辖措施是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A机构的名称是伊犁将军。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图1中的印章“宣政院印”是用来管辖西藏地区的。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观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可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根据材料可看出“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他采取改汉姓和说汉话两项改革措施用来改变“落后的异族风气”。之所以有人说魏主的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是因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其在民族交往方面的做法是文成公主入吐蕃。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5)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图3中的人物分别指的是戚继光和郑成功。图2、图3中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分别作出的贡献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答案为:
(1)涿鹿之战;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伊犁将军;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措施:改汉姓;说汉话。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做法:文成公主入吐蕃。
(5)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涿鹿之战、孔子的教育贡献、百家争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与思想措施、西域都护的设置、伊犁将军的设置、宣政院的设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与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央视《探索 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中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 )
A.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B.山顶洞人依据贵贱分配食物
C.北京人懂得用火御寒照明 D.河姆渡人善于进行人工制漆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用火照明,烧烤食物等,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元谋人使用磨制石器劳动 ,不符合史实;
B. 山顶洞人依据贵贱分配食物 ,不符合史实;
D. 河姆渡人善于进行人工制漆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2.下图所示为西周大盂鼎,它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文中记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手工业的发展 B.西周的饮食文化
C.先秦文字发展概况 D.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图片是西周大盂鼎,可以用于研究西周手工业的发展、先秦文字发展概况、西周的分封制度等,大盂鼎是礼器,不能用于研究西周的饮食文化。B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2·北京)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
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
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
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4.(2022·宿迁)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恢复顺利,而北方战乱不休,故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至“端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金与南宋的对峙
C.宋代商贸的繁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靖康之难”指北宋的灭亡,此后南宋建立,并“又一次促进南北经济差异扩大”,从而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2022·邵阳)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克服了重重困难,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6.(2022·临沂)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说明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
宋代和明朝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
明朝时期,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排除B项;
科举制度指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才结束,元朝也实行过科举考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符合题意;
A,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A不符合题意;
B,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盛世,B不符合题意;
D,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18·苏州)“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知识点】“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据“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选项ABD都不是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故ABD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的景象”。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知识。
9.(2022·孝感)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题干“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说明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向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代中外交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10.(2020七下·高港期中)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答案】B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更迭局面。
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不符合题意;
B项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分割并存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符合题意;
CD两项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此两项均不是五代十国形成的历史根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2·郴州)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表明宋朝战斗力弱,结合所学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表明宋朝军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D项正确;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不能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A项;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意思是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B项;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反映的是意思是文官廉洁奉公,武将不怕牺牲,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1·福建)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可知,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故 D 正确;
题干未显示是以私营作坊为主、产品行销世界、遍布沿海地区,故 ABC 错误。
综上故选 D 。
【点评】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说明宋代制瓷业工艺水平高超。
13.(2022·邵阳)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C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唐都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宋代纸币产生、商业的发展,清朝《前门街市图》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清朝广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商业发展,故展览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14.(2022·广东)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可知,《农桑辑要》是元朝官方编成,内容主要包括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
A项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错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腮所著的《齐民要术》,不符合题意;
B项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错误,材料涉及的农业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手工业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技术发生质变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农书《农桑辑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2021七下·广安期末)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人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
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的提倡 B.科举制的推动
C.市民阶层壮大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侧重考查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此类理解性的试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多加练习。
16.(2022·营口)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爪哇有“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宝山”。这些地名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郑和下西洋 B.班超出使西域
C.戚继光抗倭 D.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三宝”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郑和的尊称,因此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马来西亚有“三宝镇”,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
A项郑和下西洋均与题干地名有关,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地名有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掌握郑和的历史功绩。
17.(2022·北部湾)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禁锢思想 C.发展经济 D.巩固边疆
【答案】A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说明清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正确;
这些措施与禁锢思想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不涉及经济, 排除C项;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与巩固边疆无关,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2·雅安)某史书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初三日,……亲率战船400余艘、将士25000余名……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该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中俄雅克萨之战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平定噶尔丹叛乱
【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由材料“1661年……初十日,荷兰人四顾无援,遂降。……致信荷兰长官,指出如将其交还中国,可允许荷兰人携带财物离开”,可知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指挥舰队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荷军的联系。最后赤嵌楼荷军只好投降。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A项正确;
中俄雅克萨之战,是指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排除B项;
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排除C项;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2·梧州)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可知,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A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
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出现萌芽,排除C;
农产品商品化题干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敬你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
20.(2022七下·南山期末)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
A.《三国演义》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
【答案】C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清朝前期的《红楼梦》是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高峰,京剧萌芽于乾隆时期,成熟于道光时期,C项正确;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秦腔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排除A项;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昆曲是明朝江苏地区的戏曲代表,排除B项;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汉调一般指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色的是古典小说和京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有的河段与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朝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摘编自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材料二:元朝建立以前,蒙古国就开始设置驿站。元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辽阳行省的奴儿干,北达岭北行省的吉利吉思,西通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抵达乌思藏,南接安南、缅甸国。驿站的普遍设置……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异同点。
【答案】(1)春秋战国:为称霸中原;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
(2)相同点: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同的,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表现在春秋战国是为称霸中原;隋朝是为加强南北交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相同点是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同点是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故答案为:
(1)春秋战国:为称霸中原;隋朝:为加强南北交通。
(2)相同点: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同点:驿站的范围更广,同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陆路交通网的修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兴建运河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目的的变化、隋朝大运河与元朝驿站在作用方面的异同点等知识。
2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某校九年级(1),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制度创新】
材料一:(图1)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边疆管理】
材料二:(图2)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朝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科技文化】
材料三:(图3)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 坦普尔的《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15世纪前,尤其是宋元时期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材料四:中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
——摘编自习近平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指出文字材料中“这种制度”诞生的标志,以及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
(2)指出材料二图示中这一机构设置的意义,并列举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图片(图3)所示工具的名称。列举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或应用,并简析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及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文明成果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标志: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演变:八股取士。
(2)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特点: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名称:筒车。发明或应用: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原因: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④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⑤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原因: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态度: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启示: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盛唐经济的繁荣;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文字材料中“这种制度”是科举制度。它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置。明朝时“这种制度”的演变是实行八股取士。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示中这一机构是宣政院。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有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根据材料二可知,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有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片(图3)所示工具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宋元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古代发明或应用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有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根据材料四概括可知,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是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是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文明成果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是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
故答案为:
(1)名称:三省六部制。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置。演变:八股取士。
(2)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特点:因俗而治,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
(3)名称:筒车。发明或应用: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应用;指南针的应用。原因:①政治上,逐渐趋向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经济上,领先世界,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间交流学习频繁,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④对外交往有较大发展,促使科技相互借鉴,共同提高;⑤隋唐辉煌的成就奠定了科技进步的基础。
(4)原因:科技创新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态度: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启示:坚持制度及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奠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宣政院的设置、清朝在西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以及科技进步的原因、中国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因及对待科技成果的态度等知识。
23.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北宋 (1102年) 南宋 (1208年) 明代 (1460年) 清代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项目二: 水利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项目三: 种植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
【答案】(1)人口不断南移。
(2)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人口在西晋、唐、北宋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对应的原因是三次北方人口的南迁(西晋的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的宋金战争),宋代,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所以人口变化趋势是: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到了宋代以后,南方人口明显的多于北方。
(2)因题干中要求在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项目,故此题答案不唯一。如选择生产工具方面,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人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水利工程等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南方水网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水资源;宋代统治者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积极的开拓海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宋代时期,南方地区社会较为安定,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故答案为:
(1)人口不断南移。
(2)曲辕犁传入南方,适于精耕细作,铁搭用于翻土,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垦田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使之成为宋代著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宋,复种技术在江南得到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改变,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3)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生产工具;江南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南方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原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传承】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国史纲》
【中华大同】
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边疆归一】
1759年,乾隆皇帝派遣清军平定天山南北叛乱。他认为:汉时西域寒地极广,……今遗址久烟,遂以“新附旧疆”之意将该地区命名为“新疆”,并设A负责管辖。
——据纪大椿《论晚清新疆以建省为中心的改革》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时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民族交融】
魏主下诏,“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开始)也。宜改姓元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摘译自杨炫之《洛阳迦蓝记》 坐落在地球第三极上的布达拉宫,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在天与地的交汇处,升腾起信仰的图腾,叩动着民族的灵魂。 ——《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三期
【维护统一】(图2、图3)
(1)写出材料中“禽杀蚩尤”的事件名称。材料中孔子开创“自由讲学”的具体行动是什么?“黄金时代”指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2)材料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加强对“旧疆”的管辖措施,并填写材料中A机构的名称。图1中的印章是用来管辖哪一地区的,观察表指出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
(4)根据材料可看出“魏主”采取哪两项改革措施以改变“落后的异族风气”?
有人说魏主的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布达拉宫……叩动着民族的灵魂”请举一例说出唐朝与其在民族交往方面的做法。
(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请你说出图2、图3中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
【答案】(1)涿鹿之战;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伊犁将军;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措施:改汉姓;说汉话。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做法:文成公主入吐蕃。
(5)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禽杀蚩尤”的事件指的是涿鹿之战。材料中孔子开创“自由讲学”的具体行动是创办私学。“黄金时代”指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指的是秦始皇,他为巩固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分别是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时加强对“旧疆”的管辖措施是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A机构的名称是伊犁将军。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图1中的印章“宣政院印”是用来管辖西藏地区的。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标志着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观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可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根据材料可看出“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他采取改汉姓和说汉话两项改革措施用来改变“落后的异族风气”。之所以有人说魏主的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是因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与其在民族交往方面的做法是文成公主入吐蕃。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5)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图3中的人物分别指的是戚继光和郑成功。图2、图3中的人物为维护国家统一分别作出的贡献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答案为:
(1)涿鹿之战;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西汉时设西域都护管辖新疆;伊犁将军;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措施:改汉姓;说汉话。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做法:文成公主入吐蕃。
(5)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涿鹿之战、孔子的教育贡献、百家争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与思想措施、西域都护的设置、伊犁将军的设置、宣政院的设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与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