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2020·湖南模拟)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2.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
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4.(2019高三上·扶沟模拟)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
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5.(2022高二上·鞍山月考)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中国郡县制的史书中,找到了“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赢)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邹,置南郡矣”等资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B.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 D.商鞅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
6.(2021高一上·仁寿月考)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7.(2022高一下·太湖开学考)公元前221年,在议定嬴政“皇帝”称号的时候,廷尉李斯奏曰:“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嬴政对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 )
A.显示谦虚品德 B.回归上古制度
C.期盼皇位永固 D.突出个人功业
8.下图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9.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1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所以汉高祖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由此可见,项羽之败的主要因素是( )
A.刘邦“约法三章“,指挥得当 B.缺乏稳固根据地
C.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D.恢复分封政策失当
11.(2023高一下·乌鲁木齐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据此可知(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分封制下难以形成家国一体 D.秦始皇是设置郡县制的首倡者
12.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这一“传统”实际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3.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古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平罪事实—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突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权力观
14.(2021高一下·淮北开学考)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15.(2022高一上·和田月考)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 )
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 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
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 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
16.“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国玺者,本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而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使蔺相如送壁于秦,秦纳璧而吝城,相如乃诡而夺,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一云用蓝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代郑文宝《传国玺谱》
材料三 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秦二十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此玺复归于秦。……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指出材料三对研究传国玉玺之谜的价值。
(3)关于传国玉玺的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材料的记载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
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
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2.【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秦向北方和南方的移民,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怀柔远夷”思想;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秦朝人地矛盾并不尖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诶题关键信息是“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
3.【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秦朝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 起临洮,至辽东, 结合所学秦长城的疆域进行分析即可。
4.【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县的长官由卿大夫根据军功委任,对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冲击,故选A项;
县制的推行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
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
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5.【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置汉中郡”、“置南郡矣”等信息可知,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秦王都是在秦始皇之前,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只符合秦孝公之后,与“武公”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置汉中郡”、“置南郡矣”及郡县制的确立过程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分为郡监(监察)、郡守(行政)、郡尉(军事),分工合理,并且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说明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
A项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官僚政治制度的建立,不是成熟,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地方机构建设除了分权明显,还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以偏概全,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存在割据隐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郡县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7.【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认为自己开千秋之霸业,所以要彰显出他的功绩,因此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D项正确;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显示自己的谦虚品德,排除A项;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而不是为了回归上古制度,排除B项;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期盼皇位永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并采取车同轮的措施,并注重交通的建设,如直道和驰道的建立。
8.【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临淄郡”“太原郡”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9.【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系统,有利于沟通各地,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
A错误,秦朝是统一国家之后建立的道路系统,A项因果倒置;
C错误,材料道路系统的建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系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10.【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分析可知,项羽灭秦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各路诸侯,各诸侯势力较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最终刘邦率领各路之后灭楚,D正确;
A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缺乏稳固根据地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楚汉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
11.【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以看出,郡县制的推行,使政令能在全国通行,反映出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分封,排除C项;
郡县制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郡县制的影响进行分析。
12.【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尺柄寸权,悉归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非封建制”的实践强调的是郡县制,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自主性较低,C正确,A错误;
B错误,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
D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尺柄寸权,悉归国家”。
13.【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要指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此类平罪事实—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等信息分析可知,大逆罪因为冒犯专制皇权,因此罪罚极为严重,体现了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皇帝独尊;
C错误,轻罪重罚不是大逆罪惩罚严重的原因,其原因在于大逆罪冒犯了专制皇权;
D错误,材料无关君权神授,且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14.【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BD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有监御史,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由此可知,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C项正确;
秦朝监御史是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限制了地方统治权,A项错误;
监察体系对皇帝负责,并不独立,B项错误;
郡县制下,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而非分权制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监御史的职权,结合其作用以及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秦帝国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在和平时代及时调整政策,因此其意在强调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儒学治国;
C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与材料无关;
D错误,法家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的形势,不能绝对的认为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灭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
17.【答案】不同:图1: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2:集中分布在北方。
原因:图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各筑长城相互防御。
图2:秦统一天下,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不同:根据材料两幅图分析可知,图一的长城分散于北方和诸侯国之间,而材料二的长城集中于北部边疆。
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修筑长城以互相防御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秦朝实现了统一,因此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故答案为:不同:图1: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2:集中分布在北方。
原因:图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各筑长城相互防御。
图2:秦统一天下,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点评】本题一长城为切入点,考查诸侯争霸和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8.【答案】(1)不同:
传国玉玺材质: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
传国玉玺上的文字: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史料三是文学作品,参阅《三国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3)【参考答案一】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是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相对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时间上更接近秦朝,获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参考答案二】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传国玺谱》,是专门研究传国玉玺的资料文献,谱系记载具有传承性,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较高。材料一是史书,但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分析可知,从材质上: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根据“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分析可知,从内容上,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根据材料“《三国演义》”分析可知,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参考了《三国志》,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需要进一步考证。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认为较为可信的史料,然后进行说明。例如:选择材料一,理由可从其出自《汉书》,属于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且时代相距较近更容易获得准确信息等角度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1)传国玉玺材质: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
传国玉玺上的文字: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史料三是文学作品,参阅《三国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3)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是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相对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时间上更接近秦朝,获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或者: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传国玺谱》,是专门研究传国玉玺的资料文献,谱系记载具有传承性,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较高。材料一是史书,但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点评】本题以传国玉玺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和史料的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跟踪练
一、单选题
1.(2020·湖南模拟)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出现天下统一的趋势,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表明国家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趋势,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排除A;
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但不能体现“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排除B;
材料反映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
2.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
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秦向北方和南方的移民,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怀柔远夷”思想;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C错误,秦朝人地矛盾并不尖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将诶题关键信息是“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秦朝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 起临洮,至辽东, 结合所学秦长城的疆域进行分析即可。
4.(2019高三上·扶沟模拟)春秋中后期,晋、楚、秦等国相继开始推行县制。晋国县制尤为发达,卿大夫都在各自领地内设县,委任有军功者为其长官。春秋中后期,县制的推行( )
A.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 B.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县的长官由卿大夫根据军功委任,对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形成冲击,故选A项;
县制的推行并未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排除B;
春秋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C项;
完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是掌握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
5.(2022高二上·鞍山月考)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中国郡县制的史书中,找到了“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赢)政代立为秦王……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邹,置南郡矣”等资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B.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后采用郡县制度 D.商鞅变法普遍推行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置汉中郡”、“置南郡矣”等信息可知,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秦王都是在秦始皇之前,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只符合秦孝公之后,与“武公”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伐邦、冀戎,初县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置汉中郡”、“置南郡矣”及郡县制的确立过程进行分析。
6.(2021高一上·仁寿月考)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分为郡监(监察)、郡守(行政)、郡尉(军事),分工合理,并且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说明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
A项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官僚政治制度的建立,不是成熟,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地方机构建设除了分权明显,还形成了垂直的郡、县、乡、里、什、伍管理体系,以偏概全,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存在割据隐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郡县制,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进行分析。既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属于一道典型试题。
7.(2022高一下·太湖开学考)公元前221年,在议定嬴政“皇帝”称号的时候,廷尉李斯奏曰:“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嬴政对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 )
A.显示谦虚品德 B.回归上古制度
C.期盼皇位永固 D.突出个人功业
【答案】D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陛下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认为自己开千秋之霸业,所以要彰显出他的功绩,因此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D项正确;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显示自己的谦虚品德,排除A项;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而不是为了回归上古制度,排除B项;
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为期盼皇位永固,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强化了思想控制,并采取车同轮的措施,并注重交通的建设,如直道和驰道的建立。
8.下图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临淄郡”“太原郡”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9.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秦朝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系统,有利于沟通各地,促进经济文化交流,B正确;
A错误,秦朝是统一国家之后建立的道路系统,A项因果倒置;
C错误,材料道路系统的建立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系统,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1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所以汉高祖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由此可见,项羽之败的主要因素是( )
A.刘邦“约法三章“,指挥得当 B.缺乏稳固根据地
C.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D.恢复分封政策失当
【答案】D
【知识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与其说是汉灭楚,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分析可知,项羽灭秦后,自称西楚霸王,大封各路诸侯,各诸侯势力较强,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最终刘邦率领各路之后灭楚,D正确;
AC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缺乏稳固根据地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楚汉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无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台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的首领罢了”。
11.(2023高一下·乌鲁木齐开学考)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据此可知(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分封制下难以形成家国一体 D.秦始皇是设置郡县制的首倡者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以看出,郡县制的推行,使政令能在全国通行,反映出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
前提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分封,排除C项;
郡县制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郡县制的影响进行分析。
12.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这一“传统”实际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尺柄寸权,悉归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非封建制”的实践强调的是郡县制,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自主性较低,C正确,A错误;
B错误,宗法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
D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尺柄寸权,悉归国家”。
13.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古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平罪事实—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突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权力观
【答案】A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要指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此类平罪事实—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等信息分析可知,大逆罪因为冒犯专制皇权,因此罪罚极为严重,体现了古代皇权至上的思想,A正确;
B错误,材料不涉及皇帝独尊;
C错误,轻罪重罚不是大逆罪惩罚严重的原因,其原因在于大逆罪冒犯了专制皇权;
D错误,材料无关君权神授,且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皇帝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代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14.(2021高一下·淮北开学考)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A符合题意;
BD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D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15.(2022高一上·和田月考)秦朝设有监御史,其地位不高,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但因其隶属御史大夫,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权力。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 )
A.维护地方统治权的需要 B.树立监察体系独立性的要求
C.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 D.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的手段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有监御史,排在郡守、郡尉之后,代表朝廷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由此可知,秦朝监御史的设置是实行郡县制的重要措施,C项正确;
秦朝监御史是监察地方官员,限制地方官员的活动,限制了地方统治权,A项错误;
监察体系对皇帝负责,并不独立,B项错误;
郡县制下,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而非分权制衡,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监御史的职权,结合其作用以及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理由 D.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
【答案】A
【知识点】秦朝暴政的表现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秦帝国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在和平时代及时调整政策,因此其意在强调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儒学治国;
C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与材料无关;
D错误,法家思想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的形势,不能绝对的认为法家思想违背历史潮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灭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答案】不同:图1: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2:集中分布在北方。
原因:图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各筑长城相互防御。
图2:秦统一天下,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不同:根据材料两幅图分析可知,图一的长城分散于北方和诸侯国之间,而材料二的长城集中于北部边疆。
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修筑长城以互相防御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秦朝实现了统一,因此在北部边疆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故答案为:不同:图1:分散分布在北方和诸侯国之间;图2:集中分布在北方。
原因:图1: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诸侯纷争,又各筑长城相互防御。
图2:秦统一天下,筑长城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点评】本题一长城为切入点,考查诸侯争霸和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二 国玺者,本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而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赵使蔺相如送壁于秦,秦纳璧而吝城,相如乃诡而夺,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一云用蓝田玉作之。其篆文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宋代郑文宝《传国玺谱》
材料三 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秦二十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此玺复归于秦。……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
(1)材料二所述的事实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2)指出材料三对研究传国玉玺之谜的价值。
(3)关于传国玉玺的上述材料中,哪一则材料的记载更为可信?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不同:
传国玉玺材质: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
传国玉玺上的文字: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史料三是文学作品,参阅《三国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3)【参考答案一】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是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相对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时间上更接近秦朝,获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参考答案二】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传国玺谱》,是专门研究传国玉玺的资料文献,谱系记载具有传承性,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较高。材料一是史书,但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1)不同:根据“致秦始皇并六国时,独有天下,乃命李斯篆书,诏工人孙寿,用是璧为之”“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分析可知,从材质上: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根据“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分析可知,从内容上,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根据材料“《三国演义》”分析可知,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参考了《三国志》,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需要进一步考证。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认为较为可信的史料,然后进行说明。例如:选择材料一,理由可从其出自《汉书》,属于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且时代相距较近更容易获得准确信息等角度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1)传国玉玺材质:材料一认为蓝田玉,材料二认为是和氏璧;
传国玉玺上的文字:材料一认为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材料二认为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2)价值:史料三是文学作品,参阅《三国志》而作,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进一步考证。
(3)材料一。理由:材料一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是官方史书,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相对材料二、三,材料一在时间上更接近秦朝,获取的信息可能更接近真相;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或者:材料二。理由:材料二出自宋代《传国玺谱》,是专门研究传国玉玺的资料文献,谱系记载具有传承性,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比较高。材料一是史书,但属于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带有主观随意性,可信度比较低。
【点评】本题以传国玉玺为切入点,考查史料和史料的价值,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