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2.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志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读书,读好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勤读书,会读书,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你的思想就会变得丰盈。
A.心志 B.彬彬有礼 C.息息相通 D.丰盈
3.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界的植物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7.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8.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9.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10.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1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零星片段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13.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4.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5.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6.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7.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8.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20.①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②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1.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C无误;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结合“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分析,应该用“心智”。
B项,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形容“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使用正确。
C项,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人和大千世界的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D项,丰盈:指体态丰满;富裕,丰富。结合“思想”分析,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答案】4.B
5.D
6.D
7.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8.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5)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晣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
4.第一空处,“形形色色”,形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阅读材料中形容的是各种植物多种多样,没有变幻各种花样的意思,所以用“形形色色”更恰当。第二空处,“耳熟能详”,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尽人皆知”,意思是“人人都知道”。阅读材料中陈述的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因此应用“尽人皆知”。
第三空处,“艰难险阻”和“艰难困苦”,这两个词语都有“艰苦、困难”之类的意思,但前者中的“险阻”往往指(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或以此比喻经历的艰险。而“艰难困苦”只形容生活或处境的困难艰苦。阅读材料上文以“道路”比喻人生经历,这里用“艰难险阻”与之搭配就更恰切。
第四组,“放浪形骸”,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也有“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前者重点表达的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而后者在现今主要表达不受道德规范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显然用“放浪形骸”更恰当。
故答案为:B。
5.四个选项中两个以“笔者则认为”开头,两个以“然而”开头。上文说“有人认为”,接下来要阐明作者自己的看法,用“笔者则认为”开头要比用“然而”开头与上文的衔接更连贯。此外,用“然而”开头,与下文的“固然”“但”之间形成的让步、转折关系,使句子复杂化了,表达不够简明。故排除AB。选项中表达松、竹、梅的形象特征,有两项用“外在形象”,两项用“自然属性”,上文用的是“外在形象”,从文脉上看,选项用“外在形象”与上下文都更连贯。下文说“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选项中与下文的“但”关联的词有“自然”“当然”“固然”三个,相比之下,“固然”与下文“但”关联得最恰切,排除C。故答案为:D。
6.本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是状语 ,应放在句首,排除AB;“随着”和“使”保留一个即可,两个同时使用,使该句缺少了主语,排除C。故答案为:D。
7.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8.本题要求我们写对于国学教育鱼龙混杂现状的看法。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考生要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弄明白什么才是科学的国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国学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构资质、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探索,使国学发扬光大。写作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300字。
【答案】9.D
10.C
11.C
12.A
13.①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②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深入阅读;③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④成就学问的书,要依据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⑤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梳理文章思路,再分析这句话插入文本应放在哪个位置。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9.D.“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知,读的太多不是“一定”有害,而是“可能”有害。故答案为:D。
10.①处前文虽然有“路”字,看起来似乎可以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但①后的句子意在诠释前一句的“义务”和“爱”,而非“路”;②后的句子是对②之前句子中“喜爱”的诠释,如果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会使这两句有割裂感;
④前后的句子形成严密的因果关系,也不适合放入此句;
③后“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中“出发”和“终结”能体现路的特点,所以选③最恰当。
故答案为:C。
11.C.“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二并未完全否定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原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等内容可知,这些信息是说,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这和材料一的观点是一致的。故答案为:C。
12.B.“也易忘且无用”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等内容可知,“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的“零星片段的知识”,“会生根”“会开花结果”,已不再“易忘”“而且无用”。C.“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等内容可知,题干中的“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跟原文用来比喻“笔记”“卡片”的“储藏室”意思不一致。
D.“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可知,题干说的“每个人”与原文“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不一致。
故答案为:A。
13.材料一“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材料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也就是说,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彻底阅读。
材料二“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也就是说,抱有成就学问的书,要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和准备。
材料三“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也就是说,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
材料三“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
【答案】14.D
15.B
16.D
17.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18.“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概念,然后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③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④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⑤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⑥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⑦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议论文,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归纳,要指出其语言表达,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字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解释重要句子的含义。
14.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故答案为:D。
15.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故答案为:B。
16.D.“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认识和做法,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可见“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故答案为:D。
17.论证思路:第一句“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句“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对这些做法提出批判;下文提出观点——“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必须读杰作”。论证方法:“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举例论证;“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是对比论证;其它句子是道理论证。
18.“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里“杰作”指的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作品。由“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知,“表明自己的价值”即向这些经典作品表明自己的态度——喜爱阅读,敬重知识,对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有一颗敬畏之心。由“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知,“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指杰作带给读者的思想、经验等财富。
【答案】19.B
20.①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②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21.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通过分析其作用来分析能不能删除。第二问,应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先判断论证方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19.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都“很痛苦,很可怜”。故答案为:B。
20.问题一要求回答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取决于“大概”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大概”的意思,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由上文“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可知,“倘”指倘若,是假设推想的情况,去掉“大概”会是表述不严密,过于绝对化,所以不能删去“大概”。问题二要求回答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将“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与“游公园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类比论证,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不吃力而觉得有趣的特点,深入浅出,使读者更易明白。
21.由文本“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可知,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也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感到痛苦,阅读面窄,往往为升学或职业而读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文本“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可知,依据鲁迅先生教导,中学生可以在功课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广泛阅读,既利于提高素养,又利于以后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跋涉(shè) 沉浸(qìn) 望洋兴叹
B.麻痹(bì) 戕害(qiāng) 孜孜不惓
C.卷帙(zhì) 一摞(luò) 一劳永逸
D.时髦(máo) 逊色(sùn) 各得其所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多音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
【解析】【分析】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C无误;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
2.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心志成熟才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不论是对什么样身份的人,始终都彬彬有礼。读书,读好书,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勤读书,会读书,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你的思想就会变得丰盈。
A.心志 B.彬彬有礼 C.息息相通 D.丰盈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易混成语/熟语
【解析】【分析】A项,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心智:一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结合“承担生活中的事情,才可以理性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分析,应该用“心智”。
B项,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形容“一个富有教养的人”,使用正确。
C项,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形容人和大千世界的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D项,丰盈:指体态丰满;富裕,丰富。结合“思想”分析,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B.黑塞曾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答案】C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C.“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理解错误。荀子为唯物主义思想者,不可能成为“唯心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二、语用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界的植物 ,可中国人特别喜爱松、竹、梅,把它们推崇为某种人格精神的象征,称它们为“岁寒三友”,这都是 的常识。
有人认为,松、竹、梅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值得观赏的外在形象,( ),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都是中国人所推崇、提倡的一种风骨。
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这种风骨,主要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求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 ,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但是,当这种人生态度遭受挫折而又无力抗争、不愿屈服时,也会有以一种超然物外或纵情山水、 的态度对待现实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人对松、竹、梅的风骨赋予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且大多与革命者和革命精神有关。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需要给予新的阐释,才能对今天的社会人群发挥更大的现实作用,也才能使这种意象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形色色 耳熟能详 艰难险阻 放荡不羁
B.形形色色 尽人皆知 艰难险阻 放浪形骸
C.五花八门 耳熟能详 艰难困苦 放荡不羁
D.五花八门 尽人皆知 艰难困苦 放浪形骸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B.然而,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自然不无关系
C.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自然属性当然不无关系
D.笔者则认为,它们受人喜爱与其外在形象固然不无关系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的发展,赋予人们心中松、竹、梅的含义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B.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C.随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松、竹、梅的含义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
7.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8.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答案】4.B
5.D
6.D
7.本次“共读一本书”活动,由老师制订选书原则,学生根据原则确定阅读书目。然后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做笔记批注,写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
8.现在市面上许多国学教育是“剪辑”后的国学,是“假国学”“伪国学”。如此授课方式竟然大行其道,显示的是国学教育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究其根本,许多人不懂国学,分不清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学生交给这样的机构,家长们真的放心吗?“伪国学”遍地开花,书香气的背后大都散发着铜臭气。对此,必须要完善法律,强化监管,严格考察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一旦发现反科学、反教育的内容,就应依法取缔,以做效尤。热情拥抱国学,是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受教育者差异化选择的表现。渴望国学教育的热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在义务教育的体系下进行。对此,一个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在学校开设国学兴趣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特殊需求,最终使国学发扬光大。
【知识点】图文转换;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⑶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4)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提供的材料是流程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
(5)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要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晣有条理,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
4.第一空处,“形形色色”,形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阅读材料中形容的是各种植物多种多样,没有变幻各种花样的意思,所以用“形形色色”更恰当。第二空处,“耳熟能详”,意思是“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尽人皆知”,意思是“人人都知道”。阅读材料中陈述的是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件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因此应用“尽人皆知”。
第三空处,“艰难险阻”和“艰难困苦”,这两个词语都有“艰苦、困难”之类的意思,但前者中的“险阻”往往指(道路)险恶而有阻碍,不容易通过,或以此比喻经历的艰险。而“艰难困苦”只形容生活或处境的困难艰苦。阅读材料上文以“道路”比喻人生经历,这里用“艰难险阻”与之搭配就更恰切。
第四组,“放浪形骸”,意思是“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也有“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意思,但前者重点表达的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而后者在现今主要表达不受道德规范约束或行为不检点。从原文的语境来看,显然用“放浪形骸”更恰当。
故答案为:B。
5.四个选项中两个以“笔者则认为”开头,两个以“然而”开头。上文说“有人认为”,接下来要阐明作者自己的看法,用“笔者则认为”开头要比用“然而”开头与上文的衔接更连贯。此外,用“然而”开头,与下文的“固然”“但”之间形成的让步、转折关系,使句子复杂化了,表达不够简明。故排除AB。选项中表达松、竹、梅的形象特征,有两项用“外在形象”,两项用“自然属性”,上文用的是“外在形象”,从文脉上看,选项用“外在形象”与上下文都更连贯。下文说“但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选项中与下文的“但”关联的词有“自然”“当然”“固然”三个,相比之下,“固然”与下文“但”关联得最恰切,排除C。故答案为:D。
6.本题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是状语 ,应放在句首,排除AB;“随着”和“使”保留一个即可,两个同时使用,使该句缺少了主语,排除C。故答案为:D。
7.先根据题干“下面是某班级老师指导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的流程图”,确定流程图中心内容为“共读一本书”,答题时要按照流程图的箭头,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表述。认真观察流程图,此次“共读一本书”活动,先由老师制定选书的原则,学生根据老师制定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书目。由老师提供学习任务单,学生读书完成后,完成笔记批注,写好阅读心得,最后师生共同对阅读效果进行多元评价。注意字数要求。
8.本题要求我们写对于国学教育鱼龙混杂现状的看法。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考生要针对现状分析其原因,弄明白什么才是科学的国学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国学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机构资质、师资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探索,使国学发扬光大。写作时要注意字数限制,不少于300字。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①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②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士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③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④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有删改)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三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
(节选自朱光潜的《谈读书》,有删改)
9.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迫自己去阅读不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是很难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的。
B.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让自己反感的,无法读进去的作品。
C.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但这样的作品必须是杰作。
D.在丰富的世界文学殿堂里,没有必要大量阅读,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
10.根据文意,将“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一句插入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如何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这一话题,阐述读书的路径。
B.材料二就阅读兴趣和阅读数量展开分析,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
C.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
D.对于阅读数量的多少,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所持观点是基本相同的。
1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将新知识汇入性质相近的系统里。
B.零星片段的知识,即使能与旧有知识联络贯串起来,也易忘且无用,没有必要归聚入系统。
C.人的记忆力有限,若读过的书不能储存在大脑里,过目即忘,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
D.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记笔记也应如此,且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
13.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述作者提倡的读书方法。
【答案】9.D
10.C
11.C
12.A
13.①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②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深入阅读;③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④成就学问的书,要依据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⑤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梳理文章思路,再分析这句话插入文本应放在哪个位置。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9.D.“因为读得太多一定有害”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读得太多可能有害”可知,读的太多不是“一定”有害,而是“可能”有害。故答案为:D。
10.①处前文虽然有“路”字,看起来似乎可以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但①后的句子意在诠释前一句的“义务”和“爱”,而非“路”;②后的句子是对②之前句子中“喜爱”的诠释,如果放入“阅读之路有千万条”,会使这两句有割裂感;
④前后的句子形成严密的因果关系,也不适合放入此句;
③后“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句中“出发”和“终结”能体现路的特点,所以选③最恰当。
故答案为:C。
11.C.“而材料二完全否定了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材料二并未完全否定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原文“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等内容可知,这些信息是说,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而这和材料一的观点是一致的。故答案为:C。
12.B.“也易忘且无用”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等内容可知,“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的“零星片段的知识”,“会生根”“会开花结果”,已不再“易忘”“而且无用”。C.“最好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起来”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等内容可知,题干中的“另建书房全部储存”跟原文用来比喻“笔记”“卡片”的“储藏室”意思不一致。
D.“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三原文“每个人都应训练这种能力”可知,题干说的“每个人”与原文“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不一致。
故答案为:A。
13.材料一“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杰作开始阅读。材料二“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也就是说,读书要在精选的基础上彻底阅读。
材料二“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也就是说,抱有成就学问的书,要有预定的计划与系统进行训练和准备。
材料三“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也就是说,读书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系统。
材料三“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也就是说,读书要学会运用记笔记或制作卡片的方法,使读过的书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节选《读书:目的和前提》)
14.下列对“真正的教养”内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B.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C.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理解。
15.下列关于“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B.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才能领略人类思想的广阔和丰盈,建立自己和人类息息相通的联系。
C.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D.读者必须具备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16.下列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错误认识或做法的一项是 ( )
A.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B.认为人生太短促,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C.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场地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D.读书生吞活剥,认为读书有害,一生只读十来本书,只读富有刺激性的时髦读物。
17.文章最后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8.文章结尾画线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D
15.B
16.D
17.①开头先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为下文批判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张本。接着对这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提出批判,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阅读杰作。②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18.“自己的价值”是指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态度,只有怀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知识的敬重,对杰作的敬畏之心,才能体会到杰作的真正价值。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的概念,然后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从论证上看,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归纳其论证特点。①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②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包括总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和并列机构。③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④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⑤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⑥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⑦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有的议论文,语言平实朴素;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情文并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归纳,要指出其语言表达,是平实朴素的,还是生动而富有文采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字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解释重要句子的含义。
14.D.“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错误,不合逻辑。第二段提到“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句话表明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能把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理解为“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故答案为:D。
15.B.“只有尽可能多地阅读人类文学的杰作”与原文表意不符。第二段提到“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第三段提到“问题不在于数量”。故答案为:B。
16.D.“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不属于作者列举的关于读书的认识和做法,第三段提到“有的人一生中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可见“认为读书是白费努力”并不是作者的认识。故答案为:D。
17.论证思路:第一句“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列举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句“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对这些做法提出批判;下文提出观点——“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必须读杰作”。论证方法:“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举例论证;“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是对比论证;其它句子是道理论证。
18.“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里“杰作”指的是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经典作品。由“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可知,“表明自己的价值”即向这些经典作品表明自己的态度——喜爱阅读,敬重知识,对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有一颗敬畏之心。由“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知,“杰作的真正价值”是指杰作的伟大之处,指杰作带给读者的思想、经验等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 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引出谈读书的话题,第②段指出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情况,并重点论述了职业的读书。
B.在作者看来,职业的读书虽不喜欢,但因为升学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不得不读书,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
C.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读书方式,这种读书依靠浓厚的兴趣,不为某种目的。
D.作者认为,职业的读书不可避免,但在职业的读书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20.①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②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1.结合文本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
【答案】19.B
20.①不能删去。“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它就绝对化了,表述不严密。②类比论证。画线的句子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而有趣味的特点,深入浅出,通俗形象。
21.当今的中学生为升学而读书,既苦又累,缺乏兴趣,阅读面非常狭窄,只能算是职业的读书,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在职业的读书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嗜好的读书。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通过分析其作用来分析能不能删除。第二问,应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答题时先判断论证方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认识,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
19.B项,“这种读书很痛苦,很可怜”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不是全都“很痛苦,很可怜”。故答案为:B。
20.问题一要求回答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加点的“大概”能否删去取决于“大概”一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大概”的意思,即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由上文“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可知,“倘”指倘若,是假设推想的情况,去掉“大概”会是表述不严密,过于绝对化,所以不能删去“大概”。问题二要求回答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作者将“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与“游公园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类比论证,论证了嗜好的读书因随意不吃力而觉得有趣的特点,深入浅出,使读者更易明白。
21.由文本“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可知,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也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对读书缺乏兴趣、感到痛苦,阅读面窄,往往为升学或职业而读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文本“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可知,依据鲁迅先生教导,中学生可以在功课之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广泛阅读,既利于提高素养,又利于以后发展。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