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1课《百年孤独》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1课《百年孤独》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21 23:00:3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1课《百年孤独》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ào)逾越(yú)扎营(zā)煎熬(áo)
B.校准(jiào)魁伟(kuí)怪癖(pǐ)跋涉(bá)
C.蹉跎(cuō)氛围(fèn)愧疚(kuì)扳倒(bān)
D.滑稽(jī)杜撰(zhuàn)辗转(zhǎn)铁砧(zhān)
【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扎”应读“zhā”。
B.正确。
C.“氛”应读“fēn”。
D.“砧”应读“zhē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扬 碍事 搁置 兴高采烈
B.氛围 茫然 发髻 密不示人
C.狡黠 遏制 牛犊 无所事事
D.安息 锤练 聋哑 呱呱坠地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喧扬”应为“宣扬”。
B项“密不示人”应为“秘不示人”。C无误。
D项“锤练”应为“锤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海柳是珊瑚的一种,质地____________,水浸不腐,火焚难损,富有光泽,是加工成工艺品的珍贵材料。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____________。
③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__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坚韧 十足 不由自主 B.坚韧 实足 情不自禁
C.坚忍 十足 情不自禁 D.坚忍 实足 不由自主
【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坚韧:一是指物体坚固而柔韧,不容易折断,二是指人的性格品质不屈不铙,意志坚定。坚忍,有韧性,常形容人的意志品质,不能形容物。第①句中介绍的是海柳的质地,应该用“坚韧”。十足:常指十分充足,形容程度,常跟“信心、理由、神气、威风、干劲”等词搭配,也可以指纯粹,形容成色或成分,除用于黄金等外,多带贬义。 实足:指确实足数,形容数量,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有时形容行为,指确实可以,完全可以。第②句中要表达的是对秋的喜爱,应该用“十足”。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③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应该选“不由自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4.下列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进门说了一声:“大伙儿都在等着你们呢!”就飞也似的跑开了。
B.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连串的新鲜事。
C.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钢铁性子,指导员摸得很熟。
D.“好吧,”我伸了伸胳臂叫道:“走!”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引用是非独立引用,所以冒号应去掉,而叹号也应改为逗号,放在引号之外;
B项,“看到”不是提示语,冒号应去掉,让“看到”作句子的谓语;
D项,当引用的话分为前后两部分时,“说”或“道”后加逗号,所以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抓住关键信息“冒号”;然后结合所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认真思考分析各个选项内容。
二、语用综合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内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于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借代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瞬弱”形容(身体)瘦弱,软弱无能。文中用来形容小说,运用的是比拟修辞。句子“《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中将《枯枝败叶》看成泥坯,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枯枝败叶》只能看成……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几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D两项均为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C项,“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此外,定语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到“塑造”后。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故选D。
故答案为:⑴B;⑵A;⑶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由原文“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可概括“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对独裁”;由原文“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可概括“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文本三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
B.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9.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10.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7.C
8.D
9.一开始因为是个别现象,便感觉毫不在意,觉得好玩、可笑,有用;失眠症逐渐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才有了一定的警觉性;被失眠困扰后采取了熬制汤药治疗、隔离、注意饮食等各种对抗的措施;最终淡然面对,习惯了疫情,紧急状态成为常态。
10.“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失眠症”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应该先梳理情节发展过程,再分析随着情节变化人物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自己对材料三和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作答。
7.C.“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错,“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成立,选择留下来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淡定勇敢的心态,惊恐凄苦的原因是失眠症。故答案为:C。
8.D.“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错,结合“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分析,作者应该是理解同情关爱的心态。故答案为:D。
9.由“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得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最初是不在意,感觉可笑、好玩、有用,因此而疏忽。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得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了警惕性。
由“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得出采取了一些治疗和对抗措施。
由“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后来习惯了失眠症的困扰。
10.由“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得出答案(1)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答案(2)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3)但也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由“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得出答案(4)“失眠症”属于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人们会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过去和现在,表现出在文明洪流面前人类受到的巨大冲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流光似水
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到卡塔古娜再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古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拄纳街四十七号的公寓五楼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期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地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十二尺的金光,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父母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色光海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打开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兄弟俩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气”。“不,我们现在就要”,体现了兄弟俩执拗的性格特点。
B.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兄弟俩母亲的抱怨之词,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而是看重最后的奖励。
C.小说中多次出现“星期三”,这段时间正是兄弟俩学习划船的时间,隐喻着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
D.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由的同时,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头用“男孩子们”“他们的爸爸”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始终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事。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故事,写男孩子们的父母每星期三都去看电影,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多处以细节传神,通过对兄弟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D.小说采用“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色彩。
13.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14.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请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11.B
12.C
13.【示例一】这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以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令人悲伤、悲悯;②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示例二】这不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光海”里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与快乐,勇敢而执着追梦的他们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14.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依据。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读来没有违和感。如在“光海”里潜游,光海上漂浮着各种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着现实生活。如在“光海”里航行,象征现实中人类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读懂小说,把握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再结合对题干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1. B.“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错误,由后文在父母没有答应的情况下,兄弟俩照样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的公开表扬可知,他们还是积极向上、好学进取的。故答案为:B。
12. C.“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错误,文中有对兄弟俩的语言描写,如“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和动作描写,如“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但没有对兄弟俩的“心理描写”。故答案为:C。
13.按照题干要求可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阐述理由时,要结合小说中“光海”的象征意义,集中阐释自己对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中”这一结局的理解。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可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是真正的死亡出发,这正符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质;同时结尾处也提到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而会“光海航行术”的孩子们已经溺死,进一步加重了悲剧色彩,将孩子们的悲剧进一步上升到了社会的悲剧。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若认为不是悲剧,可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是一种象征,不代表真正的死亡出发,这里的“溺死”象征了孩子们迷失于天马行空的梦想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永恒”的快乐和自由;同时结尾也描写了兄弟俩航海的行动,“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这其中也寄托着作者希望他们终有一天找到灯塔和彼岸,摆脱迷失的愿望。
14.结合题干引用的马尔克斯说的“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句话,可知小说虽然是魔幻小说,但依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文本中“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追求生动遇真,与现实没有距离感,文中写了孩子们在“光海”里潜游,光海上漂浮着各种物件,如“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魔幻的事物和现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能够暗示现实生活,理解文意后,不难发现在“光海”里航行实则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2021高二下·宁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信的马尔克斯
申赋渔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他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和空酒瓶去换钱,或者去捡法国人不吃的肉骨头、猪下水,回来煮一煮。即便这样,他还得写作。因为写作才是希望。
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
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公园很近,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大——大——大师!”那人回过头,朝他挥挥手,回应到:“再见,朋友。”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相遇。
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在此刻,海明威竟然真的从他的眼前走过了。马尔克斯的激动,并不只是景仰,而是觉得他从他的手里接过了什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海明威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虽然人们意识到这一切,还要再等十年,等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
在小说里,上校已经卖掉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妻子怕别人知道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放了石头在锅里煮。可是上校仍然不肯把那只斗鸡卖掉。他要等斗鸡上场比赛,他认为斗鸡一定能赢。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妻子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地摇晃,“你说,吃什么?”上校活了75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75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那只宁可饿死也不肯卖的鸡,就是马尔克斯的文学梦。
离开巴黎二十多年后,马尔克斯重新回到他曾经居住的小旅馆。当年走的时候,他身无分文,付不了房租,好心的房东没有难为他,只是祝他好运。现在,他刚刚获了诺贝尔奖,就专门来还这笔房租和多年的利息。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
(摘自《高中生》2018年31期)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等信的马尔克斯”为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等待”的故事。这里的“等信”既是马尔克斯在等别人给他寄钱,更是在等待希望。
B.文章结尾交代二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专门回小旅馆还房租和利息的事,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
C.文章的主人公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主角上校,以及马尔克斯的偶像海明威,都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一类人。
D.文章营造了三重“叙事空间”,包含现实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作品具有时空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16.结合文本,请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能成为马尔克斯自认写得最好的小说的原因。
17.《等信的马尔克斯》是申赋渔“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15.B
16.①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②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③这部小说承载着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
17.故事真实: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
叙事精彩: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致理解,重点把握即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切”出要点,审准探究点,是探究人物、情节还是主旨。其次,明确分析角度。不同的探究内容决定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本题涉及到小说的构思技巧、语言艺术等。对于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结合本文注释可知文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对于叙事的精彩,要综合考虑小说运用的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语言艺术等 。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错,更是在展现马尔克斯的成功,从中也可见作者对马尔克斯坦荡性格的赞美,选项理解狭隘,过于片面绝对。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第五、六两段分析“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经历和感受真实深切,是自我的一段生活写照。结合第八、九段分析“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结合第九段“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分析,可见这部小说承载者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专注写作。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①故事真实:结合第三段“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可见答案1.故事真实: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结合“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分析,得出答案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②叙事精彩:结合“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分析,可见使用肖像描写,通过细节给读者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结合“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得出答案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结合第八段“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分析,得出答案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结合“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分析,房东没等到收钱的日子,令人遗憾,房东夫人不收钱令人感动。得出答案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1课《百年孤独》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袤(mào)逾越(yú)扎营(zā)煎熬(áo)
B.校准(jiào)魁伟(kuí)怪癖(pǐ)跋涉(bá)
C.蹉跎(cuō)氛围(fèn)愧疚(kuì)扳倒(bān)
D.滑稽(jī)杜撰(zhuàn)辗转(zhǎn)铁砧(zhān)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扬 碍事 搁置 兴高采烈
B.氛围 茫然 发髻 密不示人
C.狡黠 遏制 牛犊 无所事事
D.安息 锤练 聋哑 呱呱坠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海柳是珊瑚的一种,质地____________,水浸不腐,火焚难损,富有光泽,是加工成工艺品的珍贵材料。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____________。
③这位失独母亲自述说:看见像儿子的人,就会____________地跟着,真希望那人就是自己的儿子。
A.坚韧 十足 不由自主 B.坚韧 实足 情不自禁
C.坚忍 十足 情不自禁 D.坚忍 实足 不由自主
4.下列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进门说了一声:“大伙儿都在等着你们呢!”就飞也似的跑开了。
B.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连串的新鲜事。
C.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钢铁性子,指导员摸得很熟。
D.“好吧,”我伸了伸胳臂叫道:“走!”
二、语用综合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余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力不从心的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内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于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声名显赫的诺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吹毛求疵,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拟、比喻、借代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围绕“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
C.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其中《城市与狗》是略萨蜚声国际文坛。
略萨的作品从社会层面讲,笔触相当广泛,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城镇市民、知识分子、艺术人物、官僚机构、军队等,都是他的描述对象。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不择手段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公羊的节日》体现了他对拉美政治现实的深刻思考,小说通过杜撰一个女人的所见所闻,再现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魔鬼般的独裁时代,批驳得淋漓尽致。
略萨被誉为“拉美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文本三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
B.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8.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9.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10.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流光似水
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买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到卡塔古娜再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卡塔古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纳两艘大游艇的棚舍。但是,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拄纳街四十七号的公寓五楼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期家居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都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地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了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
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孩子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十二尺的金光,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可以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得杰出奖。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父母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再下一个星期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里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泻而下,金色洪流急奔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面对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里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好像长了翅膀,在厨房的上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色光海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打开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
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最终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兄弟俩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远比父母想象中来得坚决气”。“不,我们现在就要”,体现了兄弟俩执拗的性格特点。
B.文中画横线句子是兄弟俩母亲的抱怨之词,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而是看重最后的奖励。
C.小说中多次出现“星期三”,这段时间正是兄弟俩学习划船的时间,隐喻着一个摆脱一切世俗束缚与标准的自由时空。
D.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暗示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追逐梦想,但在自由的同时,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头用“男孩子们”“他们的爸爸”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始终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事。
B.小说通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故事,写男孩子们的父母每星期三都去看电影,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多处以细节传神,通过对兄弟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在特征。
D.小说采用“重复轮回”的时间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的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色彩。
13.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小说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14.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请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021高二下·宁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信的马尔克斯
申赋渔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他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和空酒瓶去换钱,或者去捡法国人不吃的肉骨头、猪下水,回来煮一煮。即便这样,他还得写作。因为写作才是希望。
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
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公园很近,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大——大——大师!”那人回过头,朝他挥挥手,回应到:“再见,朋友。”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相遇。
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在此刻,海明威竟然真的从他的眼前走过了。马尔克斯的激动,并不只是景仰,而是觉得他从他的手里接过了什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海明威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虽然人们意识到这一切,还要再等十年,等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
在小说里,上校已经卖掉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妻子怕别人知道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放了石头在锅里煮。可是上校仍然不肯把那只斗鸡卖掉。他要等斗鸡上场比赛,他认为斗鸡一定能赢。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妻子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地摇晃,“你说,吃什么?”上校活了75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75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吃屎。”那只宁可饿死也不肯卖的鸡,就是马尔克斯的文学梦。
离开巴黎二十多年后,马尔克斯重新回到他曾经居住的小旅馆。当年走的时候,他身无分文,付不了房租,好心的房东没有难为他,只是祝他好运。现在,他刚刚获了诺贝尔奖,就专门来还这笔房租和多年的利息。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
(摘自《高中生》2018年31期)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等信的马尔克斯”为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等待”的故事。这里的“等信”既是马尔克斯在等别人给他寄钱,更是在等待希望。
B.文章结尾交代二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专门回小旅馆还房租和利息的事,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
C.文章的主人公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主角上校,以及马尔克斯的偶像海明威,都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一类人。
D.文章营造了三重“叙事空间”,包含现实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作品具有时空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16.结合文本,请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能成为马尔克斯自认写得最好的小说的原因。
17.《等信的马尔克斯》是申赋渔“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扎”应读“zhā”。
B.正确。
C.“氛”应读“fēn”。
D.“砧”应读“zhē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A项“喧扬”应为“宣扬”。
B项“密不示人”应为“秘不示人”。C无误。
D项“锤练”应为“锤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这类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识记常用字的字形,准确书写,同时结合字意和词语意思记住字形,尤其是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来记住字形。
3.【答案】A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坚韧:一是指物体坚固而柔韧,不容易折断,二是指人的性格品质不屈不铙,意志坚定。坚忍,有韧性,常形容人的意志品质,不能形容物。第①句中介绍的是海柳的质地,应该用“坚韧”。十足:常指十分充足,形容程度,常跟“信心、理由、神气、威风、干劲”等词搭配,也可以指纯粹,形容成色或成分,除用于黄金等外,多带贬义。 实足:指确实足数,形容数量,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有时形容行为,指确实可以,完全可以。第②句中要表达的是对秋的喜爱,应该用“十足”。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从语境看,第③句“失独”是悲伤的事情,不宜用形容感情“激动”的“情不自禁”,应该选“不由自主”。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4.【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分析】A项,引用是非独立引用,所以冒号应去掉,而叹号也应改为逗号,放在引号之外;
B项,“看到”不是提示语,冒号应去掉,让“看到”作句子的谓语;
D项,当引用的话分为前后两部分时,“说”或“道”后加逗号,所以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抓住关键信息“冒号”;然后结合所掌握的标点符号知识,认真思考分析各个选项内容。
5.【答案】(1)B
(2)A
(3)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9种,即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瞬弱”形容(身体)瘦弱,软弱无能。文中用来形容小说,运用的是比拟修辞。句子“《枯枝败叶》只能看成《百年孤独》的泥坯”中将《枯枝败叶》看成泥坯,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枯枝败叶》只能看成……从而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几句运用了排比修辞。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D两项均为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杂糅。C项,“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差点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之间的关系为转折关系,而非顺承关系;此外,定语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到“塑造”后。故选A。
(3)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事实恰好相反”是针对“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所以应置于最后,这样才与下文“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契合。故选D。
故答案为:⑴B;⑵A;⑶D;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6.【答案】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这则新闻的第二、三段分别介绍了略萨作品的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作品的主旨特点、艺术特点。由原文“他的小说敏感地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问题:如独裁统治、官僚腐败现象、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军警特务横行、党派竞争等。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可概括“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对独裁”;由原文“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绮丽魔幻的叙述风格不同,略萨的小说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经常会同时并行几条线索,然后逆转、反转,叙事技巧无与伦比”可概括“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故答案为:小说批判和揭露现实,反独裁;小说注重叙事结构的布局,叙事技巧无与伦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答案】7.C
8.D
9.一开始因为是个别现象,便感觉毫不在意,觉得好玩、可笑,有用;失眠症逐渐发展成为了普遍现象,才有了一定的警觉性;被失眠困扰后采取了熬制汤药治疗、隔离、注意饮食等各种对抗的措施;最终淡然面对,习惯了疫情,紧急状态成为常态。
10.“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失眠症”是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人物的心理是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应该先梳理情节发展过程,再分析随着情节变化人物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自己对材料三和材料一的理解分析作答。
7.C.“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错,“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成立,选择留下来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是一种淡定勇敢的心态,惊恐凄苦的原因是失眠症。故答案为:C。
8.D.“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错,结合“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分析,作者应该是理解同情关爱的心态。故答案为:D。
9.由“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得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最初是不在意,感觉可笑、好玩、有用,因此而疏忽。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得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了警惕性。
由“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得出采取了一些治疗和对抗措施。
由“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后来习惯了失眠症的困扰。
10.由“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得出答案(1)失眠症的情节设置是为了提醒人们健康生活规律作息。由“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得出答案(2)面对疫病,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惶恐紧张,淡然面对;(3)但也要有足够的意识,提高警觉性,并积极治疗,采取预防措施。
由“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得出答案(4)“失眠症”属于象征手法显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患上失眠症之后开始失忆,人们会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忘记过去和现在,表现出在文明洪流面前人类受到的巨大冲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珍爱文明、文化。
【答案】11.B
12.C
13.【示例一】这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以孩子们因追逐梦想而意外溺亡在“光海”里为结局,令人悲伤、悲悯;②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示例二】这不是一个悲剧故事。①小说结尾不是现实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心灵迷失,即习惯于旧体制的孩子们为美妙梦想所惑,迷失在天马行空的梦里;②孩子们在“光海”里获得了永恒的自由与快乐,勇敢而执着追梦的他们或许能成功找到灯塔与彼岸。
14.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依据。如“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②魔幻的细节生动逼真,读来没有违和感。如在“光海”里潜游,光海上漂浮着各种物件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身临其境。③魔幻的事物和现象象征、暗示着现实生活。如在“光海”里航行,象征现实中人类对梦想的追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读懂小说,把握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再结合对题干的理解,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1. B.“可以看出她十分清楚兄弟俩并不是真正的好学进取”错误,由后文在父母没有答应的情况下,兄弟俩照样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的公开表扬可知,他们还是积极向上、好学进取的。故答案为:B。
12. C.“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错误,文中有对兄弟俩的语言描写,如“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了”和动作描写,如“他们开着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但没有对兄弟俩的“心理描写”。故答案为:C。
13.按照题干要求可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阐述理由时,要结合小说中“光海”的象征意义,集中阐释自己对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中”这一结局的理解。如果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可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是真正的死亡出发,这正符合悲剧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特质;同时结尾处也提到人们生活在一个不会做梦的城市里,而会“光海航行术”的孩子们已经溺死,进一步加重了悲剧色彩,将孩子们的悲剧进一步上升到了社会的悲剧。没有现实土壤的梦想是令人悲叹的,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警醒读者思考人生,这是悲剧的本质特征。若认为不是悲剧,可从“孩子们溺死在光海”是一种象征,不代表真正的死亡出发,这里的“溺死”象征了孩子们迷失于天马行空的梦想中,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永恒”的快乐和自由;同时结尾也描写了兄弟俩航海的行动,“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这其中也寄托着作者希望他们终有一天找到灯塔和彼岸,摆脱迷失的愿望。
14.结合题干引用的马尔克斯说的“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这句话,可知小说虽然是魔幻小说,但依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文本中“光海航行”的现实原型就是“大海航行”;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追求生动遇真,与现实没有距离感,文中写了孩子们在“光海”里潜游,光海上漂浮着各种物件,如“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时起时落……家居用品诗意盎然……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从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等情境真实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魔幻的事物和现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能够暗示现实生活,理解文意后,不难发现在“光海”里航行实则象征着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答案】15.B
16.①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②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③这部小说承载着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
17.故事真实: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
叙事精彩: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致理解,重点把握即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切”出要点,审准探究点,是探究人物、情节还是主旨。其次,明确分析角度。不同的探究内容决定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本题涉及到小说的构思技巧、语言艺术等。对于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结合本文注释可知文章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对于叙事的精彩,要综合考虑小说运用的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语言艺术等 。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错,更是在展现马尔克斯的成功,从中也可见作者对马尔克斯坦荡性格的赞美,选项理解狭隘,过于片面绝对。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第五、六两段分析“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以他外公为原型,并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塑造出倔强自尊的上校形象,经历和感受真实深切,是自我的一段生活写照。结合第八、九段分析“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时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指导写作,内容精炼,结构简洁。结合第九段“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分析,可见这部小说承载者马尔克斯的文学梦,他为之修改九遍了,足见精心打磨,专注写作。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①故事真实:结合第三段“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可见答案1.故事真实:①取材于真实的史料记载。马尔克斯等信的故事是真实事件。结合“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分析,得出答案②通过第一人称“我”的在场讲述,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文中穿插“我”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的经历。②叙事精彩:结合“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分析,可见使用肖像描写,通过细节给读者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结合“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分析,得出答案①文章现实与历史,历史与故事交织穿插,呈现精巧的叙事结构。结合第八段“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分析,得出答案②文章用第一人称夹杂第三人称的手法叙事。“我”在讲马尔克斯的故事中又包含了马尔克斯创作的上校故事。结合“可是,房东已经不在了,房东夫人还在。房东夫人流了泪。因为他是唯一记得来还房租的人。她没有收他的钱,她说:‘就算我们为世界文学尽一份力吧’”分析,房东没等到收钱的日子,令人遗憾,房东夫人不收钱令人感动。得出答案③故事结尾意蕴丰富,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文章以房东夫人的话作结,意味深长。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