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练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练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2 14:30:1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练检测题
一、基础积累
1.汉语中有很多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取义各不相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是(  )
A.意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后,中国只能寻找另一个合作对象。
B.这件事进行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C.他上任伊始,便凭借高明的手腕平息了公司内部的纷争。
D.刘备视诸葛亮为股肱之臣,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故事创意较好,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山寨感太强,想要在三月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有些困难。
B.沐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但见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C.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古人古事信手拈来,达到了自然浑成、天衣无缝的境界,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D.碳排放过量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近期,集中爆发的雾霾天气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更大的灾难指日可待。
3.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
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像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这种事我不喜欢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强和小明闹得这么僵,虽然主要责任在小强,但小明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4.代词在句子中通常指称特定的对象,但也有不明确指涉特定人或事物的情况。下列句子中“你”“我”“他”并未明确指涉特定对象的一项是(  )
A.小明在向我介绍他的发明时眉飞色舞,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B.既然理念不合,咱俩就此散伙,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C.动物园里,大家一窝蜂地去看刚出生的大熊猫,你推我挤,万头攒动。
D.我说的那家饭店菜品上乘,种类齐全,环境也十分优雅,你去了肯定满意。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生日那天,面对朋友们送来的礼物,韩磊感动地说:“既然大家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你出身贫寒,令堂含辛茹苦把你养育成人,她辛劳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C.到了离别的时刻,章悦拿着韩萍送她的照片激动地说:“这张照片见证了咱俩的友情,我一定好好惠存。”
D.学校教导处通知说,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金教授在二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6.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这群小人的卑鄙行径令人不齿
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史上的周瑜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而是才华横溢的一代风流人物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个村子地处偏远,又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
D.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位著名学者前两天应邀来我校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7.古人名与字往往存在意义上的关联,有的相同,如杜甫字子美;有的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有的相关,如苏轼字子瞻。据此推断,以下对班固、许慎、王弼、朱熹四位古代学者的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坚 辅嗣 元晦 叔重 B.元晦 辅嗣 叔重 孟坚
C.孟坚 叔重 辅嗣 元晦 D.元晦 叔重 辅嗣 孟坚
8.古代汉语由于受到特定语法规则的制约,往往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宾语前置”。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这种语法结构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余居西湖寓楼,楼多鼠,每夕跳踉几案,若行康庄,烛有余烬,无不见跋。始甚恶之,□□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适有馈饼饵者,夜则置一枚于案头以饲之,鼠得饼,不复嚼蜡矣。一夕,余自食饼,觉不佳,复吐出之,遂并以饲鼠。次日视之,饼尽,而余所吐弃者故在。乃笑曰:“鼠子亦狷介乃尔。”是夕,置二饼以谢之。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狷介,乃亦有礼。”
(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
9.依据文意,依次最适合填入□□内的一项是(  )
A.已而/不必 B.俄而/不失 C.从而/不无 D.继而/不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跳踉几案,若行康庄:老鼠在书案上跳来跳去,像在康庄大道上行走一样。
B.烛有余烬,无不见跋:蜡烛若有没烧完的部分,无不被它啃啮糟蹋。
C.鼠子亦狷介乃尔:老鼠的儿子竟也这么的洁身自好。
D.是夕,置二饼以谢之:这天夜里,放了两个饼来向它道歉。
二、专题阅读
补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段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段二】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 ① 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 ② 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③ 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注,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11.下列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忌 ②狎 ③轻 B.①轻 ②忌 ③狎
C.①忌 ②轻 ③狎 D.①狎 ②忌 ③轻
1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 B.小学而大遗
C.弟子不必不如师 D.贤可以问不肖
1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 师不必贤于弟子
14.结合所学古汉语知识,根据你对选文中相关词句的理解,给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15.善用对比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请分别找出两处,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段一】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训诂条例名为“反义相训”,训诂学习惯称为“反训”,顾名思义,即用相反的意思进行训释。传统训诂学所称反训词,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反义词相训。如:《尔雅·释诂》:“落,始也。”又“乱,治也。”《方言》卷二:“苦,快也。”其二,同一个词,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来分别解释。例如:《尔雅·释诂》:“徂,往也。”又:“徂,存也。”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的是晋代训诂学家郭璞,他在给《尔雅》和《方言》作注时提出了“义相反而兼通”“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训义之反覆用之”的说法,但郭璞本人并没有把“反”和“训”连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后来,在传统训诂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代学者的推演抽绎,直到清代的陈玉澍,才把“相反为训”作为《尔雅》的一种训释条例提了出来。自此以后,反训成了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学者对反训争论的焦点,一是认为反训是一种训诂法则,即以反义词互相训释;二是认为反训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第三种意见则否定前两种看法,认为反训一说不科学,不可信。
(选自左林霞《反训性质探究》)
【文段二】
“反训”是怎样产生的?清代王念孙曾指出:“‘敛’为欲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广雅疏证·卷三下》)他认为一词正反两训是词义引申分化的结果。由词义引申而产生“反训”,这是凡认为有“反训词”存在的学者都承认的。那么,为什么一个词会因引申而产生正反两义呢?董璠认为:“反训是肇于思想之矛盾也。”张舜辉认为,“反训”说明古人用字时运用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原理。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指出:“相反为训是由反正的引申造成的,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哲理性认识。”对这种观点,有学者提出了异议。蒋绍愚指出:“把‘反训’作为词义发展的一种规律,认为一个词有甲义就可能根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而产生与之相反的乙义,这种看法不符合语言发展实际,也不合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才形成“反训”,或者一个词在使用中由于表示施受关系不同而形成两个相反的意义。
很多学者认为,“反训”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假借。董璠最先明确指出假借是“反训”的重要来源:“惟是反训之字,自本义引申者半,自音变假借者半。”对此,另一些学者不以为然。齐佩瑢论“反训”时专列“不晓同音假借而误以为反训者”一项,认为“同音假借,义偶相反”,本是二词二义,与“反训”无关。林仲湘、林菁、蒋绍愚等人都认为,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这不是反训,而是两个词的意义相反。这一观点,目前基本上得到学术界认可。
另外,董璠、徐世荣认为隐讳、反语、词类活用以至文字讹误等也可以造成“反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大体都不是词汇现象。
(选自杨荣祥《“反训”研究综述》)
【文段三】
认为一词不可能同时义兼正反,如果义兼正反,将不利于交际。这个问题伍铁平先生已著文作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他说:“词在运用时,始终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这上下文可以确定它在什么场合用于什么意义,这一点使多义词(包括含有相反二义的多义词)在通常情况下不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伍先生专攻普通语言学,他引用了好些外国语言学家的话,我们实在无更多的话可说。他先发表了《论反义词同源和一词兼有相反二义》,接着又发表了《再论反义词同源和一词兼有相反二义》,后又将此二文的内容加以修订,收入《模糊语言学》一书。他的主要着力点都是维护“反训”的说法无误。他引古汉语反义词同源的例词只用古音通转来证明,不无可议之处,但引多国语言来证反义同词则是无可非议的。
不赞同一词可兼正反二义的学者,又一个词一个词地否定其义兼正反的性质。这项工作对于廓清对一些词的模糊认识是有好处的,但不能证明反义词现象全不存在。且不说那些否定是不是能得到人们的同意,就说那么多义兼正反的词,你能一个个否定得了吗?你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吗?这些词有多少?尚无确切统计。董璠的《反训纂例》约100例,徐世荣说他搜集了500例,王宁先生对“反训”持审慎态度,据她统计,“真正够格”反义同词的例子“连一百个也不到”。不到100,也有八十九十,要想一一否定,是太困难了。
(选自张幼军《反训与辩证法》)
16.下列关于“反训”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代学者郭璞最早提出“反训”概念并对其做了诸如“义相反而兼通”“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等的内涵阐释。
B.逐个否定“一词可兼正反二义”的做法并非反驳“反训”现象的可靠路径,因为用例多,无法说清,也无法穷举。
C.一个词有甲义就可能根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而产生与之相反的乙义的说法不符合语言发展实际,也不合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
D.董璠、许世荣提出的隐讳、反语以至文字讹误等也可以造成“反训”的观点遭到学者们的一致反对。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铁平先生只用古音通转来证明古汉语反义词源的例词值得商榷,但引多国语言来证明反义同词无可厚非。
B.陆宗达、王宁认为相反为训是由反正的引申造成的,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哲理性认识。这个观点得到了训诂学家们的肯定。
C.目前训诂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这不是“反训”,而是两个词的意义相反。
D.认为“反训”之说不科学、不可信的学者包括蒋绍愚、齐佩瑢、林仲湘、林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否定了“反训”现象的存在。
18.类似文段中提到的“反训”现象生活中也有不少,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既可以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也可形容“天气炎热”。请你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现象。
三、表达运用
19.请根据下面的六幅漫画,写出与之相关的六个成语
20.小何与小穆非常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一天谈及近期见闻,小穆说:“我在超市看到一款蚊香,盒子上写着‘默默无蚊’,还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广告语是‘骑乐无穷’,想想蛮有趣的。”旁边的小何听了,不以为然道:“我也见过,还有服装品牌的广告‘衣名惊人’、牙膏的广告‘牙口无炎’等等,我觉得这种广告并不好。”于是两人争论起来,却始终说不出令对方信服的道理。
请您根据上述广告语的特点,试着再拟两则,并指出其适用的产品。假如小何与小穆找你来评判,作为见多识广的高中学长,你对这种广告语有何看法?请阐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21.语言的多义性常常使得某些句子构型相同却表达截然不同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否则便会不得要领。请你指出下列加点短语在句中的含义。
(1)中国有两个体育项目参加国际比赛毫无悬念,一个是乒乓球,一个是男足,前者是“谁也赢不了”,后者是“谁也赢不了”。
(2)地铁里一个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到鼓楼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22.如今,各种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Duang、酱紫、吐槽、巨婴、硬核、也是醉了”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应接不暇,你觉得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并迅速流行起来,其背后有哪些原因,试作简要阐述,不少于3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比喻义的能力。
A项,“肘腋",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之地。“肘腋之患”,喻指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B项,“眉目”,眉和眼,喻指事情的头绪。
C项,“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也可以指本领,能耐。此处喻指他的手段本事,是褒义。
D项,“股肱”,大腿和胳膊,用以比喻左右得力的帮手。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比喻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找出选项中表人体部位的词,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比喻义;最后选出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选项。
2.【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尚能令人勉强满意。而句子中是要表达不使人满意,所以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B 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是指环境,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C项“信手拈来”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和语义相符,使用正确;
D 项“指日可待”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是褒义词,而句子中作为贬义词用,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没有长期坚持。“一曝十寒”与之同义。
B.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强人所难”与之同意。
C.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单方面是闹不起来的,而“孤掌难鸣”是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事困难。
D.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给害了。“自取其咎”与之同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结合选项所给语境理解加点熟语的含义;最后结合平时积累,看所给成语与句中熟语意义是否相同。本题是选择题形式,可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用排除法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含义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
A 项“他”指小明,“我”指自己,指涉对象明确。
B 项表述范围为“我俩”,故“我”指自己,“你”指对方,指涉对象明确。
C 项表述范围为“大家”,“你推我挤”形容人群混乱,拉拉扯址,拥挤无序。句中的“你”“我”为泛指,未明确特定对象。
D 项“我”指自己,“你”指对方,指涉对象明确。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含义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
A项,“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于自己是错误的,此处可改为“恭敬不如从命”。
C项,“惠存”是敬辞,只能用于对方,此处可改为“保存”。
B项,表达得体。
D项,“莅临”是敬辞,一般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可改为“参加”。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6.【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卑鄙:身份卑微/贬义词,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B :风流:才华出众
C :交错相通/往来通达
D :求学的人/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7.【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因古人名与字往往有关联,故根据“坚”“固”意义相同这一特点,可知“孟坚”应为班固的字;“慎”与“重”意义相关,故可推知“叔重”为许慎的字;“弼”与“辅”意义相同,可知“辅嗣”为王弼的字;“熹”与“晦”意义相反,可知“元晦”为朱熹的字。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惑之不解”把“惑”提前,正常为“不解惑”。
B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弈秋”,正常为“惟听弈秋”。
C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谁”,正常为“与谁归” 。
D 中为定语后置,正常为“利爪牙,强筋骨”。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答案】9.D
10.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译文:
我寄居在西湖边的公寓楼,楼里有很多老鼠,每天晚上这些老鼠都会跳到桌子上,在桌子上上走着就像走在大路上一样,桌子上蜡烛燃烧的灰烬,都被它们吃了.刚开始很厌恶这些老鼠,后来想到是这些老鼠太过饥饿了.至于我的衣服书籍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被损坏,又何必厌恶它们.碰巧有人送了我饼,夜里我把一块饼放在桌上喂老鼠.老鼠得到饼后,就不再吃蜡烛了.有一晚,我自己吃饼,觉得不好吃,就把饼吐了出来,和剩下一起喂老鼠.第二天再看看,饼子被老鼠吃完了,而我吐出来的却还在那.于是笑道:“老鼠你竟然如此的狡猾.”在夜里,又放两块饼来感谢它.第二天,发现老鼠只吃掉其中一个.我感叹道:“不止是心,也有礼节。”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词语的含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第一个空:“已而”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俄而”指一会儿;“从而”指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事之后;结合前面的语句,应选“继而”,第二个空:“不亦”指不也是;“不失”指不偏离,不失误;“不无”指不是没有;“不惟”指不仅,不但;结合前面的语句,应选“不惟”。
故答案为: D 。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各个选项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D 项“置二饼以谢之”不是说老鼠无损衣物,而是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 D 。
【答案】11.A
12.D
13.B
14.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15.《师说》:“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体现出“从师”的风尚已消失殆尽,得出写作《师说》一文的必要性;“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
《问说》:将古今之人对于好问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将今人“所问非所学"与古人对比,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的不良风气。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断句;筛选信息;古今异义;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选用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梳理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再根据意思选择合适的实词。
(2)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整体阅读并理解两篇文本,再从文中筛选出运用对比的地方,加以赏析。
11.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请教;(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请教。按照意思,应该填写:忌、狎、轻 。
故答案为:A。
12.A项,“非人”,古义:认为别人是错误的。今义:不适当的人;不可信任的人。不人道的;无人性的。
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
C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D项,“可以”,古今义都是:能够。
故答案为:D。
13.A项,前一句,连词,那么。后一句,连词,却。B项,两句都是连词,却的意思。C项,前一句,助词,的。后一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前一句,动词,达到。后一句,介词,比。故答案为:B。
14.借助句末虚词“也”,可在“也”后断开,借助句首虚词“宁”“此”,可在其前断开。然后找动词“知”“护”“进”,最后结合上文语意,根据文意断句。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15.《师说》中,(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文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而今人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愚益愚”。作者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从师及其结果加以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师”的风尚已消失殆尽,问题已相当严重,暗示出他焦虑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有写作《师说》一文的必要了。(2)“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对于子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己呢?“则耻师焉”。这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韩愈把传道作为师职之首,故以“道”为大,而以“授之书”、“习其句读”为小。学习句读知道拜人为师,而对于大道却茫惑不解,不愿拜师请教。他认为这种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实在愚蠢。
《问说》中,(1)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2)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 “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答案】16.B
17.C
18.示例:①“差点儿”和“差点儿没”表达的往往是一个意思;
②“大败”既可以指在竞争或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又可以指战胜,使失败;
③“如虎添翼”既可作褒义词,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可以作贬义词,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分析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1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郭璞最早提出‘反训’概念”理解错误,材料一中说“郭璞本人并没有把“反”和“训”连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C项,这是学者蒋绍愚的观点,并未得到公认,并不代表作者观点;D项“一致反对”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大体都不是词汇现象”。
故答案为:B。
17.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 但引多国语言来证明反义同词 无可厚非”理解错误,文中用的是“无可非议”,注意两个成语的内涵差异;B项“得到了训诂学家们的肯定”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有学者提出异议;D项蒋绍愚、林仲湘、林菁等人只是认为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不是反训,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反训现象的存在。
故答案为:C。
18.本题注意理解原文中“反训”的概念, 即同样一个词语,可用相反的意思进行解释。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注意搜集整理,如“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意思相同;又如“大胜”“大败”既可以指我方,也可指敌方。
故答案为:示例:①“差点儿”和“差点儿没”表达的往往是一个意思;
②“大败”既可以指在竞争或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又可以指战胜,使失败;
③“如虎添翼”既可作褒义词,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可以作贬义词,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19.【答案】笑里藏刀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正中下怀 一举两得 提心吊胆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看图猜成语。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图像、布局,根据平时积累即可作答。比如最后一幅图,一只手提着一颗心,一辆吊车吊起一个胆字,即可得出“提心吊胆”。
故答案为:笑里藏刀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正中下怀 一举两得 提心吊胆
【点评】
本题考查看图猜成语。要求根据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猜出成语,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20.【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词的能力。
这一类的广告词,多是借助谐音,依靠平时我们对成语的积累来将其还原。
“默默无蚊”应为“默默无闻”。
“骑乐无穷”应为“其乐无穷”;
“衣名惊人”应为“一鸣惊人”;
“牙口无炎”应为“哑口无言”。
可赞成可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鸡不可失(烧鸡店广告) ;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
看法一:赞成。运用谐音广告,可以产生含蓄凝练、生动活泼的效果。将与商品相关的同音词嵌入成语中,让人印象深刻,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
看法二:不赞成。这种为了吸引顾客的消费心理而随意拿成语开刀的行为,不仅改变了成语的本意,也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谐音广告是创新,可创新中带有一种庸俗的东西,容易让上学的孩童以讹传讹,误导小学生写错别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词的能力。赏析广告词要求做到: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感人;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紧扣广告词的特点及主题。答题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结合广告词用简明的语言阐述理由即可。
21.【答案】(1)①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赢,表明中国乒乓球队实力很强。
②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输,表明国足的实力很弱。
(2)①你就耐心等待我一会儿,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可以等她。
②你就完蛋了,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不能迟到。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査对语言的多义性的理解。
(1)结合对体育项目里中国队实力的大致了解,可以判断出前者强调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实力无人能及,谁也赢不了我们;后者强调的是国足实力弱,哪个队我们都赢不了。
(2)此题要站在女孩立场上思考问题,即自己迟到的时候倾向于让别人来谅解自己,但当男朋友迟到的时候,自己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态度上会更强烈一点。故答案为:⑴①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赢,表明中国乒乓球队实力很强。
②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输,表明国足的实力很弱。
⑵①你就耐心等待我一会儿,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可以等她。
②你就完蛋了,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不能迟到。
【点评】
本题考査对语言的多义性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指明短语背后的真实含义。日常生活中正确理解他人的言语背后的含义有助于和谐交往,避免误解他人的真实意图。
22.【答案】构思角度一,从心态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包容,这是年轻人为了张扬自我个性而采取的另类表达,如果一味强调我们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而忽视了对审美的要求,限制我们对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的追求,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构思角度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型词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产物,它激活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词汇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玩弄新名词哗众取宠,缺乏务实的生活态度,反映社会的消极情绪等等,这些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的。
构思角度三,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词汇产生,目前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应该顺其自然,当然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过分地压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小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析。
新的时尚词汇属于词语。因此要讨论新词语的出现问题。首先从词源角度分析,新的词汇不属于新造字,只是在旧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来,而创新的词语都来源于生活的变化,因此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讨论,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正常的词语变迁的过程,我们应该接受它,但在接受的同时,还应有辨别精神,剔除不好的内容。新词语的迅速扩展得益于人们的使用,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师年轻人,这可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正确去看待新的词汇现象。
故答案为:构思角度一,从心态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包容,这是年轻人为了张扬自我个性而采取的另类表达,如果一味强调我们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而忽视了对审美的要求,限制我们对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的追求,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构思角度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型词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产物,它激活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词汇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玩弄新名词哗众取宠,缺乏务实的生活态度,反映社会的消极情绪等等,这些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的。
构思角度三,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词汇产生,目前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应该顺其自然,当然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过分地压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评析。首先对于有整体的理解,再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需要辩证地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自己的态度。时评类文段写作方法:1.有针对性地概述社会现象。2.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3.针对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4.联系实际论证观点。5.针对社会现象,强化自己的观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精练检测题
一、基础积累
1.汉语中有很多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取义各不相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是(  )
A.意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后,中国只能寻找另一个合作对象。
B.这件事进行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C.他上任伊始,便凭借高明的手腕平息了公司内部的纷争。
D.刘备视诸葛亮为股肱之臣,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比喻义的能力。
A项,“肘腋",胳膊肘与胳肢窝,比喻切近之地。“肘腋之患”,喻指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B项,“眉目”,眉和眼,喻指事情的头绪。
C项,“手腕”,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也可以指本领,能耐。此处喻指他的手段本事,是褒义。
D项,“股肱”,大腿和胳膊,用以比喻左右得力的帮手。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比喻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找出选项中表人体部位的词,结合语境辨析词语比喻义;最后选出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选项。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故事创意较好,但制作质量差强人意,山寨感太强,想要在三月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有些困难。
B.沐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但见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C.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对古人古事信手拈来,达到了自然浑成、天衣无缝的境界,可谓化典入词的范例。
D.碳排放过量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近期,集中爆发的雾霾天气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更大的灾难指日可待。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尚能令人勉强满意。而句子中是要表达不使人满意,所以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B 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不是指环境,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C项“信手拈来”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和语义相符,使用正确;
D 项“指日可待”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是褒义词,而句子中作为贬义词用,和语义不符,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3.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
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像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这种事我不喜欢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强和小明闹得这么僵,虽然主要责任在小强,但小明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
A.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没有长期坚持。“一曝十寒”与之同义。
B.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范。“强人所难”与之同意。
C.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单方面是闹不起来的,而“孤掌难鸣”是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事困难。
D.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给害了。“自取其咎”与之同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结合选项所给语境理解加点熟语的含义;最后结合平时积累,看所给成语与句中熟语意义是否相同。本题是选择题形式,可从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用排除法解答。
4.代词在句子中通常指称特定的对象,但也有不明确指涉特定人或事物的情况。下列句子中“你”“我”“他”并未明确指涉特定对象的一项是(  )
A.小明在向我介绍他的发明时眉飞色舞,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B.既然理念不合,咱俩就此散伙,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C.动物园里,大家一窝蜂地去看刚出生的大熊猫,你推我挤,万头攒动。
D.我说的那家饭店菜品上乘,种类齐全,环境也十分优雅,你去了肯定满意。
【答案】C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含义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
A 项“他”指小明,“我”指自己,指涉对象明确。
B 项表述范围为“我俩”,故“我”指自己,“你”指对方,指涉对象明确。
C 项表述范围为“大家”,“你推我挤”形容人群混乱,拉拉扯址,拥挤无序。句中的“你”“我”为泛指,未明确特定对象。
D 项“我”指自己,“你”指对方,指涉对象明确。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代词含义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生日那天,面对朋友们送来的礼物,韩磊感动地说:“既然大家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你出身贫寒,令堂含辛茹苦把你养育成人,她辛劳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C.到了离别的时刻,章悦拿着韩萍送她的照片激动地说:“这张照片见证了咱俩的友情,我一定好好惠存。”
D.学校教导处通知说,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金教授在二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答案】B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
A项,“笑纳”是敬辞,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用于自己是错误的,此处可改为“恭敬不如从命”。
C项,“惠存”是敬辞,只能用于对方,此处可改为“保存”。
B项,表达得体。
D项,“莅临”是敬辞,一般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可改为“参加”。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6.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这群小人的卑鄙行径令人不齿
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史上的周瑜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而是才华横溢的一代风流人物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个村子地处偏远,又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
D.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位著名学者前两天应邀来我校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卑鄙:身份卑微/贬义词,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B :风流:才华出众
C :交错相通/往来通达
D :求学的人/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7.古人名与字往往存在意义上的关联,有的相同,如杜甫字子美;有的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有的相关,如苏轼字子瞻。据此推断,以下对班固、许慎、王弼、朱熹四位古代学者的字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坚 辅嗣 元晦 叔重 B.元晦 辅嗣 叔重 孟坚
C.孟坚 叔重 辅嗣 元晦 D.元晦 叔重 辅嗣 孟坚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因古人名与字往往有关联,故根据“坚”“固”意义相同这一特点,可知“孟坚”应为班固的字;“慎”与“重”意义相关,故可推知“叔重”为许慎的字;“弼”与“辅”意义相同,可知“辅嗣”为王弼的字;“熹”与“晦”意义相反,可知“元晦”为朱熹的字。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8.古代汉语由于受到特定语法规则的制约,往往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宾语前置”。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这种语法结构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惑之不解”把“惑”提前,正常为“不解惑”。
B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弈秋”,正常为“惟听弈秋”。
C 中宾语前置部分是“谁”,正常为“与谁归” 。
D 中为定语后置,正常为“利爪牙,强筋骨”。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余居西湖寓楼,楼多鼠,每夕跳踉几案,若行康庄,烛有余烬,无不见跋。始甚恶之,□□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适有馈饼饵者,夜则置一枚于案头以饲之,鼠得饼,不复嚼蜡矣。一夕,余自食饼,觉不佳,复吐出之,遂并以饲鼠。次日视之,饼尽,而余所吐弃者故在。乃笑曰:“鼠子亦狷介乃尔。”是夕,置二饼以谢之。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狷介,乃亦有礼。”
(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
9.依据文意,依次最适合填入□□内的一项是(  )
A.已而/不必 B.俄而/不失 C.从而/不无 D.继而/不惟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跳踉几案,若行康庄:老鼠在书案上跳来跳去,像在康庄大道上行走一样。
B.烛有余烬,无不见跋:蜡烛若有没烧完的部分,无不被它啃啮糟蹋。
C.鼠子亦狷介乃尔:老鼠的儿子竟也这么的洁身自好。
D.是夕,置二饼以谢之:这天夜里,放了两个饼来向它道歉。
【答案】9.D
10.D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译文:
我寄居在西湖边的公寓楼,楼里有很多老鼠,每天晚上这些老鼠都会跳到桌子上,在桌子上上走着就像走在大路上一样,桌子上蜡烛燃烧的灰烬,都被它们吃了.刚开始很厌恶这些老鼠,后来想到是这些老鼠太过饥饿了.至于我的衣服书籍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被损坏,又何必厌恶它们.碰巧有人送了我饼,夜里我把一块饼放在桌上喂老鼠.老鼠得到饼后,就不再吃蜡烛了.有一晚,我自己吃饼,觉得不好吃,就把饼吐了出来,和剩下一起喂老鼠.第二天再看看,饼子被老鼠吃完了,而我吐出来的却还在那.于是笑道:“老鼠你竟然如此的狡猾.”在夜里,又放两块饼来感谢它.第二天,发现老鼠只吃掉其中一个.我感叹道:“不止是心,也有礼节。”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掌握词语的含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准确辨析,第一个空:“已而”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俄而”指一会儿;“从而”指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继而”表示紧随着某事之后;结合前面的语句,应选“继而”,第二个空:“不亦”指不也是;“不失”指不偏离,不失误;“不无”指不是没有;“不惟”指不仅,不但;结合前面的语句,应选“不惟”。
故答案为: D 。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各个选项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D 项“置二饼以谢之”不是说老鼠无损衣物,而是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 D 。
二、专题阅读
补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段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段二】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 ① 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 ② 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③ 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注,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注释】《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11.下列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忌 ②狎 ③轻 B.①轻 ②忌 ③狎
C.①忌 ②轻 ③狎 D.①狎 ②忌 ③轻
1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 B.小学而大遗
C.弟子不必不如师 D.贤可以问不肖
1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 师不必贤于弟子
14.结合所学古汉语知识,根据你对选文中相关词句的理解,给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15.善用对比是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请分别找出两处,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1.A
12.D
13.B
14.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15.《师说》:“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体现出“从师”的风尚已消失殆尽,得出写作《师说》一文的必要性;“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
《问说》:将古今之人对于好问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将今人“所问非所学"与古人对比,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的不良风气。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断句;筛选信息;古今异义;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选用实词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梳理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再根据意思选择合适的实词。
(2)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古今异义词设题。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彩变化。5.名称说法改变。6.词义弱化。7.词义强化。8.古褒今贬。9.古贬今褒。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区别、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整体阅读并理解两篇文本,再从文中筛选出运用对比的地方,加以赏析。
11.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比自己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请教;(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请教;(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请教。按照意思,应该填写:忌、狎、轻 。
故答案为:A。
12.A项,“非人”,古义:认为别人是错误的。今义:不适当的人;不可信任的人。不人道的;无人性的。
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
C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D项,“可以”,古今义都是:能够。
故答案为:D。
13.A项,前一句,连词,那么。后一句,连词,却。B项,两句都是连词,却的意思。C项,前一句,助词,的。后一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项,前一句,动词,达到。后一句,介词,比。故答案为:B。
14.借助句末虚词“也”,可在“也”后断开,借助句首虚词“宁”“此”,可在其前断开。然后找动词“知”“护”“进”,最后结合上文语意,根据文意断句。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15.《师说》中,(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文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人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而今人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愚益愚”。作者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从师及其结果加以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从师”的风尚已消失殆尽,问题已相当严重,暗示出他焦虑的心理状态,当然,也就有写作《师说》一文的必要了。(2)“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对于子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己呢?“则耻师焉”。这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士大夫们装点门面的虚伪本质。韩愈把传道作为师职之首,故以“道”为大,而以“授之书”、“习其句读”为小。学习句读知道拜人为师,而对于大道却茫惑不解,不愿拜师请教。他认为这种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实在愚蠢。
《问说》中,(1)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2)批判今人“所问非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 “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段一】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训诂条例名为“反义相训”,训诂学习惯称为“反训”,顾名思义,即用相反的意思进行训释。传统训诂学所称反训词,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反义词相训。如:《尔雅·释诂》:“落,始也。”又“乱,治也。”《方言》卷二:“苦,快也。”其二,同一个词,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来分别解释。例如:《尔雅·释诂》:“徂,往也。”又:“徂,存也。”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的是晋代训诂学家郭璞,他在给《尔雅》和《方言》作注时提出了“义相反而兼通”“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训义之反覆用之”的说法,但郭璞本人并没有把“反”和“训”连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后来,在传统训诂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代学者的推演抽绎,直到清代的陈玉澍,才把“相反为训”作为《尔雅》的一种训释条例提了出来。自此以后,反训成了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学者对反训争论的焦点,一是认为反训是一种训诂法则,即以反义词互相训释;二是认为反训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第三种意见则否定前两种看法,认为反训一说不科学,不可信。
(选自左林霞《反训性质探究》)
【文段二】
“反训”是怎样产生的?清代王念孙曾指出:“‘敛’为欲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广雅疏证·卷三下》)他认为一词正反两训是词义引申分化的结果。由词义引申而产生“反训”,这是凡认为有“反训词”存在的学者都承认的。那么,为什么一个词会因引申而产生正反两义呢?董璠认为:“反训是肇于思想之矛盾也。”张舜辉认为,“反训”说明古人用字时运用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原理。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指出:“相反为训是由反正的引申造成的,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哲理性认识。”对这种观点,有学者提出了异议。蒋绍愚指出:“把‘反训’作为词义发展的一种规律,认为一个词有甲义就可能根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而产生与之相反的乙义,这种看法不符合语言发展实际,也不合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他认为,只有“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才形成“反训”,或者一个词在使用中由于表示施受关系不同而形成两个相反的意义。
很多学者认为,“反训”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假借。董璠最先明确指出假借是“反训”的重要来源:“惟是反训之字,自本义引申者半,自音变假借者半。”对此,另一些学者不以为然。齐佩瑢论“反训”时专列“不晓同音假借而误以为反训者”一项,认为“同音假借,义偶相反”,本是二词二义,与“反训”无关。林仲湘、林菁、蒋绍愚等人都认为,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这不是反训,而是两个词的意义相反。这一观点,目前基本上得到学术界认可。
另外,董璠、徐世荣认为隐讳、反语、词类活用以至文字讹误等也可以造成“反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大体都不是词汇现象。
(选自杨荣祥《“反训”研究综述》)
【文段三】
认为一词不可能同时义兼正反,如果义兼正反,将不利于交际。这个问题伍铁平先生已著文作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他说:“词在运用时,始终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这上下文可以确定它在什么场合用于什么意义,这一点使多义词(包括含有相反二义的多义词)在通常情况下不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伍先生专攻普通语言学,他引用了好些外国语言学家的话,我们实在无更多的话可说。他先发表了《论反义词同源和一词兼有相反二义》,接着又发表了《再论反义词同源和一词兼有相反二义》,后又将此二文的内容加以修订,收入《模糊语言学》一书。他的主要着力点都是维护“反训”的说法无误。他引古汉语反义词同源的例词只用古音通转来证明,不无可议之处,但引多国语言来证反义同词则是无可非议的。
不赞同一词可兼正反二义的学者,又一个词一个词地否定其义兼正反的性质。这项工作对于廓清对一些词的模糊认识是有好处的,但不能证明反义词现象全不存在。且不说那些否定是不是能得到人们的同意,就说那么多义兼正反的词,你能一个个否定得了吗?你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吗?这些词有多少?尚无确切统计。董璠的《反训纂例》约100例,徐世荣说他搜集了500例,王宁先生对“反训”持审慎态度,据她统计,“真正够格”反义同词的例子“连一百个也不到”。不到100,也有八十九十,要想一一否定,是太困难了。
(选自张幼军《反训与辩证法》)
16.下列关于“反训”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代学者郭璞最早提出“反训”概念并对其做了诸如“义相反而兼通”“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等的内涵阐释。
B.逐个否定“一词可兼正反二义”的做法并非反驳“反训”现象的可靠路径,因为用例多,无法说清,也无法穷举。
C.一个词有甲义就可能根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而产生与之相反的乙义的说法不符合语言发展实际,也不合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
D.董璠、许世荣提出的隐讳、反语以至文字讹误等也可以造成“反训”的观点遭到学者们的一致反对。
1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铁平先生只用古音通转来证明古汉语反义词源的例词值得商榷,但引多国语言来证明反义同词无可厚非。
B.陆宗达、王宁认为相反为训是由反正的引申造成的,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一种哲理性认识。这个观点得到了训诂学家们的肯定。
C.目前训诂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这不是“反训”,而是两个词的意义相反。
D.认为“反训”之说不科学、不可信的学者包括蒋绍愚、齐佩瑢、林仲湘、林菁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否定了“反训”现象的存在。
18.类似文段中提到的“反训”现象生活中也有不少,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既可以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也可形容“天气炎热”。请你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现象。
【答案】16.B
17.C
18.示例:①“差点儿”和“差点儿没”表达的往往是一个意思;
②“大败”既可以指在竞争或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又可以指战胜,使失败;
③“如虎添翼”既可作褒义词,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可以作贬义词,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要求围绕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分析词语的正确使用,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感彩是否符合等。
16.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郭璞最早提出‘反训’概念”理解错误,材料一中说“郭璞本人并没有把“反”和“训”连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C项,这是学者蒋绍愚的观点,并未得到公认,并不代表作者观点;D项“一致反对”理解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大体都不是词汇现象”。
故答案为:B。
17.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 但引多国语言来证明反义同词 无可厚非”理解错误,文中用的是“无可非议”,注意两个成语的内涵差异;B项“得到了训诂学家们的肯定”理解错误,文中只提到有学者提出异议;D项蒋绍愚、林仲湘、林菁等人只是认为一个词的固有义与假借义相反不是反训,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反训现象的存在。
故答案为:C。
18.本题注意理解原文中“反训”的概念, 即同样一个词语,可用相反的意思进行解释。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注意搜集整理,如“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意思相同;又如“大胜”“大败”既可以指我方,也可指敌方。
故答案为:示例:①“差点儿”和“差点儿没”表达的往往是一个意思;
②“大败”既可以指在竞争或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又可以指战胜,使失败;
③“如虎添翼”既可作褒义词,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可以作贬义词,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
三、表达运用
19.请根据下面的六幅漫画,写出与之相关的六个成语
【答案】笑里藏刀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正中下怀 一举两得 提心吊胆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看图猜成语。仔细分析漫画中的图像、布局,根据平时积累即可作答。比如最后一幅图,一只手提着一颗心,一辆吊车吊起一个胆字,即可得出“提心吊胆”。
故答案为:笑里藏刀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正中下怀 一举两得 提心吊胆
【点评】
本题考查看图猜成语。要求根据图画的内容和寓意猜出成语,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画的内容和意义。
20.小何与小穆非常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一天谈及近期见闻,小穆说:“我在超市看到一款蚊香,盒子上写着‘默默无蚊’,还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广告语是‘骑乐无穷’,想想蛮有趣的。”旁边的小何听了,不以为然道:“我也见过,还有服装品牌的广告‘衣名惊人’、牙膏的广告‘牙口无炎’等等,我觉得这种广告并不好。”于是两人争论起来,却始终说不出令对方信服的道理。
请您根据上述广告语的特点,试着再拟两则,并指出其适用的产品。假如小何与小穆找你来评判,作为见多识广的高中学长,你对这种广告语有何看法?请阐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词的能力。
这一类的广告词,多是借助谐音,依靠平时我们对成语的积累来将其还原。
“默默无蚊”应为“默默无闻”。
“骑乐无穷”应为“其乐无穷”;
“衣名惊人”应为“一鸣惊人”;
“牙口无炎”应为“哑口无言”。
可赞成可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鸡不可失(烧鸡店广告) ;
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
看法一:赞成。运用谐音广告,可以产生含蓄凝练、生动活泼的效果。将与商品相关的同音词嵌入成语中,让人印象深刻,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
看法二:不赞成。这种为了吸引顾客的消费心理而随意拿成语开刀的行为,不仅改变了成语的本意,也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伤害最大的是中小学生。谐音广告是创新,可创新中带有一种庸俗的东西,容易让上学的孩童以讹传讹,误导小学生写错别字。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词的能力。赏析广告词要求做到: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亲切感人;采用有鼓动性的陈述句或感叹句;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紧扣广告词的特点及主题。答题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结合广告词用简明的语言阐述理由即可。
21.语言的多义性常常使得某些句子构型相同却表达截然不同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否则便会不得要领。请你指出下列加点短语在句中的含义。
(1)中国有两个体育项目参加国际比赛毫无悬念,一个是乒乓球,一个是男足,前者是“谁也赢不了”,后者是“谁也赢不了”。
(2)地铁里一个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到鼓楼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答案】(1)①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赢,表明中国乒乓球队实力很强。
②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输,表明国足的实力很弱。
(2)①你就耐心等待我一会儿,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可以等她。
②你就完蛋了,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不能迟到。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査对语言的多义性的理解。
(1)结合对体育项目里中国队实力的大致了解,可以判断出前者强调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实力无人能及,谁也赢不了我们;后者强调的是国足实力弱,哪个队我们都赢不了。
(2)此题要站在女孩立场上思考问题,即自己迟到的时候倾向于让别人来谅解自己,但当男朋友迟到的时候,自己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态度上会更强烈一点。故答案为:⑴①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赢,表明中国乒乓球队实力很强。
②无论哪个国家和中国对战,中国都会输,表明国足的实力很弱。
⑵①你就耐心等待我一会儿,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可以等她。
②你就完蛋了,表明女孩认为男朋友不能迟到。
【点评】
本题考査对语言的多义性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指明短语背后的真实含义。日常生活中正确理解他人的言语背后的含义有助于和谐交往,避免误解他人的真实意图。
22.如今,各种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Duang、酱紫、吐槽、巨婴、硬核、也是醉了”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应接不暇,你觉得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并迅速流行起来,其背后有哪些原因,试作简要阐述,不少于300字。
【答案】构思角度一,从心态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包容,这是年轻人为了张扬自我个性而采取的另类表达,如果一味强调我们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而忽视了对审美的要求,限制我们对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的追求,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构思角度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型词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产物,它激活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词汇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玩弄新名词哗众取宠,缺乏务实的生活态度,反映社会的消极情绪等等,这些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的。
构思角度三,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词汇产生,目前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应该顺其自然,当然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过分地压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小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析。
新的时尚词汇属于词语。因此要讨论新词语的出现问题。首先从词源角度分析,新的词汇不属于新造字,只是在旧词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来,而创新的词语都来源于生活的变化,因此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讨论,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正常的词语变迁的过程,我们应该接受它,但在接受的同时,还应有辨别精神,剔除不好的内容。新词语的迅速扩展得益于人们的使用,这其中的大部分人师年轻人,这可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正确去看待新的词汇现象。
故答案为:构思角度一,从心态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包容,这是年轻人为了张扬自我个性而采取的另类表达,如果一味强调我们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而忽视了对审美的要求,限制我们对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的追求,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构思角度二,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型词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产物,它激活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些词汇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玩弄新名词哗众取宠,缺乏务实的生活态度,反映社会的消极情绪等等,这些是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惕的。
构思角度三,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词汇产生,目前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应该顺其自然,当然必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过分地压制反而会适得其反。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评析。首先对于有整体的理解,再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需要辩证地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自己的态度。时评类文段写作方法:1.有针对性地概述社会现象。2.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3.针对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4.联系实际论证观点。5.针对社会现象,强化自己的观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