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同步练习
一、
1.(2022·必修上)形近字辨析
(1)慰jiè 学jí 莲ǒu
(2)fèi 水 仿fú fú 沉
(3)脂gāo máng 人 膏huāng
(4)cán 风 低jiàn zhàn 桥
2.(2022·必修上)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烧沸(fèi) 耕耘(gēn) 家谱(pǔ) 躯体(qū)
B.灵魂(hún) 边缘(yuán) 殴伤(ōu) 脂膏(gāo)
C.捣破(dǎo) 干涉(shè) 开辟(bì) 残风(cán)
D.慰藉(jiè) 蜕变(duì) 狂飙(biāo) 创造(chuàng)
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4.(2022·必修上)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D.闻一多与徐志摩都属于新月派,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5.(2022·必修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的《红烛》并不匀称的节和句,无法体现他“三美”的诗学理念,但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有着和谐对称的特点。
B.“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在此句中表达了彼此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此句成为坚贞爱情的写照。
C.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过去,来来往往的游人孜孜不倦地惊叹于牡丹的华贵、兰草的高洁,始终没有人将目光认认真真地投向平凡不起眼的昙花。直到有一天,一位艺术家出现了。
D.学校里有位潘老师,他常常参加我们的文学活动,很少发言,但喜欢给每个同学赋诗,而且每次赋诗,他总是一挥而就。
6.文学常识填空。
(1)“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 。
(2)闻一多, 、 、 。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7.(2022·必修上)诗歌《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也是我们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全诗看,诗人主要抓住了红烛的哪两个显著特征来抒发情思?
8.(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哪句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的困惑?
9.(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哪几句写出了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和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
10.(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七次变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12.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
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
__。
13.(2019高三上·大理月考)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做过简明扼要的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藉;籍;藕
(2)沸;佛;浮
(3)膏;盲;肓
(4)残;贱;栈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1)慰藉、学籍、莲藕
(2)沸水、仿佛、浮沉
(3)脂膏、盲人、膏肓
(4)残风、低贱、栈桥 注意“藉、膏、肓、栈”等字的书写。肓,不能写成盲,浮不能写成拂或伏。
故答案为:(1)第1空、慰藉
第2空、学籍
第3空、莲藕
(2)第1空、沸水
第2空、仿佛
第3空、浮沉
(3)第1空、脂膏
第2空、盲人
第3空、膏肓
(4)第1空、残风
第2空、低贱
第3空、栈桥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耕”应读“gēng”;B无误;
C项,“辟”应读“pì”;
D项,“蜕”应读“tuì”。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3.【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 C项,搭配不当,“品质”不能浮现。D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4.【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他的称为自由诗,像闻一多的《红烛》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使用正确。
B.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也说山盟海誓。使用正确。
C.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和“惊叹”不搭配,可改为“赞不绝口”。
D.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句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及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 李商隐的《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用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⑵闻一多的身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红烛》《死水》。
故答案为:⑴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⑵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及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这需要学生认真记忆。⑵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答案】自焚与流泪。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2-3节,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5-7节,写烛泪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
故答案为:自焚与流泪。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阅读并理解诗歌,认真分析诗歌每节的内容,再结合题干分析作者抓住的红烛的显著特征。
8.【答案】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的困惑”,可知,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困惑以及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这一意思,结合全文可知,这一句诗应为“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故答案为: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9.【答案】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全诗哪几句写出了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和启示”,可知,诗句要体现诗人面对燃烧的红烛所产生的感触,据此可知,这一句诗应为“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故答案为: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0.【答案】这七次抑扬变化分别是: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表达了诗人在对个人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知识点】诗歌;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作者在第一节诗歌中赞叹红烛的“红”,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特点,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第七节作者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第八节作者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红烛啊!”是诗歌的抒情线索,使诗歌充满了节奏美;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这七次抑扬变化分别是: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表达了诗人在对个人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1.【答案】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我劝他要少而精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①横线前“‘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和“但”字形成的转折,说明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是不清楚的,横线上应填写类似意思的语句。
②此处总结前文的内容,要突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的特点,即“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根据“不爱书的人”和“爱书的人”的对比,以及“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的内容,可得出横线处的内容。
故答案为: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我劝他要少而精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12.【答案】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
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故答案为: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3.【答案】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这是吕思勉先生就中国历史的研究从主要对象和方法两方面做过论述们,根据这个框架图,可以鲜明看出,吕思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都运用了比较详实的科学数据进行佐证说明,同时兼用科学比较的方法进行表达。
故答案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本题中,“中国历史研究”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部分,按图示说出其的具体内容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 同步练习
一、
1.(2022·必修上)形近字辨析
(1)慰jiè 学jí 莲ǒu
(2)fèi 水 仿fú fú 沉
(3)脂gāo máng 人 膏huāng
(4)cán 风 低jiàn zhàn 桥
【答案】(1)藉;籍;藕
(2)沸;佛;浮
(3)膏;盲;肓
(4)残;贱;栈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1)慰藉、学籍、莲藕
(2)沸水、仿佛、浮沉
(3)脂膏、盲人、膏肓
(4)残风、低贱、栈桥 注意“藉、膏、肓、栈”等字的书写。肓,不能写成盲,浮不能写成拂或伏。
故答案为:(1)第1空、慰藉
第2空、学籍
第3空、莲藕
(2)第1空、沸水
第2空、仿佛
第3空、浮沉
(3)第1空、脂膏
第2空、盲人
第3空、膏肓
(4)第1空、残风
第2空、低贱
第3空、栈桥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2.(2022·必修上)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烧沸(fèi) 耕耘(gēn) 家谱(pǔ) 躯体(qū)
B.灵魂(hún) 边缘(yuán) 殴伤(ōu) 脂膏(gāo)
C.捣破(dǎo) 干涉(shè) 开辟(bì) 残风(cán)
D.慰藉(jiè) 蜕变(duì) 狂飙(biāo) 创造(chuàng)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项,“耕”应读“gēng”;B无误;
C项,“辟”应读“pì”;
D项,“蜕”应读“tuì”。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3.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 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 C项,搭配不当,“品质”不能浮现。D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六种常见语病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有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语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有时,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标志性词语,运用排除法解答,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
4.(2022·必修上)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D.闻一多与徐志摩都属于新月派,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他的称为自由诗,像闻一多的《红烛》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5.(2022·必修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的《红烛》并不匀称的节和句,无法体现他“三美”的诗学理念,但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建筑美”,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有着和谐对称的特点。
B.“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在此句中表达了彼此的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此句成为坚贞爱情的写照。
C.时间一点儿一点儿地过去,来来往往的游人孜孜不倦地惊叹于牡丹的华贵、兰草的高洁,始终没有人将目光认认真真地投向平凡不起眼的昙花。直到有一天,一位艺术家出现了。
D.学校里有位潘老师,他常常参加我们的文学活动,很少发言,但喜欢给每个同学赋诗,而且每次赋诗,他总是一挥而就。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使用正确。
B.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也说山盟海誓。使用正确。
C.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和“惊叹”不搭配,可改为“赞不绝口”。
D.一挥而就: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文学常识填空。
(1)“ ,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 。
(2)闻一多, 、 、 。代表作有诗集《 》《 》,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句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及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 李商隐的《无题》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用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⑵闻一多的身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红烛》《死水》。
故答案为:⑴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⑵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及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这需要学生认真记忆。⑵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需要考生课下博览群书,认真做笔记,多复习记忆。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2022·必修上)诗歌《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也是我们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起点。从全诗看,诗人主要抓住了红烛的哪两个显著特征来抒发情思?
【答案】自焚与流泪。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赏析文本的内涵
【解析】【分析】2-3节,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5-7节,写烛泪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
故答案为:自焚与流泪。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阅读并理解诗歌,认真分析诗歌每节的内容,再结合题干分析作者抓住的红烛的显著特征。
8.(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哪句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的困惑?
【答案】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的困惑”,可知,诗句要能体现诗人的困惑以及自我价值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实现这一意思,结合全文可知,这一句诗应为“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故答案为: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9.(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哪几句写出了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和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
【答案】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全诗哪几句写出了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和启示”,可知,诗句要体现诗人面对燃烧的红烛所产生的感触,据此可知,这一句诗应为“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故答案为: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0.(2022·必修上)《红烛》全诗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这七次变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七次抑扬变化分别是: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表达了诗人在对个人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知识点】诗歌;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作者在第一节诗歌中赞叹红烛的“红”,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特点,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第七节作者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第八节作者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红烛啊!”是诗歌的抒情线索,使诗歌充满了节奏美;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出作者的理性批判精神。
故答案为:这七次抑扬变化分别是: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表达了诗人在对个人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答案】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我劝他要少而精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①横线前“‘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和“但”字形成的转折,说明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是不清楚的,横线上应填写类似意思的语句。
②此处总结前文的内容,要突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的特点,即“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根据“不爱书的人”和“爱书的人”的对比,以及“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的内容,可得出横线处的内容。
故答案为: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我劝他要少而精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12.请根据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围绕“爱国”这一话题,在后面的横线上将语句补充完整。要求所填内容的关键信息取自提供的文字材料,填写后的语句前后照应,句式整齐。
材料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材料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
__,即便面对天下祸福,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放歌;
__,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
__。
【答案】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每一空格的填写需要仿照上句或下句对应位置的句式,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围绕“爱国”的话题,进行填写。
第一空,仿照下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若……上没有对家国的……”,再根据下文“也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提示,结合上文“立德之源”,可以填写: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第二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爱国是一个人的……”,根据下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第三空,仿照上面句子相应位置的句式,“即便面对……,也难有“……”的……”,根据上文“若气节上没有对家国的忠”,这里应填写: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故答案为:倘人格里没有对家国的爱 ;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功之本;即便面对中原风雨,也难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抒怀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13.(2019高三上·大理月考)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曾就中国历史的研究做过简明扼要的论述,请把这个研究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答案】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这是吕思勉先生就中国历史的研究从主要对象和方法两方面做过论述们,根据这个框架图,可以鲜明看出,吕思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都运用了比较详实的科学数据进行佐证说明,同时兼用科学比较的方法进行表达。
故答案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关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的记载、注释以及批评。在研究时要运用比较和考据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本题中,“中国历史研究”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部分,按图示说出其的具体内容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