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情评估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请在相应的田字格或横线上端正书写正确答案,或在括号中填写相应选项。
(1) ,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志愿。
(4)《潼关》中,谭嗣同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1)晴空一鹤排云上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鹤 、 剪 、 哀 、 戍、潼 ”
故答案为:⑴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⑵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⑶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⑷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不过,毕竟有了岁月制造的距离,自己终于能像一个旁观者在远方看那青春中的自己,以及青春中的改革。还好,没有脸红,没有嘲笑,没有时过境迁后的不xiè一顾,而是尊敬并羡慕。②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时代______毕竟是认真地走过、哭过、笑过、大喊过、绝望过、期待过、热血沸腾过……有时连肤浅都带着活力,不能要求更多了,所以羡慕也是自然的。③那时,可以正确,更可以犯错,______未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改正错误,______,青春真是好。
(1)第①句中的拼音对应的汉字是“ ”。
(2)第②句中横线上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
A.; B.。 C.—— D.……
(3)第③句中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但是…… B.只要……所以……
C.因为……所以…… D.只有……所以……
【答案】(1)屑
(2)C
(3)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因果关系;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不屑一顾” 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注意“屑”的偏旁不要写错。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横线前写的是“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时代”,下文写的是为什么要尊敬自己和那个时代,即阐述“尊敬”的原因,横线处应该用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⑶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阅读文段可知,“未来有 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改正错误”和“青春真是好”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该选择“因为.....所以....”. 这组关联词语。
故答案为:⑴ 屑 ⑵ C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讲述了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的故事。
B.通过政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C.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拥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
D.一些孩子玩了“水晶泥”后,手部、眼部出现红肿的症状,是因为这些产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硼砂的原因。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缺主语,“通...“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C.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面,“关键在于"后面只涉及到一-面,可在"拥有"和"实现前面加”是否" ;D.句式杂糅,“题因...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删掉"因为"或”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二、阅读(4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狼》选自志怪小说集《 》。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缀行甚远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弛担持刀
④狼亦黠矣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4.聊斋志异
5.连接、紧跟;跟原来一样;解除,卸下;狡猾
6.①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示例:我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或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平时的积累可知, 《狼》选自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②句意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③句意为: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④句意为:狼也太狡猾了。
故答案为:
第1空、连接、紧跟
第2空、跟原来一样
第3空、解除,卸下
第4空、狡猾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犬 ,像狗一样; 止 ,只是。
故答案为: ①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对待恶势力不能妥协,应勇敢斗争,以智取胜来表述。
故答案为: 我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或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牧竖捕狼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令嗥
②相去数十步
9.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
乃 舍 此 趋 彼
10.同样是人与狼的较量,(甲)文中的屠户与(乙)文中的两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案】8.故意;距离
9.乃/舍此趋彼
10.示例: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狼生性贪婪、凶残、狡猾,屠户面对恶狼,除恶务尽,是正当防卫;而(乙)文中,母狼因爱子心切而死,而牧竖利用母爱“杀狼”,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两个牧童进山时(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哀嚎;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它便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想爬上树去)。(这时)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才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便放弃这棵树奔向另一棵树,(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了,大狼又回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后,大狼奔跑的速度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大狼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了,很久都不动弹。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8.①句意为:故意让它哀嚎。
②句意为: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故答案为: 故意 ; 距离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于是它便放弃这棵树奔向另一棵树。
故答案为: 乃/舍此趋彼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当中的狼时残忍和狡诈的,屠户出于自卫才杀.狼,是正当的行为;乙文当中的狼有伟大的母爱,没有伤害人,牧竖杀狼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结合以上内容作答即可,注意观点题一定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 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狼生性贪婪、凶残、狡猾,屠户面对恶狼,除恶务尽,是正当防卫;而(乙)文中,母狼因爱子心切而死,而牧竖利用母爱“杀狼”,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笼罩着大地,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太阳西斜,我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的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很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走神,他的心应该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儿了?”他的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我没听到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每次问他是怎么回事,他都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却昂起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那几个孩子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却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口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还躺在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他仍旧上课走神,校园里再见到他,我却不敢与他对视了。那双眼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便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却听见村民们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儿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外,发现他的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他的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他的母亲走过去,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好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号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只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有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他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那一滴泪在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1.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泪掉下来的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他流干眼泪→挨别的孩子的打,他昂着头, →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个没事人儿似的, →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关怀,
1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我”头疼的原因。
13.李想以前上课总是走神,后来为什么会认真听讲了?
14.仔细揣摩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我”“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答案】11.不让眼泪落下来;不哭;终于掉下了眼泪
12.“头疼”在文中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我”沟通,所以“我”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13.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获了久违的爱,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14.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文中提到“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而前文提到“其父母离家五年”,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让眼泪落下来”。文中提到“他倚着i ]框站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而前文提到其父母车祸受伤,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感受到快乐,流下了泪水。
故答案为:
第1空、不让眼泪落下来
第2空、不哭
第3空、终于掉下了眼泪
1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根据文中情节“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 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得知李想上课不认真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因此老师会感到“头疼”。
故答案为: “头疼”在文中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我”沟通,所以“我”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特别是李想父母的一番话,我们可明白李想以前那些表现的原因,“我忽然懂得, 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再根据下一段中李想得意地拉长声音说“俺娘...会洗的”,那个“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可以确定就在于此,据此概括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 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获了久违的爱,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14.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流”“跟没事人一样”, 显得十分冷漠。“我”作为李想的老师, 听到村民的议论,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使不再冷漠而愧疚。
故答案为: 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文赏“雪”(节选)
孟 琢
①在人类进化之前,每逢寒冬,都会有飘飘洒洒的大雪。但只有在人的眼中,雪才有日渐丰富的意义与情怀。我们想要探索人类对雪的第一印象,还是要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入手。
②在《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雪”字。许慎把“雪”解释成“凝雨,说物者”——“凝雨”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雪是水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的晶体;“说”是“悦”的借字,所谓“瑞雪兆丰年”,下雪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天气。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雪”:“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绥绥”是繁密而下的样子,从他的解释中,我们仿佛能隐约听到,雪簌簌而下压弯寒枝时发出的声音。
③除了“雪”字,古人还用“霰”来表示颗粒状的飞雪。《说文解字》中写道:“霰,稷雪也。”稷为小米,“霰”则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释名》中写道:“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这亦是《楚辞》中“霰雪纷其无垠兮”的意象。鲁迅先生曾在《雪》中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说的正是这种“霰”雪。
④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雪是雨的凝结,《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有岁月流逝的无名伤感,用“雨”作为下雪的动词,也体现出“雪”和“凝雨”的关系。有意思的是,鲁迅在《雪》中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
⑤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所谓“神似初霜意如雪,目若秋水韵为冰”,这冬日中的晶莹,不仅可以形容美人的“皓腕凝霜雪”,更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恐怕不仅是咏雪,也寄托了对那种既纯且美的理想人格的怜惜咏赞。
⑥在雪天里,我们或出或居,或动或静,或举杯欢笑,或静览纷飞,但总不要忘了,在乐雪赏雪的同时,也可静观天地的生意与肃穆,让思想沉静下来。在雪落在伞面上时,在雪压弯枝头时,在雪与枯叶一同飘飞落地时,我们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我们能与这些精灵对话。
(有改动)
15.下列有关“雪”的解释,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中对“雪”的解释是“凝雨,说物者”。
B.《释名》中对“雪”的解释是“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
C.《说文解字》中对“霰”的解释是“霰,稷雪也”,即“霰”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
D.《释名》中对“霰”的解释说明“霰”是天降的鹅毛大雪。
16.从选文看,雪有哪些文化含义?
17.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雪都是“跃动的精灵”,下列诗句中没有描写雪的一项是( )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5.D
16.①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②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③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
17.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释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 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四段“在诗词中,雪’ 始终是跃动不已的精灵”;“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 更为飘零瑰异的寓意”可以提取出答案;从文中第.五段“雪更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以提取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②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③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诗句的理解与掌握。
ACD.正确;
B.有误,诗句意思: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
故答案为: B
1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A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行者收了铁棒,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来,老孙若动一动,就不算汉子!”那A又扇两扇,果然不动。A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
——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1)选段中,A是 (人名)。
(2)本回目的下半句是“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请根据下半句及原著内容,补出上半句。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3)请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何为“夺子之仇”。
【答案】(1)罗刹女(罗刹)
(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3)铁扇公主即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救他师父,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致使铁扇公主与红孩儿母子分离,她称这为“夺子之仇”。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积累。这个文段,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时,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情节。文中的A即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
⑵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概括。本回目的下半句“孙行者-调芭蕉扇”,原因是罗刹女在火焰山为害-方,唐僧师徒过火焰山被阻断路途。因此上半句可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或“罗刹女危害众乡亲”等。
⑶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掌握。这段情节涉及的是《西游记》此前的大战红孩儿一节。铁扇公主说:‘“泼猢狲!好没道理 ,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是因为她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造成母子分离。因此铁扇公主说孙悟空与她有“夺子之仇”。
故答案为:⑴ 罗刹女(罗刹)
⑵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⑶ 铁扇公主即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救他师父,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致使铁扇公主与红孩儿母子分离,她称这为“夺子之仇”。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7分)
19.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关爱动物”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调查了解。
为了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如果你负责这次调查表的设计,请你完成下面的内容。
A调查目的:
B调查形式:走访
C调查问题:①
②
(2)任务二:拟写广告。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深感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够,认为应该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都加入到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如果让你来拟写这则公益广告,你打算怎样写呢?(不超过25字)
【答案】(1)A.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C.示例: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②本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示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动物朋友吧!
【知识点】广告标语;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问卷设计的第-步就是要把握调研的目的和内容,根据本次活动主题“关爱动物”的语文专题活动,为了调查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第二步调查形式为走访;第三步确定内容: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②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 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活动要围绕关爱动物、保护动物展开,例如,举办校园鸟巢、鸟食悬挂安放活动,植树造林,宣传保护动物的知识、方法等等。广告围绕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来拟标题,例如,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等等,符合主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第1空、A.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第2空、C.示例: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第3空、②本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动物朋友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的基本的次序完成作答。⑵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出平常水平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体自选(诗歌和戏剧除外);
②要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惊喜
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情激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我也有一件令我意外的惊喜的事。
“呤呤呤。”这一声清脆的下课铃宣告这漫长的月考终于结束了。同学们都急忙想与身边的同学对答案,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答案与他们的答案就是不一样,就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孤独的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如 我的心情一样阴暗,想起考试的种种失利,心情十分烦闷。到了家,母亲看出了我的心事也就没有再多问,可谁有能知道我内心我苦呢 或许只有天地吧!
转眼间,到了揭晓我成绩的时候,名知自己考不好的我,这一次却出奇地晚来到学校。到了教室,同学一张张微笑的面庞,和亲切的问候却并没有能将我的心结打开。终于,只见曹老师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脸上一脸严肃庄重的表情,让人看了便知我们考试没有考好,曹老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说:”这一次我们月考没有考好!”“应该说的就是我吧!”我心想。一门又一门的试卷发了下来,看着试卷上一个个红勾,我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可没想的是还有更大的surprise在后面等着我。
到了中午,曹老师来到教室,顺手从她的包里拿出一份排名表。这时,我正在悠闲地整理书包,曹老师说:“这一次的第一 名是***579分,第二名是李红578分。”这时,我感觉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放学后我高兴的回家,这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
曾听过基督教的这样一句禅言:每当有惊喜发生时,都是善良的安琪儿在为你祈祷。那一次我真的很幸运,我要让这意外的惊喜一直伴随着我,并且成为永恒。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目分析】 材料要求以“惊喜”为题目进行写作。“惊喜”指“又惊又喜”,其中“惊”是指出乎意料的, “喜”是指愉悦欢畅的,因此内容应是既在意料之外的“惊”,又在情理之中的“喜”。从命题者意图看,记叙一件令自己(或他人)惊喜的事件,表达对“惊喜”这一情绪的看法,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提取立意】 写作文时,可以写别人面对面的“总有一次惊喜”,也可以写通过文章书籍影视作品中别人的“总有一次惊喜”,也可以是物的“总有一次惊喜” , 因为题目是“惊喜”,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应该有相应的心理描写。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声音”和“心灵”,所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一定在文中占占据一定的篇幅。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学情评估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14分)
1.请在相应的田字格或横线上端正书写正确答案,或在括号中填写相应选项。
(1) ,便引诗情到碧霄。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志愿。
(4)《潼关》中,谭嗣同用“ , ”两句表现了自己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不过,毕竟有了岁月制造的距离,自己终于能像一个旁观者在远方看那青春中的自己,以及青春中的改革。还好,没有脸红,没有嘲笑,没有时过境迁后的不xiè一顾,而是尊敬并羡慕。②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时代______毕竟是认真地走过、哭过、笑过、大喊过、绝望过、期待过、热血沸腾过……有时连肤浅都带着活力,不能要求更多了,所以羡慕也是自然的。③那时,可以正确,更可以犯错,______未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改正错误,______,青春真是好。
(1)第①句中的拼音对应的汉字是“ ”。
(2)第②句中横线上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
A.; B.。 C.—— D.……
(3)第③句中横线上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但是…… B.只要……所以……
C.因为……所以…… D.只有……所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讲述了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的故事。
B.通过政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C.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拥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实现在核心技术上的不断突破。
D.一些孩子玩了“水晶泥”后,手部、眼部出现红肿的症状,是因为这些产品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硼砂的原因。
二、阅读(4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狼》选自志怪小说集《 》。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缀行甚远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弛担持刀
④狼亦黠矣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牧竖捕狼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令嗥
②相去数十步
9.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
乃 舍 此 趋 彼
10.同样是人与狼的较量,(甲)文中的屠户与(乙)文中的两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笼罩着大地,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太阳西斜,我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的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很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走神,他的心应该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儿了?”他的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我没听到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每次问他是怎么回事,他都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却昂起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那几个孩子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却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口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还躺在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他仍旧上课走神,校园里再见到他,我却不敢与他对视了。那双眼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便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却听见村民们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儿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外,发现他的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他的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他的母亲走过去,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好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号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只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有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他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那一滴泪在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1.本文的题目是《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结合全文,请你概括李想的这一滴泪掉下来的过程。
父母外出打工,他流干眼泪→挨别的孩子的打,他昂着头, →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个没事人儿似的, →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关怀,
1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我”头疼的原因。
13.李想以前上课总是走神,后来为什么会认真听讲了?
14.仔细揣摩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把“我”“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文赏“雪”(节选)
孟 琢
①在人类进化之前,每逢寒冬,都会有飘飘洒洒的大雪。但只有在人的眼中,雪才有日渐丰富的意义与情怀。我们想要探索人类对雪的第一印象,还是要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入手。
②在《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雪”字。许慎把“雪”解释成“凝雨,说物者”——“凝雨”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雪是水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的晶体;“说”是“悦”的借字,所谓“瑞雪兆丰年”,下雪自然是令人欣喜的天气。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雪”:“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绥绥”是繁密而下的样子,从他的解释中,我们仿佛能隐约听到,雪簌簌而下压弯寒枝时发出的声音。
③除了“雪”字,古人还用“霰”来表示颗粒状的飞雪。《说文解字》中写道:“霰,稷雪也。”稷为小米,“霰”则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释名》中写道:“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这亦是《楚辞》中“霰雪纷其无垠兮”的意象。鲁迅先生曾在《雪》中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说的正是这种“霰”雪。
④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雪是雨的凝结,《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仅有岁月流逝的无名伤感,用“雨”作为下雪的动词,也体现出“雪”和“凝雨”的关系。有意思的是,鲁迅在《雪》中写道:“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
⑤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所谓“神似初霜意如雪,目若秋水韵为冰”,这冬日中的晶莹,不仅可以形容美人的“皓腕凝霜雪”,更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恐怕不仅是咏雪,也寄托了对那种既纯且美的理想人格的怜惜咏赞。
⑥在雪天里,我们或出或居,或动或静,或举杯欢笑,或静览纷飞,但总不要忘了,在乐雪赏雪的同时,也可静观天地的生意与肃穆,让思想沉静下来。在雪落在伞面上时,在雪压弯枝头时,在雪与枯叶一同飘飞落地时,我们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我们能与这些精灵对话。
(有改动)
15.下列有关“雪”的解释,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中对“雪”的解释是“凝雨,说物者”。
B.《释名》中对“雪”的解释是“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
C.《说文解字》中对“霰”的解释是“霰,稷雪也”,即“霰”是随风飘散的雪粒,俗称“米雪”。
D.《释名》中对“霰”的解释说明“霰”是天降的鹅毛大雪。
16.从选文看,雪有哪些文化含义?
17.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雪都是“跃动的精灵”,下列诗句中没有描写雪的一项是( )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A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行者收了铁棒,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来,老孙若动一动,就不算汉子!”那A又扇两扇,果然不动。A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
——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1)选段中,A是 (人名)。
(2)本回目的下半句是“孙行者一调芭蕉扇”,请根据下半句及原著内容,补出上半句。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3)请结合原著内容,说说何为“夺子之仇”。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7分)
19.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关爱动物”的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调查了解。
为了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如果你负责这次调查表的设计,请你完成下面的内容。
A调查目的:
B调查形式:走访
C调查问题:①
②
(2)任务二:拟写广告。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深感人们对动物的关爱不够,认为应该拟写一则公益广告,号召大家都加入到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如果让你来拟写这则公益广告,你打算怎样写呢?(不超过25字)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出平常水平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体自选(诗歌和戏剧除外);
②要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晴空一鹤排云上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鹤 、 剪 、 哀 、 戍、潼 ”
故答案为:⑴ 晴空一鹤排云上 ⑵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⑶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⑷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答案】(1)屑
(2)C
(3)C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因果关系;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不屑一顾” 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注意“屑”的偏旁不要写错。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横线前写的是“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时代”,下文写的是为什么要尊敬自己和那个时代,即阐述“尊敬”的原因,横线处应该用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⑶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阅读文段可知,“未来有 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改正错误”和“青春真是好”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应该选择“因为.....所以....”. 这组关联词语。
故答案为:⑴ 屑 ⑵ C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⑶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3.【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缺主语,“通...“介词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C.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面,“关键在于"后面只涉及到一-面,可在"拥有"和"实现前面加”是否" ;D.句式杂糅,“题因...的原因”句式杂糅,可删掉"因为"或”的原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答案】4.聊斋志异
5.连接、紧跟;跟原来一样;解除,卸下;狡猾
6.①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示例:我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或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平时的积累可知, 《狼》选自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②句意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③句意为: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④句意为:狼也太狡猾了。
故答案为:
第1空、连接、紧跟
第2空、跟原来一样
第3空、解除,卸下
第4空、狡猾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犬 ,像狗一样; 止 ,只是。
故答案为: ①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对待恶势力不能妥协,应勇敢斗争,以智取胜来表述。
故答案为: 我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或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答案】8.故意;距离
9.乃/舍此趋彼
10.示例: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狼生性贪婪、凶残、狡猾,屠户面对恶狼,除恶务尽,是正当防卫;而(乙)文中,母狼因爱子心切而死,而牧竖利用母爱“杀狼”,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知识点】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附参考译文】两个牧童进山时(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哀嚎;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它便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想爬上树去)。(这时)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才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便放弃这棵树奔向另一棵树,(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了,大狼又回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后,大狼奔跑的速度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大狼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了,很久都不动弹。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8.①句意为:故意让它哀嚎。
②句意为: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故答案为: 故意 ; 距离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于是它便放弃这棵树奔向另一棵树。
故答案为: 乃/舍此趋彼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当中的狼时残忍和狡诈的,屠户出于自卫才杀.狼,是正当的行为;乙文当中的狼有伟大的母爱,没有伤害人,牧竖杀狼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结合以上内容作答即可,注意观点题一定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 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狼生性贪婪、凶残、狡猾,屠户面对恶狼,除恶务尽,是正当防卫;而(乙)文中,母狼因爱子心切而死,而牧竖利用母爱“杀狼”,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答案】11.不让眼泪落下来;不哭;终于掉下了眼泪
12.“头疼”在文中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我”沟通,所以“我”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13.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获了久违的爱,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14.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⑷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文中提到“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而前文提到“其父母离家五年”,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让眼泪落下来”。文中提到“他倚着i ]框站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而前文提到其父母车祸受伤,因此此处用原文词语作答应是“不哭”。“父母决定不再外出打工”,他感受到快乐,流下了泪水。
故答案为:
第1空、不让眼泪落下来
第2空、不哭
第3空、终于掉下了眼泪
1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根据文中情节“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 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得知李想上课不认真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因此老师会感到“头疼”。
故答案为: “头疼”在文中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讲;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我”沟通,所以“我”感到“头疼”。(意近即可)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记述的事件,特别是李想父母的一番话,我们可明白李想以前那些表现的原因,“我忽然懂得, 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再根据下一段中李想得意地拉长声音说“俺娘...会洗的”,那个“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可以确定就在于此,据此概括整理即可。
故答案为: 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决定以后留在李想的身边,这让他重获了久违的爱,获得了生活的希望。(意近即可)
14.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李想的父母回家时因车祸受了伤,李想“连滴眼泪都没流”“跟没事人一样”, 显得十分冷漠。“我”作为李想的老师, 听到村民的议论,为自己作为老师的失职,没有走进李想的内心,使不再冷漠而愧疚。
故答案为: 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
【答案】15.D
16.①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②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③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
17.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根据“《释名》:‘霰,星也。水雪相搏如星而散也’形象地说明了‘霰’ 在呼啸的北风中飘散翩飞的情景”。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四段“在诗词中,雪’ 始终是跃动不已的精灵”;“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 更为飘零瑰异的寓意”可以提取出答案;从文中第.五段“雪更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以提取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在诗词中,“雪”始终是跃动的精灵。②在传统的内涵中,赋予了“雪”更为飘零瑰丽的寓意。③雪是君子高洁、澄澈的人格象征,可借指洁净精微的气韵精神。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诗句的理解与掌握。
ACD.正确;
B.有误,诗句意思: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
故答案为: B
18.【答案】(1)罗刹女(罗刹)
(2)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3)铁扇公主即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救他师父,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致使铁扇公主与红孩儿母子分离,她称这为“夺子之仇”。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积累。这个文段,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时,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情节。文中的A即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
⑵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概括。本回目的下半句“孙行者-调芭蕉扇”,原因是罗刹女在火焰山为害-方,唐僧师徒过火焰山被阻断路途。因此上半句可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或“罗刹女危害众乡亲”等。
⑶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掌握。这段情节涉及的是《西游记》此前的大战红孩儿一节。铁扇公主说:‘“泼猢狲!好没道理 ,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是因为她的儿子红孩儿想吃唐僧肉,被孙悟空请来的观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造成母子分离。因此铁扇公主说孙悟空与她有“夺子之仇”。
故答案为:⑴ 罗刹女(罗刹)
⑵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⑶ 铁扇公主即罗刹女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救他师父,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为善财童子,致使铁扇公主与红孩儿母子分离,她称这为“夺子之仇”。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答案】(1)A.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C.示例: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②本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示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动物朋友吧!
【知识点】广告标语;活动设计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问卷设计的第-步就是要把握调研的目的和内容,根据本次活动主题“关爱动物”的语文专题活动,为了调查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第二步调查形式为走访;第三步确定内容: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②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 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拟写一则公益广-告”。活动要围绕关爱动物、保护动物展开,例如,举办校园鸟巢、鸟食悬挂安放活动,植树造林,宣传保护动物的知识、方法等等。广告围绕动物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来拟标题,例如,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等等,符合主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第1空、A.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第2空、C.示例:①本地区主要有哪些野生动物?
第3空、②本地区政府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⑵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动物朋友吧!
【点评】⑴本题考查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的基本的次序完成作答。⑵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20.【答案】参考例文:
惊喜
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情激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我也有一件令我意外的惊喜的事。
“呤呤呤。”这一声清脆的下课铃宣告这漫长的月考终于结束了。同学们都急忙想与身边的同学对答案,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答案与他们的答案就是不一样,就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孤独的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如 我的心情一样阴暗,想起考试的种种失利,心情十分烦闷。到了家,母亲看出了我的心事也就没有再多问,可谁有能知道我内心我苦呢 或许只有天地吧!
转眼间,到了揭晓我成绩的时候,名知自己考不好的我,这一次却出奇地晚来到学校。到了教室,同学一张张微笑的面庞,和亲切的问候却并没有能将我的心结打开。终于,只见曹老师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脸上一脸严肃庄重的表情,让人看了便知我们考试没有考好,曹老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说:”这一次我们月考没有考好!”“应该说的就是我吧!”我心想。一门又一门的试卷发了下来,看着试卷上一个个红勾,我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可没想的是还有更大的surprise在后面等着我。
到了中午,曹老师来到教室,顺手从她的包里拿出一份排名表。这时,我正在悠闲地整理书包,曹老师说:“这一次的第一 名是***579分,第二名是李红578分。”这时,我感觉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放学后我高兴的回家,这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
曾听过基督教的这样一句禅言:每当有惊喜发生时,都是善良的安琪儿在为你祈祷。那一次我真的很幸运,我要让这意外的惊喜一直伴随着我,并且成为永恒。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题目分析】 材料要求以“惊喜”为题目进行写作。“惊喜”指“又惊又喜”,其中“惊”是指出乎意料的, “喜”是指愉悦欢畅的,因此内容应是既在意料之外的“惊”,又在情理之中的“喜”。从命题者意图看,记叙一件令自己(或他人)惊喜的事件,表达对“惊喜”这一情绪的看法,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提取立意】 写作文时,可以写别人面对面的“总有一次惊喜”,也可以写通过文章书籍影视作品中别人的“总有一次惊喜”,也可以是物的“总有一次惊喜” , 因为题目是“惊喜”,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应该有相应的心理描写。表达方式:因为题目的关键是“声音”和“心灵”,所以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一定在文中占占据一定的篇幅。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是吃透题目的精髓,把握住中心词,明确修饰限制词。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