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全程考评特训卷标准仿真预测试卷(四)
一、选择题:本题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模拟)有学者认为,《睡觉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2.(2022·模拟)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3.(2022·模拟)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4.(2022·模拟)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5.(2022·模拟)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觇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6.(2022·模拟)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7.(2022·模拟)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8.(2022·模拟)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9.(2022·模拟)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0.(2022·模拟)某名士国画造诣甚深,但对西方某画派不感兴趣,他在品鉴一位留法画家带回的该派画作后,题诗一首:“远看一朵花,近看似乌鸦。原来是风景,嗳呀我的妈。”据此推断,与该画派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
A.《拾穗者》 B.《日出·印象》
C.《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11.(2022·模拟)下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12.(2022·模拟)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侯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见( )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14.(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
年份 总出口(百万英镑) 名义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 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1780 8.7 116.6 25
1801 28.4 230.9 40
1831 38.9 372.4 49
1851 67.3 505.5 69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乔尔·莫克尔《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订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2022·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度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16.(2022·模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签署《色佛尔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其余领土由协约国共管;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等地的主权;废除征兵制且不得拥有海空军;财政和关税接受协约国财政委员会的监督等。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1919年,希腊军队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借执行《色佛尔条约》的规定进攻土耳其。由于法国在土耳其投资较多,意大利未得到伊斯密尔,两国相继撤军。安卡拉政府趁机接近意法,获得两国承诺:支持土对东色雷斯和伊斯密尔的主权要求。1922年,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并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1923年,新签署的《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条约明确划定土耳其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之后,协约国撤出土耳其地区。
——摘编自哈金安《土耳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洛桑条约》签订的意义。
17.(2022·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忠《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分析可知:睡觉地秦简中记载的魏律中人为的压制商人,是抑商政策的体现,D正确;
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魏律的一部分内容,不能由此得出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不能反映出强制耕战的成效,也无关以吏为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原则,为后世所沿用。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等信息分析可知:唐朝科举制下出身低微的人有了做官的机会,促进了阶层的流动,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加强君主集权;
C错误,科举制下阶层流动性增强,淡化了门第观念,但是“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化;
D错误,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不会激化政治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官员依据,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3.【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朝中叶的很多文学家盛赞盛唐诗风,认为宋朝理学占据主导,诗风以阐述理学为主,因此让人不在知道什么是诗,这说明当时的文学家力图使诗歌破除理学束缚,D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诗风的转变,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家们力图破除理学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束缚,不是理学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错误,材料无关不同诗歌风格的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人主理作理语……使人不复知诗”。
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乾隆年间,淮扬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因此A正确;
B错误,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没有涉及八股取士;
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重学风气;
D错误,材料 体现了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奢侈之风盛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5.【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作者将发展体育事业与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以强壮国民身体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C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中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认识到制度落后,思想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B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
D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体现分科教育的主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将国民素质强弱与国家强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6.【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察哈尔都统认为察哈尔省没有发展实业,因此到江西景德镇考查瓷器制造情况,意在借鉴景德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地区经济合作;
B错误,材料体现了振兴实业的主张,但是并没有涉及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D错误,材料中察哈尔都统派人到江西考查意在学习其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而不是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
7.【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由“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号召青年奋起救国”可知,此类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B、D两项错误。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号召青年奋起救国”,由此判断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8.【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和平之路”人潮拥挤,而且宣传栏上写有“五项原则”、画有和平鸽;而“战争之路”空无一人,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
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A项错误。
由图片无法看出走向“和平之路”的是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1955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年,中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突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并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
由“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项错误。
全面整顿是邓小平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项错误。
D项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逐步开展起来。
10.【答案】B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印象派追求一种稍纵即逝感,即把当时自己的双眼见到的和心理感受到的景色,以一种印象般的风格呈现在画布上,其特点是注重色彩和潇洒自如的笔触,十分写意,材料中名士所述的即是印象派绘画,《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名画,B项正确。
《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A项错误。
《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名画,C项错误。
《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名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美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印象派注重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强调捕捉自然界不断变化的光与色。
11.【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分析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而材料中漫画则是讽刺垄断组织支配力的强大,因此C正确;
AB错误,材料无关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实力强大, 无关分权制衡机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2.【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针对伊拉克问题,欧洲国家不在追随美国,这体现了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正确;
B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欧洲国家与美国分歧的出现,无关英国脱欧;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想要摆脱美国的操控,而不是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错误,材料中法德的主张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不能看出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答案】(1)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诗经·小雅》”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每逢礼拜天……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1936年”“他们……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及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爱国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答案】示例: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论述: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在生产领域、社会领域都引起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英国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逐渐成为世界霸主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表格信息可知,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究其原因在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因此得出论题是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对英国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
论题: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
论述: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5.【答案】(1)认识:明治维新之前,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后,王安石及其变法在日本思想界的关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安石变法得到肯定和认可;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以王安石的主张和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来凸显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进性
(2)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受西学思想传统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第(1)问,由“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度提升”“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等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等方面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认识:明治维新之前,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后,王安石及其变法在日本思想界的关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安石变法得到肯定和认可;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以王安石的主张和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来凸显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进性
(2)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受西学思想传统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点评】本题以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作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16.【答案】(1)原因:《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协约国内部的矛盾;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任答四点)
(2)意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第(1)问,由材料“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得出《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由材料“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等地的主权”得出《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结合一战后的国际局势得出协约国内部的矛盾;由材料“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得出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由材料“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得出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
第(2)问,由材料“明确划定土耳其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得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由材料“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其余……得出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由材料“两国相继撤军。安卡拉政府趁机接近意法,获得两国承诺”得出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由材料“协约国撤出土耳其地区”得出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故答案为:(1)原因:《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协约国内部的矛盾;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任答四点)
(2)意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洛桑条约》的签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7.【答案】(1)特点: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目的: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第(1)问,由“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的对外经济制度”→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由“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由“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合同”→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由“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由“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特点: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目的: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点评】本题以租让制为切入点,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 / 12023年高考历史全程考评特训卷标准仿真预测试卷(四)
一、选择题:本题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模拟)有学者认为,《睡觉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贾和经营客店者……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分析可知:睡觉地秦简中记载的魏律中人为的压制商人,是抑商政策的体现,D正确;
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魏律的一部分内容,不能由此得出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不能反映出强制耕战的成效,也无关以吏为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原则,为后世所沿用。
2.(2022·模拟)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等信息分析可知:唐朝科举制下出身低微的人有了做官的机会,促进了阶层的流动,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加强君主集权;
C错误,科举制下阶层流动性增强,淡化了门第观念,但是“消除”一词过于绝对化;
D错误,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不会激化政治矛盾;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官员依据,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3.(2022·模拟)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明朝中叶的很多文学家盛赞盛唐诗风,认为宋朝理学占据主导,诗风以阐述理学为主,因此让人不在知道什么是诗,这说明当时的文学家力图使诗歌破除理学束缚,D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诗风的转变,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学家们力图破除理学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束缚,不是理学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错误,材料无关不同诗歌风格的交融;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文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人主理作理语……使人不复知诗”。
4.(2022·模拟)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 )
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
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乾隆年间,淮扬地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因此A正确;
B错误,材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没有涉及八股取士;
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重学风气;
D错误,材料 体现了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奢侈之风盛行;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5.(2022·模拟)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觇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作者将发展体育事业与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以强壮国民身体来挽救民族危亡,因此C符合题意;
A错误,材料中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认识到制度落后,思想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B错误,材料中的观点并没有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
D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体现分科教育的主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将国民素质强弱与国家强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6.(2022·模拟)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C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察哈尔都统认为察哈尔省没有发展实业,因此到江西景德镇考查瓷器制造情况,意在借鉴景德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地区经济合作;
B错误,材料体现了振兴实业的主张,但是并没有涉及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D错误,材料中察哈尔都统派人到江西考查意在学习其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而不是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
7.(2022·模拟)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由“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号召青年奋起救国”可知,此类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B、D两项错误。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C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孙中山逝世”“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号召青年奋起救国”,由此判断是国民大革命时期。
8.(2022·模拟)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答案】D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和平之路”人潮拥挤,而且宣传栏上写有“五项原则”、画有和平鸽;而“战争之路”空无一人,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
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A项错误。
由图片无法看出走向“和平之路”的是社会主义国家,B项错误。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1955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3年,中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突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9.(2022·模拟)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并且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项正确。
由“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可知,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项错误。
全面整顿是邓小平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项错误。
D项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到城市逐步开展起来。
10.(2022·模拟)某名士国画造诣甚深,但对西方某画派不感兴趣,他在品鉴一位留法画家带回的该派画作后,题诗一首:“远看一朵花,近看似乌鸦。原来是风景,嗳呀我的妈。”据此推断,与该画派风格相同的作品是( )
A.《拾穗者》 B.《日出·印象》
C.《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B
【知识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解析】【分析】印象派追求一种稍纵即逝感,即把当时自己的双眼见到的和心理感受到的景色,以一种印象般的风格呈现在画布上,其特点是注重色彩和潇洒自如的笔触,十分写意,材料中名士所述的即是印象派绘画,《日出·印象》属于印象派名画,B项正确。
《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A项错误。
《格尔尼卡》属于现代主义名画,C项错误。
《自由引导人民》属于浪漫主义名画,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美术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印象派注重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强调捕捉自然界不断变化的光与色。
11.(2022·模拟)下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分析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而材料中漫画则是讽刺垄断组织支配力的强大,因此C正确;
AB错误,材料无关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
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实力强大, 无关分权制衡机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2.(2022·模拟)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侯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见( )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针对伊拉克问题,欧洲国家不在追随美国,这体现了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正确;
B错误,材料中反映了欧洲国家与美国分歧的出现,无关英国脱欧;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想要摆脱美国的操控,而不是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错误,材料中法德的主张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不能看出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日本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苏州叶圣陶6岁,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私塾先生根据《诗经·小雅》上的“秉国之均(钧)”给他起了个号,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国家枢纽的意思。据叶圣陶回忆:“我上小学的时候,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章伯寅先生教育我们说,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大地、名人伟业。每逢礼拜天,我总与同学在一起,或聚于园林,或聚于茶馆,谈苏州的人物地理,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顾亭林奉为楷模。”
——摘编自商金林编《叶圣陶年谱》
材料二:小学里每天有时事报告,国内外发生的新事情随时汇集到小心灵里。他们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辛亥以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看报的习惯,现在可不同了。他们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报纸杂志,世界转变成什么样了,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儿童、少年与二十多年前的比较,大不相同了,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自己意识到是个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与世界各地的人有关联;相信中国人有与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权利,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总之,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
——摘编自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1936年)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少年叶圣陶成长的教育教材,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
(2)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现代思想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入私塾,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诗经·小雅》”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习《四书》《五经》,熟知《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列强瓜分中国的局势已经摆开”“每逢礼拜天……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识见的范围变得非常宽广……这个权利绝对不容侵犯”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了劝课和游戏之外,还关心中国前途的命运”“1936年”“他们……每一转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这种解悟汇合成中国抬起头来的基本力量”及所学知识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教育教材:《四书》《五经》《大学》《诗经·小雅》。作用:使叶圣陶具备了儒家思想传统美德;培养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2)意识:学识范围广;国民意识强;与世界联系加深;民族独立意识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发展;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爱国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4.(2022·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
年份 总出口(百万英镑) 名义GDP(百万英镑仅计英格兰) 工业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
1780 8.7 116.6 25
1801 28.4 230.9 40
1831 38.9 372.4 49
1851 67.3 505.5 69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乔尔·莫克尔《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订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论述: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在生产领域、社会领域都引起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英国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逐渐成为世界霸主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信息和表格信息可知,1780年至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究其原因在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因此得出论题是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对英国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
论题: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联系。
论述: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社会领域中都引起根本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深入发展,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英国的技术革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断向外输送工业品,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15.(2022·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度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答案】(1)认识:明治维新之前,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后,王安石及其变法在日本思想界的关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安石变法得到肯定和认可;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以王安石的主张和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来凸显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进性
(2)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受西学思想传统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第(1)问,由“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度提升”“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等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等方面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认识:明治维新之前,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变法。明治维新后,王安石及其变法在日本思想界的关注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王安石变法得到肯定和认可;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以王安石的主张和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来凸显王安石思想和新法的先进性
(2)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思潮急剧膨胀;日本先进分子希望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受西学思想传统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借助王安石及其变法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寻找依据,减少顽固势力的阻碍;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
【点评】本题以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作为切入点,考查明治维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16.(2022·模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签署《色佛尔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其余领土由协约国共管;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等地的主权;废除征兵制且不得拥有海空军;财政和关税接受协约国财政委员会的监督等。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1919年,希腊军队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借执行《色佛尔条约》的规定进攻土耳其。由于法国在土耳其投资较多,意大利未得到伊斯密尔,两国相继撤军。安卡拉政府趁机接近意法,获得两国承诺:支持土对东色雷斯和伊斯密尔的主权要求。1922年,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并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1923年,新签署的《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条约明确划定土耳其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之后,协约国撤出土耳其地区。
——摘编自哈金安《土耳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洛桑条约》签订的意义。
【答案】(1)原因:《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协约国内部的矛盾;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任答四点)
(2)意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第(1)问,由材料“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得出《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由材料“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等地的主权”得出《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结合一战后的国际局势得出协约国内部的矛盾;由材料“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得出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由材料“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得出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
第(2)问,由材料“明确划定土耳其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得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由材料“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其余……得出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由材料“两国相继撤军。安卡拉政府趁机接近意法,获得两国承诺”得出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由材料“协约国撤出土耳其地区”得出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故答案为:(1)原因:《色佛尔条约》的非正义性;《色佛尔条约》过于苛刻,严重损害土耳其主权;协约国内部的矛盾;安卡拉政府的积极抗争;土耳其军队取得对希腊作战的胜利。(任答四点)
(2)意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取得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维护土耳其的国家主权;缓和土耳其与英法等国的关系,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成为土耳其发展的新起点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洛桑条约》的签订,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7.(2022·模拟)[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忠《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答案】(1)特点: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目的: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第(1)问,由“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的对外经济制度”→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由“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由“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合同”→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由“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由“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1)特点: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目的: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点评】本题以租让制为切入点,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