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2 00:00:5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C.①谓其君不能者②仁也者,人也
D.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下列加粗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知止而后有定 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嫌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地相等,德相齐。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两人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这里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诺”表示应答,与之类似的还有“唯”,急时用“唯”,缓时用“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德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10.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请简要分析。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2)孟子认为,“仁之端”指的是“   ”,“义之端”指的是“   ”,“礼之端”指的是“   ”,“智之端”指的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__________):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___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___________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____________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_______________,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
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发扬光大 吹灰之力
B.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踵事增华 吹灰之力
C.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发扬光大 举手之劳
D.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踵事增华 举手之劳
15.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
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16.请赏析这几句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句末衬字,无意义。
C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判断。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2.【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舍”,安置住宿。
B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3.【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4.【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与例句相同,“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其余三项都表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答案】6.C
7.B
8.B
9.①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②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
10.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如果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到朝廷见齐王。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
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
孟子说:“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王有命令,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点,就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
孟仲子派了好几个人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如此而已,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中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答‘唯’而不答‘诺’;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的规范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说:“难道我说的是这个道理吗?曾子说:‘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的话,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而轻视另外两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重德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一起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该句翻译要点:
(1)第一个“以”,用、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
(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
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朝廷见齐王。
11.【答案】(1)不是为着要来结交孩子的父母,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国君的人。
(3)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能够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同“邀”,求取。
(2)“忍”,忍受,忍耐;“之”,助词,的;“心”,心情;“斯”,乃,就;“政”,政治。
(3)“苟”,如果;“保”,保护;“事”,侍奉,赡养。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2.【答案】(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2)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苟”“恻”的书写。
故答案为:(1)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2)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答案】13.A
14.C
15.B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到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
而后文说到两条路,所以排除C。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社鼠城狐: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本处说到两条路,一条是成为君子圣贤的路,君子圣贤具有品德高尚的特点,所以跟君子圣贤相对应的应是衣冠禽兽,所以另一条路是向下沦为衣冠禽兽,所以选用“衣冠禽兽”。
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本处是说本来能够决定自己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却最终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这里面仍然强调的是人的品行,所以选用“卑鄙无耻”。
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踵事增华: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后文说到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样做能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所以这里指将仁、义、礼、智的传统得以发展提高,选用“发扬光大”。
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举手之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强调力量,所以选用“举手之劳”。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首先“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语序错误,“甚至”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所以正常语序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排除A、C;
“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表达的意思错误,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让人感到悲哀。而选项D中“是不是”表示疑问。
故答案为:B。
16.【答案】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钩之力。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句表达技巧的能力。“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思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想凭借一个齐国称霸诸侯国,所以,作者把齐宣王想“霸天下”比喻成“缘木求鱼”,“缘木求鱼”是不存在的,那么齐宣王的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的这个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他的幻想,也使文势波澜起伏。
故答案为: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钩之力。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文句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选项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C.①谓其君不能者②仁也者,人也
D.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A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句末衬字,无意义。
C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判断。
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表被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2.下列加粗词活用情况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知止而后有定 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答案】A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舍”,安置住宿。
B项,“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C项,“止”,动词用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肉。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A.义,人之正路也 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D项为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4.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B项与例句相同,“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其余三项都表原因。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嫌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地相等,德相齐。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两人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之位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这里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诺”表示应答,与之类似的还有“唯”,急时用“唯”,缓时用“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德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10.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请简要分析。
【答案】6.C
7.B
8.B
9.①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②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
10.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如果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动到朝廷见齐王。
【知识点】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正好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来应当来看你,可是感冒了,不能外出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我能够见到你吗?”
孟子回答说:“我也不幸有点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托病不上朝见齐王,今天出去吊丧,大概不合适吧?”
孟子说:“我昨天有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孟子出门后,)齐王派人来问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王有命令,他有点小病,不能上朝廷。今天病好了点,就上朝廷去了,我不知道到了没有?”
孟仲子派了好几个人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拦截孟子,说:“您千万别回家,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只好到景丑氏家里暂住一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伦常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见齐王很尊敬您,没见您怎么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这个齐王哪里够得上和他谈仁义之道呢’,如此而已,这才是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而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拿来在齐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没有人比我更尊敬齐王的了。”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礼》中说:‘父亲召唤儿子时,儿子答‘唯’而不答‘诺’;国君下令召见臣子,臣子不等驾好车马就要动身。’您本来打算朝见齐王,可是一听到王命反而不去了,恐怕与礼的规范有些不相合吧。”
孟子说:“难道我说的是这个道理吗?曾子说:‘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的话,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而轻视另外两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重德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一起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该句翻译要点:
(1)第一个“以”,用、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
(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
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朝廷见齐王。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1)不是为着要来结交孩子的父母,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国君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国君的人。
(3)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能够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同“邀”,求取。
(2)“忍”,忍受,忍耐;“之”,助词,的;“心”,心情;“斯”,乃,就;“政”,政治。
(3)“苟”,如果;“保”,保护;“事”,侍奉,赡养。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   ,   。”
(2)孟子认为,“仁之端”指的是“   ”,“义之端”指的是“   ”,“礼之端”指的是“   ”,“智之端”指的是“   ”。
【答案】(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2)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苟”“恻”的书写。
故答案为:(1)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2)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多积累,边读边写。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__________):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___的路。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___________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____________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_______________,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
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
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
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发扬光大 吹灰之力
B.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踵事增华 吹灰之力
C.衣冠禽兽 卑鄙无耻 发扬光大 举手之劳
D.社鼠城狐 卑躬屈膝 踵事增华 举手之劳
15.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
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
【答案】13.A
14.C
15.B
【知识点】语句连贯;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前文说到的是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每一个人,排除B、D;
而后文说到两条路,所以排除C。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社鼠城狐:比喻依仗权势做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本处说到两条路,一条是成为君子圣贤的路,君子圣贤具有品德高尚的特点,所以跟君子圣贤相对应的应是衣冠禽兽,所以另一条路是向下沦为衣冠禽兽,所以选用“衣冠禽兽”。
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卑鄙无耻: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本处是说本来能够决定自己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却最终没有成为这样的人,这里面仍然强调的是人的品行,所以选用“卑鄙无耻”。
发扬光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踵事增华: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后文说到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这样做能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所以这里指将仁、义、礼、智的传统得以发展提高,选用“发扬光大”。
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举手之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本处指做帮助老人的事情是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强调力量,所以选用“举手之劳”。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话有两处语病,首先“堕入邪恶甚至流于凡庸”语序错误,“甚至”表示前后是递进关系,所以正常语序是“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排除A、C;
“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表达的意思错误,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让人感到悲哀。而选项D中“是不是”表示疑问。
故答案为:B。
16.请赏析这几句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答案】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钩之力。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句表达技巧的能力。“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思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想凭借一个齐国称霸诸侯国,所以,作者把齐宣王想“霸天下”比喻成“缘木求鱼”,“缘木求鱼”是不存在的,那么齐宣王的这个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的这个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他的幻想,也使文势波澜起伏。
故答案为:爬到树上去找鱼的结果可想而知,以此来说明齐宣王以区区之齐国,要战胜力量强大的各诸侯,国的做法之不可取,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粉碎了齐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钩之力。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文句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