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 )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wān( )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A.chuì 絮絮 shàn 碗
B.cuì 絮絮 shàn 豌
C.cuì 嘘嘘 sàn 豌
D.chuì 嘘嘘 sàn 碗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憔悴”的“悴”读“cuì ”“xù叨”写作“絮叨”“仿膳”的”膳“读“ shàn ”“wān( )豆”写作“豌 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成分残缺,《我与地坛》应是50本经典著作之一。
B.正确。
C.语意重复,把“大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D.句式杂糅,应该改为: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 或者是“ 这部学术著作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答案】A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A正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在“我”发怒时,母亲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对儿子的体谅,是对儿子的担心;
B.有误,母亲并不是忍受不了孩子发脾气;
C.有误,并不涉及伤害自尊心的问题,只是想让“我”尽情发泄;
D.有误,同样母亲没有受不了儿子的举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多壮观呀!气魄雄伟的钱塘江大潮!
C.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的方式,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天空的向往。
D.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答案】B
【知识点】顿号;分号;叹号;书名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CD.正确;
B.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句只在句末用叹号,因此“多壮观呀”后面的感叹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常见标点用法:
句号:句号是个小圆圈,表示句子意思完,陈述句未要使用,祈使用它气舒缓。
问号:问号须加有疑处,不看“谁”“哪”“为什么”,只有反问是例外,其他一概不照顾。
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顿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瓜子点”,两数相连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他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②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③“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④一篇文章怎样才能算得“通”?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A.④③①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⑤①②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阅读语句可知,本语段是谈沦“文章的通顺”这一话题的。句④为首句,提出问题;接着句③作出了回答,句⑤从反面进一步补充;然后句①对前两句进行了解释;最后句②总结全段,指出“通”其实并不高大上。所以排序为④③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二、综合性学习
6.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吧。
(2)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我发现:
【答案】(1)示例:①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兰
(2)随着年齡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尽快学会品味母爱,感恩母亲。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格言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名言的能力。 根据积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兰
⑵ 本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探究。
从该图表可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尽快学会品味母爱,感恩母亲。或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值得我们深思,说明初中生尤其要注意对母爱的感恩。(从纵向和横向观察均可,但结论要明确)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名言的能力。要写出自己熟悉的,符合主题的诗句。平时注意多多积累。
⑵本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探究。作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读图表,横向纵向提取信息,并找到它们的特点和共性,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切题的答案。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对于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从读书中发现的问题等等,自己不仅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还要多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7.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去“看花”的态度 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 “不,我不去!” ①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 ② 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 ③ ④
8.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画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画线句)
9.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10.谈谈你对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答案】7.双腿瘫痪后,我内心绝望;“好吧,就明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母亲去世后,我自责愧疚,促使我懂得母亲的心愿,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8.相同点:A句和B句都是“妈妈”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不同点:B句多了一个“吧”,语气更加委婉,更能表现母亲的“央求的神态”和母亲小心翼翼的心态,B句是“看看”, A句是“走走”,也呼应下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9.C
10.①回忆的往年发生在秋天,我怀念秋天去世的母亲。
②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母亲去世的悲痛,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根据是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以及朗读设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朗读的重点,根据意思进行朗读设计。一定要结合文章表达人物情感来分析。(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第一空,根据提示“雁阵北归”,找到对应的第①段,由“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概括为: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内心绝望;第二空,根据提示“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找到对应的第②段,由“‘好吧,就明天’我说”可提取“我”看花的态度“好吧,就明天”;第三空,根据“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找到对应的第⑥段,由“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概括为: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悄悄地躲出去”是因为避开“我”的烦躁,“偷偷地听”动静是怕“我”做出什么傻事来。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让儿子一人排遣或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充分表达了母亲无时无刻的不担心“我”,关爱着“我”。不正面的对着“我”的痛苦的诉说,表达了对于“我”的痛苦的理解。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C.有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就再也没回来”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写作的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秋天”又可以理解为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意义。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2.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13.文尾处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补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
14.说说文章最后浓墨重彩详写菊花的原因。
【答案】11.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
12.A
13.示例: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必须用第二人称,只要内容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4.①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
②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③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注意这个词语“含义”,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 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⑵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照应是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照应的方法大体有两种:①首尾照应,②多处照应。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互相补充或反复发挥,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突出和强调了中心思想的照应。
⑶本题考查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题干句子意思,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全文做出准确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11.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憔悴”突出母亲的脸色不好,可见为了“我”的病她操劳过多,而从后文母亲患病的内容可知,这个“憔悴”也是对母亲病重的一个暗示。“央求”表现母亲希望“我”出去散心,重树生活信心的愿望强烈。二者相结合,会发现母亲自己病重的如此厉害,却还时时想着“我”怎么办,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2.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照应,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互相补充和发挥,使内容更充分,更完满,有助于文章中心思想的逐步深入和升华。与“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照应的句子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1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写。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情,然后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即可。母亲在临死前放心不下两个孩子,加上“我”的腿病,她更是放心不下,但是结合前文她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是希望“我”能坚强的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据此展开联象,组织语言表述。
14.本题作答注意文章结尾,对文章主题、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分析。菊花象征了母亲淳朴、高洁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菊花象征美好的生活,表明作者将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弯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15.概括“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并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
①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 ;
②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 ;
③“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 ;
④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个的人。
16.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17.从文中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时常会陪母亲散步?
18.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答案】15.母亲担心我冷着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母亲因牵挂爸爸而走得心事重重;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母亲的性格特点:疼爱孩子,牵挂父亲,追求上进,关心儿子工作。
16.“想陪母亲散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等。
17.首先是儿时受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其次是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感到与母亲很亲近,内心无比温暖。
18.示例:两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典型人物形象,①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②是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③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善于从修辞手法到描写手法,甚至是遣词造句,作者的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去思考和把握。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从文中“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一句可知,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母亲关心“我”的冷暖,虽然天气寒冷,但“我”却感到内心温暖;从文中“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一句可知,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从文中“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一句可知,“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母亲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从文中“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一句可知,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母亲一路上关心“我”的工作。从母亲关心“我”的冷暖,牵挂父亲,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知,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重情、好学的人。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中“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一句可知,标题中的“想”字暗示了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陪母亲散步已经成了一种遗憾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作者通过描写陪母亲散步的几次经历,刻画了一个慈爱、好学、重情的母亲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二段可知,作者小时候陪父母去菜场买菜,从母亲的关心中感受到了温暖,后来,“我”在陪母亲散步的时候,感受到了散步给“我”、给母亲带来的温暖、幸福,这是一种天伦之乐;结合文中母亲说“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一句,“我”目睹了吴.老师的儿子在吴老师去世后陪母亲散步,“我”懂得了陪母亲散步是一种孝顺。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赏析。从本句中“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可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使感彩更加鲜明强烈,说明尽管“我”仍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母亲已然不在了,这些相比于母亲来说毫无意义,表现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爱戴、怀念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语段中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 )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 xù( )( )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wān( )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A.chuì 絮絮 shàn 碗
B.cuì 絮絮 shàn 豌
C.cuì 嘘嘘 sàn 豌
D.chuì 嘘嘘 sàn 碗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3.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多壮观呀!气魄雄伟的钱塘江大潮!
C.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的方式,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天空的向往。
D.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
②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
③“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④一篇文章怎样才能算得“通”?
⑤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A.④③①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⑤①②
二、综合性学习
6.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一文后,文中那种最伟大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活动。
(1)母爱是世间最伟大、最美丽的爱,请你写出两句歌颂母爱的名言吧。
(2)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我发现: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7.在不同的阶段,“我”对去“看花”的态度是不同的,根据文意在表格的空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时间 去“看花”的态度 原因
雁阵北归的时候 “不,我不去!” ①
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时 ② 看到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被母亲一直以来的关心、理解、宽容、鼓励等打动
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 ③ ④
8.比较下列两句话的表达效果的异同。
A“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①段画线句)
B“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第③段画线句)
9.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不妥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地”重音轻读,能突出母亲对我的担忧之情,也表现了母亲的隐忍。
B.“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句中“绝”和“竟”重读,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重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C.“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出去了”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
D.课文末段中“热烈而深沉”后面朗读停顿可以稍长一些,这样有助于突出“泼泼洒洒”,从而表现出菊花开得正茂盛以及作者此时内心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10.谈谈你对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含义的理解。
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1.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2.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13.文尾处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请补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内容。
14.说说文章最后浓墨重彩详写菊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想陪母亲散步
孙琴安
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只有一年冬天,母亲一大早把我叫醒,要我陪她去菜场买菜。原来她上早班,顺路弯菜场买点菜,叫我拎回家。
外面还是黑乎乎的。我还从没起过这么早,又冷又饿。母亲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说吃下去就暖和了。此招果然灵验。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
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谈。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值得回味的天伦之乐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15.概括“我”陪母亲四次散步中难忘的情形,并总结母亲的性格特点。
①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 ;
②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 ;
③“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 ;
④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 ;
由此可见,母亲是个的人。
16.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17.从文中来看,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为什么时常会陪母亲散步?
18.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形声字字音;形声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憔悴”的“悴”读“cuì ”“xù叨”写作“絮叨”“仿膳”的”膳“读“ shàn ”“wān( )豆”写作“豌 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成分残缺,《我与地坛》应是50本经典著作之一。
B.正确。
C.语意重复,把“大约”或“左右”去掉一个。
D.句式杂糅,应该改为: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 或者是“ 这部学术著作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答案】A
【知识点】秋天的怀念;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A正确,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在“我”发怒时,母亲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对儿子的体谅,是对儿子的担心;
B.有误,母亲并不是忍受不了孩子发脾气;
C.有误,并不涉及伤害自尊心的问题,只是想让“我”尽情发泄;
D.有误,同样母亲没有受不了儿子的举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①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②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③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④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⑤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4.【答案】B
【知识点】顿号;分号;叹号;书名号;省略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CD.正确;
B.这是一个倒装句,倒装句只在句末用叹号,因此“多壮观呀”后面的感叹号应改为逗号。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常见标点用法:
句号:句号是个小圆圈,表示句子意思完,陈述句未要使用,祈使用它气舒缓。
问号:问号须加有疑处,不看“谁”“哪”“为什么”,只有反问是例外,其他一概不照顾。
逗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
顿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瓜子点”,两数相连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
分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他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
5.【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 阅读语句可知,本语段是谈沦“文章的通顺”这一话题的。句④为首句,提出问题;接着句③作出了回答,句⑤从反面进一步补充;然后句①对前两句进行了解释;最后句②总结全段,指出“通”其实并不高大上。所以排序为④③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排列句子顺序。答题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在读懂的情况下才可以弄明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先考虑一下几个句子重点写了什么事,有哪些步骤等,只有这样仔细阅读才可以找到句子排列的顺序,找到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句子的排列顺序。
6.【答案】(1)示例:①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兰
(2)随着年齡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尽快学会品味母爱,感恩母亲。
【知识点】图表信息;材料探究;格言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名言的能力。 根据积累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②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兰
⑵ 本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探究。
从该图表可得: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尽快学会品味母爱,感恩母亲。或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值得我们深思,说明初中生尤其要注意对母爱的感恩。(从纵向和横向观察均可,但结论要明确)
【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积累名言的能力。要写出自己熟悉的,符合主题的诗句。平时注意多多积累。
⑵本题考查了材料的概括探究。作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读图表,横向纵向提取信息,并找到它们的特点和共性,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切题的答案。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对于从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从读书中发现的问题等等,自己不仅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还要多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答案】7.双腿瘫痪后,我内心绝望;“好吧,就明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母亲去世后,我自责愧疚,促使我懂得母亲的心愿,懂得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8.相同点:A句和B句都是“妈妈”建议推我去北海看花,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不同点:B句多了一个“吧”,语气更加委婉,更能表现母亲的“央求的神态”和母亲小心翼翼的心态,B句是“看看”, A句是“走走”,也呼应下文“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9.C
10.①回忆的往年发生在秋天,我怀念秋天去世的母亲。
②暗示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母亲去世的悲痛,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根据是题干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以及朗读设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朗读的重点,根据意思进行朗读设计。一定要结合文章表达人物情感来分析。(4)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分析标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去综合分析,不能随心而欲。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第一空,根据提示“雁阵北归”,找到对应的第①段,由“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可概括为: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内心绝望;第二空,根据提示“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找到对应的第②段,由“‘好吧,就明天’我说”可提取“我”看花的态度“好吧,就明天”;第三空,根据“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找到对应的第⑥段,由“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可概括为: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悄悄地躲出去”是因为避开“我”的烦躁,“偷偷地听”动静是怕“我”做出什么傻事来。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让儿子一人排遣或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充分表达了母亲无时无刻的不担心“我”,关爱着“我”。不正面的对着“我”的痛苦的诉说,表达了对于“我”的痛苦的理解。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C.有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一句中“就再也没回来”重读,这样就和本段开头部分“母亲进来了”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想念。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母亲是在“秋天”求“我”看花的,她正是“秋天”离开人世的,结尾我们是在“秋天”再去看菊花的,“秋天”是写作的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而且文中母亲的坚强,与“秋菊”相似,“秋天”又可以理解为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意义。根据这些理解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11.这是神态描写;“憔悴”意为脸色不好,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和慈爱,细腻地刻画出了母亲在自己病重期间仍一心为儿子着想的无私与伟大,暗含着自己的感动之情。
12.A
13.示例: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必须用第二人称,只要内容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4.①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
②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③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注意这个词语“含义”,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 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⑵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照应是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要与前面交代相合,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照应的方法大体有两种:①首尾照应,②多处照应。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互相补充或反复发挥,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突出和强调了中心思想的照应。
⑶本题考查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题干句子意思,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全文做出准确判断。
⑷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深化作品主题;象征暗示。
11.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憔悴”突出母亲的脸色不好,可见为了“我”的病她操劳过多,而从后文母亲患病的内容可知,这个“憔悴”也是对母亲病重的一个暗示。“央求”表现母亲希望“我”出去散心,重树生活信心的愿望强烈。二者相结合,会发现母亲自己病重的如此厉害,却还时时想着“我”怎么办,突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12.本题考查照应的把握。照应,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互相补充和发挥,使内容更充分,更完满,有助于文章中心思想的逐步深入和升华。与“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照应的句子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13.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写。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语境,揣摩人物的心情,然后用第一人称表述出来即可。母亲在临死前放心不下两个孩子,加上“我”的腿病,她更是放心不下,但是结合前文她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是希望“我”能坚强的面对现实,坚强地活下去。据此展开联象,组织语言表述。
14.本题作答注意文章结尾,对文章主题、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分析。菊花象征了母亲淳朴、高洁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菊花象征母亲对“我”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菊花象征美好的生活,表明作者将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答案】15.母亲担心我冷着给我买了副大饼油条;母亲因牵挂爸爸而走得心事重重;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母亲的性格特点:疼爱孩子,牵挂父亲,追求上进,关心儿子工作。
16.“想陪母亲散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等。
17.首先是儿时受吴老师儿子陪母亲散步得到启发,许愿要做个孝顺的儿子;其次是陪母亲散步可以听母亲谈小说,感到与母亲很亲近,内心无比温暖。
18.示例:两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不在人世的遗憾之情。(从其他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分析典型人物形象,①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②是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③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善于从修辞手法到描写手法,甚至是遣词造句,作者的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去思考和把握。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从文中“一路上她脚步匆匆,总问我冷不冷。其实那天早晨非常冷,但我攥着她的手,又是第一次与她单独同行,心里却感到很温暖”一句可知,小时候,“我”陪她去菜场买菜,母亲关心“我”的冷暖,虽然天气寒冷,但“我”却感到内心温暖;从文中“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一句可知,儿子两岁时,“我”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母亲牵挂家中的父亲,从文中“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一句可知,“我”回家看望母亲,陪母亲散步,母亲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从文中“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一句可知,母亲71岁时,“我”陪母亲买菜,母亲一路上关心“我”的工作。从母亲关心“我”的冷暖,牵挂父亲,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知,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重情、好学的人。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文中“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一句可知,标题中的“想”字暗示了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陪母亲散步已经成了一种遗憾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作者通过描写陪母亲散步的几次经历,刻画了一个慈爱、好学、重情的母亲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二段可知,作者小时候陪父母去菜场买菜,从母亲的关心中感受到了温暖,后来,“我”在陪母亲散步的时候,感受到了散步给“我”、给母亲带来的温暖、幸福,这是一种天伦之乐;结合文中母亲说“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一句,“我”目睹了吴.老师的儿子在吴老师去世后陪母亲散步,“我”懂得了陪母亲散步是一种孝顺。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赏析。从本句中“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可知,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使感彩更加鲜明强烈,说明尽管“我”仍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母亲已然不在了,这些相比于母亲来说毫无意义,表现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爱戴、怀念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