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精选题 -升华凝华和物理化学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精选题 -升华凝华和物理化学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24 14:47:2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精选题 -升华凝华和物理化学变化
一、单选题
1.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升华吸热
3.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饭店、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4.(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5.(2020七上·余杭期末)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6.在岩浆变成岩石、湿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等过程中,其吸热和放热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吸热、放热、吸热 B.放热、放热、吸热
C.放热、吸热、吸热 D.吸热、吸热、放热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春天,河里的冰消融 D.夏天的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8.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有关“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
B.“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
C.“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
D.“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都有
9.你听说过“霜前冷,雪后寒“吗?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为(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低
B.霜形成时的气温一定比雪形成时的气温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前低
D.霜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的温度降低
10.(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 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11.实验室要制造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A.用大量冰块熔化来降温 B.用喷大量水蒸气来降温
C.用大功率电风扇吹走热量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
12.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 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14.(2019七上·平阳期末)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15.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1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2023七上·嘉兴期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波受热熔化 B.铁制成铁钉
C.木炭剧烈燃烧 D.车胎爆裂
19.(2023七上·余姚期末)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变化很剧烈 B.变化中有明显发光、放热现象
C.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D.有气泡产生
20.(2023七上·绍兴期末)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1.(2022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 火药爆炸 B.海水蒸发 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 河水结冰 D.光合作用 蜡烛燃烧
22.(2022七上·上城期末)小金在商场里见到一种神奇的“金属冰块”,放进饮料中能迅速降低饮料温度。“金属冰块”外部为食用级不锈钢,内部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凝固点在-20摄氏度以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将热传给饮料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不一致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2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应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
B.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C.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
D.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
24.(2019七上·慈溪月考)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变化时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是否改变
二、填空题
26.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27.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   (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
28.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   。
(2)冰变成水:   ,   。
(3)霜的形成:   ,   。
(4)铁水变铁块:   ,   。
(5)雾的形成:   ,   。
(6)碘变成碘蒸汽:   ,   。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   。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该过程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   (填“外”或“内”)侧发生的   现象。
30.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蘸干,“霜变成水”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31.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有    ,属于凝华的有    (填序号)
①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②灯泡用久了钨丝会变细 ③江河解冻 ④霜的形成 ⑤冰棒上的白粉 ⑥严冬室内窗户上的冰花⑦冰雕没有熔化,却一天天变小 ⑧樟脑丸“消失”了 ⑨雾凇的形成
32.(2022·余姚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钢铁易生锈 ③
电灯发光 ④
煤气燃烧

镁能燃烧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
冰雪熔化
33.(2022七上·海曙期中)今年夏天宁波市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各区县采取多次人工降雨以缓解干旱少雨。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有关碘化银的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 ℃,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其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   (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34.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
35.(2021七上·宁波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6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36.(2021七上·永康期末)在通常状况下,
①氮气是没有颜色;
②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比空气稍轻;
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
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
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根据上述信息,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空格内: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三、解答题
37.(2020七上·杭州月考)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硅元素固体,孔状内有99.8%的空间.这种新材料密度仅为3mg/cm3,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气凝胶制成的。
(1)请根据你对“气凝胶”性质的理解,说出“气凝胶”的两个物理属性   。
(2)气凝胶密度仅为3mg/cm3=   kg/m3
(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kg/m3)制造,耗钢130t;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多少k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物质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物质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则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为固态,那么乙到丙的物态变化为凝华现象。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时吸热,故A错误;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制冷剂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汽化现象吸热,故B正确;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时发生凝固现象而放热,故C错误;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从而变成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空气中时,会由固态迅速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吸热,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放入饮料中时,迅速从饮料中吸热而升华,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饮料沸腾,故A正确;
“沸腾”时,饮料的热量被干冰吸收而降低温度,故B错误;
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故C错误;
杯口的白色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岩浆变成岩石,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湿衣服变干,发生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樟脑丸变小,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消融的过程,是冰吸热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形成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温度很低,而屋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后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由于屋内的温度高,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里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都需要向外放热。霜在地面附近形成,为了放热需要空气的温度很低,往往在0℃以下,所以下霜之前天气很冷,即“霜前冷”。而雪在高空形成,下落到地面时熔化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因此会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即“雪后寒”。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有水形成就会变得潮湿;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因此都有制冷作用。
【解答】A.用大量冰块熔化来降温,由于有水生成,因此不能保持干燥,故A错误;
B.用喷大量水蒸气来降温,不会吸热降低温度,故B错误;
C.用大功率电风扇吹走热量,并不能降低温度,故C错误;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由于没有水生成,因此可以保持环境干燥,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高是需要吸热的,凝固、液化和凝华是需要放热的。
【解答】①春天,冰雪融化,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②不合题意;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③不合题意; 
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是霜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因此吸收热量的是①④。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水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B正确;
C.早晨有浓雾,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说明雪人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属于升华,故B正确;
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解答】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选项错误;
B、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选项B错误;
C、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选项C正确;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水,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物质状态的前后变化,判断物态变化类型,再判断吸放热情况。
②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①冰的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②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③雾是液态小水滴,雾散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汽化现象,吸热;
④霜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故答案为:C
1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A.海拔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铁制成铁钉,属于物理变化;
C.木炭剧烈燃烧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车胎爆裂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能够确定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变化剧烈、明显发光和放热,以及有气泡生成,都可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0.【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牛奶变酸和火药爆炸时都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海水蒸发,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和河水结冰,都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光合作用和蜡烛燃烧时,都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2)降温放热,升温吸热;
(3)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金属冰块”的温度比饮料的温度低,则放入饮料中,饮料将热量传递给冰块,故A错误;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故B正确;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相同,故C错误;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因此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3.【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描述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描述的可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描述的延展性,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在化学中,“新物质”并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而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2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分析解答。
【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6.【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27.【答案】升华;吸收;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固态的干冰在空气中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从而发生升华现象,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2)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因为水蒸气要放热,因此应该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才行,则冰花通常出现在室外的玻璃上。
28.【答案】(1)液化;放热
(2)熔化;吸热
(3)凝华;放热
(4)凝固;放热
(5)液化;放热
(6)升华;吸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区分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弄清物质的除态和末态;在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1)露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2)冰变成水,是冰吸收热量,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形成的;
(3)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4)铁水变成铁块,是铁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的;
(5)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6)碘变成碘蒸汽,是碘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形成的。
29.【答案】(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遇冷凝华;放出
(3)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遇到高温,往往会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水蒸气遇到低温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可以形成霜或雪;
(3)严冬时,屋外的空气温度很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很低,而屋内的空气温度高;屋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玻璃内壁上形成窗花。
【解答】(1)材料一中的雪升华成水蒸气,所以不见了;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窗花上的冰花,这是在窗玻璃的内侧发生的凝华现象。
30.【答案】小冰晶;凝华;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现象,凝华时向外放热;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体叫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解答】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蘸干,“霜变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
故答案为:小冰晶;凝华;熔化
31.【答案】②⑦⑧;④⑤⑥⑨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升华与凝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升化是固态变成气态,凝华是气态到固态,而夏天的冰棒周围是液化,江河解冻是熔化
32.【答案】③⑦;①②⑤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② 钢铁易生锈,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③ 电灯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④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为化学变化;
⑤ 镁能燃烧,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
⑦ 冰雪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则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③⑦,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⑤。
33.【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解答】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②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为化学性质;
③熔点为558 ℃,沸点为1506 ℃,为物理性质;
④几乎不溶于水,描述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
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描述的用途;
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描述的用途。
其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①③④;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⑥⑦。
34.【答案】①;④;②;⑤;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 属于用途的是③。
35.【答案】②⑩;①⑧;③⑤⑥⑨;④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
【解答】①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水是无色液体,说的是颜色,为物理性质;
④铁能生锈,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的是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说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物理性质;
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⑧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⑨镁的熔点为648.8℃,为物理性质;
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那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⑩,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⑤⑥⑨,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⑦。
36.【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性质是能被感观感知或利用仪器测知的。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①氮气是没有颜色,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②没有气味的气体,描述的气味,为物理性质;
③比空气稍轻,描述的密度,为物理性质;
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描述的状态,为物理性质;
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描述的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为化学性质;
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为化学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⑤;属于化学性质的为⑥⑦。
37.【答案】(1)熔点高;密度小
(2)3
(3)根据“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得到:;

解得:m胶=50kg。
【知识点】单位换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
(2)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3)根据m=ρV可知,当体积相等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据此列式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解答】(1)“气凝胶”的两个物理属性:熔点高、密度小;
(2);
(3)根据“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得到:;

解得:m胶=50kg。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精选题 -升华凝华和物理化学变化
一、单选题
1.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则从乙到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凝固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弄清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物质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物质放热,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物质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则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为固态,那么乙到丙的物态变化为凝华现象。
故选B。
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升华吸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时吸热,故A错误;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制冷剂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汽化现象吸热,故B正确;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时发生凝固现象而放热,故C错误;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3.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饭店、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从而变成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2022七上·滨江期末)“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下对诗句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的成因之一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B.“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吸热
D.“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雾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正确;
C.雪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5.(2020七上·余杭期末)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答案】A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空气中时,会由固态迅速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吸热,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放入饮料中时,迅速从饮料中吸热而升华,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饮料沸腾,故A正确;
“沸腾”时,饮料的热量被干冰吸收而降低温度,故B错误;
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故C错误;
杯口的白色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A。
6.在岩浆变成岩石、湿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等过程中,其吸热和放热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吸热、放热、吸热 B.放热、放热、吸热
C.放热、吸热、吸热 D.吸热、吸热、放热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岩浆变成岩石,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湿衣服变干,发生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樟脑丸变小,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春天,河里的冰消融 D.夏天的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
C.冰消融的过程,是冰吸热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形成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8.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常常会结有“冰花”。下列有关“冰花"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是一种凝固现象
B.“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外面
C.“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的里面
D.“冰花”在玻璃窗的里外都有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需要放热。
【解答】寒冷的冬天,窗户的玻璃温度很低,而屋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后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由于屋内的温度高,因此“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里面,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你听说过“霜前冷,雪后寒“吗?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应为(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低
B.霜形成时的气温一定比雪形成时的气温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形成前高,雪后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前低
D.霜是在地面上形成的,气温必在0℃以下;雪在高空形成,雪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地面的温度降低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向外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都需要向外放热。霜在地面附近形成,为了放热需要空气的温度很低,往往在0℃以下,所以下霜之前天气很冷,即“霜前冷”。而雪在高空形成,下落到地面时熔化需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因此会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即“雪后寒”。
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2020七上·临安期末)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 内装入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500℃左右
A.实验1,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
B.实验1,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太低了,所以不能让碘升华
C.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
D.实验2,因为实验2中水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实验比较安全
【答案】C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如果加热温度高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蒸汽的形成可能有两个方式:①熔化再汽化;②升华。如果能够将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那么就能排除熔化的因素,进而的升华的结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会对实验产生干扰,故A错误;
温度高,升华的快;温度低,升华的慢,故B错误;
实验2,因为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碘可能先熔化再沸腾,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故C正确;
水的沸点为100℃,一旦不小心,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C。
11.实验室要制造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A.用大量冰块熔化来降温 B.用喷大量水蒸气来降温
C.用大功率电风扇吹走热量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有水形成就会变得潮湿;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因此都有制冷作用。
【解答】A.用大量冰块熔化来降温,由于有水生成,因此不能保持干燥,故A错误;
B.用喷大量水蒸气来降温,不会吸热降低温度,故B错误;
C.用大功率电风扇吹走热量,并不能降低温度,故C错误;
D.用干冰升华来降温,由于没有水生成,因此可以保持环境干燥,故D正确。
故选D。
12.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①春天,冰雪融化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 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在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和升高是需要吸热的,凝固、液化和凝华是需要放热的。
【解答】①春天,冰雪融化,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②不合题意; 
③秋天,清晨出现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③不合题意; 
④冬天,早晨在太阳照射下,草地上的霜消失,是霜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因此吸收热量的是①④。
故选B。
13.下面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早晨有浓雾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
【答案】B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是水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B正确;
C.早晨有浓雾,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洒在室内地上的水干了,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14.(2019七上·平阳期末)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整个雪人同时逐渐熔化 B.整个雪人同时逐渐升华
C.雪人底部因熔点降低而熔化 D.雪人底部因温度升高而熔化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长了雪人也会逐渐变矮说明雪人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属于升华,故B正确;
故选B。
15.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解答】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其中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选项错误;
B、雾、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选项B错误;
C、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选项C正确;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水,此过程中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7.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物质状态的前后变化,判断物态变化类型,再判断吸放热情况。
②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①冰的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
②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中水蒸气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
③雾是液态小水滴,雾散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汽化现象,吸热;
④霜的形成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
故答案为:C
18.(2023七上·嘉兴期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在变化中。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波受热熔化 B.铁制成铁钉
C.木炭剧烈燃烧 D.车胎爆裂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解答】A.海拔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铁制成铁钉,属于物理变化;
C.木炭剧烈燃烧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车胎爆裂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
19.(2023七上·余姚期末)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变化很剧烈 B.变化中有明显发光、放热现象
C.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 D.有气泡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能够确定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变化剧烈、明显发光和放热,以及有气泡生成,都可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20.(2023七上·绍兴期末)下列现象能作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
A.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
C.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
D.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蜡烛燃烧时发光放热、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蜡烛燃烧时状态发生了改变,都不能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因此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B、C不合题意;
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2022七上·鄞州期中)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 火药爆炸 B.海水蒸发 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 河水结冰 D.光合作用 蜡烛燃烧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牛奶变酸和火药爆炸时都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海水蒸发,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发生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和河水结冰,都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光合作用和蜡烛燃烧时,都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2.(2022七上·上城期末)小金在商场里见到一种神奇的“金属冰块”,放进饮料中能迅速降低饮料温度。“金属冰块”外部为食用级不锈钢,内部为酒精和水的混合液,混合液凝固点在-20摄氏度以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将热传给饮料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不一致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熔点和凝固点
【解析】【分析】(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2)降温放热,升温吸热;
(3)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金属冰块”的温度比饮料的温度低,则放入饮料中,饮料将热量传递给冰块,故A错误;
B.“金属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在降温过程中会放热,故B正确;
C.“金属冰块”中混合液的熔点和其凝固点相同,故C错误;
D.“金属冰块”内部酒精与水混合后,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因此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2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应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
B.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
C.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
D.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冬天,北方居民利用燃煤取暖,描述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艺术家将冰雕刻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描述的可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工人利用铜丝做导线,描述的延展性,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人们利用水银易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体温计,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4.(2019七上·慈溪月考)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上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状态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在化学中,“新物质”并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而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A、B、C错误,而D正确。
故选D。
2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A.变化时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B.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是否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分析解答。
【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26.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   等。物质从   直接变成   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   热。
【答案】固态;气态;吸;碘、樟脑丸;气态;固态;放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解答。
【解答】(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升华时需要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樟脑丸等。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物质凝华时需要放热。
27.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   (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
【答案】升华;吸收;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固态的干冰在空气中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从而发生升华现象,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2)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因为水蒸气要放热,因此应该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才行,则冰花通常出现在室外的玻璃上。
28.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露的形成:   ,   。
(2)冰变成水:   ,   。
(3)霜的形成:   ,   。
(4)铁水变铁块:   ,   。
(5)雾的形成:   ,   。
(6)碘变成碘蒸汽:   ,   。
【答案】(1)液化;放热
(2)熔化;吸热
(3)凝华;放热
(4)凝固;放热
(5)液化;放热
(6)升华;吸热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区分物态变化的关键,是弄清物质的除态和末态;在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1)露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2)冰变成水,是冰吸收热量,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形成的;
(3)霜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4)铁水变成铁块,是铁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形成的;
(5)雾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
(6)碘变成碘蒸汽,是碘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形成的。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某日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泊的沙丘上覆盖着5~10厘米厚的积雪,然而过了大约20分钟,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
材料二:1779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圣彼得堡市中心的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厅里的舞会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翩翩起舞,有的人还在冒着汗水。正在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旁边的人不知所措。有人喊道:“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突然大厅里竟然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就在这时,一位先生迅速把这位小姐搀扶到门口,并把发生的现象向大家作了解释。
(1)材料一中的雪为什么不见了?   。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   ,该过程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的   (填“外”或“内”)侧发生的   现象。
【答案】(1)雪升华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遇冷凝华;放出
(3)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遇到高温,往往会直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水蒸气遇到低温迅速放热,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可以形成霜或雪;
(3)严冬时,屋外的空气温度很低,因此窗玻璃的温度很低,而屋内的空气温度高;屋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会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玻璃内壁上形成窗花。
【解答】(1)材料一中的雪升华成水蒸气,所以不见了;
(2)材料二中大厅里出现雪花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该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小北看完材料后,联系生活,想到了严冬的早晨窗花上的冰花,这是在窗玻璃的内侧发生的凝华现象。
30.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蘸干,“霜变成水”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
【答案】小冰晶;凝华;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现象,凝华时向外放热;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体叫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解答】夏天,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冻肉放在案板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冻肉表面结出一层“白粉”,这层“白粉”实际是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肉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冰箱需要定期除霜,除霜时将冰箱断电,冰箱门打开,霜变成水后用干布蘸干,“霜变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
故答案为:小冰晶;凝华;熔化
31.列现象属于升华的有    ,属于凝华的有    (填序号)
①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②灯泡用久了钨丝会变细 ③江河解冻 ④霜的形成 ⑤冰棒上的白粉 ⑥严冬室内窗户上的冰花⑦冰雕没有熔化,却一天天变小 ⑧樟脑丸“消失”了 ⑨雾凇的形成
【答案】②⑦⑧;④⑤⑥⑨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升华与凝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升化是固态变成气态,凝华是气态到固态,而夏天的冰棒周围是液化,江河解冻是熔化
32.(2022·余姚期中)下列描述物理变化的是    ;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钢铁易生锈 ③
电灯发光 ④
煤气燃烧

镁能燃烧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 ⑦
冰雪熔化
【答案】③⑦;①②⑤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①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② 钢铁易生锈,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③ 电灯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④ 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为化学变化;
⑤ 镁能燃烧, 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为化学性质;
⑥ 氧化铜是黑色粉末,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
⑦ 冰雪熔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则描述物理变化的是③⑦,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①②⑤。
33.(2022七上·海曙期中)今年夏天宁波市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少雨,各区县采取多次人工降雨以缓解干旱少雨。碘化银是当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的主要物质。有关碘化银的描述: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熔点为558 ℃,沸点为1506 ℃;④几乎不溶于水;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其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   (填序号,下同);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答案】①③④;②;⑤;⑥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解答】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②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为化学性质;
③熔点为558 ℃,沸点为1506 ℃,为物理性质;
④几乎不溶于水,描述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⑤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为碘和银,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
⑥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描述的用途;
⑦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描述的用途。
其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①③④;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⑥⑦。
34.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用途的是   。
【答案】①;④;②;⑤;③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 属于用途的是③。
35.(2021七上·宁波月考)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 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6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答案】②⑩;①⑧;③⑤⑥⑨;④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溶解性、密度等。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
【解答】①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③水是无色液体,说的是颜色,为物理性质;
④铁能生锈,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说的是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说的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物理性质;
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说的是氧化性,为化学性质;
⑧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⑨镁的熔点为648.8℃,为物理性质;
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
那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②⑩,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⑤⑥⑨,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④⑦。
36.(2021七上·永康期末)在通常状况下,
①氮气是没有颜色;
②没有气味的气体;
③比空气稍轻;
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
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
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根据上述信息,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空格内: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这些性质是能被感观感知或利用仪器测知的。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①氮气是没有颜色,描述的颜色,为物理性质;
②没有气味的气体,描述的气味,为物理性质;
③比空气稍轻,描述的密度,为物理性质;
④在﹣209.9℃、1.01×105帕的压强下,氮气可变成雪状固体,描述的状态,为物理性质;
⑤常温下,氮气难溶于水,描述的溶解性,为物理性质;
⑥在雷电的作用下,氮气可与氧气反应,产生一种有毒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为化学性质;
⑦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为化学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⑤;属于化学性质的为⑥⑦。
三、解答题
37.(2020七上·杭州月考)人类在新材料探索的道路上总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就是新材料探索的重要成果,气凝胶是一种多孔状、类似海绵结构的硅元素固体,孔状内有99.8%的空间.这种新材料密度仅为3mg/cm3,看似脆弱不堪,其实非常坚固耐用,最高能承受1400℃的高温.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气凝胶制成的。
(1)请根据你对“气凝胶”性质的理解,说出“气凝胶”的两个物理属性   。
(2)气凝胶密度仅为3mg/cm3=   kg/m3
(3)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盛行的超高强度结构钢(ρ钢=7.8×103kg/m3)制造,耗钢130t;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质量为多少kg?
【答案】(1)熔点高;密度小
(2)3
(3)根据“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得到:;

解得:m胶=50kg。
【知识点】单位换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
(2)单位换算时,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3)根据m=ρV可知,当体积相等时,质量与密度成正比,据此列式计算出气凝胶的质量。
【解答】(1)“气凝胶”的两个物理属性:熔点高、密度小;
(2);
(3)根据“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得到:;

解得:m胶=50kg。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