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3 15:0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淘汰。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正好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__________,彭洁还是借款开始试种紫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__________别人的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__________,欢喜紫土豆销售前景广阔,(  )。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四川古蔺县箭竹乡建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花青素对人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__________,紫色马铃薯中富含花青素,并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彭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清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濡目染
B.一穷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濡目染
C.一穷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熟能详
D.一清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熟能详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还有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B.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C.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还有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D.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市场前景和高营养价值开展调查和研究。
B.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C.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D.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三、语言表达
8.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国秋味。
B.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明无论中外,有情趣的人类总能对秋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也为文章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C.文中最后写南国的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的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具体,对比鲜明,有生活味。
D.文章开头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结尾段照应开头、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1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11.文中在写北方的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跋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冬天的寒冷,先是与南方的冬天作对比,后与春夏秋三季对比,认为春夏秋三季连成一片,比较温暖,与冬的寒冷相对立。
B.文中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
C.文中写北平的春抓住短暂葱茏的特点,表现对绿色生命的挚爱;“洪水似的新绿”比喻形象新巧,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城厢内外的情景,突出绿之多之新。
D.文中写出了北平四季的不同特点,而重点写北平的冬季,略写春夏秋三季,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
13.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分析。
14.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髄,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声。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作者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C.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D.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缥渺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
1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B.文中“它更像一面古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C.本文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如“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叙写端午节的由来,回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抚今追昔,散而不乱。
17.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故都的秋》是散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错误,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和喜爱之情。并且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文本,着重分析这个重要的句子,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
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
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
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逐个分析诗句的内容,再判断是否写秋天的句子。
4.【答案】D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故都的秋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常规考题,大致上同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注意积累,就不难理解写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这里特别指出,在小说中,有时候声音也用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D。
【答案】5.C
6.B
7.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5.第一处,一清二白: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由后面的“借款”可知,此处是说经济基础差,应使用“一穷二白”。第二处,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此处是说彭洁没有按照别人的做法去做,应使用“如法炮制”。
第三处,喜忧参半:表达内心一半欢喜一半忧愁的情感。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由后面“欢喜……”“忧虑……”可知,此处应是两种情绪各半,应使用“喜忧参半”。
第四处,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是说人们对花青素的益处很了解,应使用“耳熟能详”。
故答案为:C。
6.结合上下文可知,“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应是因果关系,因在前,果在后,可排除C、D两项;句子表达要符合简明、通顺的原则,A项后一个句子中的“还有”明显赘余。
故答案为:B。
7.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近7年”是修饰“马铃薯研究工作”,应移至“从事了”后,改为“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第二处是搭配不当,与“高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分别对应的应是“研究”“调查”,应改为“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只有D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示例1】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2】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的主要写作技法是“摩景写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摹写,表达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除了要借鉴《故都的秋》的“摩景写情”外,还有注意使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注意语言简明(80字以内)、流畅。
故答案为:【示例1】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2】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答案】9.A
10.①从不同方面写出南方之秋值得欣赏的地方太少,不能让人满足,让人陶醉,反村北国之秋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②写出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也体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11.①通过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着装,展示了故都的人情风物。②表现了作者对故都清闲生活的向往。③烘托了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写北方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用。
9.A.“以……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整体上展现南国和北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方面的不同,以南国秋味色以及意境之淡来凸显北国秋味之浓。故答案为:A。
10.(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出自第二段,结合前面可知,这里是写江南之秋给人的感觉,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等方面来写江南之秋让人赏玩的地方很少,结合“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可知,这江南的秋无法让人满足,而全篇是写北国之秋,所以写江南之秋的淡,目的是反衬北国之秋的味浓,展现北国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展现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2)“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出自第四段,“细腻”“清闲”“落寞”是北国清扫落蕊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落蕊铺地之时“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清扫之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充分展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以及“悲凉”。
11.结合“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可知,这里有对故都都市闲人的着装以及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故都的人情风物。结合人物的行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和说话的声调“缓慢悠闲”可以看出,这故都的生活是清闲自得的,作者借助对都市闲人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结合都市闲人“青布单衣”的衣着和“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的环境以及“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的对话可知,人物衣着的颜色以及这清冷的环境烘托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答案】12.D
13.①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②北平的冬宵有悠长的趣味(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③在北平的冬季,可以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14.同:都写到秋味浓和秋的悲凉,都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
异:①《故都的秋》侧重描写清、静、悲凉的冷色调景象,本文描写有秋高气爽、风和日晴的景象;②《故都的秋》主要写城里的景,本文则主要写郊外的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把握文中内容和主题,再从文中少选关键信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再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2.D.“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错误。由原文“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重点写北平的冬季,是因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故答案为:D。
13.结合“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作者指出北平冬季的好处,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结合“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可知,北平的冬宵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有悠长的趣味。
结合“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可知,在北平的冬季,是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14.郁达夫写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弈弈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两篇文章都写到秋的悲凉(凄凉),都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更刻意选择一些符合清静悲凉的景加以描写,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选择城里的景来写,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结合“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可知本文写了秋高气爽、风日晴和,色彩也偏暖色调,如红柿等。
本文主要写郊外的景。由“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可知本文则主要写郊外的景。
【答案】15.D
16.A
17.1)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这一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18.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照进后人的内心。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内容及作用能力。作答第一问,可先逐段总结前三段的内容。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标题的含义,需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可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15.A项,“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B项,“惭愧”和“不满”错,文中没有此意。
C项,“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错误,屈原自沉汨罗江不是为了“拯救楚国”。
故答案为:D。
16.A项,“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故答案为:A。
17.第一段,写屈原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时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然后整合概括这三段的内容即可,即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泊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第二问要求分析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写屈原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品质。结构上看,与标题照应,结合下文“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可知,又引出下文作者对端午节的感想。
18.根据文中与“阳光”“光”相关的语句,分析“端午的阳光”的多层内涵:由“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生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可知,“阳光”是屈原殉国的见证;由“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可知,“光”是屈原爱国精神以及纯洁、高贵人格的象征;由“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阳光”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答案】D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D项,《故都的秋》是散文。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错误,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和喜爱之情。并且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文本,着重分析这个重要的句子,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3.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
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
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
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逐个分析诗句的内容,再判断是否写秋天的句子。
4.《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案】D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故都的秋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是一道常规考题,大致上同学只要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注意积累,就不难理解写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这里特别指出,在小说中,有时候声音也用来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选择D。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淘汰。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正好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__________,彭洁还是借款开始试种紫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__________别人的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__________,欢喜紫土豆销售前景广阔,(  )。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四川古蔺县箭竹乡建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花青素对人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__________,紫色马铃薯中富含花青素,并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彭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清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濡目染
B.一穷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濡目染
C.一穷二白 如法炮制 喜忧参半 耳熟能详
D.一清二白 上行下效 悲喜交集 耳熟能详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还有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B.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C.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还有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D.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市场前景和高营养价值开展调查和研究。
B.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C.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D.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答案】5.C
6.B
7.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5.第一处,一清二白:比喻十分清白,亦比喻非常清楚。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由后面的“借款”可知,此处是说经济基础差,应使用“一穷二白”。第二处,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此处是说彭洁没有按照别人的做法去做,应使用“如法炮制”。
第三处,喜忧参半:表达内心一半欢喜一半忧愁的情感。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由后面“欢喜……”“忧虑……”可知,此处应是两种情绪各半,应使用“喜忧参半”。
第四处,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是说人们对花青素的益处很了解,应使用“耳熟能详”。
故答案为:C。
6.结合上下文可知,“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应是因果关系,因在前,果在后,可排除C、D两项;句子表达要符合简明、通顺的原则,A项后一个句子中的“还有”明显赘余。
故答案为:B。
7.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近7年”是修饰“马铃薯研究工作”,应移至“从事了”后,改为“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第二处是搭配不当,与“高营养价值”“市场前景”分别对应的应是“研究”“调查”,应改为“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只有D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D。
三、语言表达
8.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答案】【示例1】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2】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的主要写作技法是“摩景写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摹写,表达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除了要借鉴《故都的秋》的“摩景写情”外,还有注意使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注意语言简明(80字以内)、流畅。
故答案为:【示例1】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2】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934年8月,在北平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国秋味。
B.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明无论中外,有情趣的人类总能对秋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也为文章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C.文中最后写南国的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的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具体,对比鲜明,有生活味。
D.文章开头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结尾段照应开头、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1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②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11.文中在写北方的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从不同方面写出南方之秋值得欣赏的地方太少,不能让人满足,让人陶醉,反村北国之秋的美好,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②写出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也体现了秋的“清”“静”“悲凉”。
11.①通过描绘都市闲人的言行着装,展示了故都的人情风物。②表现了作者对故都清闲生活的向往。③烘托了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再结合语境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写北方秋雨时提到“都市闲人”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用。
9.A.“以……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整体上展现南国和北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方面的不同,以南国秋味色以及意境之淡来凸显北国秋味之浓。故答案为:A。
10.(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出自第二段,结合前面可知,这里是写江南之秋给人的感觉,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等方面来写江南之秋让人赏玩的地方很少,结合“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可知,这江南的秋无法让人满足,而全篇是写北国之秋,所以写江南之秋的淡,目的是反衬北国之秋的味浓,展现北国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展现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2)“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出自第四段,“细腻”“清闲”“落寞”是北国清扫落蕊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落蕊铺地之时“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而清扫之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充分展现了北国之秋的“清”“静”以及“悲凉”。
11.结合“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可知,这里有对故都都市闲人的着装以及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故都的人情风物。结合人物的行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和说话的声调“缓慢悠闲”可以看出,这故都的生活是清闲自得的,作者借助对都市闲人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结合都市闲人“青布单衣”的衣着和“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的环境以及“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的对话可知,人物衣着的颜色以及这清冷的环境烘托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跋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冬天的寒冷,先是与南方的冬天作对比,后与春夏秋三季对比,认为春夏秋三季连成一片,比较温暖,与冬的寒冷相对立。
B.文中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
C.文中写北平的春抓住短暂葱茏的特点,表现对绿色生命的挚爱;“洪水似的新绿”比喻形象新巧,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城厢内外的情景,突出绿之多之新。
D.文中写出了北平四季的不同特点,而重点写北平的冬季,略写春夏秋三季,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
13.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分析。
14.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12.D
13.①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②北平的冬宵有悠长的趣味(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③在北平的冬季,可以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14.同:都写到秋味浓和秋的悲凉,都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
异:①《故都的秋》侧重描写清、静、悲凉的冷色调景象,本文描写有秋高气爽、风和日晴的景象;②《故都的秋》主要写城里的景,本文则主要写郊外的景。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选项涉及手法、结构、内容、主旨、语言等多方面,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字斟句酌细致推敲,以便发现问题。常见问题有: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遗漏信息、强加因果、时态错误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把握文中内容和主题,再从文中少选关键信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再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12.D.“是因为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错误。由原文“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重点写北平的冬季,是因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故答案为:D。
13.结合“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可知,作者指出北平冬季的好处,北平冬季大雪时晴傍晚的郊外景象,让人感受到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结合“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可知,北平的冬宵适合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作闲谈说废话,有悠长的趣味。
结合“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可知,在北平的冬季,是赏识北方异味的唯一机会。
14.郁达夫写北平的四季,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充分传达出北平四季各自弈弈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两篇文章都写到秋的悲凉(凄凉),都表达出对北平的秋的喜爱。《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故都的秋》更刻意选择一些符合清静悲凉的景加以描写,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选择城里的景来写,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结合“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可知本文写了秋高气爽、风日晴和,色彩也偏暖色调,如红柿等。
本文主要写郊外的景。由“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可知本文则主要写郊外的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都郢,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日子,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我知道,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一位诗人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髄,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天,人们插艾蒿、吃粽子、竞龙舟,把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地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对于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声。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苏轼之于赤壁,表明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作者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C.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一个诗人的陨落,成就了一种文化,没有屈原就没有今天的端午节。
D.时空的距离让历史变得缥渺混沌,因此我们在分享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更要探究它所蕴含的真谛。
1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B.文中“它更像一面古镜”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C.本文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如“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叙写端午节的由来,回忆儿时过端午的情景,表达对传统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认识,抚今追昔,散而不乱。
17.文章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A
17.1)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这一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2)①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照应了题目,引发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18.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照进后人的内心。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内容及作用能力。作答第一问,可先逐段总结前三段的内容。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标题的含义,需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可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15.A项,“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B项,“惭愧”和“不满”错,文中没有此意。
C项,“屈原为了拯救楚国自沉汨罗江”错误,屈原自沉汨罗江不是为了“拯救楚国”。
故答案为:D。
16.A项,“拟人”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故答案为:A。
17.第一段,写屈原得知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时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然后整合概括这三段的内容即可,即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泊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第二问要求分析作用,可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写屈原以死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品质。结构上看,与标题照应,结合下文“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的”可知,又引出下文作者对端午节的感想。
18.根据文中与“阳光”“光”相关的语句,分析“端午的阳光”的多层内涵:由“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生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可知,“阳光”是屈原殉国的见证;由“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可知,“光”是屈原爱国精神以及纯洁、高贵人格的象征;由“这时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可知,“阳光”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