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22 14:30: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七上·余杭月考)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
A.月相的变化规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C.日本常发生地震 D.地球自转方向
2.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垂直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尺子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
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3.2 dm=3.2×100=320 mm B.45 mL=45 mL× =0.045 L
C.85 m3=85×1000 dm3=85000 dm3 D.63 km=63 km×1000 m=63000 m
4.小马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章丘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明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走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
①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科学教材的宽度为183.6 mm
②在10 mL试管中加热5 mL水
③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的食盐水
④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 ℃
⑤用10 mL量筒量取6 mL的食盐水
A.①② B.②③④ C.④⑤ D.①⑤
7.下面是几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A.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
B.小红: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16.75 cm,准确值是16.7 cm
C.小洁: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不能用手将量筒举起
D.小王: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读数时不能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8.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
A.熄灭酒精灯
B.温度计读数
C.滴加液体
D.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
9.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 cm、2.13 cm、2.13 cm、2.24 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2 cm B.2.127 cm C.2.13 cm D.2.15 cm
10.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A.28 ℃ B.-28 ℃ C.12 ℃ D.-12 ℃
11.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12.量筒做成细而高,而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细高的量筒(  )
A.便于操作,而且美观
B.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与粗矮的相比,相邻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口较小,倾倒液体时,不易把液体倒在外面
13.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 mL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 mL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 mL B.等于15 mL
C.小于15 mL D.无法确定
14.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是35.5 ℃,所测量温度低于实际温度,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 B.没有及时读数
C.体温计与人体接触时间不够长 D.体温计显示的是腋下温度
15.一支没有刻度的煤油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 ,把它插入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煤油柱长度为15 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 B.43 ℃ C.39 ℃ D.55 ℃
16.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前后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17.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如图所示。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
18.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 ℃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在15 ℃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在15 ℃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19.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20.在用量筒和细线测量一块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则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V2-V1 B.小于V2-V1 C.大于V2-V1 D.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共33分)
21.用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
(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   来进行搅拌。
2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1)小丽同学的身高为156   ;
(2)北京到杭州的空中距离为1100   ;
(3)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
(4)小明的爸爸义务献血
400   。
23.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在相应的实验操作后。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仪器炸裂
C.减小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其目的是   。
(2)使用过的滴管,经清洗后才能吸取其他液体,其目的是   。
(3)加热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其目的是   。
24.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左右。
(2)小明好像发烧了,他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道用哪支,你认为小明应该选用   (填“甲”或“乙”),它的最小刻度是   。
25.如图是小红同学测量一金属块体积时的情景,则量筒中水的体积是   ;当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后,测得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是   ,则这一金属块的体积是   。本实验中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 为什么    
26.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   。
(2)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小方桌的边长为0.50 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2 m,则小方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子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一张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27.小王拿了一支读数为36 ℃的体温计,用手握住玻璃泡测体温,结果读数不变,他以为体温计坏了,就把它插到一杯热水中,一会儿“嘭”的一声炸了。请指出小王的错误操作:
①   ;②   。
28.科学中常用各种工具进行有关测量。使用图中两种工具时测量的结果是:
(1)硬币直径为   ;温度为   。
(2)若要减小硬币直径的测量误差,下列可行的是 。
A.将这枚硬币转动几下,测出不同位置的直径,然后求平均值
B.换用不同的毫米刻度尺测量
C.将同样的多枚硬币并排摆放,测出几枚的总直径,然后求出每枚的直径
D.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分)
29.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步骤是:①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②然后轻轻放入石块,
使量筒里的水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石块的体积为V2-V1。
乙同学的步骤是:①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浸没石块后记下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3;
②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4;
③计算出石块的体积为 。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将乙同学的步骤③补充完整   。
(2)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
(3)乙同学测得的石块体积比甲同学的大,其原因是   
30.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专业研究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实验器材:1 cm厚的石膏板若干、质量为50 g的鸡蛋数枚。
实验过程:无风环境下,将鸡蛋从楼上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石膏板,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楼层 实验现象
1 5 鸡蛋破碎,石膏板凹陷且出现一圈圈螺旋状的裂纹
2 15 鸡蛋破碎,石膏板被砸中的地方出现小坑且破裂
3 25 鸡蛋破碎,发出巨响,石膏板被击穿
(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   反映出来。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   有关。
31.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以后,小明想要在家里自制一支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
(1)他自制的温度计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3)小明还完成如下实验:小瓶中装满带颜色的煤油,给小瓶配的橡皮塞上插进一根内径为2 mm的玻璃管,使橡皮塞密封瓶口如图所示。分别把瓶子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沸水中,液面稳定时记下两个标记。小明在把A、B两点间分成100等份的过程中,发现刻度线太密不容易标定温度值,若要把相邻刻度线的间距变大,需替换所用玻璃管,替换后的玻璃管的特点是   。
四、解答题(11分)
32.为了探究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某同学做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 mL水。1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3 cm处加热;2号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3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分别是60 s、35 s、27 s。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 为什么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至少答出三点)
(3)在加热时,操作不当常常引起试管炸裂,请和其他同学交流总结可能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解答】A、月相的变化规律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字研究范围,A不符合题意;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政治事件,不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B符合题意;
C、日本常发生地震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学研究范围,C不符合题意;
D、地球自转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学研究范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A正确;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相平,故B错误;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该将尺子的一个整刻度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在换算过程中,只有一个单位,即待换算成的单位,且写在进率的后面。
【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mm,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为L,且写在后面,故B错误;
C.立方米化立方分米,即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00,且将单位立方分米写在进率1000的后面,故C正确;
D.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通常是能够借助数据收集、分析等手段,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题目中各个选项的内容,选择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即可。
【解答】小明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走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压力作用效果较大,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则增大了受力面积,疼痛感会大大降低,压力作用效果变小,故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控制压力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只有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①根据长度结果的记录方法判断;
②根据用试管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判断;
③根据量筒的分度值判断;
④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判断;
⑤根据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判断。
【解答】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根据183.6mm可知,右边的“6”为估读数字,而“3”所在的单位mm就是该尺的分度值,故①正确;
②试管内水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误;
③100mL量筒的分度值为2mL,不能准确测出5.26mL的水,故③错误;
④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不能准确测出25.62℃,故④错误;
⑤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1mL,能够准确测量处6mL的水,故⑤正确。
则合理的是①⑤。
故选D。
7.【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2)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3)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将刻度尺的某个整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但是不一定使用“0”刻线,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字,前面的数值为准确值,则16.75m中,“5”为估读数字,而16.7cm为准确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读数时不能从水中取出温度计,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时,试管必须横放,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后,再将试管竖立起来,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2.24cm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三个不同,则它为错误数据,那么正确的测量结果为:。
故选C。
10.【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0℃以下,最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12℃。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公式V=Sh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同一个数值,既然两个温度计都是合格产品,那么它们的测量值应该一样大。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银的体积增大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越细的水银柱升高的越多。
故选B。
12.【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V=Sh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高度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量筒做成细而高,而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邻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明倒完后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剩余的酒精偏小。根据V=V1-V2可知,小明实际导出酒精的体积大于15mL。
故选A。
14.【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A、当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时,测量的人体的体温可能是偏低,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所以没有及时读数,并不影响温度计显示的数值故,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放置时,要等3分钟以后在读,使温度计的读数接近于人体的实际体温,如果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则温度计的示数有可能偏低,所以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腋下温度比较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液柱长度为L。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当煤油柱长度为L=1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55℃。
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皮尺拉得太紧后,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长度结果=”课程,此时测出的跳远成绩偏小,故A错误;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出的是头发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实际值偏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此时测出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正确;
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室温,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故C错误;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
【解答】先明确目的: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实验时是用苹果汁和橘子汁对淀粉一碘溶液进行滴定。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相等,因此用到的苹果汁和橘子汁不相等的。
而②③是干扰因素,必须控制要相等。
故选D。
18.【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升高相同时两种材料膨胀程度的大小,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19.【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先用纸条围住圆柱体,然后在纸条重合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孔。接下来将纸条打开,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则选用的器材为acdf。
故选C。
20.【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示数偏大,即水的实际体积小于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大于V2。根据V=V2-V1可知,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大于V2-V1。
故选C。
21.【答案】(1)药匙
(2)试管
(3)烧杯;玻璃棒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药匙。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玻璃棒来进行搅拌。
22.【答案】(1)cm
(2)km
(3)μm
(4)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2)(3)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单位为km,比它小的单位有dm、cm、mm、μm和nm;
(4)容积的国际单位为L,常用单位还有mL,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即可。
【解答】(1)小丽同学的身高为156cm;
(2)北京到杭州的空中距离为1100km;
(3)一张纸的厚度为100μm;
(4)小明的爸爸义务献血400mL。
23.【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1)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其目的是防止仪器炸裂,故选B;
(2)使用过的滴管,经清洗后才能吸取其他液体,其目的是防止药品污染 ,故选A。
(3)加热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故选D。
24.【答案】(1)热胀冷缩;37
(2)乙;0.1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对温度的认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2)测量体温应该用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更小,测量会更加准确,它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根据图片可知,小明应该选用乙,它的最小刻度为0.1℃。
25.【答案】20 cm3;30 cm3;10 cm3;有影响。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物体;也不能太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必须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据此分别读出两个量筒的示数,然后相减得到金属块的体积;
(2)从水太少和水太多两个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5mL,则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cm3,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30cm3,那么金属块的体积为:V=30cm3-20cm3=10cm3。
(2)本实验中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物体;也不能太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26.【答案】(1)5.6铅笔长
(2)0.51 m
(3)π·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物理量的记录通常分为两部分,即数值和单位,据此分析解答;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据此计算出卷筒纸的总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次测量的单位为铅笔长,数值为5.6,那么桌子的长度应该记作5.6铅笔长。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即:;
解得:L=0.51m。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和圆环的面积公式S=π(R2-r2)得到:
Ld=π(R2-r2);
解得:L=。
27.【答案】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①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应该将体温计夹在腋下而不是拿在手中,则错误操作为: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
②沸水的温度为100℃,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因此错误操作为: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28.【答案】(1)2.50 cm;-13 ℃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注意长度测量结果要有估读值)。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
根据右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13℃。
(2)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可以多测几次,然后求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A、C符合题意,而B、C不合题意。
故选AC。
29.【答案】(1)V3-V4
(2)20 cm3
(3)乙同学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时会带出一些水,使测出的石块体积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利用排水法测固体的体积时,水的体积的变化量就等于所测物体的体积;
(2)分别读出两个量筒的示数,然后相减即可;
(3)根据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乙同学所测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即V=V3-V4;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则石块的体积为:V=120cm3-100cm3=20cm3;
(3)乙同学测得的石块体积比甲同学的大,其原因是:乙同学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时会带出一些水,使测出的石块体积偏大。
30.【答案】(1)石膏板的形变程度
(2)下落高度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鸡蛋撞击石膏板,石膏板受到撞击力而发生形变,形变的程度越大,说明破坏力越大;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石膏板的形变程度反映出来。
(2)根据表格可知,鸡蛋下落时楼层越高,石膏板的形变程度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下落高度有关。
31.【答案】(1)25 ℃
(2)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横截面积较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温度为t,液柱所对的刻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2)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则如果温度计都是准确的,那么示数应该是相同的。如果示数不同,那么可以说明温度计的测量有偏差。
(3)根据V=Sh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液柱所对的刻度为6cm,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25℃。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增大的体积相同,液柱的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上升的高度越大,因此替换后玻璃管的特点是:横截面积较小。
32.【答案】(1)外焰部分。因为用外焰加热同样多的水至沸腾所用时间最短,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3)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没有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就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等。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利用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位置对试管进行加热,加热时间最短,且节约燃料;
(2)根据利用试管对液体进行加热的注意事项判断;
(3)根据对试管进行加热可能发生炸裂的原因解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阶段综合练习:第1章 科学入门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0七上·余杭月考)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
A.月相的变化规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C.日本常发生地震 D.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解答】A、月相的变化规律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字研究范围,A不符合题意;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政治事件,不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B符合题意;
C、日本常发生地震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学研究范围,C不符合题意;
D、地球自转是自然现象,属于科学研究范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垂直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尺子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使用液体温度计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A正确;
B.使用量筒测体积时,液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底部相平,故B错误;
C.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确度的要求,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应该将尺子的一个整刻度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3.2 dm=3.2×100=320 mm B.45 mL=45 mL× =0.045 L
C.85 m3=85×1000 dm3=85000 dm3 D.63 km=63 km×1000 m=63000 m
【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在换算过程中,只有一个单位,即待换算成的单位,且写在进率的后面。
【解答】A.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mm,故A错误;
B.换算过程中的单位应该为L,且写在后面,故B错误;
C.立方米化立方分米,即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00,且将单位立方分米写在进率1000的后面,故C正确;
D.换算过程中不能有两个单位,故D错误。
故选C。
4.小马同学在西溪湿地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出现在竹林里。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以上画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获取事实和证据
C.评价与交流 D.建立猜想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事实证与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获得事实与证据。
故选B。
5.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章丘各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出入证制度。某日,细心的小明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走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物品,疼痛感会大大降低。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的下列科学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为什么手有时候疼,有时候不太疼
B.手的疼痛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D.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通常是能够借助数据收集、分析等手段,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据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题目中各个选项的内容,选择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即可。
【解答】小明外出采购后拎着购物袋回家走时发现,装满物品的购物袋比较勒手,压力作用效果较大,如果在手与提手之间垫上纸巾或者手帕之类的,则增大了受力面积,疼痛感会大大降低,压力作用效果变小,故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控制压力大小不变,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只有D正确。
故选D。
6.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
①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科学教材的宽度为183.6 mm
②在10 mL试管中加热5 mL水
③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的食盐水
④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62 ℃
⑤用10 mL量筒量取6 mL的食盐水
A.①② B.②③④ C.④⑤ D.①⑤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①根据长度结果的记录方法判断;
②根据用试管加热液体的注意事项判断;
③根据量筒的分度值判断;
④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判断;
⑤根据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判断。
【解答】①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根据183.6mm可知,右边的“6”为估读数字,而“3”所在的单位mm就是该尺的分度值,故①正确;
②试管内水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②错误;
③100mL量筒的分度值为2mL,不能准确测出5.26mL的水,故③错误;
④普通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不能准确测出25.62℃,故④错误;
⑤10mL量筒的分度值为1mL,能够准确测量处6mL的水,故⑤正确。
则合理的是①⑤。
故选D。
7.下面是几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A.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将“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
B.小红: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16.75 cm,准确值是16.7 cm
C.小洁: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不能用手将量筒举起
D.小王: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读数时不能从水中取出温度计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判断;
(2)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3)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A.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将刻度尺的某个整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但是不一定使用“0”刻线,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长度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为估读数字,前面的数值为准确值,则16.75m中,“5”为估读数字,而16.7cm为准确值,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读数时不能从水中取出温度计,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8.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规范的是 (  )
A.熄灭酒精灯
B.温度计读数
C.滴加液体
D.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滴加液体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往试管中装固体药品时,试管必须横放,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后,再将试管竖立起来,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2.12 cm、2.13 cm、2.13 cm、2.24 cm,其中有一次测量是错误的,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2 cm B.2.127 cm C.2.13 cm D.2.15 cm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虽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2.24cm的准确值部分与其它三个不同,则它为错误数据,那么正确的测量结果为:。
故选C。
10.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  )
A.28 ℃ B.-28 ℃ C.12 ℃ D.-12 ℃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0℃以下,最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向下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下,则示数为:-12℃。
故选D。
11.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一样大,但玻璃管的内径不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它们的水银柱上升高度和温度示数情况为(  )
A.内径细的升得高,温度示数大
B.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C.内径粗的升得高,但它们的温度示数一样大
D.上升高度相同,温度示数也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公式V=Sh分析判断。
【解答】同一杯热水的温度肯定是同一个数值,既然两个温度计都是合格产品,那么它们的测量值应该一样大。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银的体积增大量相同,根据V=Sh可知,内径越细的水银柱升高的越多。
故选B。
12.量筒做成细而高,而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细高的量筒(  )
A.便于操作,而且美观
B.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与粗矮的相比,相邻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
D.口较小,倾倒液体时,不易把液体倒在外面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V=Sh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高度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量筒做成细而高,而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主要原因是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邻的刻度间隔较大,能较准确地读数,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原来在量筒中盛有50 mL的酒精,小明要取出15 mL的酒精,结果另一个同学发现小明倒完后俯视量筒读数,你认为小明实际倒出的酒精体积(  )
A.大于15 mL B.等于15 mL
C.小于15 mL D.无法确定
【答案】A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小明倒完后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而实际剩余的酒精偏小。根据V=V1-V2可知,小明实际导出酒精的体积大于15mL。
故选A。
14.某同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测量结果是35.5 ℃,所测量温度低于实际温度,其原因不可能是(  )
A.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 B.没有及时读数
C.体温计与人体接触时间不够长 D.体温计显示的是腋下温度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结构特点如下:①体温计的玻璃管很细,读数更精确;②侧壁呈园弧形,相当于放大镜,便于看清液柱表面位置;③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
【解答】A、当体温计本身刻度不准时,测量的人体的体温可能是偏低,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一段特别细且弯曲的细管,即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会回落至玻璃泡中,所以可以离开人体而读数,所以没有及时读数,并不影响温度计显示的数值故,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放置时,要等3分钟以后在读,使温度计的读数接近于人体的实际体温,如果体温计置于腋下的时间不够长,则温度计的示数有可能偏低,所以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腋下温度比较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一支没有刻度的煤油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4 cm ,把它插入沸水中时,煤油柱的长度为24 cm。用它测一杯水的温度时,煤油柱长度为15 cm,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20 ℃ B.43 ℃ C.39 ℃ D.55 ℃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液柱长度为L。那么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计算即可。
【解答】当煤油柱长度为L=1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t=55℃。
故选D。
16.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他判断一下各选项中前后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长度结果=分析;
(3)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判断;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皮尺拉得太紧后,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会增大,即长度标准增大,根据“长度结果=”课程,此时测出的跳远成绩偏小,故A错误;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出的是头发的直径和空隙之和,即实际值偏大,根据“长度结果=”可知,此时测出的头发直径偏大,故B正确;
沸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室温,因此将温度计从沸水中拿出后,示数会迅速下降,故C错误;
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错误。
故选B。
17.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碘溶液(维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只滴管分别向2只小烧杯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如图所示。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
②2只小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
③2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他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方法。
【解答】先明确目的: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实验时是用苹果汁和橘子汁对淀粉一碘溶液进行滴定。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相等,因此用到的苹果汁和橘子汁不相等的。
而②③是干扰因素,必须控制要相等。
故选D。
18.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15 ℃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 ℃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
B.若在15 ℃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C.若在15 ℃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 m,则在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
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升高相同时两种材料膨胀程度的大小,再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解答】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
故选C。
19.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细线,c.大头针,d.刻度尺,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答案】C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先用纸条围住圆柱体,然后在纸条重合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孔。接下来将纸条打开,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则选用的器材为acdf。
故选C。
20.在用量筒和细线测量一块小石块的体积时,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则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V2-V1 B.小于V2-V1 C.大于V2-V1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判断。
【解答】先往量筒里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俯视量筒读数为V1,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示数偏大,即水的实际体积小于V1。再放入小石块,然后蹲下身去仰视读数为V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大于V2。根据V=V2-V1可知,小刚测量的小石块的实际体积大于V2-V1。
故选C。
二、填空题(共33分)
21.用恰当的仪器名称填空。
(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   ,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   来进行搅拌。
【答案】(1)药匙
(2)试管
(3)烧杯;玻璃棒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解答。
【解答】(1)取用少量固体粉末的是药匙。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3)经常用来配制溶液和作为较多量的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烧杯,在操作时, 经常会用玻璃棒来进行搅拌。
2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1)小丽同学的身高为156   ;
(2)北京到杭州的空中距离为1100   ;
(3)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
(4)小明的爸爸义务献血
400   。
【答案】(1)cm
(2)km
(3)μm
(4)mL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2)(3)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单位为km,比它小的单位有dm、cm、mm、μm和nm;
(4)容积的国际单位为L,常用单位还有mL,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即可。
【解答】(1)小丽同学的身高为156cm;
(2)北京到杭州的空中距离为1100km;
(3)一张纸的厚度为100μm;
(4)小明的爸爸义务献血400mL。
23.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在相应的实验操作后。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仪器炸裂
C.减小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其目的是   。
(2)使用过的滴管,经清洗后才能吸取其他液体,其目的是   。
(3)加热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其目的是   。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解答】(1)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其目的是防止仪器炸裂,故选B;
(2)使用过的滴管,经清洗后才能吸取其他液体,其目的是防止药品污染 ,故选A。
(3)加热蒸发液体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故选D。
24.
(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   ℃左右。
(2)小明好像发烧了,他在家里找到两支温度计(如图所示),但不知道用哪支,你认为小明应该选用   (填“甲”或“乙”),它的最小刻度是   。
【答案】(1)热胀冷缩;37
(2)乙;0.1 ℃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对温度的认识解答。
(2)根据体温计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解答。
【解答】(1)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
(2)测量体温应该用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更小,测量会更加准确,它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根据图片可知,小明应该选用乙,它的最小刻度为0.1℃。
25.如图是小红同学测量一金属块体积时的情景,则量筒中水的体积是   ;当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后,测得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是   ,则这一金属块的体积是   。本实验中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 为什么    
【答案】20 cm3;30 cm3;10 cm3;有影响。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物体;也不能太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必须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据此分别读出两个量筒的示数,然后相减得到金属块的体积;
(2)从水太少和水太多两个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5mL,则量筒中水的体积为20cm3,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为30cm3,那么金属块的体积为:V=30cm3-20cm3=10cm3。
(2)本实验中水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量筒内的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物体;也不能太多,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
26.
(1)某同学以铅笔长为单位长,测得一桌子的长度为单位长的5.6倍,则桌子的长应记作   。
(2)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测得一小方桌的边长为0.50 m,后来把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2 m,则小方桌边长的真实长度是   。
(3)甲、乙两同学想测量一卷筒纸的总长度。考虑到纸筒上绕的纸很长,不可能将纸全部放开拉直了再用尺子测量。甲同学的方法是:首先从卷筒纸的标签上了解到,卷筒纸拉开后一张纸的厚度为d,然后测出卷筒纸内半径为r,外半径为R,则卷筒纸的总长度L为   。
【答案】(1)5.6铅笔长
(2)0.51 m
(3)π·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物理量的记录通常分为两部分,即数值和单位,据此分析解答;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据此计算出卷筒纸的总长度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此次测量的单位为铅笔长,数值为5.6,那么桌子的长度应该记作5.6铅笔长。
(2)刻度尺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因此测量长度与标准长度之间成正比;
即:;
解得:L=0.51m。
(3)卷筒纸拉开后,截面相当于一个长方形;而在没有拉开时,它的截面为一个圆环,二者的面积是相等,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和圆环的面积公式S=π(R2-r2)得到:
Ld=π(R2-r2);
解得:L=。
27.小王拿了一支读数为36 ℃的体温计,用手握住玻璃泡测体温,结果读数不变,他以为体温计坏了,就把它插到一杯热水中,一会儿“嘭”的一声炸了。请指出小王的错误操作:
①   ;②   。
【答案】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①使用体温计测体温时,应该将体温计夹在腋下而不是拿在手中,则错误操作为:用手握住体温计测体温;
②沸水的温度为100℃,而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42℃,因此错误操作为:将体温计放到温度超过其最大测量值的热水中。
28.科学中常用各种工具进行有关测量。使用图中两种工具时测量的结果是:
(1)硬币直径为   ;温度为   。
(2)若要减小硬币直径的测量误差,下列可行的是 。
A.将这枚硬币转动几下,测出不同位置的直径,然后求平均值
B.换用不同的毫米刻度尺测量
C.将同样的多枚硬币并排摆放,测出几枚的总直径,然后求出每枚的直径
D.换用不同的人来测量
【答案】(1)2.50 cm;-13 ℃
(2)A;C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直角边所对的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硬币的直径(注意长度测量结果要有估读值)。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
(2)根据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
根据右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13℃。
(2)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可以多测几次,然后求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A、C符合题意,而B、C不合题意。
故选AC。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分)
29.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步骤是:①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②然后轻轻放入石块,
使量筒里的水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石块的体积为V2-V1。
乙同学的步骤是:①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浸没石块后记下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3;
②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4;
③计算出石块的体积为 。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将乙同学的步骤③补充完整   。
(2)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
(3)乙同学测得的石块体积比甲同学的大,其原因是   
【答案】(1)V3-V4
(2)20 cm3
(3)乙同学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时会带出一些水,使测出的石块体积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利用排水法测固体的体积时,水的体积的变化量就等于所测物体的体积;
(2)分别读出两个量筒的示数,然后相减即可;
(3)根据取出石块时会带出部分水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乙同学所测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即V=V3-V4;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0mL,则石块的体积为:V=120cm3-100cm3=20cm3;
(3)乙同学测得的石块体积比甲同学的大,其原因是:乙同学将石块从水中取出时会带出一些水,使测出的石块体积偏大。
30.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专业研究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实验器材:1 cm厚的石膏板若干、质量为50 g的鸡蛋数枚。
实验过程:无风环境下,将鸡蛋从楼上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石膏板,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楼层 实验现象
1 5 鸡蛋破碎,石膏板凹陷且出现一圈圈螺旋状的裂纹
2 15 鸡蛋破碎,石膏板被砸中的地方出现小坑且破裂
3 25 鸡蛋破碎,发出巨响,石膏板被击穿
(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   反映出来。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   有关。
【答案】(1)石膏板的形变程度
(2)下落高度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鸡蛋撞击石膏板,石膏板受到撞击力而发生形变,形变的程度越大,说明破坏力越大;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石膏板的形变程度反映出来。
(2)根据表格可知,鸡蛋下落时楼层越高,石膏板的形变程度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下落高度有关。
31.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以后,小明想要在家里自制一支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沸点。
(1)他自制的温度计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这个温度计先后放在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了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他又将自制的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边,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   。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   
(3)小明还完成如下实验:小瓶中装满带颜色的煤油,给小瓶配的橡皮塞上插进一根内径为2 mm的玻璃管,使橡皮塞密封瓶口如图所示。分别把瓶子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沸水中,液面稳定时记下两个标记。小明在把A、B两点间分成100等份的过程中,发现刻度线太密不容易标定温度值,若要把相邻刻度线的间距变大,需替换所用玻璃管,替换后的玻璃管的特点是   。
【答案】(1)25 ℃
(2)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横截面积较小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刻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温度为t,液柱所对的刻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2)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则如果温度计都是准确的,那么示数应该是相同的。如果示数不同,那么可以说明温度计的测量有偏差。
(3)根据V=Sh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液柱所对的刻度为6cm,根据公式得到:

解得:t=25℃。
(2)在实验室里,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8 ℃、95 ℃、103 ℃,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小组的温度计有偏差。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个猜想: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同时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3)根据V=Sh可知,当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增大的体积相同,液柱的横截面积越小,则液柱上升的高度越大,因此替换后玻璃管的特点是:横截面积较小。
四、解答题(11分)
32.为了探究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某同学做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 mL水。1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上方约3 cm处加热;2号试管的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加热;3号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分别是60 s、35 s、27 s。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哪一层火焰 为什么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至少答出三点)
(3)在加热时,操作不当常常引起试管炸裂,请和其他同学交流总结可能的原因。
【答案】(1)外焰部分。因为用外焰加热同样多的水至沸腾所用时间最短,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液体体积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 处,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3)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没有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就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等。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利用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位置对试管进行加热,加热时间最短,且节约燃料;
(2)根据利用试管对液体进行加热的注意事项判断;
(3)根据对试管进行加热可能发生炸裂的原因解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