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6 00: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能成为“网红”这么久,都是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了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7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2 000余种好书,通过20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5.下面是某市读书节徽标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傲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妙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生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甚至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8.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A项,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C项,该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
D项,该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B。
2.括号前的句子先谈到巴黎的莎土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等文化地标,再提到这些地标里曾有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名人出没,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原则,本句应该先谈书店,再说到名人,据此排除C、D两项;前文提到书店和名人,再由“不是靠......”, 后文接 “而是靠.....”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故“如果”应放在“一个城市”后;“就”“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
故答案为: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4.【答案】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故答案为: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5.【答案】该读书节徽标由心形、书本和纽带等元素变化组合而成。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转换的对象是徽标,该徽标是读书节的标志,徽标中的主体图案是“心”“纽带”和“书”。由此分析可知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故答案为:该读书节徽标由心形、书本和纽带等元素变化组合而成。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一般徽标类的图形,都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组成,看它的每一个部分与图标主题之间的关系。组织语言时,不能看到哪里写到哪里,要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由上而下或由左到右。分析徽标寓意要在看懂徽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徽标的弦外之音。
【答案】6.A
7.B
8.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9.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本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作答时要先通读原文,再审读选项,从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而与选项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和对深层含意的理解,注意选项对原文内容的过度解读或者错误解读。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作答时要通过选项中摘取的原文语句判断其写作手法,注意辨析选项所给的写作手法是否与原文采用的写作手法一致,以及对该手法作用的解读是否符合原文。
(3)本题考查语段(结尾段)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原文中找到语段所在位置,结合其位置要答出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其作为环境描写对于文章主题的暗示作用。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作用。作答时要将原文中关于该人物的描写和情节全部找出并进行挖掘,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情节的叙述突出了该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注意题目有两问,其一需要答出文中人物的品质特点,其二要答出该人物对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6.A.“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该处“我”的不明白一是为了体现年幼的自己天真浪漫;二是为了与下文布洛西的欢呼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出自己这位童年挚友对于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A。
7.B.“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错误,原文父母之间的对话,尤其是父亲说道“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可以体现父母对此并不冷漠,并且饱含对布洛西的怜悯。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语段(结尾段)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原文的开头部分,不难发现开头与结尾都属于对于田园春光的描写,因此可以答出: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除此之外,作者运用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将童年挚友的逝去这一悲伤事实赋予诗意,融情于景,将对挚友的美好祝愿融入到对春天的喜爱中,使结尾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同时结尾段的环境描写往往对文章主旨起到暗示作用,本文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就好像布洛西的生命消逝让春天提早来临,这既符合作者童年时的天真浪漫,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故答案为: 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作用。
第一问需要结合文章中关于布洛西的具体描写和相关故事情节:一是布洛西为获得自由的老鹰欢呼,二是保护乌鸦,劝阻作者放弃报复,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布洛西纯真善良;三是答应给作者苹果,之后真的给了作者两个最好的苹果,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诚实守信;四是为了保护苔藓告诉作者那是仙女留下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富于幻想。第二问需要知道“影响”意味着“变化”,因此要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在认识布洛西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再如“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经过布洛西的劝说,我不仅没有破坏苔藓,反而“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这可以理解为: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
故答案为: 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本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 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能成为“网红”这么久,都是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了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B
2.A
3.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2)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补写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1.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
A项,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C项,该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
D项,该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故答案为:B。
2.括号前的句子先谈到巴黎的莎土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等文化地标,再提到这些地标里曾有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名人出没,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原则,本句应该先谈书店,再说到名人,据此排除C、D两项;前文提到书店和名人,再由“不是靠......”, 后文接 “而是靠.....”衔接更紧密。故答案为:A。
3.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故“如果”应放在“一个城市”后;“就”“是”表明“雪上加霜”是事实,是现状,而“能”则是对一个城市的寄语,是期望,根据语境,“能”更为准确。
故答案为: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今日在京启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以线上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1分钟好书推荐”,拉开了读书月的序幕。从7月1日开始,活动将持续一个月,精选2 000余种好书,通过20余场专题直播、官方微信与微博话题互动、人文社科好书评选、短视频图书专题推荐等形式,联合线上线下提供购书优惠,向读者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答案】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知识点】压缩语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段新闻报道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的主要信息涵盖了时间、主题和启动地点,即“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没有多余信息,都可以保留;第二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活动的形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宁,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作家岳南等”,这是参与推荐的人,可以省略,保留基本的推荐形式即可,可以缩写为“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第三句话的主要信息是“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线上线下结合,传递经典阅读价值”,其中“持续一个月的精选好书推荐”是活动时长,并非核心信息,可以省略,“线上线下结合”是活动的形式,不用赘述,而“传递经典阅读价值”是这次活动的意义,必须保留,第三句可以缩写为“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故答案为:①6月30日,“涵芬绽放——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读书月”活动在京启动。②短视频好书推荐拉开活动序幕。③丰富的活动将传递经典阅读价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5.下面是某市读书节徽标的主体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答案】该读书节徽标由心形、书本和纽带等元素变化组合而成。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转换的对象是徽标,该徽标是读书节的标志,徽标中的主体图案是“心”“纽带”和“书”。由此分析可知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故答案为:该读书节徽标由心形、书本和纽带等元素变化组合而成。心形和书本的寓意是热爱读书、用心读书;纽带的寓意是以读书为纽带,齐心协力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一般徽标类的图形,都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组成,看它的每一个部分与图标主题之间的关系。组织语言时,不能看到哪里写到哪里,要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由上而下或由左到右。分析徽标寓意要在看懂徽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徽标的弦外之音。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童年轶事
[德]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么?”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吧?”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和伙伴。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悠闲自在地停在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面议论纷纷地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傲慢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是你自己亲口对它说‘咬吧’的!”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说明那鸟儿丝毫也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僵硬,他便答应送我两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好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用最好的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一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导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踌躇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发出轻轻的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的身形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降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选自《温馨的摇篮——世界散文精品大观》,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喜欢它被重新捉住呢,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孩子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之情。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的生活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妙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生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甚至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纯净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功力。
8.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少年布洛西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6.A
7.B
8.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9.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本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作答时要先通读原文,再审读选项,从原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而与选项进行比较,同时要注意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和对深层含意的理解,注意选项对原文内容的过度解读或者错误解读。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作答时要通过选项中摘取的原文语句判断其写作手法,注意辨析选项所给的写作手法是否与原文采用的写作手法一致,以及对该手法作用的解读是否符合原文。
(3)本题考查语段(结尾段)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从原文中找到语段所在位置,结合其位置要答出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其作为环境描写对于文章主题的暗示作用。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作用。作答时要将原文中关于该人物的描写和情节全部找出并进行挖掘,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情节的叙述突出了该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注意题目有两问,其一需要答出文中人物的品质特点,其二要答出该人物对作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6.A.“体现‘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该处“我”的不明白一是为了体现年幼的自己天真浪漫;二是为了与下文布洛西的欢呼形成对比,更能体现出自己这位童年挚友对于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A。
7.B.“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以致冷漠的”错误,原文父母之间的对话,尤其是父亲说道“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可以体现父母对此并不冷漠,并且饱含对布洛西的怜悯。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语段(结尾段)作用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合原文的开头部分,不难发现开头与结尾都属于对于田园春光的描写,因此可以答出: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除此之外,作者运用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将童年挚友的逝去这一悲伤事实赋予诗意,融情于景,将对挚友的美好祝愿融入到对春天的喜爱中,使结尾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同时结尾段的环境描写往往对文章主旨起到暗示作用,本文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就好像布洛西的生命消逝让春天提早来临,这既符合作者童年时的天真浪漫,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故答案为: ①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②以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接续布洛西消逝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人物作用。
第一问需要结合文章中关于布洛西的具体描写和相关故事情节:一是布洛西为获得自由的老鹰欢呼,二是保护乌鸦,劝阻作者放弃报复,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布洛西纯真善良;三是答应给作者苹果,之后真的给了作者两个最好的苹果,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诚实守信;四是为了保护苔藓告诉作者那是仙女留下的痕迹;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富于幻想。第二问需要知道“影响”意味着“变化”,因此要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在认识布洛西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从中可以看出布洛西使原先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再如“我想把岩石上那些还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经过布洛西的劝说,我不仅没有破坏苔藓,反而“痴痴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这可以理解为: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
故答案为: 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本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同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