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9 14:30:39

文档简介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襭之(xié)
唤渠(qú) 半霎(shà)
B.薄言(báo) 掇之(chuō)
兜鍪(móu) 蓑衣(suō)
C.捋之(luō) 肩胛(xiǎ)
雏鸭(chú) 乳臭(chòu)
D.袺之(xié) 莳秧(shì)
折腰(zhé) 未匝(zā)
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唤渠朝餐歇半霎 半霎:极短的时间。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按时。
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采下的芣苢兜起来。
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D.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嘱咐妻子回家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丢失或死亡。
4.(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D.《插秧歌》一诗用语严谨,如“渠”“莳”“雏鸭”等,书面语体色彩浓重,诗歌显得庄重严肃。
5.(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它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今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D.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   ”。
(2)《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注]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他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B.颔联以动衬静,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C.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D.尾联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8.本诗在遣词方面极具妙处,请作简要赏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0.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分析其作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③随物化④,荣名以为宝。
【注释】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④随物化:指死亡。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诗经》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 ,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周振甫先生有不少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且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审,他一生勤苦校书, ,在典籍译注上也有较大成就。(  )《<诗经>译注》是他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此书200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周振甫先生逐一介绍了每一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而且,书中每首诗下面都有题解,阐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诗旨,并给出了鉴赏和翻译。细读可以发现,其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还 地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附有原文,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周振甫先生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 。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树一帜 水乳交融
B.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树一帜 融会贯通
C.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出心裁 融会贯通
D.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出心裁 水乳交融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B.学界广泛赞誉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C.《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因他译著,为学界广泛赞誉。
D.他因译著《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B.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C.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这本书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D.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1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①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②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17.(2021高二下·黄骅月考)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茶园已由原来的200多亩开发到近400亩左右,②产量也逐渐发展。③茶山生态园项目的引入,④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⑤为村集体带来收入,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⑦让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⑧同时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⑨贫困户长期在茶园里面工作,⑩能达到稳定收入、长期脱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无误;B项,“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C项,“胛”应读“jiǎ”,“臭”应读“xiù”;D项,“袺”应读“ji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莳:移栽、种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句的意思推测词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答案】D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D.农夫嘱咐妻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对句意的理解和分析。要正确理解其中的字词,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4.【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D.《插秧歌》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浅显而真实。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诗歌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浪漫主义”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要认真做好笔记,注重积累,反复积累,随时巩固。
6.【答案】(1)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3)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袺、襭、秧、插、莳、匝、雏。
故答案为:⑴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⑶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平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答案】7.D
8.使用叠音,富于变化。既使诗歌结构整齐,又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更衬托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感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为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表现感情、主旨的作用。
7.D项,尾联应是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故答案为:D。
8.此诗通篇句首都用叠音词,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增强了诗意,富有感彩了。
【答案】9.B
10.①“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鸷雕就可以展翅蓝天,搏击长空。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9.B.“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操”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看黄菊”“听玄蝉”的作用是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B。
10.“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大意为: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一“动”一“开”,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下文的抒怀蓄势,这是比兴的法,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用不服老的积极情怀,展现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
①“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鸷雕就可以展翅蓝天,搏击长空。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答案】11.B
12.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译文:
调转车头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啊,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我举目环顾广阔的四野啊,浩浩春风吹拂着无边青青的野草。
一路上所见的没有样是我认识的故物啊,人怎能不感到自己会像野草一样很快地衰老。
人生和草木的兴盛与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啊,苦恼的是自己没有很早地建树起一生的功名业基。
人不象坚固的金石啊,因此人的生命又岂能长寿而无尽期?
生命很快就会急遽地衰老死亡啊,所以人要把荣禄与声名啊作为珍宝一样看重!
11.C.“‘四顾’这两句用了比拟的手法”说法错误。因为“四顾”的主语是抒情主人公,而不是“小草”。
故答案为:C。
12.“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意思是: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悠悠”,既可以指路途遥远之意,又指忧思之深;“悠悠涉长道”让我们感知到一位在遥远路途上艰难跋涉的忧思者形象。②“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意思是:抬头四顾,但见原野茫茫,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的青草。“摇”,写出了东风吹动百草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百草摇落的衰败之感;“悠悠”“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年华易逝的伤感。
故答案为: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答案】13.C
14.A
15.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3.①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难以计算。铺天盖地:形容声势极大,到处都是。语段中说的是关于注释、注解、翻译、解读《诗经》的作品很多,并没有“声势极大,到处都是”之意,使用“恒河沙数”更合适。②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语段中说的是周振甫十分热爱编审工作并沉浸其中,应用“乐此不疲”。③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段中形容的是“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应用“独出心裁”。④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段中说的是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应用“融会贯通”。故答案为:C。
14.括号前的内容提到了周振甫的译注成就,括号内的内容应是对这一成就的具体介绍。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补写的语句应该用“他”承接,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可知,补写语句的主语用“古籍”最合适,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后面的《<诗经>译注》,语句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15.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句子形式上的主语是“他”,但从意思上看,“被收入”和“是……基本读本”的主语应为《<诗经>译注》这本书,主语被暗换,应在“还被收入”前添加主语;“表述”和“精致”不搭配,应将“精致”改为“精准”“精当”之类的词语。A项,“表述得简明而精致”没有修改;B项,“还被收入”前没有添加主语;C项,“他”改为“这本书”,主语暗换虽不存在,但“表述得简明而精致”依然没有修改。故答案为:D。
16.【答案】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那什么是诗歌呢(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么是诗歌呢”。
故答案为: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那什么是诗歌呢(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7.【答案】①删去“近”或“左右”。
②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在句首添加“让”或“使”。
⑩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
①“近400亩左右”前后矛盾,影去“近”或“左右”。
②“产量……发展”搭配不当,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贫困户长期在茶园里面工作”中途易辙,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山生态园项目的引入”这里改成了“贫困户”,造成结构混乱,故在本句首添加“让”或“使”。“能达到稳定收入、长期脱贫”缺宾语,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删去“近”或“左右”。
②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在句首添加“让”或“使”。
⑩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 / 1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襭之(xié)
唤渠(qú) 半霎(shà)
B.薄言(báo) 掇之(chuō)
兜鍪(móu) 蓑衣(suō)
C.捋之(luō) 肩胛(xiǎ)
雏鸭(chú) 乳臭(chòu)
D.袺之(xié) 莳秧(shì)
折腰(zhé) 未匝(zā)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无误;B项,“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C项,“胛”应读“jiǎ”,“臭”应读“xiù”;D项,“袺”应读“jié”。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唤渠朝餐歇半霎 半霎:极短的时间。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按时。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D.莳:移栽、种植。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句的意思推测词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茂盛的芣苢啊,采呀采。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采下的芣苢兜起来。
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D.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嘱咐妻子回家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丢失或死亡。
【答案】D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D.农夫嘱咐妻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对句意的理解和分析。要正确理解其中的字词,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
4.(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村插秧劳作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D.《插秧歌》一诗用语严谨,如“渠”“莳”“雏鸭”等,书面语体色彩浓重,诗歌显得庄重严肃。
【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D.《插秧歌》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浅显而真实。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5.(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国风·周南·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它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C.《周南》是国风中编次在最先的,其产生地、产生年代说法很多,今人多认为可能是平王东迁前后的诗,产生地范围包括洛阳(其北限在黄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D.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诗歌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A.“浪漫主义”有误,应该是“现实主义”。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要认真做好笔记,注重积累,反复积累,随时巩固。
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中体现妇女提起衣襟兜芣苢的诗句是“   ”,体现妇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芣苢的诗句是“   ”。
(2)《插秧歌》表现插秧的繁忙,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一诗中农夫嘱咐妻子的诗句是:“   ,   。”
【答案】(1)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2)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3)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袺、襭、秧、插、莳、匝、雏。
故答案为:⑴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⑵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⑶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点评】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平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注]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贞观时代的诗僧。他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刻写在山石竹木之上。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寒山”“冷涧”,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B.颔联以动衬静,即以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幽静冷寂。
C.颈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D.尾联与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答人》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热情如火的心境。
8.本诗在遣词方面极具妙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7.D
8.使用叠音,富于变化。既使诗歌结构整齐,又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更衬托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感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但不能简单孤立地用这样的词语来回答。一般为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表现感情、主旨的作用。
7.D项,尾联应是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故答案为:D。
8.此诗通篇句首都用叠音词,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增强了诗意,富有感彩了。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0.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分析其作用。
【答案】9.B
10.①“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鸷雕就可以展翅蓝天,搏击长空。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9.B.“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操”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看黄菊”“听玄蝉”的作用是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故答案为:B。
10.“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大意为: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一“动”一“开”,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下文的抒怀蓄势,这是比兴的法,表现出诗人积极进取,用不服老的积极情怀,展现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
①“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这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鸷雕就可以展翅蓝天,搏击长空。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③随物化④,荣名以为宝。
【注释】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④随物化:指死亡。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案】11.B
12.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注意从诗歌的整体入手,再具体理解每一联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旨趣。要调动诗文积累,看看是否引用了名人名句或典故。
译文:
调转车头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啊,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我举目环顾广阔的四野啊,浩浩春风吹拂着无边青青的野草。
一路上所见的没有样是我认识的故物啊,人怎能不感到自己会像野草一样很快地衰老。
人生和草木的兴盛与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啊,苦恼的是自己没有很早地建树起一生的功名业基。
人不象坚固的金石啊,因此人的生命又岂能长寿而无尽期?
生命很快就会急遽地衰老死亡啊,所以人要把荣禄与声名啊作为珍宝一样看重!
11.C.“‘四顾’这两句用了比拟的手法”说法错误。因为“四顾”的主语是抒情主人公,而不是“小草”。
故答案为:C。
12.“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意思是: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路途遥远,长途跋涉,难以到达。“悠悠”,既可以指路途遥远之意,又指忧思之深;“悠悠涉长道”让我们感知到一位在遥远路途上艰难跋涉的忧思者形象。②“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意思是:抬头四顾,但见原野茫茫,春风吹拂摇动着原野上无边的青草。“摇”,写出了东风吹动百草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百草摇落的衰败之感;“悠悠”“摇”,叠词与单字交叠使用,渲染了苍茫凄清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年华易逝的伤感。
故答案为: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前路漫漫,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诗经》的注释、注解、翻译、解读的作品 ,周振甫先生的《<诗经>译注》,就是我们古典诗词爱好者熟知常用的一本。周振甫先生有不少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声望,且作为中华书局的老编审,他一生勤苦校书, ,在典籍译注上也有较大成就。(  )《<诗经>译注》是他较有代表性的译注作品,成书于周老晚年。此书2002年由中华书局推出后,至今已重印四次。《<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周振甫先生逐一介绍了每一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读音、释义。而且,书中每首诗下面都有题解,阐明了诗作的时代背景、诗旨,并给出了鉴赏和翻译。细读可以发现,其译文内容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还 地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附有原文,便于读者比照读本。在书中,周振甫先生善于采纳古今《诗经》注家之长,并 。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树一帜 水乳交融
B.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树一帜 融会贯通
C.恒河沙数 乐此不疲 独出心裁 融会贯通
D.铺天盖地 津津乐道 独出心裁 水乳交融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B.学界广泛赞誉他译注的《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
C.《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因他译著,为学界广泛赞誉。
D.他因译著《文心雕龙》《诗品》《洛阳伽蓝记》等古籍,为学界广泛赞誉。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B.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C.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这本书都表述得简明而精致,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D.无论是解题还是注释,他都表述得简明而精当。这本书还被收入了《十三经译注丛书》,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答案】13.C
14.A
15.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3.①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难以计算。铺天盖地:形容声势极大,到处都是。语段中说的是关于注释、注解、翻译、解读《诗经》的作品很多,并没有“声势极大,到处都是”之意,使用“恒河沙数”更合适。②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饶有兴味地谈论。语段中说的是周振甫十分热爱编审工作并沉浸其中,应用“乐此不疲”。③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段中形容的是“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这一与众不同的做法,应用“独出心裁”。④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语段中说的是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应用“融会贯通”。故答案为:C。
14.括号前的内容提到了周振甫的译注成就,括号内的内容应是对这一成就的具体介绍。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补写的语句应该用“他”承接,由此排除B、C两项。根据整个文段的意思可知,补写语句的主语用“古籍”最合适,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出后面的《<诗经>译注》,语句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15.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句子形式上的主语是“他”,但从意思上看,“被收入”和“是……基本读本”的主语应为《<诗经>译注》这本书,主语被暗换,应在“还被收入”前添加主语;“表述”和“精致”不搭配,应将“精致”改为“精准”“精当”之类的词语。A项,“表述得简明而精致”没有修改;B项,“还被收入”前没有添加主语;C项,“他”改为“这本书”,主语暗换虽不存在,但“表述得简明而精致”依然没有修改。故答案为:D。
1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练习)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①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过无数杰出的诗人,②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它们一脉相承,而又风格迥异,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欣赏这些诗篇对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具有积极的作用。③    我们一般认为,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是饱含着强烈感情和丰富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答案】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那什么是诗歌呢(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根据“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第①处应填诗歌的发展史长。根据后文列举的是唐诗、宋词、元曲,第②处应该是对应的一些文学作品。第③处是填疑问句,横线后解释了诗歌是什么,所以第③处应填“那什么是诗歌呢”。
故答案为:诗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出难以计数的优美诗篇;那什么是诗歌呢(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7.(2021高二下·黄骅月考)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目前,茶园已由原来的200多亩开发到近400亩左右,②产量也逐渐发展。③茶山生态园项目的引入,④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⑤为村集体带来收入,⑥增加更多就业岗位,⑦让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⑧同时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⑨贫困户长期在茶园里面工作,⑩能达到稳定收入、长期脱贫。
【答案】①删去“近”或“左右”。
②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在句首添加“让”或“使”。
⑩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知识点】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
①“近400亩左右”前后矛盾,影去“近”或“左右”。
②“产量……发展”搭配不当,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贫困户长期在茶园里面工作”中途易辙,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山生态园项目的引入”这里改成了“贫困户”,造成结构混乱,故在本句首添加“让”或“使”。“能达到稳定收入、长期脱贫”缺宾语,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故答案为:①删去“近”或“左右”。
②将“发展”改为“提高”。
⑨在句首添加“让”或“使”。
⑩在结尾补上“的效果”。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赞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