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30 18: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
一、升华与凝华
1.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   (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
2.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晨的浓雾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4.如图所示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5.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6.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7.《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8.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9.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寒冬,河水结成冰
10.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升华吸热
12.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饭店、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13.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
14.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15.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甲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凝华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16.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地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 113.7 ℃ 碘的沸点: 184.3 ℃ 水的沸点: 100 ℃ 酒精灯火焰: 500 ℃左右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1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填字母)。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升华;吸收;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固态的干冰在空气中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从而发生升华现象,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2)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因为水蒸气要放热,因此应该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才行,则冰花通常出现在室外的玻璃上。
2.【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向外放热。
【解答】在激光的照射下,碳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解答】A.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变干,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冰锥正在消融,即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乙: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即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丙: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则需要吸热的是甲和乙。
故选A。
5.【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消失,即它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甲中的碘在沸水中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肯定不会熔化,则碘应该是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的碘用酒精灯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也可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
(2)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7.【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冰化成水,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向外放热,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向外放热,故C不合题意;
D.河水结冰,即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向外放热,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④初春,冰雪消融,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
那么物态变化相同的是②③。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时吸热,故A错误;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制冷剂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汽化现象吸热,故B正确;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时发生凝固现象而放热,故C错误;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从而变成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3.【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据此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即汗液吸收人体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因此有致冷作用。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即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而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即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即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混合物的熔点会降低,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在冰块中加热盐后,会使冰的熔点降低,即低于0℃。白霜为固态,而空气中的水蒸气为气态,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A。
15.【答案】(1)升华
(2)凝华
(3)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3)根据前面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即直接生成碘蒸气,这是升华过程,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2)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气态的钨放热后直接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形成的。
(3)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后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冰柱表面形成冰,因此冰柱会逐渐变厚,故选B。
16.【答案】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碘变成蒸汽有两个途径,即固态变成液态,再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实验方案一中,酒精灯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即碘可能会熔化。而实验方案二中,沸水的温度只有100℃,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即碘肯定发生了升华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我认为实验方案二更好些,理由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
17.【答案】凝华;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同一种物质出现固、液、气三态的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固态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小,而气态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大,据此确定物质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的分子空隙最小,为固态;丙中的分子空隙最大,为气态,那么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成图甲状态时,即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四章第7节 升华与凝华
一、升华与凝华
1.喷撒“干冰”人工增雨时,干冰   (物态变化名称),   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北方冬天,室   (填“内”或“外”)玻璃上有时结一层冰花,这是   现象。
【答案】升华;吸收;内;凝华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1)固态的干冰在空气中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从而发生升华现象,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2)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因为水蒸气要放热,因此应该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才行,则冰花通常出现在室外的玻璃上。
2.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上的碳粉直接转化为碳蒸气,字迹消失。下列关于碳粉转化为碳蒸气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汽化、吸热 B.升华、吸热 C.熔化、放热 D.凝华、放热
【答案】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向外放热。
【解答】在激光的照射下,碳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早晨的浓雾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答案】D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解答】A.浓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水变干,即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如图所示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  )
A.甲、乙 B.乙、丁 C.甲、丙 D.丙、丁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甲:冰锥正在消融,即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乙: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即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丙: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则需要吸热的是甲和乙。
故选A。
5.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一瓶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夏天从冰柜中拿出冰棒,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D.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了是熔化现象
【答案】B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B正确;
C.“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樟脑丸消失,即它吸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形成,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6.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
【答案】升华;熔化;凝华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1)甲中的碘在沸水中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因此碘肯定不会熔化,则碘应该是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乙中的碘用酒精灯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因此碘可能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也可能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1)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如图甲所示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如图乙所示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
(2)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7.《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成液态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8.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9.图中的四个物态变化实例,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寒冬,河水结成冰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冰化成水,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向外放热,故B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向外放热,故C不合题意;
D.河水结冰,即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向外放热,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 ④初春,冰雪消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即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④初春,冰雪消融,即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
那么物态变化相同的是②③。
故选C。
1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了制冷剂汽化吸热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吸热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升华吸热
【答案】B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汽化和升华,都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时吸热,故A错误;
B.食品在电冰箱里能保鲜,利用制冷剂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发生汽化现象吸热,故B正确;
C.冬天的菜窖里会放几桶水,利用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时发生凝固现象而放热,故C错误;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12.一种新兴的时尚美食——干冰辅助制作的靓丽美食,在全国各大星级饭店、酒店的菜谱中悄然出现。干冰特有的云雾效果再加上各位高级厨师们的出色手艺,使众多美食家们享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沁人心脾的时尚美食!如图所示,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盘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盘面上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答案】D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从而变成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体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3.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与这一现象有着相同特点的是(  )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据此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解答】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林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即汗液吸收人体热量,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蒸发现象,因此有致冷作用。
A.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水,即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而吸热,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即周围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秋天,早晨草地上铺上一层白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冬天,屋檐上挂着冰柱,即水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4.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的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属于凝固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混合物的熔点会降低,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在冰块中加热盐后,会使冰的熔点降低,即低于0℃。白霜为固态,而空气中的水蒸气为气态,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故选A。
15.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甲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凝华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答案】(1)升华
(2)凝华
(3)B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1)物质吸热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
(2)物质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
(3)根据前面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1)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即直接生成碘蒸气,这是升华过程,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2)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气态的钨放热后直接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形成的。
(3)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后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附着在冰柱表面形成冰,因此冰柱会逐渐变厚,故选B。
16.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地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 113.7 ℃ 碘的沸点: 184.3 ℃ 水的沸点: 100 ℃ 酒精灯火焰: 500 ℃左右
你认为实验方案   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答案】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碘变成蒸汽有两个途径,即固态变成液态,再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实验方案一中,酒精灯的温度远远高于碘的熔点,即碘可能会熔化。而实验方案二中,沸水的温度只有100℃,低于碘的熔点,那么碘肯定不会熔化,即碘肯定发生了升华现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我认为实验方案二更好些,理由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不能说明“碘的升华”;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
17.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填字母)。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答案】凝华;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同一种物质出现固、液、气三态的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固态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小,而气态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大,据此确定物质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中的分子空隙最小,为固态;丙中的分子空隙最大,为气态,那么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成图甲状态时,即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了凝华现象。
A.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即由固态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不合题意;
B.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即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B不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即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